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感染及端粒酶激活与维吾尔族子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对32例维吾尔族宫颈癌、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33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应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PCR—TRAP(重复序列扩增)法进行HPV16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为:CIN〉宫颈癌〉慢性宫颈炎;(CINⅢ级〉(TINⅠ、Ⅱ级(P〈0.05)。端粒酶活性水平:CIN〉宫颈癌〉慢性宫颈炎(P〈0.05);CINⅢ级〉(CINⅠ、Ⅱ级(P〈0.05)。(2)HPV16阳性表达率依次为:宫颈癌〉CIN〉慢性宫颈炎(P〈0.05)。(3)宫颈组织中HPV16及端粒酶协同阳性表达率为:宫颈癌〉CIN〉慢性宫颈炎(P〈0.05);(4)HPV16及端粒酶在宫颈癌早期与晚期、高分化与中低分化组织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宫颈鳞癌与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16感染和端粒酶激活与维吾尔族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端粒酶激活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细胞周期分裂蛋白6(CDC6)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癌31例、CIN50例、慢性宫颈炎10例中MCM7蛋白和CDC6蛋白的表达。结果:(1)MCM7在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93.6%)明显高于CIN(CINI为60.0%,CINⅡ~Ⅲ为85.O%)和慢性宫颈炎(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6在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90.3%)明显高于CIN(CINI为50.0%,CINⅡ~Ⅲ为77.5%)和慢性宫颈炎(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宫颈癌、CIN和慢性宫颈炎中,MCM7和CDC6的表达呈正相关(r=0.7356,P〈O.05)。(3)MCM7的阳性表达率在宫颈癌不同分化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CDC6在宫颈癌高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72.7%)明显低于中低分化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MCM7和CDC6的表达在不同年龄、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M7和CDC6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宫颈浸润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各级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测定作为肿瘤进展依据及鉴别诊断依据的可能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端粒酶TPT单克隆抗体,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TRT阳性指数,检测12例正常宫颈,23例CINⅠ,16例CINⅡ,12例CINⅢ,16例浸润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显逐渐增高趋势(P<0.05),两者呈正相关。CINⅠ、CINⅡ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INⅢ明显高于CINⅡ(P<0.05);各级CIN明显高于正常宫颈(P<0.01);CINⅢ与浸润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与宫颈癌变的进程有关,端粒酶活性表达有可能成为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及CIN各级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鳞癌组织中Skp2和p27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0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I、CINⅡ、CINⅢ各20例)、50例宫颈浸润癌中Skp2和p27的表达,20例正常宫颈组织做对照。结果: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2。Skp2)促进泛素介导的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27蛋白降解,研究发现Skp2过表达参与细胞转化和肿瘤的形成。①Skp2蛋白表达CINⅡ明显高于CINI和正常宫颈组织(P〈0.05);CINI和正常宫颈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Ⅲ明显高于CINⅡ(P〈0.05);宫颈浸润鳞癌明显高于CINⅢ(P〈0.05)。p27蛋白表达CINI与在正常宫颈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I(P〈0.05),CINⅢ明显低于CINⅡ(P〈0.01)。宫颈浸润癌明显低于CINⅢ(P〈0.01)。②宫颈癌Skp2与p2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③宫颈浸润癌的Skp2蛋白表达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结论:Skp2和p27蛋白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及转移,并与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检测Skp2和p27蛋白表达对早期诊断宫颈鳞癌、确定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病变关系研究及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官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浸润型宫颈癌,7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Ⅲ28例、CINⅡ24例。CINⅠ20例)厦16例正常者的官颈新鲜组织,用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22例(73.33%),C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13例(46.4%),C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6例(25%),CINⅠ级中端粒酶阳性2例(10.00%);而16例正常言颈组织仅有1例端粒酶阳性(6.25%),宫颈癌和CINⅠ~C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Ⅲ和正常对照组端粒酶活性表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病变中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于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COX-2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寻找宫颈癌早期的基因诊断指标及基因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组织中的COX-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OX-2mR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率和相对含量高于宫颈CINⅢ及原位癌和慢性宫颈炎组织。其在宫颈CINⅢ及原位癌和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率及相对含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宫颈CINⅢ及原位癌组织中存在COX-2的表达,COX-2mRNA的表达与癌早期的形成、分期、分化无明显关系(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elomer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al,TRAP)-银染法对45例宫颈癌、30例慢性宫颈炎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上述组织HPV、HPV-16型及HPV-18型的感染情况。