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任务导向型训练对软瘫期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8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任务导向型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评测法(FMA)、Barthel指数(B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76.5%(P0.05)。两组治疗后FMA、BI、MMSE、SS-QOL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FMA、BI、MMSE、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患侧SEP的N_(20)波幅均较同组治疗前增高,潜伏期缩短(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侧SEP的N_(20)波幅与潜伏期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联合任务导向型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软瘫期患者的SEP、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经针刺任脉加巨刺治疗后患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任脉加巨刺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33例,17例为治疗组;16例作为对照组.利用肌电图分析脑卒中针刺治疗过程中患肢SEP的变化.结果:脑卒中治疗组患侧SEP N20、P40在治疗后波幅增高,N20潜伏期治疗后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患者患肢SEP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组(以下简称联合组)3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中频脉冲电疗法组(以下简称电疗组)3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西医组35例单纯予西医常规治疗。3组均治疗4周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肩关节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峰-肱骨头间距(AHI)、上肢活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改善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分级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上肢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腋神经及正中神经H反射潜伏期及H反射中最大H波波幅与最大M波波幅比值(Hmax/Mmax)。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活动度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联合组与电疗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活动度均明显大于电疗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及AHI值均明显降低(P0.05),FMA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及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MAS分级情况均有明显降低趋势(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MAS评级降低趋势明显大于西医组与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MAS评级降低趋势明显大于西医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腋神经与正中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均明显增加(P0.05),Hmax/Mmax比值均明显减小(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及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情况,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延长H反射潜伏期,减小Hmax/Mmax比值,改善患肢电生理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腕踝针配合持续运动疗法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上肢多关节康复训练治疗仪进行持续运动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腕踝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肢SEP N9、N13潜伏期数值及肩痛程度(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积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患侧SEP N9~N13波间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患侧SEP N9~N13波间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腕踝针配合持续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卒中后肩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雀啄刺委中穴对脑梗死患者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雀啄刺委中穴)24例与对照组(直刺委中穴)2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患肢SE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肢的P40波幅增高、潜伏期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雀啄刺委中穴能使脑梗死患者下肢SEP的P40潜伏波幅增高、潜伏期缩短,较之普通直刺法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毫火针与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2组分别采用毫火针与普通针刺进行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症状与体征评分。结果:①3个疗程后毫火针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优于普通针刺组74.3%(26/35)。②毫火针组3个月后随访期生活质量总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P0.01)。结论: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组,随着中风后痉挛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毫火针治疗3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观察临床疗效。方法30例患者均采用毫火针治疗,治疗前分别记录各患者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分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DS)(肩关节及手)评分,治疗4周后再次记录各患者MAS量表及NDS量表(肩关节及手)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MAS及ND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结论毫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可降低患者MAS及NDS(肩关节及手)评分,改善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组30例、封闭组20例和电针组30例,分别于治疗1星期、2星期及1个月后进行VAS疼痛计分法评定;并对治疗后1个月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毫火针组、封闭组及电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60.0%、5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毫火针组与封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毫火针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封闭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星期封闭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毫火针组和电针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星期毫火针组和封闭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电针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毫火针组和封闭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毫火针组和封闭组VAS评分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毫火针组和封闭组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毫火针组VAS评分与封闭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闭组VAS评分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毫火针疗法、局部药物封闭及电针治疗网球肘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患者的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毫火针疗法疗效显著,且优于封闭疗法及电针治疗。结论毫火针疗法是一种治疗网球肘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对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0例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8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85例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9%,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2组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较本组治疗前缩短(P0.05),波幅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5),波幅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0例。