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本章内容: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其实际意义;温热病邪致病特点;温病发病因素;温病发病类型及特点。现将重点问题归纳如下: 一、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意义温病病因学说内容——温病的致病原因是外感温热病邪(简称温邪)。所谓温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病邪。它具有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等特点。温病病因学说实际意义——温病病因学  相似文献   

2.
《新中医》1983,(9)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属于阳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它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发生于四季的温邪如:温热、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疫疠毒邪等。由这些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均具有发病急、热象  相似文献   

3.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1]。中医对温病病因的认识经历了历代医家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复归临床应用的历程。现就温病病因学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试论温病病因学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温病病因学说是前人长期与外感热病...  相似文献   

5.
温病概念的含义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热病。这个定义,较为准确、全面地概括了温病的性质和特点,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特异的致病因素。所谓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此外疠气、温毒的性质,也属于温邪的范围。由于温邪具有从外侵袭人体的特性,故与内伤杂病往往因七情不调、饮食劳伤而发的病因不同;温  相似文献   

6.
温邪与“毒”致病学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温病病因的认识,历代医家有分别从温邪和毒邪立说。但温、毒两邪有何联系?有何区别?长期以来论述者甚少。现今,不少医家已开始从本质上对温病病因进行客观的研究分析,初步阐述了温邪与毒的关系,论证了温病毒邪致病学说的正确性,从而充实、发展了温病病因学说。临床研究与应用温邪与毒邪致病的共同特点为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多以发热为主症,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等。但因温邪与毒邪之不同,可显示出程度上的差别及证侯上各自固有的特性。一、致病机理的研究温邪与毒邪作为病因,现代医学所说的致病微生物应当包括在…  相似文献   

7.
1、《温热论》与《湿热病篇》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1病因。叶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及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薛氏则认为病因乃“湿热之邪”,且必先有内湿,再感受外湿而致病,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1.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薛氏认为:“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二者均认为感  相似文献   

8.
文献文摘     
叶桂与薛雪温病学术思想比较 1、《温热论》与《湿热病篇》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1病因。叶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及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薛氏则认为病因乃"湿热之邪",且必先有内湿,再感受外湿而致病,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1.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薛氏认为:"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二者均认为感邪途径为"上受",即从口鼻而入,但从传变来看,叶氏注重邪从口鼻到肺的呼吸道传染,从口到脾胃的消化道传染。1.3病理变化。叶氏提出  相似文献   

9.
温病的治法,主要有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固脱等。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怎样应用这些治疗原则达到驱除病邪、调整气机、辅助正气,使病人恢复健康呢?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病因审病因,即是在治疗之前弄清引起温病发生的病邪性质,针对病邪性质,确立治疗原则,以驱邪外出。温病的致病主因是温邪,按其性质又可分为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戾气、温毒等。这些致病因素,既体现温病的特点,又各具特色。首先,有一定的季节性。风热病邪多发生在春季及应寒反暖的冬季(初冬),其致病初起  相似文献   

10.
9 关于春温的病因问题关于春温的病因,教材提出了“春季温热病邪”的概念,并与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并列为四时温病的致病主因,认为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据此则春温应属新感温病,而不是伏邪温病了。然而教材在总论部分,多次提到春温为伏邪温病,在有关章节中论述春温的发病时又以“冬伤于寒”、  相似文献   

11.
外感疾病有寒温之分,就其狭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是对立的(前者是外感寒邪为病,后者是外感温邪为病);就其广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又是统一的(都属外感四时六淫之邪为病)。这里所讨论的是广义的温病,包括外感四时温邪所致的如春之春温、风温,夏之暑温,长夏之湿温,秋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所言 ,按“卫、气、营、血”治疗是一种因势利导的顺应性调节 ,通过纠正温邪引起的病理变化 ,帮助机体自稳的调节能力的恢复 ,而不是针对病因的“温热邪毒”。临床必须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 ,即使温病初期阶段 (卫分阶段 )亦不可忽视病因治疗 ,即“解毒清热”。况温邪虽在卫分 ,但患病“时令已温”且多有化热入里之可能。此时清里热 ,解邪毒对控制温病发展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并非要“到气”才清解里热邪毒。1 表热清里的理论的依据1 1 卫热清气的必要性卫分表热是温邪侵袭人体的初级阶段 ,温热病邪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季节、…  相似文献   

