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弱视是指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单眼或双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标准。然而,视觉敏感期后的弱视是患病率较高的眼部疾病,全球有接近3%的高发病率,但以往对于这类患者却是放弃治疗的。目前,视觉敏感期后弱视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对视觉系统可塑性的重新认识。本文就这一热点领域,针对视觉关键期后视觉系统可塑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视觉敏感期后弱视治疗的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视觉发育敏感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觉发育敏感期是弱视发生的危险期 ,也是可以逆转弱视的最佳时期。研究视觉发育敏感期及其可塑性 ,对弱视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并为弱视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就敏感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弱视是伴有视觉皮质生理学改变的发育异常性疾病.重启视觉发育敏感期进而有效改善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的治疗效果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视觉皮质可塑性的研究显示,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5-羟色胺(5-HT)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视觉发育敏感期的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交联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s)等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动态变化是保持视觉皮质可塑性的重要条件.弱视的临床研究则提示,视觉皮质对弱视眼信息的抑制及注意障碍是造成弱视并阻碍视觉发育敏感期重启的重要因素,无创性脑电磁刺激及知觉学习有可能去除压抑,从而有效治疗弱视.本文就视觉皮质可塑性、弱视发病中的抑制与视觉注意障碍研究进展及与之相关的弱视治疗新理念、新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和成人弱视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视觉发育敏感期及其可塑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刘虎  赵堪兴 《眼科新进展》2004,24(5):395-397
生后视觉发育存在"敏感期",在此期间视觉神经系统具有经验依赖的可塑性.复习文献,对视皮层NMDAR、NTs及相关基因在发育敏感期不同时限的表达规律以及视觉经验对皮层神经元突触进行修饰、重建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眼科疾病,其发病与视觉系统发育关键期内的异常视觉经验密切相关。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对已超过视觉发育关键期的大龄儿童和成年弱视患者几乎没有效果。知觉学习指经过感知觉训练引起的知觉任务成绩的特异性提高,其生理学基础是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视知觉学习可以显著提高正常人以及诸多高等动物的视知觉功能,并且可以显著改善弱视等视觉系统功能受损患者的视觉功能。动物电生理学研究表明视知觉学习导致了视皮层内神经元调谐特性的改善。这些研究提示我们,即使超过了视觉系统发育的关键期,视觉神经系统仍然存在一定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6.
突触可塑性研究是探讨弱视发病机制的热点之一.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传递功能可塑性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年研究表明,沉默突触转化为功能性突触可能是LTP维持的重要机制.经典的沉默突触只含有NMDA受体,对突触前谷氨酸释放无反应,在突触形成和某些类型的突触可塑性过程中,神经元可通过突触后募集AMPA受体使突触激活.AMPA受体在视觉可塑性中的作用研究对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AMPA受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突触可塑性尤其是视觉可塑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李博  李龙  邹云春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822-1825

弱视是引起儿童单眼视力低下最常见的原因,世界人口患病率为1%~5%,我国儿童弱视患病率约为2%~4%,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弱视主要发生在儿童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内,因为该时期视觉发育具有可塑性,而这种可塑性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视觉系统不同的发育轨迹。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可塑性即消失,此时弱视的治疗效果甚微,故当视觉系统仍保持可塑性时是弱视治疗的黄金时期。近些年有大量针对视觉可塑性的研究,希望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来逆转弱视的发生发展。