火针组以火针点刺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等穴,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每日治疗1次,每2d治疗1次,共治疗30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下肢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减轻,肢体运动功能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火针组上肢肌张力低于常规针刺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P0.01),两组下肢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火针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而常规针刺组为65.0%(26/40),火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和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尤其是改善上肢肌张力和肢体运动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1.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偏瘫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24例(采用运动疗法)。疗程结束后,以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变化为客观评定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SEP的N2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都能提高患侧SEP的N20波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间SEP的N20波幅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比单纯运动疗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十三鬼穴为主治疗脑卒中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西药组。针药组采用针刺十三鬼穴联合口服舍曲林,针刺组采用针刺十三鬼穴,西药组采用口服舍曲林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刺组HAMD、HAMA评分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组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疗效显著;针刺组在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方面与西药组疗效相当;3组在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个月后采用肌张力评分法(改良Ashworth)、上肢的Fugl-Meyer评定法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肌张力水平及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有即刻解痉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训练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手捻针对中枢体感诱发电位的反应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针刺对大脑皮层调整作用的机制。方法 观察手捻针对正常人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s)中枢不同水平(皮层下、皮层、皮层痛成分)的反应特性。结果 手捻针对皮层下成分P14-N16波幅有效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较强的后效应;手捻针对皮层成分P14-N20、P25-N30、P45-N60波幅无明显影响;手捻针对皮层痛成分P200-N300波幅的影响呈降低趋势,但未见统计学意义;手捻针对中枢不同水平体感诱发电位各成分潜伏时观察未见明显变化规律。结论 手捻针与电针的选择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IL-1a、CGRP的干预作用,比较温针及单纯针刺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温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取双侧肾俞、夹脊穴及患侧环跳、委中、阿是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另设健康对照组15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及血CGRP、IL-1a浓度变化情况。结果温针组和针刺组治疗后JO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组治疗后JOA评分及改善指数与针刺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组和针刺组治疗前血浆IL-1a及CG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温针组和针刺组治疗后血浆IL-1a及CGRP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组治疗后血浆IL-1a水平与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组总有效率为96.7%,针刺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治疗可能通过降低CGRP及IL-1a浓度发挥镇痛效应,温针在提高患者痛阈、改善腰椎功能方面较单纯针刺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针灸预处理内关穴对兔心肌再灌注损伤心电图的影响,为针灸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1只Wistar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采用冠脉结扎左前降支40 min、再灌注60 min,建立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冠脉结扎前予缺血预适应,电针、艾灸预处理内关穴.分别于结扎前、结扎40 min、再灌注60 min 3个时间点各记录心电图1次.结果:结扎后40 min,各处理组ST段和T波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结扎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各组造模成功.再灌注60 min,T波值艾灸预处理组与结扎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d1值:缺血预适应组与艾灸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处理对ST段值改变有差异,在心梗发生时抑制ST段值抬高,缺血预适应组优于艾灸预处理组.ST段d2值:与假手术组比较,艾灸预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波d1值:与假手术组比较,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波d2值: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预适应组及艾灸预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余2组无差异(P>0.05).结论:艾灸预处理内关穴及缺血预适应可降低心肌再灌注损伤程度,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体针配合心理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效果。方法将78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常规的神经科治疗,治疗组加用头体针配合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盐酸氟西汀(百忧解)口服治疗。每日1次,4星期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第1疗程后、治疗后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S)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和NI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抑郁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结合心理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良好的抗抑郁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动态荧光透视技术(VFSS)研究头体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1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康复组。针刺组采用头体针治疗,康复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VFSS进行临床评估,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个月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康复组(66.7%);治疗2星期后,两组患者经VFSS检测,在口期滞留、咽期滞留及误吸、渗透方面发生率均明显减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星期后,经VFSS检测时间参数,两组在口腔传递时间、咽传递时间、腭咽部关闭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且针刺组较康复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头体针治疗可明显缓解中风后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将63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才藤荣一7级评价法为观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研究针刺时机(A因素,A1为1~10 d,A2为11~20 d,A3为21~40 d)、选穴配伍(B因素,B1为项穴,B2为项穴+舌咽穴,B3为项穴+舌咽穴+辨证取穴)、针刺深度(C因素,C1为浅刺,C2为中刺,C3为深刺)、疗程(D因素,D1为治疗2个疗程,D2为4个疗程,D3为6个疗程)4因素3水平的不同搭配组合方案,对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初步确定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优选方案。结果 4因素3水平的最佳水平及搭配方案(直观分析)为A1(或A2)B3C3D2,即在病程20 d内,选用颈项部、舌咽部穴位,配合辨证选穴,采用深刺法,治疗4个疗程能取得最好的效果。4因素的作用主次比较(方差分析)显示,因素A、C为显著因素(P0.05),因素B、D为不显著因素(P0.05)。显著因素A、C不同水平间的优劣比较(多重比较)显示,A1或A2优于A3(P0.05),C3优于C2、C1(P0.05),C2优于C1(P0.05)。结论对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论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在病程1~20 d内(A1或A2),采用项部穴(B1)为主,或结合舌咽穴(B2),或配合辨证取穴(B3),行深刺法(C3),治疗4~6个疗程(D3),为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针刺治疗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用电针夹脊穴法和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