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颅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行开颅手术的1 04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排除68例,最终纳入98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 981例中,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感染41例(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持续时间4 h、颅后窝手术、脑室外引流术、置入性材料、发生脑脊液漏、糖尿病是颅脑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严密缝合硬脑膜、缩短手术时间及脑室外引流时间、避免不必要的置入性材料、有效控制糖尿病病人血糖可有效预防、减少颅脑术后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2.
高辉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26):4924-4928
背景:目前有一些研究考虑到了体质量指数对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后功能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 目的:观察体质量指数对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后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骨关节炎患者320例,均接受初次膝关节髌骨置换,其中双膝置换200例,共520个膝关节,左膝置换219个,右膝置换301个。由同一组医生采用同一种假体(均为Scorpio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对320例患者行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治疗。按体质量指数分为4组(超重组:体质量指数25.1~27.0 kg/m2,肥胖组:体质量指数27.1~30.0 kg/m2,病理性肥胖组:体质量指数> 30 kg/m2,对照组:体质量指数< 25 kg/m2)。按1989年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HSS),记录置换前及随访时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伸直度数和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320例患者均通过门诊复查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8.3个月。置换前超重组、肥胖组、病理性肥胖组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P < 0.05),但关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在最后的随访中发现,无论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各组置换后均明显提高,各组提高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肥胖组和病理性肥胖组围置换期并发症明显增高(P < 0.05),181膝中有14膝(9.2%)合并伤口并发症,1膝(0.5%)感染,2膝(1.3%)内侧副韧带损伤,感染发生于置换后10周内并与伤口并发症有关;而超重组258膝中有6膝(2.3%)合并伤口并发症;对照组81膝中有1膝(1%)合并伤口并发症。围置换期无死亡和肺栓塞病例。提示体质量指数对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后早期的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放引流和放置引流对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功能和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因晚期膝关节病变而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50例,男12例,女38例,年龄33~76岁,平均64.2岁。根据置换后是否放置引流将患者分为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每组25例,均常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和置换后1周的患肢周径(膝上10 cm/膝下10 cm)、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及伤口愈合情况。 结果:置换前、置换后1周不放引流组患者膝上10 cm和膝下10 cm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与放置引流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的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良好愈合,无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等。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管较不放引流并无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是否放置引流以及放置引流的方式,一直都存在争议。 目的:在关节腔引流与无引流基础上临床实践了皮下引流,评价皮下引流在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过程中的价值。 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01例拟行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分为3组,皮下引流组35例,关节腔引流组32例,无引流组34例。分别比较3组患者膝关节表面置换后的引流量、输血量与血红蛋白下降值;并对3组患者的置换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皮下引流组的皮下瘀斑面积(11~30 cm2,> 30 cm2)、置换后3 d膝关节周径增加率均小于关节腔引流组及无引流组(P < 0.05);皮下引流组输血量、置换后24 h引流量、置换后48 h血红蛋白下降值均低于关节腔引流组(P < 0.05)。置换后肢体疼痛评分、关节屈曲度、1年随访膝关节感染发生率等方面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后放置皮下引流较关节腔引流及无引流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膝关节表面置换;皮下引流;关节腔引流;关节活动度;前瞻性试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我院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控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08-04-2013-04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选择同期32例开颅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诊断、基础疾病、手术情况、侵入性操作、有无脑室外引流、有无脑脊液漏、住院时间等差异.结果 2组7种单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持续时间与脑室外引流、有无脑脊液漏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开颅手术持续时间和脑室外引流、有无脑脊液漏与患者的术后感染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背景: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物(鸡尾酒疗法)是比较新颖的人工关节置换后镇痛方法,可以较好的控制置换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 目的:评估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在置换后镇痛方案中的止痛效果。 方法:选择26例实施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药液(包括罗哌卡因200 mg、肾上腺素 5 mg、曲安奈德5 mg),记录患者置换前后静止与活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及伤口并发症等。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未使用胃肠外阿片类药物,置换后1~3 d静息痛和运动痛目测类比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平均为2.5 d,置换后第二三天的膝关节平均主动活动度各为45°和55°,置换后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无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说明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关节周围注射该镇痛药物在可减少置换后早期静止和活动状态疼痛评分,改善置换后早期关节活动度,且简单实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有关髌股关节问题的并发症高达39%,而造成置换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原因很多,其中低位髌骨是引起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原因之一,但是常被临床医生忽视。 目的:分析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导致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原因之一髌骨低位的发生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7/2009-0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78例85膝临床资料。按照HSS膝关节评分将病例分成两组,高分组和低分组。将两组置换前后膝关节X射线片对照,应用Insall-salvati法测量髌骨的高度,并利用Hofmann 方法测量关节线的位置变化。