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部亚低温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全脑缺血后头部置于15-20℃的低温环境中24h,分别与常温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体温、脑组织含水量、海马区神经细胞数量和形态学变化。结果:低温组体温下降幅度较大,神经细胞计数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常温组和对照组。结论:头部亚低温能明显降低全身温度,减轻脑水肿,保护缺血的脑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在危重症中的应用。方法:将41例危重症合并脑功能障碍患者,随机的分为2组(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组,不采用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为对照组),2组患者常规治疗及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监测和支持方案相同.结果:治疗组意识状态的恢复较对照组好.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为好,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具有显著脑保护作用.而又避免了全身亚低温治疗的缺陷,可战少全身降温引起的并发症,提高危重症合并脑功能障碍患者救治成功率,战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全身亚低温头部重点降温与头部局部降温对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将45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全身亚低温头部重点降温组(16例)和头部局部降温组(29例)两组,观察两组第1、5、10、20天的GCS评分、病死率、直肠温度下降时间等指标。结果:全身亚低温头部重点降温组直肠体温下降至34℃的时间明显较头部局部降温组为短(P<0.01)。两组的GCS评分于第1、5天无明显差异(P>0.05),于第10、20天全身亚低温头部重点降温组明显较头部局部降温组为高(P<0.05)。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头部局部降温组肢体抽搐明显增多(P<0.01),全身亚低温头部重点降温组6h内血压下降事件较头部局部降温组增多(P<0.05)。表明全身亚低温头部重点降温对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优于头部局部降温,但必须同时注意其并发症,在严密监护下方能进行。  相似文献   

4.
脑温≠体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脑温是指脑部的实际温度,体温是指在口腔、腋下和直肠等部位测得的温度,通常用来代表全身体温或称系统体温。脑温是脑复苏预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临床上脑温不是常规监测项目,人们习惯于用体温来推测脑温,甚至等同于脑温。体温与脑损伤之间的重要关系,至少自1945年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随着脑保护和脑复苏研究的深入,深低温由于易导致心律失常、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逐渐被放弃。最近有新的证据表明,亚低温可以改善脑外伤的预后,而人们又发现在  相似文献   

5.
198 7年Busto首次提出了全身亚低温 (mildhypothermiaMHT) (32℃~ 35℃ )脑保护概念[1] ,使 2 0世纪 5 0年代提出的低温脑保护理论与技术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现动物试验资料证实MHT是缺血脑保护或脑复苏最有效、最全面的方法 ,临床资料也同样取得理想的效果[2~ 6] 。本文通过总结目前亚低温脑复苏资料 ,对亚低温脑复苏临床应用现况综述如下。1 亚低温脑复苏机制研究亚低温脑保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低温麻醉中就有所认识 ,但直至 5 0年代低温心内直视手术的开展 ,才对其病理生理有了系统理论与技术 ,如观测…  相似文献   

