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音听觉P300电位在老年期痴呆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音听觉P300在老年期痴呆中的表现,探讨听觉P300在老年期痴呆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老年期痴呆患者进行传统听觉靶/非靶刺激P300电位(2t-P300)和三音序列听觉P300电位(3t-tP300)的检测,并将二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异常2t-P300和3t-P300的主要表现均为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差和引不出肯定波形,34例患者中,2t-P300异常者18例,总异常率为52.9%。其中,24例轻度痴呆者异常9例,8例中度痴呆异常7例,2例重度痴呆全部异常,30例完成3t-P300检测者,26例表现异常,其中24例轻度痴呆异常200例,中度6例全部异常,总异常率为86.7%,与2t-P300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三音序列P300电位比传统的听觉P300诊断痴呆的敏感度明显提高,对于轻中度老年期痴呆的早期诊断有较大帮助价值。其中低概率非靶刺激诱发的P300电位的异常应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探讨视觉单一刺激、听觉单一刺激和视听双模式刺激的情况下,诱发脑电中的gamma节律的活动与刺激和ERP成分的同步效应。利用小波变换提取EEG诱发电位中的gamma节律成分,并用Gabor变换对其进行时频分析,结果发现gamma节律的活动不仅与外源性的刺激信号有关,而且与ERP的内源性成分(如N2b、P300)也具有明显的同步关系。同时,通过gamma节律在视听交叉模式下的活动规律也体现了人脑在多感觉模式下感觉的交叉与综合。根据在听力信号刺激后100~200ms左右出现的gamma活动增强,认为gamma波活动可能与大脑对声音信号的感知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大脑疲劳对事件相关电位(ERPs)的影响,对14名18~25岁的学生,采用诱发电位仪分别测量他们疲劳前和疲劳后的事件相关电位。结果显示: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性成分 P300的潜伏期和幅值在受试者疲劳后有相应的变化。P300潜伏期普遍延长,且差别显著(P<0.05),P300幅值普遍降低,但差别不显著(P>0.05)。作者认为事件相关电位,尤其是 P300,不失为测定大脑疲劳的一种有价值的客观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注意状态对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不同注意状态下事件相关电位的变化特点。方法:智能正常年轻人18例,采用oddball模式,非靶刺激为80%的750Hz低频短音,靶刺激为20%的2000Hz高频短音。利用Nicolet Pathfinder Ⅱ型诱发电位仪,记录主动分辨靶刺激时,计数/不计数状态下事件相关电位各波潜伏期和P3波幅的变化。结果:与计数靶刺激时比,在不计数时P3波幅显著降低(P<0.01),P3潜伏期及其余各波潜伏期变化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300波幅与注意密切相关,P3潜伏期不易受被试注意力的影响,是一个稳定的测量认知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脑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对于人的面孔识别机制进行研究,为评价早期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对30名正常志愿者进行面孔识别ERP实验,使用E-Prime软件进行面孔和房子等刺激目标的程序编辑,采用64导Neuroscan脑电信号采集系统进行脑电信号采集,并用Curry 7软件进行离线数据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统计学分析。结果:P100波幅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9.529,P0.01),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F=7.365,P0.01)。P100的潜伏期性别主效应显著(F=6.967,P0.01),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F=13.270,P0.01)。N170潜伏期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48.356,P0.01),波幅和潜伏期的刺激类型主效应也均显著(F=36.782,38.309;P0.01),其中面孔刺激的波幅和潜伏期均大于房子(-8.847±4.453、-6.787±4.730μv,162.356±13.834、148.352±16.917ms;F=74.243,75.140;P0.01),倒立面孔波幅和潜伏期均大于正立面孔(P=0.010,0.020),但倒立房子的波幅和潜伏期与正立房子均无显著差异(P0.05)。VPP波幅的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F=58.104,P0.01),电极部位主效应显著(F=9.136,P0.01)。N300波幅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10.936,P0.01),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F=4.595,P0.01),电极部位主效应也显著(F=6.396,P0.01)。结论:给予面孔视觉刺激后,首先同时在两侧大脑枕叶产生同等强度,没有面孔翻转效应的P100电位;随后同时在两侧大脑颞枕部产生具有明显右侧大脑优势和面孔翻转效应的特异性N170;最后,在额中央区产生晚期对于面孔进行分析加工的N300成分。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相关因素诊断的应用。方法:对42例VD和36例无痴呆脑梗死患者进行听觉P300检测,并进行病因、病变部位等危险因素对比分析。结果:VD组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震颤麻痹、皮质下病灶、双侧半球病灶及脑萎缩,并有2次以上座中发生。VD组N1、P2、N2、和P3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2、P3波幅分别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震颤麻痹,反复卒中、皮质病灶、多发性病灶、脑萎缩均是VD的危险因素,与VD的发生、发展有关。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一种客观的神经生理学指标,对VD的早期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老年痴呆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痴呆是指由于脑部器质性病变,使患者在智能的许多方面发生进行性与持久的衰退,因此实质性地影响其正常生活或经济处理能力。痴呆患者最明显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各种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定向、计算、思维判断和性格改变等。事件相关电位(ERP)的P300成分与人的认知心理过程有关,是一种客观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本文对痴呆患者及正常老人进行ERP检测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脑电生理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精神疾病事件相关电位 (ERP的P30 0 波 ,下简称P30 0 )的研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试图在这方面找到辅助诊断精神分裂症 (精分症 )的某些指标。下面复习了精分症P30 0 研究的最新进展。1 ERP的P30 0 简介P30 0 是由Sutton创立的。由于P30 0 工作报告发表在世界著名的《科学》和《自然》杂志 ,因而被认为是里程碑性质的发现。从理论上讲 ,P30 0 可分别采用听、视和体感等刺激诱发 ,但常用的刺激方法仍是听觉oddball序列贯序刺激。P30 0 是ERP中平均潜伏期约 30 0ms(2 0 0~ 75…  相似文献   

9.
