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sCD14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sCD14的水平及其与单核细胞数量的相关关系,探讨sCD14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ELISA法测定269例冠心病患者和24例健康人血清中的sCD14水平,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受试者抗凝全血中单核细胞的数目和比例。结果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CD14分别为:(3 011.4±1431.4)ng/L和(1 943.8±510.2)ng/L,二者结果有显著差异(t=3.7259,P=0.002);冠心病患者血清sCD14水平(Y)与血单核细胞数量(X)和比例(X)均无相关关系,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2 969.8-95.6X,r=-0.026,P=0.668;Y=2 763.6+1581.8X,r=0.060,P=0.329。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sCD14水平显著性增高与血单核细胞数量和比例均无相关关系,可能与单核细胞的质量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脓毒症患者血清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脓毒症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血流感染组(124例)和非血流感染组(36例),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血流感染患者分为生存组(75例)和死亡组(49例),比较不同分组情况血清sCD14-st、suPAR、CRP、PCT水平变化情况,分析上述指标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以及其对脓毒症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作用。结果血流感染组患者的血清sCD14-st、suPAR、CR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血流感染组,血流感染死亡组患者的血清sCD14-st、suPAR、CR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血流感染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D14-st、suPAR、PCT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19、0.585、0.733,P=0.019、0.026、0.003),CRP与APACHEⅡ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216,P=0.308);血清sCD14-st、suPAR、PCT、CRP水平诊断脓毒症血流感染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7、0.963、0.713、0.541。结论检测血清sCD14-st和suPAR水平有助于鉴别急性脓毒症患者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对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和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及其受体CD14(CD14)的变化,探讨两者与重症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1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血清LBP和可溶性CD14(sCD14)浓度以及发病后24h内血清前降钙素(PCT)和内毒索(LPS)浓度,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症脓毒症患者发病后各时间点血清LBP和sCD14水平较正常对照均显著升高(P均〈0.01);死亡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LBP水平与存活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而sCD14则均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均〈0.05)。血清LBP水平与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无显著相关性,与LPS呈显著正相关;而sCD14与PCT、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与LPS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LBP和sCD14浓度均显著升高,LBP仅反映机体急性炎症反应,而不能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而sCD14升高程度可提示预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可溶性CD14(sCD14)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于山东省肥城市中医医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分为感染组(11例)和未感染组(49例)。检测血清sTREM-1、sCD1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sTREM-1、sCD14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感染组年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占比(N)、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白蛋白(ALB)低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血清sTREM-1、sCD14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sTREM-1、血清sCD14、血清sTREM-1+sCD14诊断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AUC为0.765(0.728~0.802)、0.802(0.767~0.837)、0.867(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sCD40)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变化以及在肾损伤和免疫异常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2006年9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肾内科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未透析患者(CRF组)30例,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尿毒症患者(HD组)30例,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sCD40和sCD40L的水平,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观察血液透析对sCD40和sCD40L的影响.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RF组和HI)组sCD4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组sCD40水平较CRF组升高(P<0.01);(2)CRF组和HD组sCD40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组sCD40L水平较CRF组轻度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3)CRF组sCD40水平与血肌酐(Scr)和C-反应蛋白(CRP)之间成正相关(r=0.637,P<0.01;r=0.551,P<0.05),sCD40L水平与Scr和CRP之间也存在相关性(r=0.553,P<0.05;r=0.686,P<0.01),sCD40、sCD40L水平与血压、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血白蛋白(Alb)、血糖(Glu)、尿素氮(Bun)及血脂等指标之间无相关性(P>0.05).血液透析组sCD40、sCD40L与上述指标之间无相关性,与透析病程和透析充分性(Kt/V)之间也无相关性(P>0.05);(4)一次血液透析过程,HD后sCD40水平较HD前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后sCD40L水平较HD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F患者血浆中sCD40和sCD40L水平升高,HD患者更明显,有可能参与CRF患者肾损伤和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钙黏素(N-Cadherin)、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sCD40)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分期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79例MM患者设为观察组(临床Ⅰ期22例、Ⅱ期29例、Ⅲ期28例)。均抽取骨髓液样本及血液样本分别检测N-Cadherin表达情况及血清sCD40水平,观察组根据临床分期选择手术、放化疗等方案予以治疗,并依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53)与预后不良组(n=26)。对比MM不同临床分期间、不同预后间(包括治疗前后)N-Cadherin表达及血清sCD40水平,分析N-Cadherin表达及血清sCD40水平与MM临床分期的关联性。