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国外报告发病为活产婴的8%,并有上升趋向。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较低,但仍为新生儿常见的疾病,占国内统计占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第三位[1]。该病采用手术治疗以来,预后大为改观,死亡率明显降低。我院1999·12~2008·1共收治52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患儿,均行了幽门环肌切开术,对此类患儿在围手术期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对策,减少和预防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儿术后康复,提高了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CHPS)合并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患儿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为易发生呼吸道塌陷患儿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3月15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儿外科收治的1例CHPS合并喉软骨发育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喉面罩通气道(LMA)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并拟对其进行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由于考虑腹腔镜的气腹压力,可增加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的风险,故修改手术方案为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回顾性分析本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麻醉管理经过.结果 本例患儿的麻醉效果满意,顺利完成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手术结束10 min后,患儿清醒,遂拔除LMA导气管,无不良事件发生.患儿术后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治疗期间,无呼吸道问题发生,术后7d出院.术后1年电话随访,其父诉患儿喉鸣症状于患儿6个月龄左右时逐渐消失,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LMA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可以满足本例CHPS合并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患儿的手术麻醉需求,并减少其呼吸道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肖必栋  方琼  王芳  余雷 《全科护理》2014,12(6):481-48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围术期护理,总结新生儿腹腔镜手术护理经验。[方法]对32例行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的新生儿围术期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所有病例经精心治疗、护理,呕吐症状很快消失,营养状况改善,术后3d~7d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围术期精心护理是保证腹腔镜手术顺利进行和病人康复出院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婴儿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婴儿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麻醉管理。方法:对45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婴儿行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用芬太尼、咪唑安定、万可松诱导气管插管,术中用异氟醚维持麻醉。监测气腹前5min、气腹后5min及腹腔放气后5min的SPO2、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血气并将3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5例患儿均手术成功。麻醉期间无低氧血症发生。麻醉期间呼吸、循环相对平稳。与气腹前5min相比,气腹后5min的HR、SBP、DBP、PETCO2、PaCO2有明显上升,pH值下降(P<0.05)。结论:术中良好的呼吸管理、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合理的气腹压,可使腹腔镜下行幽门环肌切开术的婴儿安全渡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础麻醉下髂腹部神经阻滞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小儿斜疝手术,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用氯胺酮+髂腹部神经阻滞,对照分两组,一组单用氯胺酮,另一组用氯胺酮+骶管阻滞。结果:实验组在切皮时及术中与单用氯胺酮组比较患儿MAP、HR升高更不明显(P<0.01),SPO2下降也更小(P<0.05),术后清醒时间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也明显低于单用氯胺酮组,与用氯胺酮+骶管阻滞组比较患儿MAP、HR、SPO2变化无显著差异,但是骶管阻滞操作难度大。可致阻滞失败,也可致阻滞平面过宽引起并发症增多。结论:基础麻醉下髂腹部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斜疝手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脐单腔道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4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在经脐单腔道腹腔镜辅助下行幽门环肌松解术,并给予积极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患儿均痊愈,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单腔道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效果满意,积极的围术期护理是促进患儿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收集我院2009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试验组患者术后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中未出现1例并发症,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伤口裂开。采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可有效缩短术后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操作要点及经验。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6月本科应用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17例,平均年龄47d,平均体重3.1kg。在患儿脐部做5mm切口,直视下置入Veress针,建立气腹,压力为8~10mmHg,置入镜头。分别在左右上腹做5mm切口,置入trocar及操作钳。完成幽门环肌切开术。结果:1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失败及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约40min,术后住院2~4d出院。