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肺消咳颗粒抑菌、抗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清肺消咳颗粒的体内外抑菌与抗炎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抗菌及病原菌感染小鼠造模,评价清肺消咳颗粒的抑菌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与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等炎性模型,研究清肺消咳颗粒的抗炎作用.结果清肺消咳颗粒对肺炎双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明显的抑制或灭活作用,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对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死亡保护率分别为40%,35%,10%,生命延长率为57.14%,45.45%,14.29%;清肺消咳颗粒可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大鼠棉球致肉芽组织增生和大鼠足跖肿胀并明显减少炎症组织内PGE2含量.结论清肺消咳颗粒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抑菌与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金颗粒的抗炎、解热作用,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通过药物对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反应和酵母菌悬液所致大鼠发热反应的影响,研究药物的解热作用。结果:双金颗粒可降低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度,抑制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反应和酵母菌悬液所致大鼠发热反应。结论:本品具有抗炎、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复方布洛芬胶囊的解热、镇痛、抗炎和镇咳作用及急性毒性LD50。方法:应用由蛋白胨致热的家兔发热模型、大鼠醋酸法扭体反应模型、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模型和豚鼠枸橼酸引咳模型进行观察。结果:研究表明,复方布洛芬对由蛋白胨致热的家兔发热有非常显著的解热作用,对大鼠醋酸法扭体反应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豚鼠枸橼酸引咳有非常显著的镇咳作用。在镇痛、抗炎、镇咳方面,布洛芬和美沙芬组合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急性毒性LD50试验表明,布洛芬和美沙芬组舍后其毒性没有明显增加。结论:复方布洛芬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抗炎和镇咳作用,组方合理,值得市场开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腰息痛胶囊的解热作用进行实验研究。方法:采用伤寒、副伤寒菌苗致家兔发热、啤酒酵母致大鼠发热的动作模型和实验方法,取受试药物分离、低两个剂量组,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以观察、比较受试药物的解热作用。结果:腰息痛胶囊可使伤寒、副伤寒菌苗致家兔发热与啤酒酵母致大鼠发热的体温恢复正常。结论:腰息痛胶囊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静鸣  黄晓青  曹阳  黄顺旺 《安徽医药》2020,24(7):1295-1297
目的通过研究石膏成分保留及解热作用,探讨柴葛解肌颗粒醇沉工艺合理性。方法采用络合滴定法测定柴葛解肌颗粒醇沉前后浸膏中含水硫酸钙含量,采用 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发热模型、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对其解热药效作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醇沉前后浸膏均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且与阳性药组比较,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葛解肌颗粒醇沉工艺合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六月雪不同组分提取物的抗菌解热作用。方法制备六月雪不同组分提取物,采用平皿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并进行体内抗菌实验。考察六月雪不同组分提取物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以及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结果六月雪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肠炎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各剂量组对绿脓杆菌所致的感染均可产生明显的对抗作用。六月雪水提取物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最强。结论六月雪水提取物的抗菌解热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炎宁冲剂的抗炎与解热作用。方法: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炎性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大鼠皮下羧甲基纤维素囊中白细胞出游等急性炎症模型研究炎宁冲剂的抗炎作用。采用啤酒酵母液引起家兔发热的方法研究炎宁冲剂的解热作用。结果:炎宁冲剂对以上实验动物均具有明显的抗炎和解热作用。结论:炎宁冲剂对急性炎症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啤酒酵母液引起家兔发热具有明显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8.