结果 MM不同临床分期N-Cadherin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sCD40水平随临床分期增加呈增高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Cadherin表达与MM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清sCD40水平与MM临床分期呈明显正相关(r=0.791,P0.05);治疗前,预后良好组N-Cadherin表达与预后不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sCD40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治疗后,预后良好组N-Cadherin表达及血清sCD4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预后不良组NCadherin表达及血清sCD40水平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CD40水平随MM临床分期增加呈升高趋势,与临床分期呈明显正相关,且可评估预后情况,N-Cadherin表达则与MM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N-Cadherin表达及血清sCD40水平随预后转归而降低,故联合检测可为临床诊断、疾病分期或预后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性激素与脑梗塞患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性激素与脑梗塞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 48例男性脑梗塞患者及 30例健康男性血清孕酮 (P)雌二醇 (E2 )和睾酮 (T)水平。结果 脑梗塞患者血清 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 .0 1,血清 E2 在脑梗塞患者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5 ,血清 E2 在 3个月随访期间趋于正常水平 ,血清 P在 3个月随访期间略高于急性期 ,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0 5 ,但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 .0 1。血清 T在脑梗塞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性激素比例失衡与脑梗塞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CD14-ST)对类风湿关节炎(RA)伴感染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RA稳定期患者58例(RA稳定期组)、RA活动期患者43例(RA活动期组)及RA合并感染患者33例(RA合并感染组),同时选取4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各组研究对象血浆sCD14-ST水平变化,分析其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血浆sCD14-ST对RA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RA合并感染组、RA活动期组、RA稳定期组、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浆sCD14-ST水平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 428(972~3 606)、246(205~479)、172(121~352)、158(61~306)pg/mL。4组研究对象sCD14-S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6.17,P0.05);RA合并感染组和RA活动期组患者血浆sCD14-ST水平均显著高于RA稳定期组和健康对照组,且RA合并感染组患者血浆sCD14-ST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合并感染组患者血浆sCD14-ST水平与CRP呈正相关(r=0.362,P0.05),与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无相关性(r=0.103,P0.05);RA稳定期组、RA活动期组患者CDAI与CRP呈正相关(r=0.306、0.298,P0.05),与血浆sCD14-ST无关(r=0.059,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95%CI:0.928~0.983)时血浆sCD14-ST诊断RA合并感染患者具有较好的效能(灵敏度为95.41%,特异度为85.00%),其最佳截断值为317pg/mL。结论血浆sCD14-ST可作为鉴别RA合并感染与RA活动期的一项有效指标,能提高RA合并感染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探讨急性感染疾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一氧化氮比色分析方法对 12 6例感染疾病患者及 36例正常人血清NO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感染组较正常组显著升高 (P <0 0 0 1)。结论 提示NO参与感染性疾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水平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2例血液透析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是否合并导管相关感染分为感染组(n=23)和非感染组(n=79)。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TREM-1、sCD14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TREM-1、sCD14对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感染组患者血清sTREM-1、sCD14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血清sTREM-1、sCD14预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0.761,特异度分别为66.03%、55.84%,灵敏度为92.04%、92.04%;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4,特异度为86.72%,灵敏度为85.46%。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2周占比均大于非感染组,CRP、白细胞、白蛋白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用药安全性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究药物干预的新靶点及新方向。 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3例,对照组83例患者给予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70例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2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 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炎性因子[sCD40L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用药时期的不良反应。记录院外随访90 d的mRS评分。利用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出院随访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1)治疗14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2.33±1.45)分vs(3.19±3.11)分],且神经功能好转率高于对照组[(0.56±0.32)vs(0.33±0.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436,P=0.032;t=3.536,P=0.001]。(2)院外随访90 d,观察组mRS水平较对照组低[(0.78±1.17)分vs(1.31±1.42)分],且预后良好所占比例观察组较对照组高[55.7%(39/70)vs 54.2%(45/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2,P=0.013;χ2=7.021,P=0.008]。把预后良好作为因变量,纳入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使用和神经功能好转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后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3)2组患者治疗14 d后对肝功能、肾功能及心肌酶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2组患者治疗14 d后sCD40L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352.06±150.69)pg/ml vs(522.63±226)pg/ml;对照组:(372.24±135.77)pg/ml vs(554.78±179.8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58,P=0.001;F=2.228,P=0.001);治疗后14 d,观察组sCD40L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4,P=0.385)。治疗14 d后,观察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2.96±1.83)mg/L vs (3.90±3.29)mg/L],且观察组CRP下降程度更明显[(2.57±2.41)mg/L vs (1.68±1.15)m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045,P=0.003;t=3.453,P=0.028)。 