结论: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喉罩联合骶管阻滞用于婴幼儿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择期拟行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48例(ASAⅠ~Ⅱ级),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四组(n=12)。(A组):食管引流型喉罩+骶管阻滞联合全麻组,(B组):气管导管+骶管阻滞联合全麻组,(C组):食管引流型喉罩+全麻组,(D组):气管导管+全麻组。比较各组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变化、麻醉期间呼吸力学参数变化、麻醉苏醒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各组气腹前后血流动力学波动不明显;气腹后四组的气道峰压、平台压均明显高于气腹前(P〈0.05)。气腹后A组、c组的漏气率明显高于B组和D组(P〈0.05)。四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A组、B组睁眼时间、拔除喉罩或导管时间明显短于D组(P〈0.05)。A、B、C三组OAAS评分达5级时间明显短于D组(P〈0.05)。各组围麻醉手术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食管引流型喉罩通气联合骶管阻滞用于婴幼儿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麻醉安全可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1988年~ 2 0 0 0年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婴儿施行幽门环肌切开手术 198例 ,其中 191例采用骶管阻滞麻醉 ,本文予以分析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 191例 ,其中男 16 3例 ,女 2 8例。年龄 :12d~ 3个月。体重 :2~ 5 .5kg。血色素 9.2 g/L~ 2 0 .8g/L。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2例、支气管肺炎 42例、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延长 1例。麻醉前用药 :阿托品 0 .1mg ,部份加用 10 %鲁米那 (5~ 10mg/kg)。均在术前 45min肌注。麻醉药 :186例为 0 .5 %~ 0 .9%利多卡因 (7~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七氟烷、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与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在乳房肿块切除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80例择期行乳房肿块切除手术患者,按麻醉方法分为七氟烷、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A组)和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B组)。记录2组患者麻醉前后、麻醉期间心率(HR)、血压(NB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的变化,以及入睡时间、睁眼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入睡时间、睁眼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麻醉期间NBP较麻醉前后明显下降;B组麻醉期间HR、NBP、SPO2、RR较麻醉前后明显下降;麻醉期间B组HR、SPO2、RR较A组下降更明显。2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在麻醉开始时,静脉注射痛、术后头晕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结论 BIS指导下七氟烷、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与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在乳房肿块切除手术中麻醉效果确切,而前者由于对循环和呼吸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更值得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在下颌智齿拔除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105颗智齿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58颗牙和对照组43例47颗牙。治疗组采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行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神经传导阻滞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治疗组麻醉注射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牙操作中VA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麻醉良好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4.48%、100.00%,对照组分别为93.62%、100.00%,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对照组1例出现血管损伤致局部血肿的并发症外,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拔除下颌智齿时,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黏膜下浸润麻醉可达到与利多卡因注射液神经阻滞麻醉相当的效果,而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和传统解剖定位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观察组阻滞效果比对照组好,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可视下能够避开患者血管和周围重要组织,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少麻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简单易学,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腰硬联合麻醉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腰麻-硬脊膜外阻滞麻醉与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效果。方法将40例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腰麻-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组(A组)和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组(B组),每组20例。穿刺部位均选择L2-3椎间隙,A组采用腰麻-硬脊膜外阻滞麻醉,B组采用硬脊膜外阻滞麻醉。观察2组术中麻醉平面达T10阻滞时间、麻醉效果、局部麻醉药用量(盐酸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及头痛、穿孔和闭孔神经反射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麻醉平面达到T10阻滞时间及盐酸罗哌卡因、利多卡因用量均少于B组(P〈0.01),A组麻醉效果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麻醉后5minMAP、HR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头痛、穿孔及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腰麻-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有效、安全,麻醉效果优于硬脊膜外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与咪达唑仑及氯胺酮组合用于小儿基础麻醉的疗效,与传统术前用药加基础麻醉的优劣。