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从2004年7月~2007年1月,对320例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包括5例术后复发鞘膜积液)在腹腔镜下行鞘突高位结扎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鞘膜积液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为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是小儿泌尿外科医师常用的手术方式,现总结近8年来作者手术治疗的500例(女性患儿除外)患儿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1996年以来采用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各型鞘膜积液,经426例术后1~7年观察随访效果满意,无1例复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我们10年来采用腹腔镜辅助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在腹腔镜辅助下采用"雪橇形"内环口修补针于腹膜外双重结扎未闭合的鞘状突内环口,同时穿刺抽净鞘膜囊内积液的手术方式,治疗2岁以上鞘膜积液患者327例,其中术前诊断为交通性鞘膜积液110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217例。结果 327例中,325例患侧鞘状突内环口未闭,孔径3~5 mm;64例(约占19.6%)术前诊断为单侧的患儿术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术后常规随访1年,4例术后1~3个月出现同侧鞘膜囊内中等量积液(3~6 mL),复发率约1.2%,其中3例门诊观察2~3个月自行消退;1例再次经皮细针抽吸后自愈。病理学检查发现鞘膜囊内膜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有一定的吸收功能,但分泌功能极弱。结论儿童鞘膜积液发病机制与鞘状突未闭有关,鞘膜囊液体主要来自于腹腔。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鞘膜积液长期疗效满意,且可以及时发现对侧隐匿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微型腹腔镜套线法治疗小儿斜疝及鞘膜积液(附74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1年8月~2007年3月应用微型腹腔镜套线法腹膜外潜行缝合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共747例898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5年7月至2008年5月作者采用经外环横行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8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内环结扎法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鞘膜积液手术中、手术后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方法 应用腹腔镜内环结扎法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鞘膜积液216例,通过总结和分析,对手术中及手术后遇到的问题,提出预防和处理方法。结果 1例手术后24h复发,1例术后4个月复发,经手术证实,均因术者漏扎所致。遇到的问题和并发症有14项,都是可以预防并能得到满意处理的。结论 腹腔镜内环结扎法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鞘膜积液,手术中和手术后遇到的问题多能预防并能得到满意处理,在掌握适应证和提高手术技巧的情况下,可以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精索近侧入路鞘突管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疗效及其对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意义。方法 54例鞘膜积液采用精索近侧入路行鞘突管高位结扎术。结果 本组54例一次性治愈,其中3例阴囊水肿,无其它并发症。结论 精索近侧入路鞘突管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手术方法简单,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下缝扎内环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小儿鞘膜积液腹腔镜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2000年11月~2003年11月应用微型腹腔镜缝扎内环口方法治疗小儿鞘膜积液453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结果 术中经过顺利,手术时间5~8min,伤口不需缝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2~3d出院。随访患儿症状消失,术后无瘢痕。治愈率99.3%。结论 腹腔镜下缝扎内环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切口小,损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可同时发现及处理隐性内环口未闭,比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优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病例资料患儿,男,4岁,因左侧阴囊内肿物6个月,逐渐增大3d入院。体查:左侧阴囊及腹股沟区可触及一约5cm×3.5cm×3.5cm大小的囊性肿物,阴囊内可触及睾丸,牵拉睾丸,肿物可上下移动,局部皮肤正常无压痛,透光试验阳性,增加腹压时肿物无明显变化。右侧阴囊及睾丸大小正常。入院诊断为:左侧精索鞘膜积液。于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分离麻醉下行左侧精索鞘膜积液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术中切开鞘膜囊,排出清亮液体;将鞘膜囊提出切口外,见囊内突出一约4cm×2cm×1cm大小如蚕豆样的囊性肿物,表面暗红,基底部与精索血管相连;予保护精索血管、输精管,并紧贴其表…  相似文献   

11.
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5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1991年以来采用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各型鞘膜积液 ,经 5 36例术后观察随访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采用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5 36例 ,手术年龄最小的1岁半 ,最大的 14岁。平均年龄 4 .2岁 ,单侧 5 32例 ,双侧 4例。  二、手术方法在麻醉下取患侧下腹壁自然皮皱处横切口 ,长约 1cm ,切开皮肤后用止血钳向皮下环方向逐层分离 ,显露精索 ,于精索前内侧分离出鞘状突并横断 ,近端分离至高位结扎 ,远端鞘膜囊内积液行切开或空针穿刺抽吸积液即可 ,逐层缝合切口术毕。讨  论术式依据主…  相似文献   

12.
