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胃及十二指肠食管反流对致癌剂诱发大鼠食管肿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胃液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对食管肿瘤发生过程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制作3种动物模型: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术后均注射食管致癌剂甲基戊基亚硝胺(MANA),于26周取出食管进行大体及光镜下形态学观察。结果:各反流组出现严重食管粘膜损害,病变较对照组明显加重且发生率高,病变严重程度D组〉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cl-2、p53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4例食管鳞癌组织中bcl-2与p53蛋白的表达。结果bcl-2蛋白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其表达与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p53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结论bcl-2和p53蛋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bcl-2、p53蛋白能准确地估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TEN、E-cad和CD44v6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TEN、E-cad和CD44v6的蛋白表达;分析三者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及细胞浸润深度的增加,PTEN和E-cad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降低(P<0.05),而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着病变的升级而增高(P<0.05).PTEN蛋白和E-cad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0.05),而CD44v6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o.05).结论 PTEN、E-cad和CD44v6蛋白的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胆汁反流对大鼠食管粘膜炎症损伤和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胆汁反流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损伤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以手术制造的十二指肠胃食管混合反流(DGER)大鼠模型为基础,制备DGER(A组)模型;DGER+Losec Mupus制剂灌注造成单纯十二指肠液食管反流(B组)模型;DGER十胆管接扎造成无胆汁的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C组)模型。观察9周后各组大鼠食管病理学改变,TUNEL法观察食管粘膜凋亡指数,免疫组化观察Fas蛋白的表达。结果 A、B、C三组均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表现,炎症以A组最重,其次为B组,C组最轻。A、B两组均见Barrett’s食管发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Barrett’s食管发生;细胞凋亡结果示A组凋亡指数最高,其后依次为B组和C组(P〈0.01);各组Fas蛋白表达均阴性。结论 不含胆汁的DGER所致食管损伤最轻,胆酸可能与Barrett’s食管的发生密切相关;各病理组的凋亡情况均增加,但与Fas系统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布朗式吻合术在预防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碱性反流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残端破裂的效果。方法:将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传统BillrothⅡ胃大部切除术组)30例,实验(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布朗式吻合术组)55例,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对照组发生重度反流21例,轻度反流9例,无反流0例,反流率100%,发生十二指肠破裂1例;实验组发生重度反流0例,轻度反流8例,无反流47例,反流率14.5%,反流率明显比对照组低(x2=57.35,P〈0.01),无十二指肠残端破裂病例。结论:布朗式吻合术在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中的应用,显著减少了碱性反流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残端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MLH1基因微卫星变异。方法:采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对40例食管鳞癌、40例正常及26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MLH1基因所在区域的3个微卫星位点D3S1561、D3S1289及D3S1448进行检测,分析其微卫星不稳定(MSI)及杂合性缺失(LOH)状况。结果: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三个位点的MSI总阳性率为65.0%,高于在癌组织的30.0%(P<0.05);前者的LOH总阳性率为7.6%,与后者的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的MSI及LOH与不典型增生组织的MSI及LOH的r分别为0.623和1(P均<0.05)。结论:错配修复缺陷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过程,且是早期分子事件;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hMLH1基因的LOH并非一个常见和重要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清中CD44v6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8例食管鳞癌、23例糜烂性食管炎、24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D44v6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上述研究对象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CD44v6)的水平进行检测。收集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①CD44v6表达水平在食管鳞癌组织中明显升高,与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及糜烂性食管炎黏膜上皮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其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血清sCD44v6在食管鳞癌组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及糜烂性食管炎组(均P<0.05)。血清sCD44v6水平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③食管鳞癌组织中CD44v6高表达者与低表达者相比,血清sCD44v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结论①CD44v6有望成为食管鳞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②血清sCD44v6有望成为食管鳞癌诊断筛查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清中E-钙 黏蛋白(E-cadherin,E-cad) 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8 例食管鳞癌、23 例糜烂性食管炎、24 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E-cad 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对上述研究对象血清中可溶性E-cad (sE-cad) 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且收集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E-cad 表达水平在食管鳞癌组织中明显降低,与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及糜烂性食管炎黏膜上皮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鳞癌,其癌组织中E-cad 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E-cad 在食管鳞癌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及糜烂性食管炎组(P<0.05)。血清sE-cad 水平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cad 高表达者与低表达者相比,血清sE-cad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结论:E-cad 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血清sE-cad 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筛查的血清学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食管癌分别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对术后胃食管反流病情的控制效果.方法 将2010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亳州市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择期食管癌切除术治疗的85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食管癌切除术治疗,其中研究组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行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术后待患者恢复正常的胃肠道功能后采用p H动态监测仪对其进行24 h胃代食管腔p H监测,术后1、3月依据RDQ量表对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进行评分,同时统计术后1、3月的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且术后均未发生有吻合口瘘及胸胃排空障碍并发症;2组患者几乎均达到24 h的全程监测,同时组间比较监测总时间、立位监测时间、卧位监测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24 h反流次数及长返流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反流持续最长时间与p H值<4.00的累计时间显著短于全胃组,De Meeste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1、3月的RDQ评分以及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较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可对食管癌切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情起到更为理想的控制效果,可为食管癌患者术中吻合术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iam1和Fascin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iam1、Fascin在食管鳞癌和食管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Tiam1、Fascin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高于食管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P<0.05) , Tiam1和Fascin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Tiam1表达与食管鳞癌病理分级有关, 而Fascin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病理分级无关;Tiam1与Fascin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r=0.302, P<0.01) .