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Sun XR  Fan GQ  Dai XZ 《中国针灸》2011,31(10):879-882
目的:对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以63例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洼田饮水试验为观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针刺时机(A因素:A1:1~10天,A2:11~20天,A3:21~40天),选穴配伍(B因素:B1:项部穴,B2:项部穴十舌咽部穴,B3:项部穴十舌咽部穴十辨证取穴),针刺深度(C因素:C1:浅刺,C2:中刺,C3:深刺),疗程(D因素:D1:2疗程,D2:4疗程,D3:6疗程)4因素3水平的不同搭配组合方案,对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初步确定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优选方案.结果:正交设计法的直观分析显示,4因素3水平的最佳水平及搭配方案为A1(或A2)、B3、C3、D3,即在病程20天内,选用项部穴、舌咽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采用深刺法,治疗6个疗程,对洼田饮水试验起最佳改善作用.4因素的作用主次比较(方差分析)显示:因素A、C为显著因素(P<0.05),因素B、D为不显著因素(P>0.05),说明针刺时机与针刺深度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作用显著.显著因素A、C不同水平间的优劣比较(多重比较)显示:A1、A2显著优于A3(P<0.001),A1与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显著优于C2、C1 (P<0.001,P<0.01),C2显著优于C1(P<0.05).结论:对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论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对于所考察的4因素3水平而言,在病程1~20天内,采用项部穴为主,或结合舌咽部穴,或配合辨证取穴,行深刺法,治疗4~6个疗程,为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针刺治疗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廉泉穴不同针刺深度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00例。A组采用舌咽针刺法治疗,B组采用舌咽针刺法配合廉泉穴浅刺治疗,C组采用舌咽针刺法配合廉泉穴深刺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组治疗2个疗程及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2个疗程及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82.0%,B组为84.0%,C组为95.0%。C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B组为14.0%,C组为19.0%。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咽针刺法配合廉泉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治疗脑梗死的优选方案及其机制。方法:将64例脑梗死病人按正交设计方案随机分组,分别采用行针次数(A)、结合康复(B)、针刺时机(C)、穴位(D)等4因素及相应的2水平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胰岛素抵抗(IR)的改变。结果:对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改善方面,A、B、C、D 4个因素均为显著因素(P<0.05)。B1C1D1A2(即结合康复、病程1~7天、头针丛刺法、捻针2次)为治疗脑梗死的最佳方案;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面,A因素、C因素、D因素为显著因素(P<0.01),C1D1A2B1(即病程在1~7天、头针丛刺法、捻针2次、结合康复)为治疗的最佳方案。结论:患者病程在1~7天,运用头针丛刺法,捻转2次,并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在临床上可以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患者病程在1~7天,运用头针丛刺法,并且捻针2次刺激针刺部位,对改善胰岛素抵抗(IR)有显著作用。针刺在1~7天、头针丛刺法和捻转2次是本实验治疗的最佳方案,而对IR的良性调节作用是其获效的机理之一,这也为针刺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上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将1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头穴透刺组(C组)及头穴丛刺组(D组).C组采用针刺"百会"透"曲鬓"穴;D组采用"头穴丛刺"("百会"及"百会"左右侧各旁开4 mm处).均快速捻转1 min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6 d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A组与B组不予治疗.采用Bederson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缺血半暗带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结果:7 d时,D组与B组比较,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14 d、28 d时,C组、D组分别与B组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均P<0.05);28 d时D组与C组比较,D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7 d、14 d、28 d时,D组、C组与B组比较,缺血皮层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均上升(均P<0.05),14 d和28 d时D组与C组比较,皮层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增加缺血皮层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针刺与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优化方案。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9组,分别采用针刺时机(A)、选穴(B)、疗程(C)、康复(D)4个因素及相应的3水平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的变化。结果:对r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的改善方面,选穴及康复因素为显著因素(P〈0.05)。A1B3C2D3(即患病14天以内,采用头穴丛刺结合抗痉挛针法,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治疗60天为治疗的最佳方案。结论:患病14天以内,采用头穴丛刺结合抗痉挛针法,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治疗60天,可以有效的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治疗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最佳针刺方案,比较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最优针刺方法与单纯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确诊后随机分为A组(常规吞咽治疗)、B组(球囊扩张术)、C1组(局部针刺治疗)、C2组(脏腑辨证治疗)、C3组(局部针刺联合脏腑辨证治疗)、D组(球囊扩张术联合最优针刺治疗),每组15例。治疗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比较C1组、C2组、C3组3个针刺组的疗效,筛选出最优针刺方案。其中C1组主穴:风池、完骨、翳风、舌三针等,C2组主穴:内关、通里、足三里、三阴交,再结合辨证配穴,C1组和C2组予电针疗法,选用连续疏波,频率5~8 Hz,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于治疗前、治疗满6周或治疗后拔除胃管(治疗未满6周)进行康复评定;C3组针刺取穴、操作及疗程同C1和C2组。