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低位髌骨与Insall-salvati指数及关节线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高分组59膝未发生低位髌骨;低分组26膝中23膝发生不同程度的髌骨低位,其中6膝Insall-salvati指数为1.1±0.1,17膝关节线上移(7.0±2.3)mm。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位髌骨发生与Insall-salvati指数和关节线的上移有一定关系。提示初次全膝表面置换后髌骨下移的发生是由于胫骨聚已烯垫的厚度大于截骨的厚度即关节线上移和髌韧带的挛缩引起的。因此在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要最大程度恢复原有的膝关节线位置,并加强早期的膝关节功能锻炼,以尽快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防止髌韧带的挛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无菌切口手术治疗的8 478例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8 478例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02例(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浓度<90 g/L、美国麻醉师协会评级>Ⅱ级、切口长度≥10 cm、手术持续时间≥3 h、糖皮质激素增高、血清白蛋白浓度<30 g/L、急诊手术等是神经外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神经外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应采取针对主要危险因素为主的综合措施,以降低神经外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患者颅脑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6-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神经外科298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否脑室外引流及术后是否发生脑脊液漏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298例患者,其中发生术后颅内感染26例,感染率8.7%。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GCS评分、术后脑脊液漏、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颅脑术后引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GCS评分9分、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手术时间4h、二次手术是神经外科颅脑术后引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脑室外引流、GCS评分、术后脑脊液漏、手术时间及二次手术,临床应采用综合预防措施减少颅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国内开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较迟,有关对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近、远期疗效评估国内报道不多。 目的:观察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9-06/2004-12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采用后稳定型假体置换治疗晚期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58例,男16例,女42例;年龄59~81岁,平均66.42岁。单膝关节置换52例,双膝同时置换6例,共64膝。 方法:根据膝关节内翻或外翻情况进行内侧或外侧软组织松解。测量股骨髁的前后径,切除前后十字韧带,先后行股骨远端、股骨髁前后方、胫骨平台截骨,去除髌股关节软骨。安装试模,复位后反复检查髌骨股骨轨迹,并作相应调整,尽量使关节被动屈伸达到正常。选择相应后稳定假体并以骨水泥固定,完成假体置入。 主要观察指标:①膝关节活动功能。②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7个月。膝活动度由置换前平均67.4°,改善到置换后平均93.8°。HSS评分置换前平均(38.00±8.24)分,置换后平均(84.00±8.23)分。1例术后皮肤表浅坏死,2例(3膝) 置换后2个月发生膝关节疼痛,但无红肿、压痛,活动度基本正常,X射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置换后血栓栓塞性静脉炎5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感染、松动及脱位病例。 结论:后稳定型假体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老年骨关节炎近期随访结果较好,无特殊生物相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病人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入住NICU的853例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 853例中,发生CNSI 31例,发生率为3.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白细胞减少、幕下开颅手术、放置引流管是NICU病人发生CNSI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 NICU病人继发CNSI的危险因素众多,临床应密切关注,早做防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引流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0年4月引流术治疗的481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481例中,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8例,发生率为5.8%;治愈24例,治愈率85.7%。28例颅内感染中,培养出致病菌26例,其中革兰阳性菌16例(61.5%),革兰阴性菌1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白蛋白水平<35 g/L、术前GCS评分≤8分、置管时间>3 d、鞘内注射>6次、引流管口漏是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是受多种原因影响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降低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额部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2月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收治 的采用经额部锥孔引流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压、血糖、血 脂水平、体质指数、术前血肿量、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蒙特利尔 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手术时间、术中有无活动性出血、术后血压控 制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经额部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 结果 共收集10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术后发生再出血15例,发生率为1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 示,未再出血组与再出血组术前收缩压([ 125±12)mmHg vs(146±17)mmHg,P<0.001]、术前血肿量 ([ 58.7±4.5)ml vs(63.4±6.2)ml,P<0.001]、发病至手术时间[5.1(3.2,9.2)h vs 6.9(5.3,11.5)h, P<0.001]、术中有活动性出血[11(12.9%)vs 9(60.0%),P<0.001]、术后血压控制率[60(70.6%)vs 3(20.0%),P<0.001]等因素有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肿量大[比值比(odds ratio,OR)1.0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8,2.359)]、发病至手术时间长[OR 1.289, 95%CI(1.027,6.325)]、术中有活动性出血[OR 2.154,95%CI(1.067,3.245)]为经额部锥孔引流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术后血压控制为保护因素[OR 0.147,95%CI(0.004,0.358)]。 结论 经额部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前血肿量大、发病至手术时间长、术中有活动性出血、 术后血压未控制的患者术后再出血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临床干预措施,以降低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5-01—2016-11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行开颅手术的患者234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神经系统感染分为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193例,分析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对2组潜在危险因素对比发现,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与60岁老年人、手术时间≥4h、放置引流管、术前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次手术、术中发生脑脊液漏及实施脑室体外引流术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术中脑脊液漏、脑室体外引流术是开颅术后神经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术后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60岁、手术时间≥4h、放置引流管、手术次数≥2次、术前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中发生脑脊液漏及实施脑室体外引流术。