事件相关电位及其亚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概述 人类脑电活动研究的发展,在20世纪中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自七十年前Berger发现了人类脑电波并发表了他的论文开始。第二阶段从1949年Dawson的工作开始,他记录并分析了人的脑诱发电位。第三阶段始于1964年,研究者开始应用可供利用的各种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0.
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认知功能障碍是AD的核心症状。P300对AD的认知评价有重要作用。Goodin(1978)最早报道了AD的P300波幅下降,主要成分P3潜伏期延长。作者还首次提出将P300作为诊断AD的指标,其中P3潜伏期在诊断痴呆中准确率达80%。 P300在临床上反应痴呆的敏感度优于简易精神状况检查得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AD的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国外研究认为P300潜伏期延长可作为临床预测早期认知减退的依据。国内研究提示, AD患者ERP的典型改变为:N2、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3波幅降低。 P300作为患者认知状况评价方法,可能早期发现患者的认知障碍,有利于 AD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缺乏客观的检测指标和判断标准,往往被漏诊。本课题采用前瞻性研究,通过对PSD发生率、相关因素、影像学特点、认知功能缺损及其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改变,并与脑卒中非抑郁患者(N—PSD)进行对比,探讨PSD可能的发病机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素、P300在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以达到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目的。方法: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能够完成随访,符合课题要求的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96例,其中脑梗死82例,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所有患者均经脑CT及MRI证实,并记录病灶部位分布,96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每月随访一次,连续12个月。采用中国精神分类方案第3版(CCMD-3)抑郁状态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抑郁组(PSD组,36例)和非抑郁组(N—PSD组,60例)。统计PSD组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并选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史、酗酒史、慢性病史、负性生活事件、病灶部位分布等可能的危险因素在PSD组和N—PSD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以有显著差别的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来确定其影响程度。随访时对两组患者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评分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进行认知功能评测,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差异及MMSE评分的变化。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阳性参数采用Logistic(Forward:Wdald法)逐步回归分析来确定其影响程度,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一般资料:在96例脑卒中患者中,36例发生抑郁,其发病率为37.50%(36/96),其中轻度抑郁21例(58.33%);中度抑郁12例(33.33%),重度抑郁3例(8.33%)。PSD组与N—PSD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文化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酗酒史、近期有负性生活事件、慢性病史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PSD组与N—PSD组间单因素分析有差别的指标(酗酒史、慢性病史、近期有负性生活事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三个因素均进入议程,发生PSD的OR值分别为3.516、3.047和3.987,P〈0.05。2、临床表现和发病时间:大部分PSD患者均有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少数严重患者有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病程分布以卒中后3~6个月发生PSD最多见(19例,52.78%)。3、病变部位:96例脑卒中患者中,病灶位于左侧27例,位于右侧45例,多发24例;病灶位于左侧半球合并PSD率最高(59.26%),右侧次之(33.33%),多发病灶抑郁率(20.83%)最低(P=0.013)。4、MMSE评分:PSD组MMSE平均评分为(20.14±3.01)分,N—PSD组为(22.77±3.7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S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的比例(41.67%)明显高于N—PSD组(20.00%,P=0.022)。5、P300检查:PSD组P300检查30例出现异常(83.33%),平均潜伏期(383.14±13.20)ms,平均波幅(6.14±3.29)μV;N—PSD组检查9例出现异常(15%)平均潜伏期(342.70±15.38)ms,平均波幅(16.50±3.28)μ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比较PSD组P300潜伏期及波幅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发现:P300潜伏期与MMSE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881,P〈0.001),P300波幅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63,P〈0.001)。结论:1、PSD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7.50%左右,多发生在脑卒中后3~6个月之间,以轻度抑郁多见。2、PSD的发病可能与病灶位于左侧半球、近期出现负性生活事件、酗酒、慢性病有关。3、PSD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受损。4、P300可为早期诊断PSD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具有学习、记忆功能改变的血管性痴呆小鼠P300电位的测定、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将正常组、假手术组与血管性痴呆组P300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明显降低(P〈0.05),N2、P3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P3波幅下降(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下降,水迷宫完成时间显著延长,错误次数显著增多,P300潜伏期也显著延长;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与P300的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