第二阶段比较A组、B组、D组3组之间的康复治疗效果,每组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于治疗前、治疗满6周或治疗后拔除胃管(治疗未满6周)进行评定。以上6组均使用摄食-吞咽功能评定标准和VFSS进行评定。结果:①第一阶段研究:VFSS评分:在口腔期运送食物能力比较,C3组、C1组均明显优于C2组(均P0.05);改善误吸情况比较,C3组明显优于C2组(P0.05)。针刺治疗3组与A组治疗后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组吞咽障碍程度优于C2组、A组(均P0.05)。②第二阶段研究:VFSS评分:在口腔期运送食物能力比较,D组、B组均明显优于A组(均P0.05);在咽喉期功能、误吸方面比较,D组优于B组与A组、B组优于A组(均P0.05)。A、B、D组治疗后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组拔管率最高,A组拔管率最低。D组吞咽障碍程度优于B组与A组、B组优于A组(均P0.05)。结论:不同针刺方法研究中,行局部选穴联合脏腑辨证选穴针刺法是治疗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最优针刺方法;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针刺治疗在改善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症上有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减少误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头穴丛刺法联合川芎嗪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元突触重建的影响。方法:行简单随机法将72只SD大鼠分组,备制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梗死模型,A组18只(MCAO模型对照),B组18只(头穴丛刺法),C组18只(川芎嗪),D组18只(头穴丛刺法+川芎嗪)。B组、D组取百会及穴位邻近左侧与右侧2 mm处针刺; C组、D组以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0 mg/(kg·d); A组以同剂量0.9%氯化钠溶液注射。于MCAO建模7、14、28 d比较各组星形胶质细胞、突触个数,检测突触素、GFAP的含量。结果:随时间延长,各组神经元突触、星形胶质细胞个数均有增长,突触素、GFAP表达均有提高,其中B、C、D组增长明显(P<0.05)。14 d、28 d D组神经元突触、星形胶质细胞个数及突触素、GFAP表达均显著高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B、C组14 d、28 d显著高于A组(P<0.05),B、C两组7、14、28 d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头穴丛刺可促进MCAO脑梗死大鼠神经元突触增殖,增强突触素、GFAP表达,提高突触效能传递,为神经功能重塑提供基础,保护神经元超微结构,修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面瘫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面瘫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将63例面瘫患者按正交设计L9(3)4表随机分组、安排试验,采用A(针刺时机)、B(选穴配方)、C(刺激量)、D(电针时间)4因素3水平不同组合方案治疗,观察面神经功能积分的变化,对影响面瘫针刺疗效的A(针刺时机)、B(选穴配方)、C(刺激量)、D(电针时间)4因素3水平组合方案进行优选。结果:B(选穴配方)、D(电针时间)为显著因素(P0.05),其中B(选穴配方)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B(选穴配方)、D(电针时间)各自3水平中,B3(交替针刺两组穴位)、D3(电针疏密波治疗30min)为最佳。结论:交替针刺两组穴位,电针疏密波治疗30min为本试验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针刺、推拿和超声波治疗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优选康复方案。方法应用3因素(A因素为针刺,B因素为推拿,C因素为超声波)2水平正交设计法,将80例脑梗死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8组,每组10例,治疗4星期后观察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各组NIHSS、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NIHSS的改善方面,A、B2因素均为显著因素(均P0.05),C因素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肢FMA评分的改善方面,A、B、C 3因素均为显著因素(P0.05,P0.01,P0.05);A2B1C1为最佳方案。结论结合针刺、推拿和超声波是治疗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优选,能有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穴位、针刺方式、脉冲波型对中风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优化针刺方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采用三因素两水平的正交设计试验分为4组,即不同针刺穴位(因素A为A1足三里、条口;A2足三里、悬钟)、不同针刺方式(因素B为B常规刺法;B2合谷刺法)、脉冲波型(因素C为C1疏波;C2断续波),应用步态分析参数(步长、支撑相)、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屈伸等长收缩状态下(MIVC)胫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客观评价治疗前后的差异,以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步长、支撑相、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MIVC状态下胫前肌IEMG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各因素不同水平对观察指标的影响均表现为k2k1,即A2A1,B2B1,C2C1;在对各因素主次影响的观察中,RARCRB。结论不同穴位电针方式均能改善中风后踝背屈障碍的步行能力;三因素对疗效的主次关系为:针刺穴位脉冲波型针刺方式;最佳治疗方案为针刺足三里、悬钟穴,选用电针断续波和合谷刺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系统功能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65%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2.35%少于对照组的12.94%,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全面调节人体机能,局部增强舌咽功能,在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继续探讨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方法:将在153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及治疗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灸及中药汤剂加减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59%;对照组有效率为7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中风并发吞咽障碍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普通针刺:局部取穴(颈项针、舌咽针)、远端取穴(腹针、头针、耳针、眼针、补肾针刺)、辨证取穴;特殊针刺:互动式、醒脑开窍(合谷刺、傍刺)等方面,介绍针刺治疗中风并发吞咽障碍。指出针刺治疗中风后并发吞咽困难有关文献阅读和研究发现无论是纳入,排除,疗效判定标准都缺乏统一性,规范性量化标准,穴位选择以颈项、舌咽局部为主。提示外部康复手段介入有利于提高疗效,同时更应本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在传统针刺基础上综合康复治疗,重视病后护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梗塞大鼠IL—1βmRNA表达,探讨中药活脑康配合电针联合治疗方法对脑梗塞大鼠的免疫干预作用。