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2年收治的2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其次为水平部、球部、升部.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其次为腹痛、饱胀、贫血.诊断方法的选择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超声内镜及CT.22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9个月至12年,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和70%.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以恶性者多见,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上腹部增强CT、胃肠道钡剂造影、胃镜以及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有效的方法,应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间质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内镜和CT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16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9例,肿瘤局部切除5例,术后随访6~42个月,1例复发并出现肝脏转移存活22个月,其余均未发现复发.结论 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确切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大部分患者可通过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局部切除达到根治目的,对于病理分级呈高度危险患者术后应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周边浸润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术后根据患者肿瘤危险程度分级标准分为高、中、低危险期,针对性进行化疗.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间询问患者症状,行体格检查和血生化、胸部X线片、腹部CT等检查了解患者预后.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8月.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反复黑便7例、右季肋区胀痛不适3例、无痛性右季肋区包块2例、急性大出血1例、黄疸1例.术前9例患者行腹部B超检查,其中4例腹腔占位性病变考虑来源于十二指肠区;14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9例提示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12例患者行内镜及EUS检查,其中11例提示十二指肠壁呈外压性改变或黏膜下隆起;11例患者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其中8例确诊为间质瘤.14例患者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局部手术7例(肿瘤局部切除+修补术2例、十二指肠肠段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术后发生胰瘘1例、胃瘫2例、吻合口瘘3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高于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的1/7(x2=4.667,P<0.05).术后肿瘤标本直径为2.5~ 10.0 cm,平均肿瘤直径为4.5 cm;其中<5.0 cm者10例,≥5.0 cm者4例,术中未发现肿大可疑的转移淋巴结,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均为阴性.病理诊断均为十二指肠间质瘤.核分裂象数:<5个/50个高倍视野者9例,≥5个/50个高倍视野且<10个/50个高倍视野者3例,≥10个/50个高倍视野者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4阳性12例,CD117阳性13例,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14例.4例高危险期患者中,3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例因为经济原因未使用伊马替尼;4例中危险期患者均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6例低危险期患者中,3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3例未行辅助化疗.1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5个月,3例患者死亡.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与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2%和8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8,P>0.05).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结合B超、腹部CT、内镜及EUS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有效方法.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间质瘤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中、高危险期,肿瘤有种植转移可能的患者,术后应给予辅助化疗,首选伊马替尼,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可以考虑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等二线用药.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 al tumor,G 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来源性肿瘤,来源于胃肠壁Cajal细胞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以往容易被诊断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近年来基于免疫组化及电镜的水平发展而得以区分。G IST可发生于从食管至直肠的任何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13年3月我院诊治的29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病例资料.结果 29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中上腹不适或腹痛.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但活检准确率低.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2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1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1例行肿瘤局部切除;5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后7例服用伊马替尼.术后随访2~118个月,平均48.2个月.26例患者存活至今.其中23例无复发或转移征象;4例出现肝脏转移;2例肿瘤复发.核分裂相≥5/50高倍视野(HPF)为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早期诊断和完整切除肿瘤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肿瘤破裂或高危患者术后应给予口服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2004年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病理类型:良性2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8例.50.0%(7/14)发生在降部,其中恶性占57.1%(4/7).临床表现为右上腹肿物(6/14),右上腹隐痛不适(5/14)和乏力、体重下降(3/14),诊断手段为十二指肠低张造影(13/14)、B超(13/14)和CT(9/14).肿瘤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3 cm或位于降部、直径≥5 cm者宜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3 cm及较小者宜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 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十二指肠低张造影、B超、CT、EUS确诊,对无远处转移的肿瘤应积极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02年4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内镜、X线钡餐和CT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5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1例,肿瘤局部切除2例.术后2例复发,其中1例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惟一有效的方法.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病理分级呈高度危险病人术后应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间质瘤11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回顾性分析治疗的 1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右上腹肿物 (5 /11)、右上腹隐痛不适 (4 /11)和乏力、体重下降 (2 /11)。病理类型 :良性 1例 ,潜在恶性 3例 ,恶性 7例。 6例 (5 4.5 % )发生于降部 ,其中恶性占 5 0 .0 % (3 /6)。 1例良性患者行局部切除 ;3例潜在恶性患者 2例行局部切除及肠修补术 ,1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及横结肠部分切除。 7例恶性患者 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例行局部切除 ,1例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及胰腺局部切除 ,2例行活检术。 1例良性 ,3例潜在恶性患者随访 3~ 7年 ,均无复发转移。恶性患者 7例中 2例肝转移者分别存活 2个月和 6个月 ,1例术后 4年死于肝转移 ,3例生存 5年以上。恶性者 5年生存率为 5 0 .0 % (3 /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9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病变部位为胃10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6例,结肠2例;19例均行手术治疗。19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6例,交界性4例,恶性9例。免疫组化CD117(+)94.7%,CD34(+)73.7%,SMA(-)68.4%,S-100(-)57.9%。随访率100%,病人均存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8例,消化道出血5例,腹部包块3例,肠梗阻2例,腰背痛1例。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仍较困难,确诊依赖病理诊断,外科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分析治疗方法。