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解剖5具新鲜成年国人尸体,观察和测量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进行定位.结果 本组10侧标本中,共有44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平均每侧(4.4±1.8)支;其中,肌皮穿支30支(68.2%),肌间隔穿支14支(31.8%).最粗穿支蒂长平均为(10.86±1.18)cm(8.29~14.44 cm),距髂前上棘与膑骨外上端中点平均距离为(3.25±0.69)cm,主要位于该点外上部.源动脉主要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蒂动、静脉外径平均为(3.16±0.59)、(3.08±0.20)mm.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其管径及蒂长均适宜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游离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0例新鲜成人带膝关节的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后进行解剖.将腓骨分为三段,观测各段腓动脉发出的皮穿支及骨穿支的分布、数目、蒂长、外径、走行及两种穿支之间的关系.结果 腓动脉于腓骨头下方7.23±3.76 cm开始贴紧腓骨走行并发出穿支.小腿中段穿支血管恒定.数目最多,骨、皮穿支均为5±1支;管径最大,皮穿支为1.12±0.56 mm,骨穿支为0.82±0.44 mm;皮穿支血管蒂较长为6.38±1.72 cm.腓动脉的骨、皮穿支基本在不同位置(间距小于2 cm).结论 腓动脉骨、皮穿支关系密切,具有嵌合皮瓣血管特点,适合灵活设计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3.
腓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瑞斌  李学渊  陈宏  魏鹏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61-1162
目的分析腓动脉穿支的发出位置、蒂部长度及管径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解剖20例甲醛浸泡尸体20侧小腿,观察并分析腓骨长度,腓动脉穿支数量、距离腓骨小头的位置、各穿支的管径及血管蒂的长度。结果腓动脉穿支在腓骨小头下方(9.8±0.93)、(13.4±0.90)、(17.2±1.13)和(21.3±0.77)cm四处的穿支出现率较高,分别为90%、80%、85%和90%,穿支直径分别为(1.33±0.39)、(1.30±0.46)、(1.17±0.30)和(1.22±0.23)mm,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5.83±1.73)、(5.44±1.09)和(5.1±1.93)cm。结论腓动脉有四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血管管径在约1 mm,适宜血管吻合,血管蒂长度约5 cm,有足够的长度作为皮瓣血管蒂,适合穿支皮瓣设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下部前锯肌血供、神经及其侧胸皮瓣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解剖观测8具(16侧)尸体标本的前锯肌形态、胸背动脉、胸长神经、前锯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以及携带下部前锯肌的侧胸皮瓣血供特点.结果 前锯肌下部的血供主要来自胸背动脉的前锯肌支,直径为(1.7±0.4) mm,以前锯肌支为蒂的肌皮瓣血管蒂长为(4.2±1.1) cm.携带下部前锯肌的侧胸皮瓣血供主要来自前锯肌皮支和肋间动脉穿支.临床应用携带下部前锯肌侧胸皮瓣6例,全部采用游离皮瓣吻合血管术式,6例均成活.侧胸皮瓣切取面积最小4.5 cm×8 cm,最大10.5 cm×15 cm.随访6~10个月,皮瓣外形均满意,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供区隐蔽,无前锯肌功能障碍.结论 以胸背动脉前锯肌支为蒂的带下部前锯肌侧胸皮瓣的血管蒂长、解剖位置恒定、血运丰富,在修复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方面具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蒂周围携带部分肌肉的改良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临床应用改良胸背动脉穿支皮瓣11例,术前皮瓣设计时应用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胸背动脉外侧支主要穿支血管在体表的分布并定位,术中分离穿支血管时周围携带宽3~5 cm肌肉,供区保留大部分背阔肌及胸背神经,即改良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植皮或拉拢缝合修复供区,其中同侧血管蒂邻近转移4例,游离移植7例.结果:11例中仅1例游离出现血管危象后坏死,余10例全部成活.皮瓣最大面积为22 cm×15 cm,最小为8 cm×5 cm.随访6~24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除足部切面修复者稍显臃肿外,余者外形满意.供区隐蔽,有明显瘢痕但无背阔肌功能障碍.结论:通过多普勒血流仪可指导术前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定位,胸背动脉的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周围携带部分肌肉蒂的改良皮瓣切取较方便,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6.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4):246-248
