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阴”与“肾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阴、肾阳,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正确理解这两个基本概念,不仅对掌握肾的生理、病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面掌握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肾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笔者仅将与肾阴、肾阳有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归纳陈述如下。1肾...  相似文献   

2.
肾为五脏之一,肾所藏精为肾阴,肾中元气蒸发为肾阳.肾阴肾阳学说是脏腑辨证中的重要内容.对肾阴肾阳学说的形成与运用,管见所及提供讨论.  相似文献   

3.
金匮肾气丸的抗衰老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肾中精气起着重要作用。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可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阴对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肾阳对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因此肾中精气对人体各  相似文献   

4.
肾阴肾阳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肾阴,又称为元阴、真阴,为一身阴液的根本,起到濡养滋润的作用;肾阳,又称为元阳、真火,为一身阳气的根本,起到温煦推动的作用。肾阴肾阳和脾胃及大肠小肠之间有着源与流、本与末的密切关系,肠屏障功能与"肾主二便"功能密切相关,试从肾阴肾阳角度论述肠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并用温补肾阳和滋补肾阴的方法治疗肠屏障损伤时出现的大便失常症状。  相似文献   

5.
水火不济辨     
内经五行之论与脏腑相合,则心属火肾为水,在生理状态下,心中之火下降至肾以温肾阳,可使肾水不寒,肾中之水若上至心,可涵养心阴,盖心阴充足,则心阳得以制约而不偏亢,心火与肾水相互协调、升降,彼此制约。由此保持着心阴与心阳、肾阴与肾阳、心火与肾水这三对矛盾的动态平衡。此即常言之心肾相交,又曰:水火相济。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阴滋养五脏六腑之阴,肾阳温煦五脏六腑之阳,故有“肾”为脏腑之本的说法。“肾”主藏精(肾阴)及命门火(肾阳),主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主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相似文献   

7.
“心肾相交”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佩  辛琳 《四川中医》2008,26(10):48-49
心肾相交,又称为心肾既济,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其具体含义是指,心阳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抑制肾阴而使肾水不寒;肾阳上济于心以资助心阴,抑制心阳而使心火不亢。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肾阴、肾阳、肾气的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认为元阴、元精、肾阴、肾精、肾水、真阴、真水、命门之水、坎水九个名词均指肾阴;元阳、元火、肾阳、真阳、真火、相火、命门之火、先天之火均指肾阳;肾气、肾间动气、原气、元气、生气五个名词均指肾气,肾气涵元阴元阳。  相似文献   

9.
范磊  张向农  欧阳兵 《光明中医》2010,25(10):1764-1765
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俱是物质存在。肾精乃藏于肾中的精微物质,据其阴阳属性可分为肾阴、肾阳。精散为气,气聚成精,肾精与肾气是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因此肾阴与肾阳也具有两种状态,即肾阴精与肾阴气、肾阳精与肾阳气。  相似文献   

10.
徐静 《江苏中医药》2017,49(10):73-74
溯本求源探析"金生水"所对应的肺与肾的资生关系,认为"金"代表的是肺气,"水"代表的是肾气(精气)。肺气足,肃降收敛足,则有助于促生肾之气(精气),从而化生肾阴和肾阳。肺气对肾之气(精气)的生成起着关键的"促生"作用,而不是"肺阴"对"肾阴"的直接化生。因此补肺气,不仅促生肾阴,还可促生肾阳。  相似文献   

11.
张景岳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五脏之阴阳根于肾,即肾阴和肾阳是各脏腑阴阳的根本,肾阴可以滋生五脏之阴,肾阳可以产生五脏之阳。所以,无论五脏的阴虚或阳虚,日久皆会导致肾阴或肾阳的虚衰,故应从补肾之阴阳作为“治病求本”的大法,可以指导临床病证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为水火之脏。肾阴是人体阴液之本,人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全身各个脏腑发挥着滋养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来源于命门之火,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推动作用,同时具有蒸化水液,促进生殖和生长发育的功能,可以说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肾发生病变则表现为肾阴虚或阳虚,所以  相似文献   