目前已知视觉可塑性受到神经因子、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将从兴奋性神经因子、脑源性生长因子、抑制性神经因子、环境影响方面入手,对目前针对视觉可塑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成年人弱视是通常弱视概念的延伸,视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证明了成年人弱视治疗的可能性.与儿童弱视相比,成年人弱视有其群体和生理发育的特殊性,本文概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阐述了成年人弱视的相关治疗方法及其特殊性,提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成年人弱视的治疗将对以往视觉发育及视觉可塑性的理论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屈光性弱视的敏感期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视觉发育的敏感期由于无法建立弱视模型只有一个模糊的界限。为探讨屈光性弱视即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发育规律与敏感期,本文观察了318例545眼屈光性弱视病人治疗年龄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年龄密切相关,4岁组疗效最好,治愈率为92%,有效率达99%。随着年龄增长,疗效逐渐降低,10岁仍能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亦与年龄有关,但10岁年龄组90%治疗有效,1例15岁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后视力进步5行。提出屈光性弱视病人的视觉发育敏感期可延到10岁以后。文中就弱视发生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回顾近十多年来,国外在视觉神经系统发育和可塑性变化方面及弱视发病机制研究领域的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和进展。其中对NTs及受体trks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弱视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和其相互关系等,以及它们与NMDA受体之间的关系、NMDA受体本身与视觉信息的兴奋性传导和参与视觉系统可塑性变化的规律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归纳,并对它们制约弱视形成和转归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mtomileusis,LASIK)治疗视觉敏感期后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1年后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对25例(25眼)年龄为12—16岁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行角膜中央最薄处厚度和中央2.5mm外四个方位厚度检测、1%阿托品散瞳验光、角膜直径测量、wavefront或OPD—scan波前像差仪进行坐位时的虹膜识别后行LASIK治疗。弱视眼屈光度远视1.50—7.50DS,散光为1.00-5.00DC,激光仪使用visxstarS4或NidekEC5000 CX—Ⅱ激光仪,两种激光均具有眼球主动追踪和虹膜识别技术。术后辅助弱视训练,随访12个月以上。结果弱视眼远视切削均值达(3.75±1.20)D,最高限度为6,75DS,术中术后无角膜瓣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术眼残余屈光度均值(1.09±1.13)D(P〈0.01),最佳矫正视力由0.24±0.17提高至0.67±0.37(P〈0.01),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或丢失。结论视觉敏感期后的弱视仍具有可塑性,术后1年的随防表明LASIK治疗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13.
郑莎  张耀  曾玉晓  阴正勤 《眼科研究》2007,25(4):241-244
目的研究Long Evans大鼠出生后视皮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分布、表达、活性的变化及与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关系。方法Long Evans大鼠131只按出生后周龄分为1、3、5、7、14周共5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定位检测tPA的分布,免疫印迹定量法检测视皮层总蛋白中tPA的表达,发色底物酶活性分析法测定视皮层tPA的活性。结果除1周组外,各组视皮层Ⅱ-Ⅲ层、Ⅳ层tPA免疫荧光呈阳性,主要分布在Ⅱ-Ⅲ层(P〈0.01)。Ⅱ-Ⅲ层以5周组tPA阳性细胞密度最高(P〈0.01),14周组最低(P〈0.01);Ⅳ层以3周组tPA阳性细胞密度最高,14周组最低(P〈0.01)。除1周组外,各组视皮层总蛋白中tPA均有表达,5周组最高(P〈0.05),14周组最低(P〈0.05)。视皮层tPA活性3周组最低(P〈0.01),5周组最高(P〈0.01)。结论tPA参与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可能是Ⅱ-Ⅲ层、Ⅳ层之间突触可塑性存在异质性的结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张荻  吴小影 《眼科研究》2003,21(6):651-653
神经营养素是一群属于神经生长因子家族的分泌型蛋白质,可促进多种中枢和外周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具有调控神经系统突触发育可塑性的效应,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起重要作用。综述了神经营养素对视觉系统发育和可塑性变化的影响,及其在弱视的形成和转归中的作用,以期对弱视的治疗有所提示。  相似文献   

15.