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十年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含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 10年来本院应用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3 798例,鞘膜积液702例,对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和复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微型腹腔镜手术方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恢复快,手术当天麻醉清醒后可离床活动和进食,无瘢痕.结论 微型腹腔镜手术方法安全可靠,较之传统小儿斜疝手术方法有较多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用不缝合的小切口鞘突管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方法 对139例年龄在18个月~9岁不同类型的小儿鞘膜积液采用不缝合的小切口行鞘突管高位结扎术治疗,小的鞘膜积液开窗放液,较大的加作部分鞘膜切除。结果 术后无切口裂开和感染,1例痊愈,1例因术中鞘突管辨识失误术后复发;切口瘢痕小而美观。结论 不缝合的小切口鞘突管高位结扎术适合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可免除患儿术后拆线,符合微创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胎龄40周,剖宫产,查体发现双侧阴囊肿大,阴囊皮肤无充血及瘀斑,皮温不高,右侧质地硬实,左侧囊性感,余查体未见异常,新生儿精神状态良好,无异常哭闹。行B超检查示:右侧睾丸增大,约1.6 cm×1.2 cm×1.3 cm,形态尚正常,回声增强,内部回声欠均匀,左侧睾丸约0.8 cm×0.9 cm×1.2 cm,边界清,回声均匀,B超诊断:1.右侧睾丸增大,炎症可能性大;2.左侧睾丸鞘膜积液。行阴囊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右侧阴囊内可见一个椭圆形密度欠均匀的病灶,CT值约为40 Hu,增强后可见其厚壁环形强化,CT值约为71 Hu,其内呈轻度强化,大小为1.2 cm×1.0 cm×1.0 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孔腹腔镜钩针鞘突管高位套扎术与三孔法腹腔镜鞘突管内口缝扎术治疗儿童精索鞘膜积液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完成的73例行腹腔镜治疗的小儿精索鞘膜积液临床资料,分为缝扎组(行三孔法腹腔镜鞘突管内口缝扎手术)35例和套扎组(行单孔腹腔镜钩针鞘突管高位套扎手术)38例,对比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前后尿乳果糖/甘露醇(ratio of lactulose to mannitol,L/M)、血清D-乳酸和尿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儿月龄、性别、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L/M、血清D-乳酸和尿IFABP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尿L/M术前与术后1、2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扎组尿L/M术后1、2 d高于术前(P=0.000)。套扎组血清D-乳酸术前、术后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扎组术后2 h血清D-乳酸高于术前(P=0.000)。套扎组尿IFABP术前、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扎组术后1 d尿IFABP高于术前(P=0.000)。结论单孔腹腔镜钩针鞘突管高位套扎术和三孔法腹腔镜鞘突管内口缝扎术均是治疗小儿精索鞘膜积液安全可行的术式。与缝扎术相比,套扎术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不同年资的医师在不同时期行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腹膜外鞘状突未闭结扎术的手术效果,探讨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科同一手术团队6名医师完成的120例该术式的手术资料。根据主刀医师已从事腹腔镜手术的年资分为A组(年份3年,3位医师)、B组(年份3年,3位医师)。每位医师取完成的前20例患者,各组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4阶段(每组15例/每阶段),分别比较各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放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短期及长期并发症情况,制定学习曲线。结果各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均小于10 mL,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均于术后次日出院,4例出现短期并发症,均无长期并发症发生。A组医师手术时间第2~4阶段明显短于第一阶段;B组医师手术时间第3~4阶段明显短于第1~2阶段。结论具有一定腔镜手术基础的医师,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腹膜外鞘状突未闭结扎术的学习曲线约为5例;腔镜手术基础欠丰富的医师,该手术的学习曲线约为10例。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腹膜外鞘状突未闭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安全有效、美观微创、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即疝囊或鞘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140侧)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脐单孔法内环口疝囊及鞘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76例(94侧),鞘膜积液42例(56侧)。11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发现对侧隐性疝20例,交通性鞘膜积液16例,单侧平均手术时间15min,双侧平均手术时间2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d,无并发症,随访1—1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安全、有效,损伤小,痛苦少,康复快,无明显手术瘢痕、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腹腔镜治疗小儿对侧未闭隐匿性鞘状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经腹腔镜与开放手术诊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腹腔镜技术对对侧未闭隐匿鞘状突病例的诊治及其与异时性腹股沟斜疝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两个医疗中心分别经腹腔镜和普通开放手术治疗的单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病例,分别为2 855例和2 538例.统计分析患儿性别、年龄、单侧斜疝发病部位;腹腔镜发现对侧未闭的隐匿鞘状突(contralateral patent processus vaginalis,CPPV)病例数;普通开放术后对侧异时性腹股沟斜疝(metachronous inguinal hernia,MIH)病例数及间隔时间;两组术后斜疝的复发率.分别统计分析相关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开放组共2 538例,男83.6%,女16.4%;平均年龄(2.45±2.18)岁;右侧66.0%,左侧34.0%.MIH组共62例,男51例,右侧MIH 26例,左侧MIH25例,MIH发生率2.4%;女11例,右侧MIH 4例,左侧MIH 7例,MIH发生率2.6%.隐匿平均时间间隔为(18.71±13.80)个月.术后复发率1.02%,复发平均时间(9.93±8.58)个月.腹腔镜组共2 855例,男82.5%,女17.5%;平均年龄(2.44±2.15)岁;右侧60.4%,左侧39.6%.CPPV共1469例(51.5%),右侧CPPV 603例(41.0%),左侧CPPV 866例(59.0%).侧别和性别在CPPV发病率上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4%比50.2%;50.7%比55.1%,P>0.05).术后复发率0.25%,相比开放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3.42,P<0.01).复发平均时间(6.43±3.99)个月,相比开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P>0.05).腹腔镜组发生MIH 3例.MIH/CPPV的风险率比(RR)为0.05(95%CI:0.03~0.06).结论 腹腔镜下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相比普通开放手术,斜疝复发率及MIH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腹腔镜技术在治疗单侧腹股沟斜疝的同时,能准确检测出CPPV,但对其常规手术,尽管明显减少MIH的发生率,但造成过度医疗,因为要阻止1例MIH的发生,需要对20例CPPV进行手术.MIH的低发生率不支持常规对对侧无临床症状的腹股沟区进行普通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9.
20.
应用自制腹腔镜疝修补针行腹股沟斜疝内环口关闭术15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内环口关闭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经验。方法自制腹腔镜疝修补缝合针行腹腔镜下内环口关闭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4例。结果154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2d。结论腹腔镜下内环口关闭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效果好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