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称凝血综合征,占肝素治疗病人中5%(0.6%~30%),其并发症率为22%~61%,死亡率为12%~23%。作者所在医院共有2500例病人接受肝素治疗,结果12例(0.48%)出现白凝血块综合征,计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8岁(44~74岁),出现血小板减少和肝素治疗时的间隔平均5.5天(1~9天)。分别经血小板聚集试验或(和)病理检查确诊,镜枪见白凝血块系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栓子所构成。病人的纤维蛋白原值均正常,10例的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和凝血酶原时间正常。11例伴有下肢急性动脉栓塞,9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病人均停用肝素,分别给予动脉内注射尿激酶、  相似文献   

2.
单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高危出血倾向中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液透析(HD)需要使用抗凝剂以防止透析器和血管通路凝血.肝素(HP)为常用的抗凝剂.而对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接受常规剂量或小剂量肝素透析时,常在透析过程或透析后引起或加重出血,甚至威胁生命.我们对急慢性肾衰竭高危出血患者采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透析,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varicose vein surgery,VVS)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7例VV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期间425例VVS患者术后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组),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期间762例VVS患者未用低分子肝素(非LMWH组).结果 皮下瘀斑,创口瘀血,下肢肿胀和/或疼痛在两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可以诱发DVT;非LMWH组发生DVT 8例,LMWH组发生DVT 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MWH组,LMWH应用5d后的有关凝血功能指标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VVS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诱发DVT;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VVS后DVT,且临床应用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重型肝炎血浆置换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92例重型肝炎患者行322次血浆置换(PE)中肝素(HS)及低分子肝素(LMWH)的应用情况,比较二者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HS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LMWH组升高,血小板(PLT)计数较LMWH组下降,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LMWH组在血浆分离器中凝血发生率及安全性方面优于HS组.结论 低分子肝素安全性高、抗凝效果好且不增加出血倾向,适合在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和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消化系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2008年1~8月60例因消化系肿瘤行根治性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因未完成术后检查或治疗等依从性不好的因素,造成无法判断效果而剔除7例,最终入组53例:20例无预防措施(对照组)、15例术中和术后使用IPC(IPC组)及18例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LMWH组)。术前和术后3~10 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记录DVT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天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IPC组、LMWH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0.0%(6/20)、20.0%(3/15)和5.6%(1/1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4.165,P=0.125),LMW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isher’s检验,P=0.061)。10例发生血栓患者中超重、血栓栓塞病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43例未发生血栓患者(χ2=5.106,P=0.024;χ2=5.106,P=0.024)。发生血栓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小板明显高于未发生血栓患者(t=2.676,P=0.000;t=2.203,P=0.032;t=3.040,P=0.004),术后第3天D-D也明显高于未发生血栓者(Z=-2.355,P=0.018),其余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LMWH组P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7),INR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35),3组间手术前后血小板、APTT、FIB、D-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一使用IPC和LMWH未能减少消化系肿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但使用低分子肝素有减少消化系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的趋势,超重和血栓栓塞病史可能是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结合下肢气囊压力泵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方法 对92例接受THA患者,术前7 d连续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1 mg/d),应用前及手术前分别检测凝血指标,术后根据检测凝血酶时间及时调整低分子肝素剂量.此后按1 mg/d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至术后4~6周.术后即应用下肢充气压力泵和弹力袜.结果 84例获得随访,2例出现DVT,无一例发生PE.2例术后发生伤口血肿,经治疗后血肿消退.结论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1 mg/d)结合下肢气囊压力泵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THA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以肾小球损害为主要病变的肾病综合征(NS)可为恶性肿瘤的全身并发症之一。并发NS的恶性肿瘤包括各种类型的上皮性癌、Hodgkin病、非Hodgkin淋巴瘤、白血病,各种胚胎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癌肿患者的肾小球损害以膜性肾炎为主;Hodgkin病等淋巴系统肿瘤则以微小病变型肾炎为主。前者与免疫复合物有关,后者与淋巴激活素的生成有关。恶性肿瘤常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  相似文献   

8.
改良式吸附法无肝素血液透析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改良式吸附法无肝素透析(HCHD)的可行性.方法:对39例高危出血倾向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行HCHD 80例次,31例高危出血倾向的MHD患者行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法血液透析72例次,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透析前后电解质变化明显(P<0.01),Kt/V均>1.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透析器和血管路凝血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MWH组透析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轻度延长(P<0.05),内瘘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延长,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LMWH组透析后新的出血灶发生率为8.33%.结论:HCHD透析效果确切,简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已知各种恶性肿瘤患者有血液凝固系统激活增强现象,可能系肿瘤细胞分泌前凝血质活力的结果.Sakuragawa发现人体肿瘤组织存有Ⅶ因子,Pineo证实粘液浸出物中含有糖蛋白,能直接激活X因子,后Gordon另一类型的Ⅶ因子,称之为恶性肿瘤中的X因子激活活力(FXAA),也是癌前凝血质A(CPA).Gordon在人类结肠癌中找出CPA,但未能阐明前凝血质活力与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作者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这一问题.研究方法:收集50例结、直肠癌和4例非肠道癌肿的切除标本,取其存活的癌肿组织,研碎后制成  相似文献   