13.
王丹 《陕西中医》2000,21(5):239
<正> 1 发病机理 祖国医学认为,妇女在脏象上有胞宫,所以生理上就有了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点。因此,妇女的月经、胎孕、产育都是天癸、脏腑、经络、气血协调作用于胞官上的结果。尤其是肾、肝、脾三脏及冲任二脉与胞宫的关系尤为密切。它们之间通过经络相连,在妇女的生理和病理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根,藏先后天之精,为生殖发育之源。肾有阴阳,为水火之脏。肾阴为人体阴气之根,各脏腑之阴均取之于肾阴,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各脏腑之阳均赖肾阳以温养,肾之阴阳平衡,则五脏安和,故人的生理过程是在肾阴肾阳的充盛、协调,彼此相互制约、互相推动下而完成的。再者“胞络者,系于肾”、“冲任之本在肾”,这说明肾与冲任二脉经  相似文献   

14.
五、肾主藏精与肾气的关系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之精称肾精,又称精气。肾中精气在生理上表现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  相似文献   

15.
Xuan国维 《新中医》1993,(9):43-44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所在,调节的中心。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此见解对疑难皮肤病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多年临床所见,疑难皮肤病与脏腑病变有着密切关系,且多损及肾阴、肾阳。如能恰当运用补肾之法,往往使沉疴得愈。  相似文献   

16.
“阴中求阳”一语,出自《景岳全书》。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所谓“阴中求阳”,是指慢性病肾阳虚者,在温补肾阳之同时,一定要兼以养阴,即将补阳药寄托于滋阴药之中,亦即“刚柔相济”,“阴阳双补”之意。因为肾为水火之脏,内藏肾阴和肾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久病不愈往往阴虚及阳。因此在治疗上必须采用温柔养阳之法。若单用温补肾阳之剂,必致耗伤肾阴,出现阴伤而阳炽的结局。“阴中求阳”之法源于《金匮要略》的八味肾气丸。《景岳全书》之右归饮,右归丸,则是其进一步发展。这一治法的主要药物是:肉桂、附子、鹿角、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杜仲以及  相似文献   

17.
痤疮为常见皮肤病之一,脏腑功能失调可致本病,肾为五脏根本,阴阳之根,肾阴肾阳亏虚必然导致其他各脏腑阴阳失衡,也是痤疮发生的根本原因。痤疮从肾论治,以滋肾或温肾为大法,每能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8.
"肾阳虚证"是中医学脏腑辨证的重要证型之一,为此从理论到临床上的研究层出不穷,一直深受中医界的广泛重视。从"心肾相关"理论研究肾阳虚证,认为"肾阳虚证"的病因病机与心之生理功能异常有关,并可将"肾阳虚证"分为肾阳虚心火旺证和肾阳虚心阳虚证两种证型,根据证型特点采用以交通心肾为基础的清心降火和温养心阳两种治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再论肝肾阳同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愚曾于《黑龙江中医药》(1987年第4期),发表了《简论肝肾阳同源》一文,认识尚肤浅,本文试对“肝肾阳同源”再作探讨。一、从经络学说看肝肾阳同源脏腑的气化有赖于肾阳的濡润温煦;肾所藏精气(肾阴、肾阳)靠脏腑气化所化生  相似文献   

20.
吴哲 《光明中医》2002,17(1):26-28
《中医内科学》说 :“一般而论 ,肾无表证与实证 ,肾之热属阴虚之变 ,肾之寒属阳虚之变”。《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中 ,只字未提肾实证 ,倒有肾气、肾阴、肾阳、肾精、肾气不固等诸虚证。由此看来中医理论是认为肾无实证的。肾无实主虚之说 ,始见于宋代大医家钱乙所著之《小儿药证直诀》 ,其文曰 :“肾主虚 ,无实也” ,其后有王海藏《医经小学》甚至以肝肾对举 :“肝司泄 ,肾主闭藏 ,肝为相火 ,有泻无补 ,肾为真水 ,有补无泻” ,金元之大家张元素《医学启源》亦云 :“肾本无实 ,本不可泻……无泻肾之药。”除此之外《医宗必读》、《医林绳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