结果 宫颈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HPV和HPV-16检出率高于慢性宫颈炎和正常宫颈组织(P〈0.05);宫颈癌组端粒酶表达与HPV感染(φ=0.44,P〈0.01)、HPV-16型感染(φ=0.36,P〈0.05)有关联性,与HPV-18型感染未发现关联性(P〉0.OS)。结论 端粒酶的表达、HPV感染包括HPV-16型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40例宫颈癌、5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CIN、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44.0%、10.0%,各组间比较P<0.01;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在CINⅠ、Ⅱ、Ⅲ各级病变中分别为22.2%、37.5%、75.0%,CINⅠ、Ⅱ与CINⅢ间比较P<0.01。结论:端粒活性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与宫颈病变级别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子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007例经电子阴道镜检查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阴道镜与病理检查结果、阴道镜检查与患者年龄的关系、临床检查与病理检查的关系及维吾尔族妇女阴道镜检查结果的特点。结果:(1)正常图像中病理诊断以慢性宫颈炎多见,其构成比为73.57%(P〈0.05);角化病(61.90%)和不典型血管(60.19%)是宫颈非典型增生特征表现;镶嵌(3.45%)、白色上皮(4.35%)、不典型血管(4.63%)见于宫颈原位癌。(2)宫颈非典型增生以51~60岁最多,其次为31~40岁妇女;40岁以上宫颈癌发病增多。(3)病理诊断为慢性宫颈炎及宫颈CINI的患者临床多见于宫颈Ⅱ度糜烂;宫颈CINⅡ的患者临床见于宫颈Ⅱ度及Ⅲ度糜烂;宫颈CINⅢ的患者可表现为临床的各种病变;宫颈癌的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宫颈Ⅱ度、Ⅲ度糜烂。(4)在维吾尔族患者中宫颈癌及CIN发生率增加。结论:电子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筛查作用,配合组织学检查则有肯定的诊断价值和帮助确定治疗方案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门诊和住院部治疗的宫颈病变住院患者200例,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HPV,对比高危型HPV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病变患者宫颈癌前病变(CIN)病变程度及年龄相关性。结果:慢性宫颈炎及CINI、CINⅡ、CINⅢ、宫颈癌各组HP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20-30、30~40、40~50、40~50岁组)HP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型HPV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发生密切相关,并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感染率增高;高危型HPV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年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HPVl6/18感染和P16^INK4A蛋白表达的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宫颈组织进行HPV DNA定性检测,采用Envision两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16^INK4A蛋白表达。结果268例宫颈组织中HPVl6/18的总检出率为53.73%(144/268),其检出率随CINI级、CINⅡ~Ⅲ级和宫颈鳞癌病变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高(P〈0.05)。P16^INK4A“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慢性宫颈炎、CINI级、CINⅡ一Ⅲ级和宫颈鳞癌组织中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PVl6/18感染与P16^INK4A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8=0.689,P〈0.01)。结论HPV16/18感染可能通过影响P16^INK4A“蛋白的过表达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筛查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及负荷量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宫颈病变患者13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宫颈炎1000例,CINI52例,CINⅡ40例,CINII142例,宫颈癌92例,采用杂交捕获二代(HC-Ⅱ)方法定量检测宫颈HPV-DNA的含量。结果(1)慢性宫颈炎组、CIN组、宫颈癌组HPV~DNA阳性率分别为13.5%、67.9%、94.5%,各组阳性率随着宫颈病变的程度加重而增加(P〈0.001)。(2)CINI组、CINⅡ组、CNIII组中HPV-DNA阳性率分别为46.2%、57.5%、78.8%,各组阳性率随着CIN级别增高而增高(P〈0.001)。(3)在HPV—DNA负荷量〉500时,HPV—DNA病毒负荷量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HPV-DNA病毒感染及其负荷量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生有关;HC-Ⅱ检测对预测CIN、宫颈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危型HPV—DNA染色体整合状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CINII、CINm级分别21,18,16例)及宫颈癌组织中HPV感染情况,观察阳性杂交病例中HPV-DNA染色体整合状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检测CINⅠ、CINⅡ、CINⅢ级阳性率分别为14%,16.6%,37.5%,宫颈鳞癌阳性率46.6%(P〈0.05);原位杂交检测CINⅠ、CINⅡ、CINⅢ级阳性率分别为19%,27.7%,37.5%,宫颈鳞癌阳性率70%(P〈0.05);在CINⅠ、CINⅡ级中HPV—DNA以染色体外游离状态存在,在CINⅢ级及宫颈鳞癌中出现HPV—DNA整合状态。结论HPV.DNA染色体整合状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有关,在一定程度上HPV—DNA染色体整合状态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恶性转归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hTERC基因异常扩增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ISH技术检测炎症组25例、CINI36例、CINⅡ//Ⅲ22例、宫颈癌(SCC)23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结果hTERC基因在炎症组、CINⅠ组、CINⅡ/Ⅲ组、SCC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25(4%)、7/36(19.4%)、17/22(77.3%)、23/23(100%)。炎症组与CINI组比较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组、CINI与CINⅡ/Ⅲ和SCC组间阳性表达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TERC基因异常扩增程度随着宫颈脱落细胞病变的进展而增加,可能对早期宫颈病变进展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肿瘤的相关性。以及端粒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端粒酶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为临床早期诊断卵巢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联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色法进行检测。共检测34例卵巢癌组织.