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冬梅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4):I0001-I000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作为一项代表最广大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将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大病更难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我院作为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的市级医院,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袁玉荣  曹艳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2):1388-138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逐渐突出。为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我国政府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相似文献   

3.
姚莹  陈飞虎 《医学与社会》2007,20(12):39-40
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的目的在于减轻农民由医疗支出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的整体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2003年起我国合作医疗试点的实践表明,合作医疗制度确实缓解了部分农民因病返贫的情况,但是由于体制、管理、农民认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需要从根本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层面上去加以解决,有些则可以通过合作医疗管理者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来完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中国农民的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医疗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解决农民的医疗问题不仅需要从宏观上寻找科学合理的医改途径,在合作医疗的具体实施办法及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管理者适时地把握农民的心理特征,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的同时降低管理过程中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4.
近来,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最主要举措是开始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注农村医疗问题令人欣慰和鼓舞,但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制度则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农民参加,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农牧民规避疾病风险,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许多发达地区都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和拥护。那么在贫困地区是否也可以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为此我们在国家级贫困县察右后旗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当代医学》2004,10(1):28-28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目前试点情况来看,农村要继续推行新型合作医疗还需解决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周银芝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70-337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重大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咸丰县于2004年6月被省政府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自10月1日正式启动以来,经过3个月的运行,已有20.34万农民受益,有27612人获合作医疗基金补偿。在此,就该县合作医疗运行情况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今年,当涂县被安徽省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之后,在动员农民对特别注意突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新”字,向群众宣传新型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支持、引导、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3年以来,天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管理规范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基金运转安全,制度运行平稳,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率明显改善,医药负担有所减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这项制度实施以来,使参合农民得到了实惠,体会到了政府的关怀。但是,由于这一制度实行时间较短,制度本身不够健全,农民还有一些意见和看法。完善合作医疗制度,让更多的参合者得到切实满意的好处,应当加强三方面工作: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狠抓新型农民的培育,调动农民参加合疗的主动性;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扩大合作医疗的辐射面。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经验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连市金州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坚持政府领导、群众参与、多方集资、科学管理、民主监督原则的基础上.由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大病统筹为主、医疗救助为辅的农村居民医疗费用互助共济制度,其水平与现阶段该区农村生产力发展及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资金的筹集和支付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公平、公正、公开、便民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源。农民合作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把分散的农民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形成社区农民间的合作,实现以一定区域为边界、以社区利益和共同规范的认同为基础的社区的自治。文章试图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前情况下新型农民合作制度难以建立的原因,探悉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文化习俗对农村合作制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6年起,各级政府在财政上不断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重点投入到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健全农村新型医疗救助体系[1]。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实行的一项德政工程,办好农村合作医疗也是广大农民朋友所企盼的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已开展了多年,总的情况看,搞起来容易,难以坚持。笔者带着这个问题,结合我地区多年来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对群众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农民对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种种顾虑和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少问题。要把这项利国利民的  相似文献   

17.
为减轻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中央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为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而实施的一项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从真正意义上使参合农民享受公平合理的医疗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参合农民受益公平性状况出发,分析影响参合农民平等受益的因素,并总结出促进广大参合农民平等受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浅析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促进健康构建和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体现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维护了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要保证新农合科学发展,必须逐步完善新农合制度,强化政府职责,引导农民积极参合,并使参合农民真正受益,使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NRCMS),简称新农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一项重大变革,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至2010年江西省已经全面覆盖96.62%的人群,井冈山地区已经全面覆盖94.1%的人群[1]。本文旨在对井冈山地区乡镇卫生院新农合制度实施绩效做一个阶段性评论,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初步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