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穴位组、非穴位组、模型组。采用开颅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制作急性脑缺血模型,穴位组针刺百会、水沟穴,非穴位组针刺取穴在百会、水沟左侧旁开约5mm处进针,避开穴位。24h后取材,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组织TNF-α、IL-1β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TNF-α、IL-1β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1)。穴位组海马TNF-α、IL-1β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与非穴位组(P<0.01)。非穴位组海马TNF-α、IL-1β含量与模型组接近。结论:针刺穴位可以显著降低脑缺血大鼠海马TNF-α、IL-1β的含量,其可能是针刺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针刺与埋线干预对抑郁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针刺与埋线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差异和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成年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埋线组,每组8只。后3组采用孤养和长期不可预见的中等强度刺激应激造成抑郁大鼠模型,同时针刺组和埋线组开始治疗,周期21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电化学检测器检测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下丘脑和海马的NE、5-HT和DA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针刺与埋线均可使脑内的神经递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埋线组在提高下丘脑的5-HT和DA以及海马的DA方面更具优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针刺与埋线对抑郁模型大鼠均有效,其作用机制具有相似性,均可通过调节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胃安神方对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失眠模型组、地西泮组、和胃安神方低剂量组、和胃安神方中剂量组、和胃安神方高剂量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5-HT、DA、NE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失眠模型组大鼠5-HT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N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失眠模型组比较,地西泮组、和胃安神方低剂量组5-HT、DA、N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和胃安神方中剂量组、和胃安神方高剂量组5-HT水平均较失眠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NE水平较失眠模型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胃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脑内5-HT、DA、NE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桂附地黄丸对大鼠肺纤维化形成阶段肺与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普通级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桂附地黄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气管内一次性注入平阳霉素复制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第14天开始灌胃用药,第28天处死动物比较各组肺与脑组织DA、NE、5-HT含量。结果:模型组肺与下丘脑NE、DA、5-HT及海马5-HT含量均高于正常组,桂附地黄丸组肺NE、DA、5-HT与下丘脑NE、DA含量低于模型组,海马NE、5-HT含量低于模型组而DA含量高于模型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纤维化形成阶段肺与下丘脑DA、NE、5-HT及海马5-HT含量均升高,桂附地黄丸可能阻止模型肺组织NE、DA、5-HT与下丘脑NE、DA及海马5-HT含量的升高,并能提高海马DA含量,降低NE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黄虫丸对大鼠肺纤维化形成阶段神经递质的干预作用。方法普通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虫丸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2组均采用气管内注入平阳霉素复制肺纤维化模型,大黄虫丸组灌胃浓度为80mg/ml药液1.5ml/100g体重,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每天给药1次,各组于造模后第28天处死,比较各组大鼠肺、下丘脑及海马组织中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肺与下丘脑组织中NE、DA、5-HT及海马组织中5-HT含量均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虫丸组肺、下丘脑NE、DA、5-HT含量及海马组织中NE、5-HT含量均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纤维化形成阶段肺与下丘脑DA、NE、5-HT及海马组织中5-HT含量升高,大黄虫丸能调节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肺及脑组织中NE、DA、5-HT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吴擎  徐英  刘美真  吴燕 《新中医》2020,52(12):126-129