13.
伏气温病与杂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乃光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1):461-462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 ,指感邪后邪气伏藏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再发病。伏气温病的最早根据是《内经》的“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但同时《内经》又认为伏藏下来的邪气不一定都是温邪或都变为温邪 ,伏气所致疾病也不一定都是温病。《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疟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这段话给后世主张伏气说的医家以广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对温病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温病由于温邪的种类多 ,不同温邪引发的温病也各不相同 ,对其中那些起病隐秘、…  相似文献   

14.
马健  刘涛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0):438-439
王灿晖,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重点学科"温病学"学科带头人。在40余年温病学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颇具特色。本文略述其温热病治疗经验与心法,以飨读者。1立足祛邪,及时补阴温病是因感受温邪所致,不同种类的温邪不仅能够引发不同类型的温病,而且决定着其发病特点和病变中的病理演变及证候性质等。因而王教授强调:"温病治疗第一位的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有效地驱除病邪"。邪去则正安,邪除则正气易复。温病治疗过程中用…  相似文献   

15.
第一节概说温病的概念温病从何而起,热邪病毒滋生。诸般热病总名称,各具临床特性。温邪发病急速,初起即见热症。容易化燥与伤阴,还有多种辨证。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温病原由温热,伤寒来自六淫。同属外感性质分,区别在于因证。温邪上受口鼻,先犯太阴肺经。伤寒由表入肌层,证见风寒反应。一、温病的病因温病之因多种,温邪为患侵凌。戾气温毒与时行,均有传染烈性。民病当分四气,外感不外六淫。风暑温燥热中生,贵在审因辨证。 (1)风热病邪风乃春天主气,阳升大地回春。病多风热谓风温,具有升发特性。感受风热邪气,先伤华盖之经。发热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虽无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名,但从本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与温热病中的暑温、伏暑、暑风、暑厥、暑痉、暑癎等病症相类似.实践证明,运用"温病"的理论治疗本病,确有一定的疗效.兹将我们所见到的有关中医治疗本病的文献,综述如下:病因和病机一般认为:暑邪、戾气和热、风、痰等是本病的病因,其中尤以暑邪为重要.根据"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理论来推测,病邪可由口鼻和皮肤毛窍等途径而入侵;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则邪乘之而发病.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临床研究室认为:肺主气,其合皮毛而属卫,位居上焦,这是病邪侵入人体的第一步;临床症状是一般的表症.如表邪不解而中传脾胃,则邪在中焦、气分,由于温邪传胃的久暂,尚有在经、在腑等深浅之别;临床症状呈里实症.若  相似文献   

17.
对《温病学》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三焦辨证的证候范围宜加以扩大,在下焦证中既有虚证,也有实证;热盛动风证宜归入下焦证,所处病程阶段不单是温病的末期阶段,也见于极期阶段.另外下焦证候还有下焦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等。温病学中所述斑疹每多侧重于斑,斑多出现于营血分证,而疹则多见于卫气分证。温病疫疠病邪和温毒病邪多具有“六淫”温邪特征,是六淫温邪中具有特殊性质的病邪。  相似文献   

18.
对温邪首先犯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叶天士在吴又可《温疫论》:“邪从口鼻而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长期临床实践和体会,而提出的。这对进一步认识温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影响极大。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于太阳”。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只是温病发病的一种形式,不能做为温病发生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9.
肺炎证治     
肺炎多发于冬春二季。其病因病机多为内有蕴热,外受温邪,内外合邪,卒然而发。故本病当属中医温病范畴,于风温中考之。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高热、形寒、咳嗽、气急、胸痛、吐铁锈色痰等,一般发病较  相似文献   

20.
温病的发生,不同于其他时行疾病及杂病,在临床上有其特异的病因、独特的发病规律及特殊的表现形式。人体感受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疠气、温毒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后,可否发病并引起流行,还取决于天(自然因素)、地(社会环境因素)、人(正气的强弱),且还须有一定的感邪途径,并关系致病力的强弱,然后才能引起临床上不同类型的温病。本文仅就温病的发病特点作一肤浅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