方法选择ASAⅠ~Ⅱ级1~6岁择期手术小儿60例随机分成两组(n=30)。A组按传统方法,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1 mg/kg+地西泮0.02 mg/kg,入室前肌注氯胺酮4~8 mg/kg做基础麻醉;B组未用术前药,入室前肌注盐酸戊乙奎醚0.01~0.015 mg/kg+氯胺酮2~2.5 mg/kg+咪达唑仑0.05~0.1 mg/kg(总量<2 mg)。入室后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以丙泊酚6 mg/㎏/h+瑞芬太尼6μg/㎏/h维持至术前5 min停药。观察两组基础麻醉的起效时间、小儿配合度、术中分泌物量以及术中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变化。结果两组镇静、镇痛评分无差异(P>0.05)。B组麻醉后HR明显慢于A组(P<0.05),术毕时两组间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HR明显增快(P<0.05),B组麻醉前后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O2两组间及麻醉前后差异无差异(P>0.05)。B组基础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麻醉后口腔分泌物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与咪达唑仑及氯氨酮组合用于小儿基础麻醉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行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方法用于高龄患者单下肢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将30例75岁以上、ASA分级Ⅱ-Ⅲ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5例。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后,坐骨神经和股神经分别给予0.4%罗哌卡因20mL和25mL阻滞;B组选择L3-4或L2-3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麻醉,给予0.75%布比卡因1.2mL+10%葡萄糖0.1mL。对2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15、30min,手术结束时SBP、DBP和HR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阻滞效果及HR的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前2组患者的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后B组15、30min的SBP、DBP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及A组(均P<0.05)。B组围术期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的发生率为66.7%,A组未出现不良反应,B组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用于高龄患者单下肢手术阻滞成功率较高,对循环功能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中加入小剂量芬太尼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218例ASAI~II级足月单胎头位妊娠产妇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109例和B组(对照组)109例。选择L2~a行硬膜外穿刺,试验量2%利多卡因4ml,5min无脊麻征象后,A组分次追加含2“g/ml芬太尼的2%利多卡因及0.75%罗哌卡因各5ml,B组则分次追加2%利多卡因及0.75%罗哌卡因各5ml,根据阻滞平面可再追加相应局麻药,直至元痛平面达T8后开始手术。记录阻滞平面达T8所需时间、初次剂量、最高阻滞平面及局麻药作用持续时间;于切皮、进腹、取胎及缝皮时记录VAS评分,监测并记录麻醉前、注药后5min、15min、30min、术毕时SBP、DBP、HR、Sp02i观察进腹及取胎时的牵拉反应以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Apgar评分。结果A组在切皮和进腹时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而取胎和缝皮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阻滞平面两组相当,而阻滞平面达Ts所需时间和初次剂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麻醉作用持续时间A组明显比B组长(P〈0.01),牵拉反应A组明显轻于B组(P〈0.05),而BP、HR、SpO2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可以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少局麻药用量,增强麻醉效果,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可以安全地用于产科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乳腺瘤切除术中3种不同剂量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此类手术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最佳剂量。方法153例ASAⅠ~Ⅱ级乳腺瘤患者分为3组,氯胺酮用量分别为A组(51例)0.5mg/kg、B组(51例)0.8mg/kg、C组(51例)1mg/kg,3组麻醉中均辅用相同剂量的丙泊酚、咪唑安定和芬太尼。术中监测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监护(ECG),比较术中患者呼吸、循环稳定性及麻醉清醒时间与不良反应。结果A、B组切皮后5分钟和10分钟的SBP、MBP、HR及术后清醒时间、质量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胺酮0.5mg/kg及0.8mg/kg复合丙泊酚、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乳腺瘤切除术,不良反应小,麻醉效果确切,清醒时间短,质量高,更适合临床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9.
马行军 《临床医学》2014,34(10):27-28
目的分析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A组)及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全身麻醉用药量及麻醉恢复情况的差异性。结果 B组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少于A组(P〈0.05);B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具有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少、促进术后恢复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肛肠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本院择期行肛肠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丁哌卡因组,每组40例,均选择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法,比较2组麻醉效果及麻醉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均未于硬膜外腔追加药物,且手术顺利完成;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最大感觉阻滞平面无显著差异,但罗哌卡因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晚,最大运动阻滞程度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麻醉满意度无显著差异,均能满足手术的肌松要求。结论与丁哌卡因相比,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更加有助于肛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