穿心莲内酯衍生物DAP-Na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考察穿心莲内酯衍生物DAP-Na的解热、抗炎、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及内毒素致家兔发热两种模型观察DAP-Na的解热作用;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及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两种炎症模型观察DAP-Na的抗炎作用;试管培养法观察DAP-Na的抗菌作用.结果DAP-Na量效关系明显:300,150mg/kg对干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及内毒素所致的家兔发热均有良好的解热作用;400,200,100mg/kg对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及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均有良好抗炎作用;试管培养法观察显示DAP-Na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金葡菌及肺炎球菌均无作用.结论 DAP-Na有较好的解热及抗炎作用,但体外无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穿心莲内酯衍生物DAP-Na的解热、抗炎、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及内毒素致家兔发热两种模型观察DAP- Na的解热作用;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及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两种炎症模型观察DAP -Na的抗炎作用;试管培养法观察DAP- Na的抗菌作用。结果 DAP- Na量效关系明显: 300, 150mg/kg对干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及内毒素所致的家兔发热均有良好的解热作用; 400, 200, 100mg/kg对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及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均有良好抗炎作用;试管培养法观察显示DAP -Na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金葡菌及肺炎球菌均无作用。结论 DAP -Na有较好的解热及抗炎作用,但体外无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六月雪不同组分提取物的抗菌解热作用.方法 制备六月雪不同组分提取物,采用平皿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并进行体内抗菌实验.考察六月雪不同组分提取物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以及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结果 六月雪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肠炎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各剂量组对绿脓杆菌所致的感染均可产生明显的对抗作用.六月雪水提取物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最强.结论 六月雪水提取物的抗菌解热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1.
刘亚欧  黄利  李利民 《中国药房》2014,(23):2134-2136
目的:研究芩术颗粒的解热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干酵母或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芩术颗粒对模型大鼠的解热作用;通过热板法及小鼠醋酸致扭体反应,观察芩术颗粒对模型小鼠疼痛的影响。结果:40、20、10 g/kg芩术颗粒对模型大鼠体温有降低作用;40、20 g/kg芩术颗粒可明显延长模型小鼠疼痛潜伏期及减少其扭体反应次数。结论:芩术颗粒具有一定的解热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芳  熊富良  张琼光  向阳  刘霞  熊莉 《中国药师》2010,13(2):235-237
目的:优选清肺止咳颗粒的提取最优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以甘草酸及干膏得率作为指标,考察最优提取工艺。结果:提取最佳工艺为煎煮次数3次,每次煎煮时间1h,加水量6倍。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3.
周宇  胡连栋  杨更亮 《中国药房》2009,(15):1140-1141
目的:研究泌尿宁颗粒工艺改进后的抗炎、利尿及解热作用。方法:采用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法、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利尿实验、鲜酵母致热大鼠法,分别观察泌尿宁颗粒对动物足肿胀程度、耳廓肿胀程度、尿量及体温的影响。结果:给药后大鼠足跖肿胀和小鼠耳廓肿胀显著减轻,尿量显著增加,体温下降。结论:工艺改进后的泌尿宁颗粒与原方比较,解热作用相当,抗炎、利尿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柴黄颗粒对内毒素致热新西兰兔脑脊液中发热介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柴黄颗粒对内毒素致热新西兰兔的解热作用及其对脑脊液中内生致热原和中枢性发热介质的影响。方法:用内毒素复制发热模型,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发热组、柴黄1组、柴黄2组、柴黄3组。观察用药后每1 h的体温变化,共5 h;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测定发热高峰新西兰兔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前列腺素E2(PGE2)、精氨酸加压素(AVP)和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含量;并将柴黄3个剂量组的温度变化抑制率与IL-1β、TNF-α、IL-6、CRH、PGE2、AVP和α-MSH含量变化抑制率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柴黄颗粒不同剂量组均具有降低发热新西兰兔体温的作用,具有降低脑脊液中IL-1β、TNF-α和IL-6含量及CRH、PGE2含量的作用,具有升高脑脊液中AVP和α-MSH含量的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在两个发热高峰,即致热后1 h和3 h,柴黄颗粒对新西兰兔的体温变化抑制率与脑脊液中内生致热原IL-1β、TNF-α、IL-6变化抑制率呈正相关;在第一个发热高峰,即致热后1 h,可能与降低中枢性发热介质CRH、PGE2有关;在第二个发热高峰,即致热后3 h,可能与降低中枢性发热介质CRH、PGE2,增加中枢性发热介质AVP、α-MSH有关。结论:柴黄颗粒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脑脊液中内生致热原IL-1β、TNF-α和IL-6的含量有关;同时与减少脑脊液中中枢性正调节介质PGE2、CRH及增加中枢性负调节介质AVP、α-MSH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盆炎洁颗粒”的解热镇痛作用。