[目的]为临床切取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提供相关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新鲜成年尸体标本下肢13侧,均无外伤及手术史.给所有标本行经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精细解剖,充分显示腓浅动脉各穿支,测量腓浅动脉发出点距腓骨头的高度及其外径和腓浅动脉发出的各穿支外径.[结果]腓浅动脉出现率为100%,于腓骨头下(4.89±0.27)cm起自胫前动脉,发出处外径为(0.81±0.22)mm,干长(4.97±0.15)mm.13侧标本共有皮支61支,平均(4.38±0.77)支,各穿支穿深筋膜处的直径为(0.57±0.14)mm,蒂长(3.25±0.15)cm.[结论]腓浅动脉及其穿支较为恒定,应用腓浅动脉设计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不牺牲主干血管,用于修复软组织损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脉及其分支为供应血管的旋髂深动脉皮瓣(Rubens'皮瓣)解剖学基础,为乳房再造尤其是组织缺损大的胸壁修复提供更多组织利用空间。方法:对4例8侧新鲜尸体标本进行大体解剖,以游标卡尺测量旋髂深动脉自髂外动脉发出起点位置、起点管径、分支数量、起点至第一分支距离、最粗穿支管径、主干血管长度等,并对1例2侧新鲜标本进行手术模拟。结果:在本次进行解剖学研究的4例8侧标本中,旋髂深动脉发自股动脉走行至髂外动脉处,起点外径平均为(3.97±0.86)mm,分支数量平均为(9.16±6.22)支,起点至第一分支距离平均为(15.87±9.24)mm,平均穿支数目为(3.12±1.34)支,最粗穿支管径平均为(1.48±1.02)mm,且与腹壁下动脉之间有丰富的血管网吻合,主干血管长度平均为(132.51±48.24)mm。在进行手术模拟的1例2侧新鲜标本中,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Rubens'皮瓣包含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部分腹外斜肌、部分腹内斜肌、部分腹横肌肌袖,皮瓣体表范围长轴平均为(13.21±2.33)cm,短轴平均为(6.42±2.12)cm。对其中1例模拟成功的皮瓣用排水法测得的皮瓣体积为146.8 mL。结论:以旋髂深动脉及其分支为供应血管的Rubens'皮瓣,紧邻腹部皮瓣,利用人体髂腰部组织量较大的特点,切取皮瓣后对供区损伤较小,既有明显的瘦腰效果,又是延伸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及胸壁缺损修复的较好手段,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的应用解剖。方法:成人下肢标本10侧,用乳胶进行腘动脉灌注,解剖观察腓动脉及胫后动脉穿支的数量和走行,并以内外踝尖的连线标志定位穿支血管,绘制穿支血管分布图。结果:腓动脉沿途发出(5.3±0.8)支穿支血管,主要从外侧肌群、外侧肌间隔以及后外侧肌群穿出,集中在距外踝5~10cm及21~27cm这2个区段内。胫后动脉发出(5.6±0.3)支穿支血管,主要从内侧肌群、内侧肌间隔以及后内侧肌群穿出,多集中在距内踝6~8cm、13~18cm以及23~27cm这3个区段内。小腿深部源动脉的穿支血管均参与了皮神经营养血管丛的形成。结论:提供了小腿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来源,为其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下肢标本各12例,解剖观测(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及伴行神经、静脉的管径、走形、分布情况,据此设计以(足母)展肌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并重建远端血运术式。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发出分支的前后支与(?)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吻合形成的(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成为跗内侧、足内侧与足底内侧动脉网的轴心线。内踝前动脉外径(1.02±0.03)mm,伴随静脉外径(1.01±0.03)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跗内侧动脉外径(0.73±0.04)mm,伴随静脉外径(0.81±0.04)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外径(0.56±0.02)mm,伴随静脉外径(0.57±0.01)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远端外径(0.53±0.14)mm,伴随静脉外径(0.61±0.02)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结论 (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可设计三种术式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以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以三条动脉共同为主要血供动脉;可设计以第一跖骨颈、第一跖趾关节以远为转移点的两种皮瓣,使该皮瓣血管蒂长、可切取面积大,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胸脐皮瓣的应用(附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8月~2000年6月,我们采用胸脐皮瓣修复各种软组织缺损共33例,主要适应征是四肢复杂创伤或软组织肿瘤切除后所遗较大缺损,急诊或二期手术均可。胸脐皮瓣的血供主要源于腹壁下动脉的脐旁最大皮穿支———胸脐支,后者于脐旁2 cm穿出斜向肩胛下角方向与后肋间动脉吻合。皮瓣切取时先于腹直肌外下缘解剖腹壁下动脉,向下追至髂外动脉、向上于腹直肌内锐性分离腹壁下动脉,直至脐旁支处。受区感染创面或需肌肉填塞空腔,可携带部分腹直肌。待受区血管解剖完毕再断蒂,血管蒂尽可能长。本组切取皮瓣长度10~40 cm,宽度8~25 cm。33例均成活,成活率100%。供区皮瓣宽度10~12 cm以内者可直接缝合,瘢痕不易觉察。皮瓣宽度超过10~12 cm者,需植皮。术后随访2年,皮瓣无异常,供区创伤亦较小。胸脐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且血管蒂较长、血管口径较粗、供皮范围较大,是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皮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前臂皮神经伴行血管蒂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 3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上肢标本上 ,解剖观测了前臂皮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外径。