目的:观察电针对谵妄状态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5-HT)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从神经递质的角度探讨电针对东莨菪碱诱导的谵妄模型大鼠的镇静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2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右美托咪定(DEX)组、电针组4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8 mg/kg)建立谵妄模型,DEX组及电针组在建立模型后立即腹腔注射DEX (30μg/kg),电针组同时针刺神庭、印堂穴,每次30 min,连续治疗7 d。对4组大鼠进行旷场实验;采用ELISA法检测下丘脑组织中5-HT、IL-1β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穿格次数、垂直运动数、修饰行为次数及时间均减少(P0.05),下丘脑5-HT、IL-1β含量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DEX组、电针组穿格次数、垂直运动数、修饰行为次数及时间均增加(P0.05,P0.01),下丘脑5-HT、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DEX组比较,电针组穿格次数、垂直运动数、修饰行为次数及时间均增加(P0.05),下丘脑5-HT、IL-1β含量均降低(P0.05)。结论:电针针刺神庭、印堂穴可达到镇静的作用,且与DEX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大鼠下丘脑内神经递质5-HT及IL-1β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夏汤对肝郁型失眠大鼠行为学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方法将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安定组、泻肝安神丸组及双夏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采用束缚和夹尾激怒轮流刺激叠加对氯苯丙氨酸(PCPA)致肝郁型失眠模型。造模第8天,安定组给予4.2 mg/kg安定灌胃,泻肝安神丸组给予1.4 g/kg泻肝安神丸灌胃,双夏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7 g生药/kg、3.5 g生药/kg、1.7 g生药/kg双夏汤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2周。观察各组大鼠的体征、体重及进食量,大鼠在敞箱中自主活动情况,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的入睡潜伏期和睡眠时间,并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吲哚乙酸(5-HIAA)、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14,21天的体重、进食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造模第21天,双夏汤高剂量组大鼠的体重、进食量和双夏汤中、低剂量组大鼠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均明显高于同期模型组(P均0.05),其余组各项指标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大鼠入睡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P0.05),各药物组大鼠的入睡潜伏期均明显短于模型组(P均0.05);安定组和双夏汤高剂量组大鼠睡眠时间均明显长于模型组(P均0.05),其余组大鼠睡眠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脑皮质中,模型组大鼠NE、DA、5-HIA、5-HT含量及5-HT/NE、5-HT/DA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各给药组大鼠各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下丘脑中,模型组大鼠DA、5-HIAA、5-HT含量及5-HT/NE、5-HT/DA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双夏汤高剂量组和双夏汤低剂量组NE、5-HT含量及5-HT/NE、5-HT/DA,双夏汤中剂量组5-HIAA、5-HT含量及5-HT/NE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双夏汤能改善肝郁型失眠大鼠的活动状态,促进睡眠,可能与调节下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稳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7,(4):322-325
目的:探讨疏肝调神针法针刺对睡眠剥夺大鼠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小平台水环境间断剥夺睡眠法复制失眠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针刺组分别针刺相应穴位,每次20 min,每日1次,共治疗7 d。西药组腹腔注射地西泮。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5-羟色胺(5-HT)、5-羟基吲哚乙酸(5-HIAA)、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皮质、丘脑内的5-HT 5-HIAA、GABA含量显著降低,DA、NE含量上升,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的脑组织5-HT、5-HIAA及GABA含量上升,NE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调神针法针刺可能是通过增加了脑内的5-HT合成及代谢水平,增加GABA的含量,降低NE含量,从而改善睡眠剥夺大鼠失眠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加香薷饮的抗炎、解热作用。方法:用角叉菜胶致SD大鼠炎症模型、干酵母致SD大鼠发热模型。观察新加香薷饮对大鼠足肿胀度、解热作用及其对血清中TNF-α、IL-6及下丘脑组织5-HT、NE含量。结果:抗炎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右后足跖肿胀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新加香薷饮8.05 g/kg组对大鼠足跖肿胀程度有明显的减轻(P<0.05)。解热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及下丘脑组织中5-HT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下丘脑组织中NE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新加香薷饮8.05 g/kg组、新加香薷饮4.05 g/kg组大鼠血清中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阳性组及新加香薷饮8.05 g/kg组血清中IL-6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新加香薷饮8.05 g/kg组大鼠下丘脑中5-HT含量及阳性组大鼠下丘脑中NE含量明显降低(P<0.05),其余各组无明显变化。结论:新加香薷饮有良好的抗炎、解热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的合成与释放...  相似文献   

10.