方法皮下注射啤酒酵母悬液致发热模型,观察“盆炎洁颗粒”解热作用;醋酸扭体法致腹痛模型,观察“盆炎洁颗粒”镇痛作用。结果“盆炎洁颗粒”能明显降低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直肠温度升高,并使醋酸所致小鼠腹痛时的扭体次数明显减少。结论“盆炎洁颗粒”具有明显的解热和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退热解毒灵颗粒的解热抗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退热解毒灵颗粒解热抗炎作用及抗炎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退热解毒灵小剂量组(小剂量组)、退热解毒灵大剂量组(大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观察在灌胃退热解毒灵颗粒6,15 g·kg-1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变化以及足肿胀度的变化,并观察退热解毒灵颗粒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结果:大鼠背部皮下注射酵母5 h后体温明显升高(P<0.05),7 h大剂量组较模型组体温下降(P<0.05),8 h大、小剂量组较模型组体温下降(P<0.05),10 h大剂量组体温基本接近正常;大鼠右后足趾腱膜下注射角叉菜胶致炎1 h后大、小剂量组较模型组均对肿胀有明显的抑制(P<0.01,P<0.05),且在2 h作用效果最明显,抑制率分别为45.0%,35.0%;大剂量组能有效抑制大鼠足肿胀组织中PGE2、MDA及NO的含量;小剂量组能有效抑制大鼠足肿胀组织中NO的含量,大鼠足肿胀组织中PGE2、MDA的含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退热解毒灵颗粒有显著的解热抗炎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与减少炎性组织中PGE2、NO的生成,抑制组织炎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十味板蓝根颗粒解热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十味板蓝根颗粒的解热镇痛作用。方法:皮下注射啤酒酵母悬液致发热模型,观察十味板蓝根解热作用及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影响,初步探索其解热机制;醋酸扭体法致腹痛模型(acetic acid writhing,AW)及热板法(hot plate,HP)观察十味板蓝根的镇痛作用。结果:十味板蓝根颗粒能明显降低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直肠温度升高,并在给药后明显抑制PGE2含量的增高(P〈0.05);使醋酸所致小鼠腹痛时的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同时显著延长小鼠热板的痛阈时间。结论:十味板蓝根颗粒具有明显的解热和镇痛作用,而且能降低发热大鼠下丘脑的PGE2含量。  相似文献   

18.
巴中产栀子解热抗炎药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巴中产栀子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模型的解热药理效应及其抑制0.6%冰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抗炎药理效应。方法:针对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生理盐水溶液制备发热模型与0.6%冰醋酸溶液所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加的炎症模型,分别灌胃给予栀子水溶性有效部位、70%醇溶性有效部位,测定家兔体温、小白鼠腹腔液吸光度值,观察不同产地栀子的解热抗炎作用。结果:巴中产栀子提取水溶性有效部位对发热家兔的降温效果优于江西、湖北、江津产栀子(P〈0.01);巴中产栀子提取醇溶性有效部位对发热家兔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江津和江西栀子70%醇溶性有效部位(P〈0.05或0.01),与湖北产栀子比较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巴中产栀子有效性部位抑制0.6%冰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效果与江西、湖北、江津产栀子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中产栀子在解热方面的品质更优,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小儿退热贴退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退热贴的解热作用.方法:根据《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所提供的方法制成的家兔发热模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设立小儿退热贴大、中、小剂量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和复方阿司匹林组,记录各组治疗后不同时段家兔的体温变化情况,并描绘体温反应曲线.结果:小儿退热贴对发热家兔在给药后90 min开始发挥退热作用,与复方阿司匹林相同(P>0.05);小儿退热贴退热作用持续时间为360 min,复方阿司匹林退热作用持续时间为360 min(P<0.05).结论:小儿退热贴对灭活大肠埃希菌致热家兔有明显退热作用,其退热效果同于复方阿司匹林,且退热作用较复方阿司匹林持久.  相似文献   

20.
1. We injected the potent prostaglandin synthesis inhibitors, floctafenine and indomethacin, intravenously and intracerebroventricularly in rabbits made febrile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leucocyte pyrogen. 2. Floctafenine (75 mumol) injected intravenously failed to affect the fever, whereas indomethacin (15 mumol) markedly reduced the fever. 3. When injected into the cerebral ventricles, floctafenine was feebly antipyretic, and then only at a dose ten times the antipyretic dose of indomethacin. 4.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suggestion that floctafenine has no antipyretic action when administered peripherally. However, its lack of antipyretic effect cannot be explained solely on the grounds that it fails to 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