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麻醉下腋路连续臂丛阻滞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础麻醉下小儿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可行性.方法 62例上肢手术患儿,入室后肌注氯胺酮4~6mg/kg基础麻醉,腋路臂丛神经穿刺成功后留置套管,注入1%利多卡因 0.25%罗哌卡因复合液0.8~1.0ml/kg,手术时间超过2h,追加利罗复合液0.3~0.4ml/kg,小儿术中烦躁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0.2mg/kg,全程监测小儿心电图、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结果 手术期小儿呼吸、循环系统无明显变化,对手术操作无反应.无麻醉失败病例,术后随访,局部血肿2例,无呕吐、躁动及精神症状.结论 基础麻醉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操作简便,镇痛完全,可持续性,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是小儿上肢手术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0.25%布比卡因在小儿手外伤手术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分支阻滞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择期在腋路臂丛麻醉下行手外伤手术患儿120例,随机分为0.25%左旋布比卡因0.35 ml/kg组、0.30 ml/kg组、0.25 ml/kg组和0.20 ml/kg组,每组30例。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入室靶控输注丙泊酚,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4组各神经分支(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分别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0.35、0.30、0.25、0.20 ml/kg,术中根据阻滞效果追加氯胺酮。观察各组神经阻滞效果、持续时间、全麻药物应用情况。结果4组阻滞时所需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30 min后0.35、0.30、0.25 ml/kg组各神经支配区阻滞效果近似(P>0.05),与上述3组比较,0.2 ml/kg组术中需追加氯胺酮患儿比例最高、术后阻滞效果持续的时间最短、阻滞效果明显降低( P<0.05)。结论采用剂量为0.25~0.35 ml/kg的0.25%布比卡因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能够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用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针刺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断指再植的小儿患者50例均等分为两组,均采用基础麻醉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Ⅰ组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穿刺点均用两点法麻醉。神经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耐乐品0.75%)注射液,按3 mg/kg给药。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效果,维持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在基础麻醉下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阻滞成功率Ⅰ组显著高于Ⅱ组,阻滞维持时间Ⅰ组显著长于Ⅱ组(P<0.05)。结论小儿断指再植手术在基础麻醉下使用外周神经刺激仪,施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较准确的实施,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前臂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阻滞情况、运动及感觉阻滞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前臂手术患者的麻醉优良率、首次阻滞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时间、手术等待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同神经的感觉阻滞评分、运动阻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前臂手术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好的麻醉阻滞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肘部及以下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肘部及以下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2组均选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各20ml局部麻醉。A组用1根7号输液针头在腋动脉的一侧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用2根7号输液针头在腋动脉上缘穿刺破腋鞘后再向腋动脉的后下方缓慢进针少许,松开持针手,然后再在腋动脉搏动最明显下缘穿刺腋鞘后局部麻醉,用拇指在局部作近心按摩1min后将上肢紧贴胸侧壁,以使药液均匀扩散。评价分布在肘以下神经的阻滞情况,同时观察中毒反应、血管神经损伤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优良率95.0%优于A组的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肘部及以下的手术,具有成功率高、阻滞更完善、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秦国昕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24+126-124,126
目的比较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前臂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1年10月60例前臂骨折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喙突组(30例)和腋窝组(30例),分别运用喙突下和腋路途径施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同样容量的局麻药,喙突组的神经阻滞范围和效果优于腋窝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喙突下途径施行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前臂骨折的手术,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和布托啡诺两种药物对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行手部手术拟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B组,每组3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前5 min,D组开始输注地塞米松(负荷量8 mg+维持量1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七氟醚吸入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并与氯胺酮静脉麻醉进行比较。方法选择行手外伤,上肢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S组)和氯胺酮(K组),每组20例,记录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频率(RR)、麻醉诱导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清醒时间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S组患者术中SpO2变化不明显,而K组术中SpO2变化明显,S组患者术中HR、RR变化均不显著,K组HR、RR均明显升高,S组麻醉诱导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清醒时间均较K组缩短,S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K组。结论七氟醚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手术的方法安全有效,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在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罗哌卡因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K组和C组,每组30例.K组手术切皮前10 min缓慢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记录麻醉前(T0)、臂丛阻滞完毕后15 min(T1)和30 min(T2)及术毕(T3)的SpO2、M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加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6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加氯胺酮麻醉组(A组n=30),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后,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比卡因混合液0.5ml/kg;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n=30),术中氯胺酮1~2mg·kg-·h-间断静注.结果 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0.05);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加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损伤少,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者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稳定.  相似文献   