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临床预后,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溶性CD14(sCD14)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冠心病(CHD)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120例CHD病人血清sCD14和HCMV—IgG的浓度,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各40例,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UAP与SAP组SCD14和HCMV—IgG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F=132.94、49.07,q=9.70~27.58,P〈0.01)。AMI、UAP与SAP病人sCD14和HCMV-Ig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以AMI病人增高最明显(q=2.92~17.88,P〈0.05、0.01)。结论血清sCD14浓度升高和HCMV感染程度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73(sCD73)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对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A-AKI)患者28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184例SA-AKI患者和50例健康志愿者临床资料。根据28 d转归将SA-AKI患者分为存活组(n=142)和死亡组(n=42)。按AKI分期标准分为AKIⅠ期(n=90)、AKIⅡ期(n=50)和AKIⅢ期(n=4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资料,确定SA-AKI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SA-AKI患者血清sCD73水平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sCD73水平、SOFA评分及两者联合检测对SA-AKI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SA-AKI患者血清sCD7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μg/L:7.42(4.29,11.23)vs.5.37(3.14,7.27),P<0.001]。SA-AKI患者28 d病死率为22.8%(42/184)。死亡组血清sCD73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μg/L:2.76(1.78,7.32)vs.8.07(5.81,11.75),P<0.001],SOFA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分:10.67±3.03 vs.7.53±2.89,P<0.001)。随AKI分期的增加,SA-AKI患者血清sCD73水平依次降低,SOFA评分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8,95%CI 1.039~1.139,P<0.001)、SOFA评分(OR=1.341,95%CI 1.127~1.597,P=0.001)、AKIⅡ期(OR=8.719,95%CI 1.665~45.651,P=0.010)、AKIⅢ期(OR=29.920,95%CI 5.009~178.709,P<0.001)、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OR=0.138,95%CI 0.027~0.693,P=0.016)和sCD73(OR=0.910,95%CI 0.833~0.993,P=0.034)是SA-AKI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sCD73水平与SOFA评分呈负相关(rs=-0.319,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CD73水平与SOFA评分联合检测预测SA-AKI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AUC明显高于两个指标单独预测(0.854 vs.0.766,Z=2.160,P<0.05;0.854 vs.0.785,Z=2.925,P<0.05)。血清sCD73最佳截断值为5.84μg/L时,诊断敏感度为71.43%,特异度为72.54%;SOFA评分最佳截断值为8分时,诊断敏感度为80.96%,特异度为66.90%。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78.87%。结论血清sCD73水平降低、SOFA评分升高是SA-AKI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对SA-AKI患者的28 d死亡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MRI各项指标动态变化,探讨血清IL-6在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5、14 d的血清IL-6浓度,另外在相应时间点行MRI扫描,处理合成表观扩散系数(ADC)图,测量脑梗死体积、各序列的信号强度比(SIR)、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另取同一时期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空腹状态下血清IL-6浓度.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脑梗死后1d,血清IL-6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在5d时达高峰水平,14 d时明显降低,各时间点的血清IL-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0).血清IL-6与脑梗死体积、T2加权像(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的SIR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0、0.621、0.691,P均=0.000).血清IL-6与T1加权像(T1WI)的SIR呈负相关(r=-0.404,P=0.000),在梗死后1、5d的血清IL-6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的SIR呈正相关(r=0.678,P=0.000),脑梗死后1d的血清IL-6与rADC呈负相关(r=-0.826,P=0.000).结论 血清IL-6的增高可能促发了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以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Fg,患者出院后随访2年,观察心血管事件.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CD40L水平(15.36±7.32)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79±2.78)μg/L(P<0.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Fg水平(4.60±1.37)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03±0.82)g/L(P<0.001).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sCD40L(18.14±6.34)μg/L和Fg(4.97±1.33)g/L显著高于无心血管临床事件患者的sCD40L(14.38±6.67)μg/L和Fg(4.20±1.24)g/L(P<0.05).sCD40L水平≥14.5 μg/L或Fg≥4.4 g/L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增多(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CD40L水平(18.38±6.71) μg/L显著高于不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46±6.48)μg/L(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AMI患者中sCD40L与Fg正相关(r=0.27,P<0.05),Fg与左室射血分数负相关(r=-0.319,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和Fg升高,sCD40L和Fg明显升高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升高,糖尿病是sCD40L升高的临床危险因素,sCD40L和Fg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不同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血清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增高,其变化可成为重要的免疫学功能检测指标,但其在急性脑梗死时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脑梗死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与脑出血患者和正常人比较。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脑二科。对象:选择2002-05/2004-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脑二科住院患者132例。其中脑梗死89例,根据梗死灶分为为大梗死组(n=25,>10cm3),中梗死组(n=31,4~10cm3),小梗死组(n=33,<4cm3);脑出血组43例。以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方法: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发病后分别在发病后24h、3,7和14d取血,脑出血患者分别在发病后24h和14d取血。3组均取静脉血4mL。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脑梗死不同病程中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与其他两组比较。②不同大小梗死灶的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比较。