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1期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远取动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肩三针治疗,两组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和VAS及FMA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1期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肩三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循经远端选穴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治疗、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循经远端选穴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3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在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循经远端选穴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在改善患者疼痛、患侧手肿胀及上肢功能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筋结点选穴进行针刺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筋结点能显著提高常规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推拿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缺血性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8例。对照组采用推拿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电针联合推拿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分,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血清P物质(Substance P, SP)含量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高于对照组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较同组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增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GRP、SP含量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推拿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抑制血清炎性递质释放,改善患者疼痛、肿胀、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肩部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放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期)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放血+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各31例。两组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肿胀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进行治疗前后患侧上肢疼痛、肿胀及运动功能的评价,并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入院治疗第20天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同时段评分(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放血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独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症状均有效,但针刺放血组明显优于康复训练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汤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康复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汤治疗。2组均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3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肿胀积分、上肢功能评分表评分(DASH)及Fugl-Meyer评分(FMA)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VAS评分、肿胀积分、DASH评分及FMA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桂枝汤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手部水肿分级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手部水肿分级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隔姜艾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及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缓激肽(bradykinin,BK)及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肢体康复锻炼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隔姜艾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水肿视觉模拟评分、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RSD)功能量表评分、肩关节功能独立性评分,Fugl-Meyer评分法(FMA)、CGRP、BK、SP水平。结果:针刺组有效率89. 23%,对照组有效率73. 85%,针刺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针刺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疼痛水肿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针刺组治疗后RSD功能量表评分、肩关节功能独立性评分、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针刺组治疗后CGRP、BK、S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联合隔姜艾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显著缓解患者肩手疼痛肿胀症状,促进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改善CGRP、BK及SP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剌、中药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用康复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和中药治疗。治疗前后对Fugl-Meyer指数、改良的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证候疗效、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优于对照组的66.7%(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指数、ADL评分、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察以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同时符合脑梗死和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西药组给予改善循环、脑细胞保护、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针药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两组均采用CSS、FMA、VAS评分标准对试验对象评价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CSS、FMA、VA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各评分量表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两组经治疗后CSS、FMA、VAS评分均有所升高,但针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方法对痛经患者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一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方法依据循证医学/DME原则,运用随机盲法,将106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53例应用子午流注因时取穴针法治疗痛经为观察组,以另53例应用普通常规辨证论治针法治疗痛经为对照组。对子午流注因时取穴针法治疗痛经的有效性进行临床观察和评价。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子午流注因时取穴针法治疗痛经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普通针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两个疗程后对比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观察组均提高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通络止痛、醒脑开窍,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肢体功能,临床疗效优异,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辨证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入组先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予辨证针刺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星期。经治疗后,从症状和体征上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7.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比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辨证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操作简单、疗效好,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并发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侧肩痛,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视觉模拟类比评分(VAS)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SHS可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齐刺结合烧山火针法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肩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齐刺结合烧山火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1 d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0.0%,对照组愈显率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刺法结合烧山火针法治疗颈肩综合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毫针配合铍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4组均采用TDP照射,治疗1组采用毫针配合铍针治疗,治疗2组采用单纯毫针治疗,治疗3组采用单纯铍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假毫针、铍针干预。比较4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VAS评分和腰腿痛JOA评分。结果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100.0%,治疗2组为90.0%,治疗3组为85.0%,治疗4组为20.0%,4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组、治疗2组及治疗3组治疗后VAS评分及JO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JOA评分差值与治疗2组、治疗3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毫针配合铍针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