通过术前加强营养、增加患者身体抵抗力、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术后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等降低开颅术后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一旦发生神经系统感染可进行控制颅内感染、心理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及五官护理等降低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患者272例,其中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56例(肺部并发症组),无肺部并发症216例(无肺部并发症组)。回顾性比较肺部并发症组和无肺部并发症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帕金森病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帕金森病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与无肺部并发症组比较,肺部并发症组患者中术前肺部疾病史、术前白蛋白<35 g/L、术前1 s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60%、手术时间≥180 min、年龄≥70岁者所占比例较高,术前血红蛋白含量、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部分(UPDRSⅢ)评分较低,术后住院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肺部疾病史(OR=4.230,95%CI:2.035~8.207,P=0.002)、术前白蛋白<35 g/L(OR=6.159,95%CI:2.570~5.091,P=0.014)、术前FEV1/FVC<60%(OR=31.771,95%CI:6.702~66.412,P=0.000)、手术时间≥180 min(OR=3.550,95%CI:2.261~10.065,P=0.009)、年龄≥70岁(OR=3.714,95%CI:1.451~4.827,P=0.001),PDSS评分(OR=1.017,95%CI:1.351~13.880,P=0.043)为帕金森病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建立预测帕金森病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95%CI:0.774~0.904,P=0.000),灵敏度为84.03%,特异度为75.06%。结论有肺部疾病史、术前白蛋白<35 g/L、术前FEV1/FVC<60%、手术时间≥180 min、年龄≥70岁及PDSS评分较低的帕金森病患者DBS后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基于上述变量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切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间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切除的652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652例中,20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发生率为3.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F漏(OR=5.845; 95% CI 1.334~25.613; P=0.019)、腰大池引流(OR=8.382;95% CI 1.807~38.874;P=0.007)、肿瘤直径>2 cm(OR=11.797;95% CI 1.395~99.727;P=0.023)、手术时间>3 h(OR=4.286;95% CI 1.005~18.279;P=0.049)、多次手术(OR=10.127;95% CI 1.334~25.613;P=0.019)、术后使用激素(OR=4.518;95% CI 1.301~15.686;P=0.018)是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A病人术后发生颅内感染,严重影响病人预后和手术效果;早期识别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对减少PA病人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切除术后颅内感染,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发生创伤后脑积水(PT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9例行DC的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均多6个月。观察术后PTH的发生时间,分析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为开放性脑损伤、有无脑疝、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Fisher分级、有无脑室积血、中线偏移程度、去骨瓣减压术的侧别、是否行脑室外引流术、昏迷持续时间、有无骨窗疝及硬膜下积液发生部位对PTH的影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PT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349例患者中共103例(29.5%)发生PTH,其中88.3%(91例)发生于术后0~3个月,1~2个月发生率最高,占46.6%(48例)。与246例非PTH组比较,103例PTH组患者入院时GCS更低、术前Fisher分级高,行双侧DC的比率高,术后出现骨窗疝,颅内感染,昏迷时间>30 d,对侧、双侧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时间>30 d(0R=3.640,95%CI:1.956~6.772)、双侧硬膜下积液(0R=3.995,95%CI:1.612~9.901)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0R=5.324,95%CI:2.310~12.271)是影响DC后PTH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01)。结论DC术后1~2个月是发生PTH的高峰期;术后昏迷时间>30 d、双侧和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患者有发生PTH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Yan F  Zhang D  Xu H  Guo H 《Neurological research》2008,30(4):394-399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was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fever amo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acute new-onset stroke, treated in a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The 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 for fever in the stroke patients during the first 7 days after admiss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METHODS: Fever was defined as a patient's axillary temperature >37.5 degrees C in two separate measurements or >37.8 degrees C in one single measurement.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s were applied to analyse the risk factors for any fever, explained infectious fever and unexplained fever. One hundred and thirty-seven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RESULTS: Febrile episodes occurred in 65% (89/137) of the patients; 48.9% of the fever were explained by infection (predominantly pneumonia or bronchitis), and 15.3% were unexplained despite a complete diagnostic evaluation.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any fever included age 65 years or older, impaired consciousness, extremity paralysis (muscle force < or = grade 3), center venous catheterization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In addition to those risk factors, the length of the stay at NICU before the fever was also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explained infectious fever. Brain midline shift and initial serum leucocyte count more than 12.0 x 10(9)/l we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unexplained fever.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ritically ill and new-onset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in NICU often have fever. The risk factor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fever vary considerab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