结果 :所有皮神经均有营养血管伴行 ,所有穿支血管均有 1~ 2条伴行静脉 ,且在穿出深筋膜部位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可以设计以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股后外侧皮穿支解剖学特征,设计应用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方法 选取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测股后外侧区外径>0.5mm的穿支,观测股后外侧皮穿支的起源、走行、分布及其吻合情况;通过血管造影技术显示股后外侧体被皮肤血管分布特点。临床切取游离股后外侧肌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6例,缺损面积10cm×5cm~16cm×7cm。结果 解剖发现股深动脉来源的1~3穿动脉发出恒定的股后外侧皮穿支,穿支血管直径(1.2±0.3)mm,游离血管蒂长度范围6.1~14.3cm,穿支纵向分布于股后外侧区坐骨结节与股骨外上髁连线上,并沿此轴线构成股后外侧血管网。临床应用6例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皮瓣一期愈合,供区直接缝合,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及功能满意,质地良好。结论 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解剖恒定,切取方法简单,皮瓣质地优良,可用于四肢部位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MEDPOR支架在第一、二腮弓综合征患者耳再造手术方法的改进,以减少术后再造耳皮肤软组织易破溃和支架外露的并发症.方法:实施第一、二腮弓综合征耳再造患者21例,23侧耳.采用颞筋膜瓣或耳后筋膜瓣包覆MEDPOR支架后,再将扩张后的乳突区皮瓣覆于筋膜瓣上.手术分两期完成:一期手术将扩张器植入乳突区,术后定期注水扩张乳突区皮肤;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构筑成蒂位于面部的耳前皮瓣.切取以颞浅动静脉为蒂的颞筋膜瓣,或耳后动静脉为蒂的耳后筋膜瓣,将已制备的MEDPOR支架缝合固定于耳郭区的深筋膜上,以颞筋膜瓣或耳后筋膜瓣翻转包覆MEDPOR支架,扩张后的乳突区皮瓣覆盖于筋膜瓣上.结果:术后随访10~26个月,再造耳郭形态较好,未曾发生皮肤软组织破溃和支架外露;再造耳皮肤色泽好,与面部皮肤差异不明显;软组织质地柔软,可撮捏.结论:以改进的手术方法应用MEDPOR为支架为第一、二腮弓综合征患者再造耳郭,形态效果满意,避免了皮肤破溃、支架外露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以桡侧副动脉为蒂的臂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8侧,红色乳胶灌注。观测桡侧副动脉穿支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桡侧副动脉起自肱深动脉,起点在三角肌止点平面,发出3~7支穿支,穿支起始处外径平均为0.71±0.16mm,穿深筋膜前平均长度1.2±0.4cm,相邻穿血管相互吻合,形成纵向链式血管吻合,该血管吻合网血供稳定、可靠,是皮瓣血供的主要来源。结论以桡侧副动脉为蒂的臂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具有手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ffeSUnt6 Objectif matte etude a pour but d'analySer la wiecutarimtion du nam sons-cutals et del'atwvrase des jamal. met~ APrgs l'iaiection du latex coIOrd, Ies ~brag infdrieurs de 4 dsvresfrais out did diwind sons la louds aden d'thentifier l'origine, Ie trajet et to distribution des wit~us mngUinsallent du Plan sons-a~vrotique jusqu'd la cpu. ac lambou adipoa~vrotique ddcOlld de toute la face interne d'une iamhe et ie lambou aMvrotique Obtenu de l'autre jamal contenaient ies deux Premi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盆腔自主神经的解剖,减少直肠癌手术中对自主神经的损伤.方法:通过解剖7例尸体了解盆腔自主神经的分布.结果:上腹下丛紧贴肠系膜下血管的后方;直肠正后方的脏层筋膜与壁层筋膜之间的疏松间隙内无明显自主神经分支;直肠与精囊和前列腺(或子宫,阴道)之间无明显的神经支;盆丛呈不规则四边形结构,其四个角不在同一平面;直肠侧韧带主要由盆丛发至直肠的分支及结缔组织构成.结论:当直肠癌根治术保留自主神经时,肠系膜下血管可作为寻找上腹下丛的标志;游离直肠时应先游离其后壁及前壁,后游离其侧方,使直肠侧韧带呈桥状架于直肠与盆丛之间;侧方的游离应于盆丛的内侧,按与其弧面相适应的方向用电刀切断直肠侧韧带.  相似文献   

17.
柏士平  潘拥军 《安徽医学》2006,27(5):372-374
目的为设计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6侧经股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溶液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的横径、长度及穿深筋膜点的位置进行观测。结果耳大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耳后动脉皮支及枕动脉肌皮支,其浅出点横径分别为0.48±0.16mm及0.55±0.12mm,穿深筋膜后长度18.96±3.15mm及20.14±4.36mm;营养血管呈节段性分布,于神经旁0.4cm范围内形成顺沿耳大神经的纵向链式吻合血管。结论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设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症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例成尸腰臀部标本上解剖观察了髂嵴上下的臀上皮神经与伴行血管,以及髂嵴区腰臀部筋膜等有关结构,研究探讨了产生臀上皮神经卡压损伤症的解剖学机制;提供了较为合理的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症的手术进路,指出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