结论 Tiam1、Fasc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 同时与食管鳞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Tiam1和Fascin可能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起协同作用;以Tiam1、Fascin为靶点可能为食管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了12例粘膜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发生。结果:12例标本中有6例食管粘膜上皮为单纯增生,5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原位癌。这些病变与粘膜下的浸润性鳞癌无任何过渡关系。在9例标本中发现食管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腺体有单纯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并可见不典型增生向鳞状细胞癌过渡的现象。结果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不仅可起源于粘膜上皮,而且还可能来自食管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Yin Yang 1(YY1)在正常食管组织和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5例正常食管组织,39例食管癌旁组织和88例食管癌组织样品中YY1蛋白表达水平;噻唑蓝(MTT)和克隆实验检测食管鳞癌细胞(TE-1细胞)增殖和生长变化;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后转录因子YY1和p21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TE-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与正常食管组织和食管癌旁组织相比,YY1 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样品中的表达显著提高?此外,转染了YY1过表达载体后明显抑制TE-1细胞生长,而干扰YY1表达则可促进细胞的生长;同时伴随着YY1靶基因p21(也称p21WAF1/Cip1)的变化?TE-1细胞转染YY1过表达载体后,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增强?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YY1表达显著上调,YY1可调节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侵袭能力?因此,YY1有望成为食管癌诊断和发展的分子标志物,也有可能是食管癌基因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53蛋白和Ki-67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化学S-P法对5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53蛋白和Ki-67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其与食管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转移的关系。结果 P53蛋白表达率为60%,与食管癌分化程度及转移有关,但与临床分期无关;Ki-67表达与食管痛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转移均有关。结论 P53蛋白、Ki-67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联合表达是食管癌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受体(IGF- 1R)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 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对54例食管鳞癌组织、22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54例正常组织中IGF -1R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食管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及正常组织中IGF- 1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2.59%、59.09%和20.37%,3组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的强阳性率分别为76.00%、 46.15%和9.09%,3组间两两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IGF 1R在食管鳞癌组 织中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的并发症。方法:作者设计了食管胃部分切除后胃底成形再造术重建消化道,同期经胃切口行幽门扩张治疗食管下段癌、贲门癌。结果:采用该术式治疗食管下段鳞状细胞癌43例,贲门腺癌125例,无手术死亡。手术后近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等吻合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有效地预防了食管胃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定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程序性死亡4基因(Pdcd4)的表达,探讨Pdcd4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dcd4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石蜡包埋的17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dcd4的表达水平,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结果:Pdcd4 mRNA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Pdcd4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明显高于食管鳞癌组织中的47.2%(P<0.01)。Pdcd4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在高分化食管鳞癌的阳性率为71.4%,中分化食管鳞癌的阳性率为43.4%,低分化食管鳞癌的阳性率为30.2%,高分化鳞癌中Pdcd4阳性率高于中分化及低分化癌(P<0.01);中、低分化食管鳞癌中Pdcd4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Pdcd4阳性率在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和N分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dcd4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组织病理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刘华  朱亚宁  陈小飞 《现代医学》2012,40(3):286-290
目的:探讨Ki-67与nm2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分化、侵袭、转移的关系,以及Ki-67与nm23在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175例食管鳞癌组织中Ki-67与nm23进行检测。结果:175例食管鳞癌组织中,Ki-67阳性表达98例(56.0%),nm23阳性表达137例(78.3%)。Ki-67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有关(P<0.05),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表达(75.7%),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低表达(24.3%);食管癌TNM分期Ⅲ、Ⅳ期组织中,其高表达率明显高于低表达者。nm23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淋巴结转移者明显低表达(42.9%),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表达(83.6%)。食管癌组织中Ki-67蛋白低表达与nm23高表达之间有明显相关性。结论:Ki-67蛋白高表达与nm23蛋白低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转移过程关系密切,Ki-67和nm23蛋白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酪氨酸蛋白激酶-7(PTK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展、侵袭、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其在食管鳞癌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变化。方法收集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80例及癌旁组织6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PTK7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及Kaplan-meier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80例患者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有45例PTK7蛋白表达阳性(χ2=50.17,P<0.01),食管癌旁非典型增生及正常鳞状上皮中PTK7蛋白表达均阴性。PTK7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浸润长度、临床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2,P>0.1);当肿瘤组织PTK7蛋白表达综合免疫组化评分≥5分时,5年生存率有下降趋势(χ2=3.35,P=0.06)。结论 PTK7表达与食管鳞癌有关,当PTK7综合免疫评分≥5分时,5年生存率有下降趋势利用检测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食管鳞癌的相关性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TAM浸润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以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每位患者手术切除的食管组织标本,其中包括90份鳞癌组织标本,20份癌旁组织标本,20份正常食管组织标本。以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CD20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各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CD20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CD206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CP‐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食管鳞癌组织的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TAM浸润数量与MCP‐1的表达呈正相关(r=0.617,P<0.05)。结论通过免疫组化检测TAM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揭示了TAM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准确评估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类型食管癌中NF-κB、VEGF-C、MVD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47例食管鳞癌、41例食管腺癌及34例食管小细胞癌中NF-κB、VEGF-C的表达情况,并对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结果:NF-κB在食管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的表达率分别为59.57%、36.59%、67.65%(P<0.05);VEGF-C在食管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表达率为65.96%、85.37%、79.41%(P>0.05)。结论:VEGF-C、NF-κB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VEGF-C在食管腺癌中表达较高,NF-κB食管小细胞癌中表达较高。MVD在三者之间无差异。食管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形成微血管的机制可能稍有不同,深入研究其具体的形成机制,可为临床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