方法:取健康Wistar大鼠(280~350g)12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模型组(B)、中药活脑康组(C)、电针组(D)和中药活脑康配合电针联合治疗组(E),每组6只,各治疗组按治疗时间再分4组,分别为治疗2d、4d、6d和8d,每组6只。采用腔内线栓法复制脑梗塞模型,通过RT—PCR法观察各组实验大鼠脑组织IL-1βmRNA表达情况。结果:B组大鼠IL—113mRNA表达显著高于A组(P〈0.01);治疗2天后,与B组比较,C组和E组大鼠IL一113mRNA表达明显下降,与D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4d后,各治疗组大鼠IL-1β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E组疗效显著,且维持到治疗6d和8d后,与c组、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塞大鼠脑组织内IL-1βmRNA表达显著升高,电针在治疗早期效果显著,针药结合方法可在治疗中后期维持这种治疗作用,进而控制炎性损伤,促进脑组织修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针刺与康复训练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针刺组)患者给予针灸进行治疗,B组(康复训练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C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患者采用针刺与康复训练结合进行治疗,连续治疗15d后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0%,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5%,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三组比较,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与康复训练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且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芪复瘫胶囊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本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中药组口服参芪复瘫胶囊;针刺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针药组采用口服参芪复瘫胶囊配合张力平衡针法,采用改良BI指数评定、SIAS进行疗效观察.结果:3组ADL-BI积分、SIAS积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治疗前后差值比较,针药组优于中药组、针刺组(P<0.01);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96.7%、9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愈显率分别为40.0%、36.7%、70.0%,针药组愈显率高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参芪复瘫胶囊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有较好疗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从而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语言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作用。方法132例脑性瘫痪患儿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语言训练组(训练组,44例)、小儿常规针刺联合语言训练组(电针组,44例)和行针联合语言训练组(行针组,44例)。训练组采用一对一的语言训练,包括游戏治疗,交流态度训练等;电针组及行针组选取百会、四神聪、语言一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等进行常规针刺后,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再进行语言训练;行针组进行语言训练同时行针及留针40min。3组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20次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采用S.S检查法评定各组疗效,根据Gesell发育量表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3、6个疗程后语言发育商(developmentquotient,DQ)。结果电针组(有效率:77.5%,DQ值:60.4±13.5)和行针组(有效率:81.0%,DQ值:64.0±11.6)疗效及治疗后DQ值均优于训练组(有效率:51.3%,DQ值:58.1±13.3,P〈0.05),电针组和行针组疗效及治疗后D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语言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百会透刺曲鬓针刺法对脑出血急性期模型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动态变化的影响,探讨头穴透刺治疗脑出血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将其中5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针刺组(针刺组)、模型+茴拉西坦组(西药组)3组。每组再分为出血后1 d、3 d和7 d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随机分配6只大鼠,制备脑出血(ICH)大鼠模型,剩余6只大鼠作为备用。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VEGF和ICAM-1水平。结果 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清内VEGF在3 d、7 d均有显著上调(均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相比,出血后1 d,西药组对大鼠血清内VEGF上调显著大于针刺组(P<0.05);出血后7 d,针刺组对大鼠血清内VEGF上调显著大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清内ICAM-1在不同时间点均有显著下调(P<0.05)。针刺组在出血后3 d、7 dICAM-1较西药组有显著下调(P<0.05)。结论 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可以调整脑出血大鼠血清中VEGF、ICAM-1的含量,是针刺百会透刺曲鬓治疗脑出血的可能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杨江 《河南中医》2013,(12):2091-2093
目的:观察针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1例患者均采用头针、体针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并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21例患者A、B、C、D区量表积分都有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E区积分虽有增加,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针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体针组(A组)、体针加头皮针组(B组)、体针加腹针纽(C组)、体针加头皮针加腹针组(D组)。体针加头皮针、腹针、水针、皮肤针,按摩导引、药艾灸,综合治疗组(E组)。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 runnstrom分级,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考察不同针刺方法对中风病偏瘫痉挛患者的疗效。结果:B.C.D.E组对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均优于A组(P〈0.01),以E组疗效最佳(P〈0.01)。结论:综合治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