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作者报道了一只雌性黑长尾猴(Cercocebusatys)所出现的麻风损害及其病原学研究的结果。该猴1975年从西非输入,从未用麻风杆菌作过实验性接种,但于1979年9月(此时约5岁,重4.5kg)发现这只猴子出现了皮肤浸润。1981年1月临床检查示前额皮肤、眶周、口部和下唇有广泛坚硬的浸润,耳部增厚,有结节,前臂伸面皮肤稍厚。病变为进行性,皮肤浸润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面、四肢和尾部严重受侵,手足出现神经性畸形。用利福平及砜类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皮肤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典型的多菌型麻风病变(BL—LLs),抗酸杆菌(AFB)侵犯神经。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具亚瘤型(LLs)麻风临床和组织学特征的第2例雌性黑长尾猴的麻风感染,它与第一只自然获得麻风的黑长尾猴有接触。在它的鼻部排泄物内有大量的抗酸杆菌(AFB),菌经鉴定  相似文献   

3.
在黑长尾猴发生自然获得性麻风,促使人们重新估价非人灵长类动物对麻风的易感性。过去仅报道,九带犰狳接种麻风杆菌可发生瘤型麻风(LL),其它动物或仅发生有限的感染,或因免疫损伤而发生播散。本文作者报道,在黑长尾猴、恒河猴(Macaca mulatta)和非洲绿猴(Cercopithecus acthiops)三种猴中成功地传染上麻风,但在松鼠猴(Saimiri Seiureus)中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只6月龄雄性恒河猴(Macaca Mulatta)在接种麻风杆菌56个月杀死后的尸体解剖结果.此猴用自然获得麻风的黑长尾猴麻风瘤研制成的菌匀浆作静脉(菌量约1.5×10~8)及左、右耳,唇和额部的皮内(每个部位菌量为1.5×10~8)感染.肉眼,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表明该猴发生了全身性瘤型麻风.肉眼可见,在皮肤、周围神经、鼻粘膜和周围淋巴结有明显损害.额、手背、足及尾部的皮肤增厚,干燥有鳞屑.阴囊和上唇出现弥漫性肥厚.耳轻度增厚,沿边缘有结节.前臂及下肢末端有浸润性红斑,趾甲延长而变形.手的桡神经和胫神经的足底分支及腓浅神经肿大并呈黄色.鼻粘膜肿胀.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TV)引起人体细胞免疫缺陷,从而导致一系列条件致病菌感染和肿瘤的致命性综合征。 麻风是由麻风菌引起的古老的慢性传染病,亦有细胞免疫的缺陷,特别是多菌型。麻风病的的HIV感染情况,国外已有报道,国内则未见。为了探讨麻风与病毒,特别是与HIV的关联,对门诊和对住院的125例麻风病人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过去认为传染麻风需长期与有传染性的病人密切接触,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免疫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亚临床感染是在成年后与患者有短期接触而形成的。麻风菌在体外可存活数天,特别是在潮湿的污物中。虽然很多接触过麻风的人对麻风菌敏感,但只有极少的人才可能发病。目前认为麻风菌侵入人体的两个普通途径是皮肤和上呼吸道粘膜,经胃肠道或蚊子叮咬而侵入机体的可能性不  相似文献   

7.
WHO(1992)估算全球共有550万麻风病人,主要分布于亚非发展中国家。Nknwane1992年底报告全球艾滋病(AIDS)累积数为611’589名,估计数为250万。非洲是全球感染HIV最多的洲,麻风也多。已知印度是世界上麻风最多的国家,而HIV感染正以与非洲相同的速度在上升。HIV感染可使细胞免疫功能破  相似文献   

8.
9.
由西非运入美国的一只雌性非洲长尾黑猴(Mangabey monkey,Cercocebusatys)发生了皮肤病损,活检发现为典型多菌型麻风病变。由病损分离出的抗酸杆菌完全符合麻风菌已知的所有特征。后来,将此菌转种于其它黑猴,获得了成功。原自然感染的该雌猴的病情目前已静止。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从1980年就进行实验性猴麻风的研究,开始时用取自天然感染猴麻风的西非产Mangabey狠的细菌接种Mangabey犷岌、罗猴及非洲绿猴现在已可甩人麻风瘤中  相似文献   