结果:十二指肠间质瘤多见于十二指肠的降部和水平部,最常见症状是消化道出血,11例手术,术后随访8~36月,9例健在,2例术后24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合并肝转移。1例未手术长期口服伊马替尼存活至今。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是消化道出血,诊断依赖于多种影像学方法的结合,最佳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辅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十二指肠间质瘤18例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5-2004年间收治的1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黑便者7例,腹痛6例,饱胀5例,贫血3例。分别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内镜超声及CT诊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3例,水平部2例,球部2例,升部1例;肿瘤直径2.0-9.0(平均4.8)cm。肿瘤恶性15例(83.3%),交界性2例(11.1%),良性1例(5.6%);梭形细胞型14例,混合型3例,上皮细胞型1例。9例十二指肠降部肿瘤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均无淋巴结转移;4例十二指肠降部和1例球部肿瘤者行肿瘤及十二指肠壁局部切除术;2例十二指肠水平部和1例升部肿瘤者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另有1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者行胃远端大部切除术。15例术后获得17个月至8年的随访,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6.7%。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多见。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多位于胃部,最多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81.3%(26/32)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2次手术者10例,3次及以上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死亡8 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容易误诊,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复发的病例亦可反复手术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5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临床上均无特异性症状,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及升部分别为2例、11例、8例和4例。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危险者分别为2例、7例、6例和10例。均予以手术切除.其中1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0例行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2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18例患者随访16—39个月,期间有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8、30和35个月复发。结论十二指肠GIST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手术完整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11例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治疗胃和小肠GIST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1例病人CT的检出率为100%,内镜病理检出率为25%。均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围手术期无病人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10个月和2年出现复发、转移。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1年和2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1%(10/11)和82%(9/11),预后略差于胃和小肠GIST。结论:十二指肠GIST的术前诊断应综合应用内镜和影像学技术,以提高其确诊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低危病人手术后基本可以治愈,中、高危病人术后应配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该病的预后略逊于胃和小肠GIST。  相似文献   

15.
小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所占比例不足1%,发病率约2/10万。但它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道间质瘤的第2位。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Mazur等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GIST这个概念,将它与其他的间叶肿瘤以示区分。过去对GIST的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恶性程度都并不十分的明确,给诊治带来了很多不便。GIST的正确诊断通常是在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讨论后才会获得。近十余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对于临床上发现的消化道来源的实体肿瘤,如怀疑GIST,一般可以通过CT、MRI等影象学检查证实实体性肿瘤;结合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细胞成分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CD117阳性或CD34阳性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式,探讨患者各临床因素与术后生存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1年间诊治的4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腹部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发病部位以降部多见。行局部切除(LE)22例,16例行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SD),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6例,2例患者放弃治疗 (1例死亡,1例失访)。术后随访44例,28例生存,6例死亡,10例失访。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LE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3例为PD术后胰瘘(1例死于术后胰瘘出血性休克,2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35.4±28.7)个月,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CT、消化道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该病基本手术方式,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等无关。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治疗与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手术方式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病灶部位、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和预后等。结果:18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11例行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术,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hild术),2例行肠段切除术,2例行胃大部切除术;经24个月到7年随访,5例死于转移和复发,其余13例生存,生活质量良好。随访资料显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手术方法与病人的复发和死亡率无关;导致病人复发和死亡唯一危险因素是肿瘤的危险度分级。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是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最为常见的症状。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危分级是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来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 3 0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1 998年 3月至 2 0 0 3年 2月共 3 0例胃间质瘤 ,其最常见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和腹痛。其中行胃镜检查 2 6例 ,超声胃镜检查 2 1例 ,B超检查 2 3例 ,CT检查 1 6例 ,MRI检查 6例。 3 0例全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抗体为CD3 4、CD1 1 7、VIM、SMA、NES、DES、S1 0 0等。结果 发生部位为 :胃底大弯侧 1 1例 (3 7% ) ,胃窦大弯侧 6例 (2 0 % ) ,胃底小弯侧 6例 (2 0 % ) ,胃窦小弯侧 4例 (1 3 % ) ,胃底近贲门 3例 (1 0 % ) ,以胃底、胃体部多见。病理示恶性 1 2例 (4 0 % ) ,良性 9例 (3 0 % ) ,潜在恶性 9例 (3 0 % )。向平滑肌分化 1 2例(4 0 % ) ,向神经分化 9例 (3 0 % ) ,向平滑肌神经双向分化 2例 (7% ) ,缺乏分化 7例 (2 3 % )。CD1 1 7(+)2 7例 (90 % )。结论 胃间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超声胃镜等影像学检查以及CD1 1 7等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等进行 ,诊断一旦明确 ,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间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4例十二指肠间质肿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向十二指肠腔内或腔外生长,分别实施十二指肠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术后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9.3个月,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结论十二指肠间质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完整切除肿瘤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