惊恐应激对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的影响及中药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惊恐应激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以及补肾固涩方药桑螵蛸散对其干预作用。方法:根据Takash i方法建立惊恐应激模型,采用HPLC-ECD检测惊恐应激后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并与正常组、桑螵散给药组进行对照。结果:惊恐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5-HT的含量显著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桑螵散给药组大鼠下丘脑E及5-HT含量、5-HT/DA比值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大鼠NE/DA、5-HT/DA、5-HT/NE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惊恐应激可以导致大鼠脏腑气机紊乱,下丘脑中E、5-HT含量下降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桑螵蛸散能改善大鼠惊恐状态,与调节下丘脑中E、5-HT含量和5-HT/DA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俞穴对失眠大鼠脑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雄性,体重180~220 g,4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空白对照;模型组:腹腔注射PCPA;安定组:腹腔注射PCPA后,连续5个周期给予安定灌胃治疗;针刺组:腹腔注射PCPA后,连续5个周期给予针刺治疗.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内IL-1、TNF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脑内IL-1、TNF含量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安定组脑内IL-1、TNF含量均有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脑内IL-1、TNF含量有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五脏俞穴对失眠大鼠脑内细胞因子的影响显著,针刺五脏俞是治疗失眠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循经选穴针刺对失眠大鼠外周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及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百会+神门组、百会+三阴交组和百会+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混悬液制作大鼠失眠模型,各针刺组针刺相应腧穴,每次30 min,连续7 d。ELISA检测大鼠血清NE、DA、5-HT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5-HT、DA、NE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大鼠血清DA、NE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百会+三阴交组大鼠血清5-HT含量明显降低(P0.05);各针刺组间比较,百会+神门组总体疗效优于百会+三阴交组及百会+非经非穴组。结论针刺改善大鼠睡眠结构可能与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循经选穴针刺可能是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刺激单、双侧迷走神经对肝郁证大鼠模型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左侧迷走神经组、右侧迷走神经组、双侧迷走神经组5组.用夹尾法刺激大鼠打斗建立肝郁证大鼠模型,刺激迷走神经,观察各组大鼠脑内NE、DA、5-HT和5-HIA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对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脑内NE、DA、5-HT和5-HIAA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造模成功.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刺激迷走神经各组大鼠脑内NE、DA、5-HT和5-HIAA含量均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电刺激有效;与刺激右侧迷走神经组对比,刺激左侧与双侧迷走神经组大鼠脑内NE、DA、5-HT和5-HIAA含量均高于右侧迷走神经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左侧与双侧迷走神经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左侧迷走神经能够明显改善肝郁证大鼠模型脑内NE、DA、5-HT和5-HIAA的含量,能对抗肝郁证的病理损害,对肝郁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后睡眠剥夺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表达的影响,探究电针治疗脑缺血后睡眠剥夺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PF级Wistar雄性大鼠32只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安定组、电针组。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后睡眠剥夺模型,电针组取百会(GV20)、神庭(GV24)穴位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下丘脑单胺类递质5-羟色胺(5-HT)、5-羟引哚乙酸(5-HIAA)、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5-HT表达显著降低(P0.01);5-HIAA表达降低(P0.05);模型组DA、NE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5-HT、5-HIAA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与安定组DA、NE表达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5-HT、5-HIAA、DA、NE等递质表达从而改善脑缺血后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郁脾虚型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治疗FD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逍遥散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夹尾+摇晃)造模,连续21d。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施灸穴位均分为Ⅰ组("肝俞""脾俞""胃俞")和Ⅱ组("章门""期门""中脘"),两组穴位隔日交替,每穴连续灸4~5壮(约30min);逍遥散组及多潘立酮组按1mL/100g分别灌服逍遥散水煎剂和多潘立酮水溶剂。分组治疗14d后,通过观察大鼠胃肠对营养性半固体糊的排空情况检测胃排空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HT、DA、NE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大鼠胃排空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结束后,各治疗组大鼠胃排空率较模型组上升(P0.01),但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的5-HT、DA、NE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HT、DA、NE含量显著上升(P0.01)。