11.
作为麻风控制方案的一部分,作者于1962~1970年期间对Gudiyatham Taluk(南印度的一个有40万人口的行政单位)的居民做了两次普查并对已确诊的麻风病人进行了随访研究。对有麻风病人的5088户家庭(其中仅有1个病例的单发户占87%)中的22652名接触者进行了临床检查以确定有无麻风,受检率为97.3%。确定了家庭内麻风接触者中所发生的新病例数——继发性发病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并对与原发病例和接触者有关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继发性发病率的定义为  相似文献   

12.
细菌感染时被动员起来的吞噬细胞怎样处理各种细菌,特别是细胞内寄生菌,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已知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许多细菌有杀菌或抑制发育的作用。就抗酸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关系而言,细菌有三种防御机制:①被吞入巨噬细胞的细菌有居于吞噬小体中不进入细胞浆的能力,从而可避开溶酶体中的酶,麻风菌即属于此:②鼠麻风菌可位于吞噬小体内抵抗宿主的杀菌能力,即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和麻风在乌干达均呈地方性流行,到1992年11月,前者已累计有34611例病人,麻风的患病率为0.13‰,发现率为1.1/10000左右。对这两种病的相互关系已提出许多假说,但均未获证实。作者在乌干达8个县,对187例新麻风病人和481例配对对照者,就麻风  相似文献   

14.
虽然瘤型麻风病人卵巢并不受影响,但累及睾丸和附睾却却早已得到证实。不少学者注意到瘤型麻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15岁。右下肢出现鸡蛋大环状红斑1年,伴轻度瘙痒。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基本正常,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灶状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可见神经束轻度粗大和水肿,炎症细胞移入。抗酸染色阳性2+。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诊断为BB。 患者母亲,40岁。右小腿麻木6年余,周身散在斑片1年。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萎缩,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灶状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见神经束轻度粗大,炎症细胞移入。抗酸染色阳性1+-2+。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结果,诊断符合BL。  相似文献   

16.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35岁。腹部出现巴掌大淡红斑2年3个月,伴轻度瘙痒。2个月前右手腕和右大腿出现2处类似皮损,并逐渐增大。当地医院以"神经性皮炎"治疗1月﹙药名不详﹚,无效。遂至本院就诊。皮肤科情况:肚脐上方有一15.0cm×10.0cm大淡红斑,界清,伴轻度瘙痒,右手腕部见一5.0cm×5.0cm环形淡红斑,边缘隆起,内外缘界清;右大腿内侧出现5.0cm×8.0cm大的淡红斑,均有轻度瘙痒感。神经干检查示:右尺神经粗大,无压痛,运动功能正常,余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7.
近来已在体外建立了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LMIT)方法来测定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反应。作者讨论了在麻风病人及其接触者和非接触者中所进行的这两种试验和观察,探讨麻风无症状(又称临床下)感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麻风防治工作中,麻风流行学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领域,而在麻风流行学的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缺少麻风亚临床感染(下称麻风亚感)引起发病的可靠信息。现有证据表明,麻风病象结核病一样,在任何地区亚临床感染者的数目远远超过发病者的数目。所以检测麻风亚感是十分头等重要的。通过麻风亚感的信息可确定麻风感染的范围、分布、疾病的过程和进行适当化疗或/和免疫预防研究。鉴于检测麻风亚感的重要性和近年来这方面研究有很大的进展,现据国内外有关文献,作一扼要复习,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自从挪威学者韩森(Hansen)于1873年发现麻风杆菌以后,很多人都曾试图用各种方法建立动物感染模型,但都没有成功。直到1960年美国研究者Shepard才成功的创建了小鼠足垫感染模型。20多年来,该模型已作为麻风研究的重要手段而广泛应用,他人在小鼠足垫感染模型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实验感染模型。现将这些研究工作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HIV流行早期有人推测麻风会像结核病一样失去控制,然而麻风和HIV合并感染病例在麻风和HIV高流行的地区很少发现,麻风病程、型别以及治疗没有受到HIV感染影响,麻风更多作为免疫重建综合征在HIV病人进行HAART中出现,麻风和HIV在细胞免疫方面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