王巍  李赵霞  陈艳艳  尹忠贵 《眼科》2010,19(5):317-319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适应证。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从儿童视光专家门诊中选择年龄在3-10岁,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大于一行(国际标准视力表)的90例弱视儿童(147眼)。方法将弱视儿童分为4组:具有3级视功能的56例(112眼),均为屈光不正性弱视,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28例;无同视功能的34例(35眼),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27例(27眼),屈光不正性弱视7例(8眼),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分为c、D两组,每组各17例。A组、c组采用常规弱视治疗加遮盖疗法;B组、D组采用常规弱视治疗,不予遮盖。分别于治疗后2、4、6个月随访观察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情况。主要指标弱视眼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结果治疗后4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具有3级视功能的A、B两组间比较,治疗后2,4、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同视功能的C、D两组间比较,给予遮盖疗法的C组各时间段最佳矫正视力较不予遮盖疗法的D组提高明显(P均〈0.01)。结论对于具有3级视功能的弱视儿童,治疗时不必采用遮盖疗法,而无同视功能的弱视儿童,则需要对优势眼采用适当的遮盖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视觉发育敏感期单眼形觉剥夺大鼠视觉电生理功能,并观察其视皮质超微结构。方法:健康14日龄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大鼠缝合封闭单侧眼,制作单眼形觉剥夺动物模型。与对照组在同等自然光照环境下饲养至45日龄。分别对两组鼠进行电生理检测,并使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大鼠视皮质的超微结构。结果:正常大鼠F-VEP呈现典型的NPN波形,P1波峰潜时短,波峰陡直。形觉剥夺大鼠F-VEP检测结果:P1波峰潜时明显延长,波峰显著降低。电镜观察单眼形觉剥夺动物视皮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发现:形觉剥夺动物视皮质中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受到破坏。结论:单眼形觉剥夺可以影响大鼠视觉电生理的变化,使P波峰的潜时延长,振幅降低,这一改变是形觉剥夺性弱视视觉生理功能改变的体现;单眼形觉剥夺可以引起大鼠视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破坏,这一改变是形觉剥夺性弱视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经典疗法提高弱视治疗效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牛兰俊 《眼科》2006,15(5):292-293
目前治疗弱视的方法很多,除屈光矫正、遮盖、压抑等经典治疗方法外,更多强调了辅助治疗,如各种弱视治疗仪、针灸、中药等。在没有科学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报告之前,我们仍推荐采用经典的治疗方法:光学矫正、遮盖疗法和光学药物压抑疗法。以免舍本逐末,延误弱视治疗时机。(眼科,2006.15:292-29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训练对单眼剥夺性(MD)弱视小鼠视觉功能及对视皮层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7 d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Sham+Control组、Sham+Exercise组、MD+Control组及MD+Exercise组,每组10只。视动反应检测小鼠的视功能;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视皮层神经元的数目及结构;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视皮层神经元轴突和树突形态,并比较树突棘密度;膜片钳技术记录视皮层L5锥体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结果 与Sham+Control组相比,MD+Control组小鼠视功能、皮层神经元数目、树突棘密度及自发放电频率均显著下降(均为P<0.01),神经元结构完整性受损;而经过有氧运动训练后,与MD+Control组相比,MD+Exercise组小鼠的视功能、皮层神经元数目、树突棘密度及自发放电频率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神经元结构完整性得到改善。结论 有氧运动对剥夺性视皮层神经异常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方法:收集2018-01/2022-12于我院确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15例715眼作为弱视组,另选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745例74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一阶光栅锐度和(或)二阶纹理敏感度,并分析不同程度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结果: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一阶光栅锐度(11.58±6.10 vs 20.27±3.47,P&#x003C;0.001)、二阶纹理敏感度(0.33±0.16 vs 0.12±0.04,P&#x003C;0.001)均有明显差异,且轻中度弱视患者与重度弱视患者一阶光栅锐度(12.10±6.23 vs 8.13±3.70,P&#x003C;0.001)和二阶纹理敏感度(0.32±0.16 vs 0.37±0.17,P&#x003C;0.05)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大脑皮层一阶视觉通路和二阶视觉通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重度弱视患者较轻中度弱视患者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