③脑梗死并发感染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结果:162例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1184.5±68.3),(693.9±41.7),(576.1±39.8)μg/L,P<0.01]。梗死发生后24h至第7天呈上升趋势,7~14d呈下降趋势,但第14天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仍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②大梗死灶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1217.4±59.3),(1132.6±51.9),(983.7±54.2)μg/L,P<0.01]。③脑梗死后并发感染者在发病后3,7,14d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无感染(P<0.01)。结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变化过程,可作为脑梗死时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阻断其生成和表达为改善脑梗死的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中老年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液标本,按年龄分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中年组、老年组分别为21.50±4.55μmol/L、22.72±6.45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中年对照组、老年对照组的11.78±1.38μmol/L、16.63±2.1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对照组HCY水平高于中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3.55%HCY升高,但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仅67.14%升高,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对老年急性脑梗死诊断的Kappa指数<0.60,对中年急性脑梗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90%,Kappa指数0.86。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升高,HCY对中年脑梗死的诊断和警示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脑梗死有多种发病机制,自由基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和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害过程.复方丹参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脑梗死和冠心病的活血化瘀中药,其作用机制还有许多不明之处.目的观察复方丹参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自由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2-02/12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538例,其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均经脑CT扫描确诊,均为发病在72 h以内的首次发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排除伴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血管性痴呆和延髓麻痹以及中途不合作者.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为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52~78岁,平均(64.62±5.80)岁.入选病例按先后顺序和对照组自愿原则采用抽签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方法两组基础治疗相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注射,1次/d,连用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应用血栓通注射液15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注射,1次/d,连用14 d为1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①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②临床疗效评定.③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ipoperoxide,LPO)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测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少经自身对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28.62±6.76比13.84±8.16和对照组28.58±7.05比21.52±8.24,t=8.134和t=3.796,P<0.001),而研究组评分的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861,P<0.001);复方丹参治疗脑梗死的有效率为88.24%,显著优于对照组(67.65%)(x2=4.19,P<0.05);复方丹参能使患者血清的LPO水平[(8.69±1.28)nmol/L比(5.86±1.42)nmol/L,t=8.628,P<0.001]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具有统计学差异[(5.86±1.42)nmol/L比(8.56±0.95)nmol/L,t=9.125,P<0.001];同时显著升高血清的SOD活性[(26.25±4.64)mkat/g比(30.01±3.87)mkat/g,t=3.629,P<0.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具有统计学差异[(30.01±3.87)mkat/g比(26.33±4.14)mkat/g,t=3.778,P<0.001 ].结论复方丹参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能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LPO含量,升高血清SOD活性.推测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是其重要的机制之一,为其在临床上治疗脑梗死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可溶性CD44v6含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反应法(ELISA法)测定75例NSCLC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CD44v6)的含量。结果:NSCLC患者血清sCD44v6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腺癌、鳞癌、鳞腺混合癌3组之间sCD44v6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肺癌分期相关,Ⅲ、Ⅳ期患者血清sCD44v6的含量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01,P<0.01)。结论:血清sCD44v6与肺癌的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NSCLC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并可作为监测病情进展、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euronspecificenolase ,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 6 8例 ,分别于发病后 3d以内 (6 8例 )、第 7天 (6 6例 )、第14天 (6 5例 )、第 30天 (6 4例 )采集血标本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NSE水平 ,检测结果与 35例正常对照组比较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NSE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患者发病 3天内、第 7天血浆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以 3天内变化最显著 (t值分别为 11 2 9,6 5 4 ;P <0 0 0 1) ;预后不良组血浆NSE水平在 3d内 (12例 )、第 7天 (10例 )、第 14天 (9例 )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 (5 6例 ) (t值分别为 5 99,3 5 8,2 2 6 ;P <0 0 5 )。 6 6例脑梗死患者第 7天的脑梗死体积与其发病 3d以内、第 7天血浆NSE水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3、 0 75 (P<0 0 0 1)。 6 4例脑梗死患者第 3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 3天以内、第 7天血浆NSE水平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4 1(P <0 0 1)、 - 0 37(P <0 0 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浆NSE水平明显升高 ,血浆NSE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其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