结论:隔药饼灸、逍遥散均能显著增加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的5-HT、DA、NE含量,从而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提高大鼠胃排空率,达到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艾炷灸、多潘立酮对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行为学和脾脏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定组和电针组。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其余3组给予注射氯苯丙氨酸(PCPA)睡眠剥夺后,安定组给予腹腔注射安定,电针组给予电针百会、神庭,每组每日治疗1次,连续5 d后行旷场实验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脾脏IL-1β、IL-6和TNF-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和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安定组和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和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安定组和电针组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百会、神庭既能明显改善睡眠剥夺症状,又能很好控制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解除失眠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瓜蒌薤白汤对肺纤维化形成阶段干预作用。方法:普通级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组、瓜蒌薤白汤组。除正常组外均用气管内注入平阳霉素复制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14d用药,28d处死后测下丘脑及海马DA、NE、5-HT。结果:模型组下丘脑NE、DA、5-HT与海马5-HT高于正常组(P<0.05);瓜蒌薤白汤组下丘脑与海马NE、DA低于模型组与泼尼松组,5-HT低于模型组而高于泼尼松组(P<0.05)。结论:瓜蒌薤白汤能抑制模型下丘脑NE、DA、5-HT及海马5-HT的升高,并能降低海马NE、DA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火针、普通针刺及穴位埋线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火针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以完全弗氏佐剂(CFA)注入SD大鼠右后足垫皮肤内制作类风湿关节炎模型,3组均取右侧昆仑、足三里作为治疗穴位,分别行火针、针刺、穴位埋线治疗,分别于造模前1 d、造模第4天及治疗1、7、14 d后测定阈值,以各组大鼠右侧缩腿的机械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爪退缩阈值(TWL)作为观测指标。治疗结束后分离大鼠足炎症组织,检测其中IL-1、TNF-?的含量。结果模型组、针刺组、穴位埋线组和火针组造模后及治疗1、7、14 d后MWT和TWL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火针组治疗1、7、14 d后MWT和TWL指标与模型组、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治疗1、7、14 d后MWT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治疗7、14 d后TWL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模型组、针刺组、穴位埋线组和火针组大鼠造模后IL-1和TNF-?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穴位埋线组和火针组大鼠治疗后IL-1和TNF-?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大鼠治疗后IL-1和TNF-?含量与火针组比较,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能够提高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痛阈,并通过降低病变肌肉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从而减轻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慢性疼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模型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组(n=40),模型组大鼠以附子汤灌胃结合颈肩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建立肝阳上亢偏头痛模型,其中30只大鼠成模,将成模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非穴组,每组10只。太冲组针刺双侧太冲穴,非穴组针刺双侧肋下非穴,留针30 min。观察大鼠行为学(耳红持续时间、挠头及爬笼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大鼠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模型组、太冲组及非穴组均在注射硝酸甘油后4 min左右耳红,持续3 h左右消失;与模型组、非穴组比较,太冲组大鼠耳红持续时间较短(均P<0.05)。针刺前,除空白对照组外,大鼠的挠头、爬笼次数增加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1 h、2 h,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太冲组大鼠挠头、爬笼次数均减少(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GRP、TNF-α含量增高(P<0.05),5-HT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太冲组大鼠血清中CGRP、TNF-α含量减少(均P<0.05),5-HT含量增多(均P<0.05)。结论:针刺双侧太冲穴可缓解偏头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CGRP、TNF-α含量,提高5-H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痛阈、下丘脑和脊髓内β-内啡肽(β-EP)、中缝背核(DRN)内5-羟色胺(5-HT)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位组,每组8只。采用足底切口复制痛模型。电针穴位组选取右侧"足三里""昆仑"穴,电针非穴位组选择两穴位旁开3mm非穴位处,每天电针1次,每次20min,治疗3次。观察各组大鼠痛阈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免疫组化法测定下丘脑、脊髓内β-EP以及DRN内5-HT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下丘脑β-E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β-E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DRN内5-HT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电针穴位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高于模型组和电针非穴位组(P0.05);下丘脑β-EP含量和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与电针非穴位组明显升高(P0.05);DRN内5-HT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和电针非穴位组明显升高(P0.05)。各组脊髓内β-EP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大鼠足底切口疼痛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下丘脑β-EP含量进而激活DRN内5-HT的表达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