11.
孙艳丽  杨诚 《贵州医药》2007,31(6):508-508
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行臂丛阻滞是小儿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我院自2005年元月以来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臂丛阻滞下实施小儿上肢手术97例,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上肢手术患儿97例,年龄2~10岁,体重10.5~29 kg,ASAⅠ~Ⅱ级。手术时间35~160 min,平均95 min。1.2麻醉方法术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准备,常规禁饮、禁食。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2 mg/kg,安定0.2 mg/kg。入室后氯胺酮4~6mg/kg肌注基础麻醉,常规吸氧。患儿入睡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点取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线(相当于C6横突)相交处,与皮肤垂直刺入,略向足侧进针,触到颈椎横突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入局麻药,局麻药为0.5%~0.1%利多卡因(利多卡因≤8~10 mg/kg)或0.5%~0.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布比卡因≤1.5 mg/kg),常规加入1∶20万肾上腺素,注药容量0.5~0.8 ml/kg。手术开始时静注氯胺酮1~2 mg/kg,术中根据患儿BP、HR及体动等情况间断静注氯胺酮1~2 mg/kg维持。术中监测ECG、BP、...  相似文献   

12.
刘颖  伍剑锷  胡凯 《江西医药》2010,45(10):1022-1023
目的观察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加C6横突入路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年龄3-9岁的肱骨外髁骨折患儿30例,静脉注射氯胺酮1mg/kg+咪唑安定0.1mg/kg,患儿入睡后,行C6横突入路臂丛阻滞,术中氯胺酮1mg/kg间断静注,如手术时间超过1h,给予首量一半的咪唑安定。结果患儿麻醉效果满意,分泌物少,无喉痉挛发生,呼吸﹑循环稳定。结论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加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利用周围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罗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3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组(A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比卡因0.5ml/kg;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术中氯胺酮1—2mg/(kg·h)间断静脉注射。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有显著差异。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家长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侧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引导法在腋路臂丛阻滞中应用的麻醉操作时间和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每组各50例:每组又都分为动脉搏动清楚和不清楚亚组。实验组在同侧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用盲探技术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结果实验组麻醉优良率为86.00%,对照组优良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搏动清楚时两组在优良率和麻醉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搏动不清楚时两组在优良率和麻醉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引导法在腋路臂丛阻滞增加了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尤其在遇到动脉搏动不清楚患者时,应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引导腋路臂丛阻滞可以提高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并减少麻醉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氯胺酮麻醉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行上肢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采用氯胺酮麻醉.B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即在用舒芬太尼和丙泊酚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后再行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儿均在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手术。结果手术开始后A组患儿心率、平均血压比B组明显增加,B组患儿术后清醒时间[(4.1±0.5)min]、于A组[(51.6±0.3)min],发生不良反应情况(0.O%,0/30)也优于A组(2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具有术中麻醉平稳、术后苏醒迅速的优点.是小儿上肢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袁东 《海峡药学》2016,(2):193-194
目的:观察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观察组)和单纯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组(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患者能够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来某院就诊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主要研究目标,选出54例。以密封信封不透光法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麻醉,对照组接受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观察组采取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麻醉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和临床各项指标。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手术治疗中选择超声引导下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更可靠、安全,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胡泊  徐力 《医药论坛杂志》2012,(3):51-52,55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单侧上肢骨折行切开内固定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儿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给予氯胺酮强化;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全身麻醉。观察手术中HR、SpO2、MAP的变化;观察麻醉期间氯胺酮的用量及术毕神志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术后立即清醒,术后1小时哭闹和术后2小时哭闹的人数均多于对照组的患儿,(P<0.05)。治疗组氯胺酮总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R及MAP增高,SpO2下降的人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效果完善,安全系数高,全麻药用量小,是小儿上肢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吸毒患者麻醉处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吸毒患者手术麻醉处理效果。方法 对59例吸毒患者手术,全身麻醉19例,臂丛神经阻滞6例,连续硬膜外麻醉34例。全麻诱导以丙泊酚2.5mg/kg、芬太尼4μg/kg、氯化琥珀胆碱2mg/kg静注后气管内插管。以阿曲库铵、丙泊酚复合维持麻醉,术中适量追加芬太尼。臂丛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局麻药用盐酸利多卡因。结果 19例全麻患者麻醉效果满意,但麻醉中血压及心率波动较大。非全身麻醉中有3例出现戒断症状,术中均要求注射哌替啶,注射哌替啶50~100mg后仍无法安静,静注氯胺酮1-2mg/kg才完成手术。8例连续硬膜外麻醉效果欠佳,5例注射哌替啶50~100mg后未安静,亦需静注氯胺酮才完成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有4例效果不佳,其中2例已戒毒2年以上,静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才完成手术。结论 对吸毒患者手术麻醉以全身麻醉效果较好,麻醉中辅以氯胺酮,对治疗戒断症状,完善麻醉和镇痛均有益处。  相似文献   

20.
小儿腭裂修复术要求麻醉起效快、抑制咽喉反射、下颌松弛、苏醒快速且安全。近 5年来我院采用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或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全麻 ,通过对两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 ,选择适合于小儿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方法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择 ASA - 级腭裂患儿 70例 ,均无或已经控制呼吸道感染。 70例中 ,男 5 4例 ,女 16例 ;年龄 1712 ~ 6岁 ;体重 8.5~ 19kg。术前肌注阿托品 0 .0 1m g/ kg。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5例。 组患儿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 5 m g/ kg、咪唑安定 0 .1mg/ kg;气管插管前可追加氯胺酮 2 mg/ kg,咪唑安定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