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20例因其他岛性病变而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分析端粒酶活性与卵巢癌不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34例病理诊断证实的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5.29%。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酶活性阳性率为16.67%;20例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10%。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较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分别P〈0.001。P〈0.001),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组织学类型、怨性程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卵巢癌临床分期中有显著差异,Ⅲ、Ⅳ期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卵巢癌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端粒酶活性较无转移考明显增高(P〈0.05)。结论:检测卵巢肿瘤的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良;且有助于早期诊断井为恶性程度判断提供熏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新的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特异性上调表达基因的分析,探讨宫颈癌发生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种新发现的宫颈癌组织特异性上调表达候选基因,设计 mRNA 特异性引物,对25例宫颈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22例宫颈内上皮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Ⅲ和25例宫颈炎组织 RNA 进行半定量 RT-PCR 鉴定。结果 CSCC 与宫颈炎组织比较, SHISA2、SIX1、果蝇同源盒基因(DTL)、桥粒芯糖蛋白-2(DSG2)、NUP62CL 和胞嘧啶脱氨酶(APOBE63B)6种基因的 mRNA 水平均有差异(P <0.05);CSCC 与 CINⅡ~Ⅲ比较,SHISA2、SIX1、APOBEC3B 和 DSG24种基因的mRNA 水平有差异(P <0.05),而 CINⅡ~Ⅲ与宫颈炎比较,只有 SHISA2基因的 mRNA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HISA2、SIX1、DTL、DSG2、NUP62CL 和 APOBE63B 6种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变化可能成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早期预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端粒酶与宫颈癌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银染色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各类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8.57%、26.32%,与宫颈癌组织阳性表达率(78.85%)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宫颈癌组织无或有淋巴结转移其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70%、94.74%,两者之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组织中增高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中端粒酶hTERC基因的扩增和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型别关系,为预测宫颈病变发展,和宫颈癌(SCC)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我院和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病理诊断为宫颈炎、宫颈内瘤样变(CIN)及SCC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采用Fish技术进行端粒酶hTERC基因检测和采用R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HPV定性检测并加以分型。结果:宫颈炎、CINI、CINⅡ、CINⅢ患者宫颈脱落细胞hTERC基因阳性的表达率分别为4%、16.66%、28.57%、57.14%。,在hTERC基因阳性表达中,宫颈炎、CINI、CINⅡ中无HPV16,18感染,CINⅢ中HPV16,18的感染率为18.75%。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hTERC基因阳性的表达率为81.81%,在hTERC基因阳性的表达中HPV16,18的感染率为77.77%。SCC患者与宫颈炎、CIN患者TERC基因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CC患者感染HPV16,18这两种型别与CIN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宫颈癌中感染HPV16,18与hTERC基因扩增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均为阳性可作宫颈癌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唐娟 《当代医学》2014,(31):52-53
目的探讨阴道镜联合宫颈锥切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4例宫颈病变患者,采用两种方法对其进行检查,一种为阴道镜联合宫颈锥切检查,另一种为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宫颈癌的"金标准"),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结果阴道镜联合宫颈锥切检查检出慢性宫颈炎60例,经金标准检查慢性宫颈炎33例,CINⅠ12例,CINⅡ9例,CINⅢ5例,宫颈癌1例,符合率为74.10%;CINⅠ35例,经金标准检查慢性宫颈炎13例,CINⅠ14例,CINⅡ4例,CINⅢ3例,宫颈癌1例,符合率为59.98%;CINⅡ20例,经金标准检查慢性宫颈炎8例,CINⅠ4例,CINⅡ6例,CINⅢ1例,宫颈癌1例,符合率为61.03%;CINⅢ5例,经金标准检查慢性宫颈炎1例,CIN I 0例,CINⅡ1例,CINⅢ2例,宫颈癌1例,符合率为88.35%;宫颈癌4例,经金标准检查慢性宫颈炎0例,CINⅠ0例,CINⅡ0例,CINⅢ1例,宫颈癌3例,符合率为85.87%,阴道镜联合宫颈锥切检查与金标准检查结果间无显著差异(χ2=1.60)。结论阴道镜联合宫颈锥切对宫颈癌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20例慢性宫颈炎、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84例宫颈癌组织中VDR的表达。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VDR在这三种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结果①VDR表达于细胞核,VDR阳性细胞的细胞核被染成棕黄色。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组织中VDR的表达率分别为5.0%、46.7%、9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Ⅲ各组中VDR表达率分别为20.0%、26.7%、93.3%,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Ⅲ组织中VDR的表达率高于CINⅠ和CIN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VDR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P〈0.01),在临床期别越早、分化程度越高、淋巴结未转移者的癌组织中表达较低,而与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VDR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维生素D类似物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抗癌药用于宫颈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