6.
脑内局部低温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一种实用的、有效的局部脑低温方法。方法:选用雄性新西兰白兔12只,分为单纯大脑中动脉夹闭(MCAO)组和。MCAO加脑内低温组。采用改良O’Bfien眶入路制作MCAO缺血模型,建立脑室内灌注装置。MCAO加脑内低温组经导管入口输入冷却的等渗盐水。用生理监护仪及微型传感器测量肛温及脑皮质温度2h后,撤除脑室内导管并恢复大脑中动脉(MCA)血供。术后观察动物行为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MCAO组动物经脑室内低温后,缺血区脑皮质温度在20min内即可降至35℃以下,而肛温维持不变。动物行为及脑皮质细胞形态基本维持正常。结论:局部脑室内低温模型是一种效果可靠、降温快速和有实用价值的降低脑内温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瘤手术中采用中度低温末选择性顺行脑灌注(ASCP)或停循环(CA)加头部冰帽的脑保护效果。方法33例胸主动脉瘤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Bentall`s术;血管置换或全弓+象鼻术。中度低温末ASCP的灌注流量为10~15ml/(kg·min),鼻咽温为23.1~25℃;停循环的鼻咽温为22.3~25℃加头部冰帽局部降温的脑保护方法。结果10例停循环时间18~35min,23例ASCP时间15~48min。术后3~4hr初醒,8~12hr拔气管插管。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肾功能不全及肺部并发症,1例因过敏造成剥脱性皮炎死亡,1例因抗凝出血于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本组胸主动脉瘤手术采用中度低温末ASCP或CA加头部冰帽的脑保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复方脑肽节苷脂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复方脑肽节苷脂治疗,观察组接受复方脑肽节苷脂+头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38/41)]高于对照组[73.17%(30/41)(P<0.05);观察组意识、反射、肌张力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复方脑肽节苷脂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效果显著,可加快临床症状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亚低温治疗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全身及脑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对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亚低温治疗,观察亚低温治疗前后脑氧摄取(CEO2)、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氧输送(DQ)、氧消耗(VO2)、肺动脉楔压(PAWP)、平均动脉压(MAP)变化。结果 亚低温治疗后较治疗前CEO2、ICP、DO2、VO2明显下降,CPP提高,PAWP、MAP无明显变化。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围产期窒息所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虽采用多种方法治疗,但其预后不良率(死亡和后遗症)仍达30%左右。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脑温下降2~6℃,以达到治疗目的。我们就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HIE的具体实施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脑灌注最适温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选择性脑灌注最适宜温度范围。方法 应用选择性脑灌注模型对24只杂种狗在适宜灌注流量和灌注压下改变不同温度进行选择性脑灌注90min后,通过上矢状窦(SSS)内不同阶段的静脉血乳酸测定、脑体感诱发电位(SEP)的连续监测及脑皮质组织病理学的检查来评估脑保护的情况。结果 在20—32℃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脑功能及组织的不可逆损害。结论 选择性脑灌注在适宜的灌注流量及压力下,其温度维持在20—32℃对脑保护是安全有效的,在足够的脑灌流的情况下浅中低温可以明显地减轻对脑组织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头部亚低温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全脑缺血后头部置于 15~ 2 0℃的低温环境中 2 4h ,分别与常温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体温、脑组织含水量、海马区神经细胞数量和形态学变化。结果 :低温组体温下降幅度较大 ,神经细胞计数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常温组和对照组。结论 :头部亚低温能明显降低全身温度 ,减轻脑水肿 ,保护缺血的脑组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择性脑降温防治重型颅脑外伤手术过程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方法:对伤后6h内的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30例为观察组,术中在全身亚低温的基础上,用低温生理盐水冲洗暴露的脑膜表面,使脑温降至25~30℃进行手术。以未降温的同类患者30例作为对照。比较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术中Ⅲ级脑膨出的发生率(P〈0.05)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性脑部降温防治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林涛  黄国庆 《当代医学》2013,(17):15-18
心肺脑复苏是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早期心肺复苏成功后脑功能损害及复苏后综合征直接导致不良预后,已证实复苏后综合征具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改变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而亚低温对脑复苏有效。连续血液净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治疗,并可产生亚低温、维持内环境稳定、脱水减轻脑水肿,从而改善心肺脑复苏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深低温停循环使现代复杂心血管畸形矫治手术技术得到发展,然而,深低温对机体有引起凝血功能紊乱、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器官功能失调、延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circulation,ECC)时间等不利影响。由于顺行选择性脑灌注(selectivecerebralperfusion,SCP)提供了生理范围的流量和压力,使脑保护不必再依赖深低温,近十年来,很多心脏中心逐渐提高了停循环温度,中度以上低温可以减少深低温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缩短降温、复温时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低温能有效改善急性脑缺血及出血的预后,但由于深低温及全身亚低温在脑保护有效的同时,会带来较严重的全身副反应,因而未能在临床应用.病变侧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在理论上能避免上述副作用.国内哈尔滨医科大学已在动物实验方面取得成功.我们选择26例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文综合分析了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措施,包括复苏的顺序、电除颤治疗,常规应用肾上腺素,胸外持续按压,不推荐常规使用阿托品、碳酸氢钠的应用及呼吸兴奋剂、纳洛酮的应用,头部亚低温治疗与冬眠疗法,有效的提高了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鼠受γ射线照射后对旁效应器官胎鼠脑组织中NO含量和SOD活力的影响。方法将孕9 d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0.5 Gy全身照射组、0.5 Gy头部照射组、1.0 Gy全身照射组、1.0 Gy头部照射组、2.0 Gy全身照射组及2.0 Gy头部照射组,照射组用~(60)Co治疗机对小鼠于孕9 d单次急性γ射线垂直照射,于孕18 d取胎鼠脑组织匀浆,测定其NO含量和SOD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0 Gy头部照射组胎脑组织匀浆中NO含量明显增加(P〈0.05),SOD活力显著下降(P〈0.05);同时1.0 Gy头部照射组较1.0 Gy全身照射组SOD活力高(P〈0.05);1.0 Gy头部照射组较1.0 Gy全身照射组NO含量低(P〈0.05);而2.0 Gy头部照射组较2.0 Gy全身照射组NO含量明显增加(P〈0.05);1.0 Gy全身照射组、2.0 Gy全身照射组NO含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SOD活力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孕鼠早期头部受到电离辐射后,诱发体内旁效应,NO自由基增加,SOD活力下降,导致脑组织神经发育损伤,其效应与全身受照时胎脑出现的损伤效应类似。  相似文献   

19.
缺氧缺血性脑损害亚低温干预持续时间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寻找缺氧缺血性脑损害 (HIBD)后亚低温干预的最佳持续时间。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 HIBD模型后采用 3 1℃亚低温全身干预 ,持续时间分别为 3、6、1 5 h,观察动物脑病理改变和病死率反应亚低温保护作用 ,观察动物体重和病死率以反应亚低温副作用。结果 :亚低温干预可使 HIBD新生大鼠脑凋亡延迟 ,脑梗死发生过程延迟 ,缺血神经元减少 ,持续 6 h与 1 5 h作用相似 ,均显著优于持续 3 h组 ,亚低温持续 6 h可使新生大鼠病死率显著下降 ,持续 3 h或 1 5 h对病死率无影响 ;三组均对 HIBD大鼠体重无显著影响。结论 :3 1℃亚低温可保护 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 ,持续 6 h保护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20.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误诊1例杨廷舰,王成伟,匡少华(潍坊医学院附院神经科潍坊261031)患者,女,15岁。因头痛6个月,发作性左侧肢体麻木1月余入院。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隐痛,全身乏力,1月余前出现左侧肢体麻木,呈发作性,每次数分钟,每日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