10.
易栓症是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防治重点。对于接受手术的止凝血障碍病人,需要谨慎评估VTE的个体风险,同时兼顾手术和麻醉的性质、出血障碍类型和严重程度、年龄、体重指数(BMI)、血栓形成史、恶性肿瘤和其他高危共患病。VTE风险应与已知出血障碍病人使用抗凝相关的出血风险平衡。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发现和判断血栓与出血的病因,对病人的止凝血代偿能力作出评估,并对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对上述病人,建议术后不常规使用药物预防血栓,尤其是血友病病人,但围手术期因子替代和止血药物的过度应用仍存在导致血栓的风险。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和直接口服抗凝剂前应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当血小板计数<50×109/L,LMWH短期减量应用可能相对安全,监测抗Хa水平可用于调整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病人LMWH的剂量。主要消化道出血停止和重新使用华法林应至少相隔7 d。对于高血栓栓塞风险和术后高出血风险病人,术后当晚和术后第1天减量应用直接口服抗凝剂是一种可取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血管移植术后一年内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内膜增生。临床和病理研究表明,在静脉与人造移植物吻合处发生的内膜增生是影响这类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1977年Clowes和Kar-novsky证实肝素具有抑制人动脉损伤所致内膜增生的作用。普通肝素给药法有出血、血小板减少和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因此常规肝素不适合血管外科长期应用。随着对低分子肝素(LMWH)研究的进展(LMWH的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每日一次皮下注射LMWH已成  相似文献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急性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在预防脊髓损伤病人的DVT和PE过程中试用过各种方法,有些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口服抗凝药、肝素、低分子量肝素(LMWH)、腔静脉硝石和抗血栓裤等被证明能够为脊髓损伤病人提供有效的预防。该研究采用回顾性设计,按脊髓损伤收入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组1101例,组272例。组1使用肝素加华法令,入院后皮下注射5000单位肝素,每日2次,当病人可以口服液体时使用华法令,当INR水平达到2.0时停用肝素。组2在入院当日用依诺肝素。当两组病人可以每天在轮椅上活动数小时,接受康复治疗时停止抗凝。组1平均抗凝期57天(6~119天),平均57.3天(8~111天)开始活动。组2的72例病人中40例接受20mg/d依诺肝素治疗(组2A),32例接受40mg/d(组2B),平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死亡器官捐献供者行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小剂量肝素静脉持续泵入预防移植胰腺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46例胰肾联合移植(SPK)受者。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肝素分为两组,非肝素组27例受者术后第1天开始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肝素组19例受者术后第1天开始接受肝素纳静脉泵入,连续泵入5~7 d之后改为100 mg/d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统计两组术后移植胰腺血栓发生率、移植胰腺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抗凝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肝素组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5.3%(1/19);非肝素组血栓形成4例,发生率14.8%(4/27),肝素组移植胰腺丢失2例,非肝素组移植胰腺丢失共4例,肝素组比非肝素组移植血栓形成和移植物丢失明显减少(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肝素静脉持续泵入预防SPK术后血栓形成疗效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合理抗凝是肾病综合征(NS)治疗的重要部分.低分子肝素(LMWH)虽然目前应用于NS患者治疗.但有效剂量和给药方式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应用Sonoclot分析仪及酶联免疫法动态监测达肝素钠干预前后NS患者的凝血指标,探讨LMWH治疗NS的合理用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同一治疗组收治并实施手术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68例,均实施经后路腰椎植骨融合、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根据其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将其分为高危组(29例)和低危组(39例),术前经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认均无血栓形成;高危组均自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2500IU皮下注射,2次/日进行抗凝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VTE),至下地活动后2天停用。所有病人均于术后下地活动后1周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评估有无DVT形成。观察两组病人术后DVT的发生率、术后切口引流量、伤口血肿情况、椎管内血肿及有无神经损伤症状等情况。结果高危组病人中有1例术后发生DVT,发生率为3.4%(1/29),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术后1个月再次复查下肢血管超声血栓均消失;低危组病人术后未发生DVT。高危组和低危组病人术后切口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见椎管内及切口血肿、术后血小板减少及无术后神经损伤症状。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往往高龄且合并内科基础疾病,手术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对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人可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在较大的心血管手术中由于抗凝方法应用不当,偶可发生血栓形成或大量出血。本文报告对“肝素作用”动力学的研究,以更好地确定心血管手术病人术中肝素的需要量。材料与方法:外周血管手术组17例,心脏手术组11例。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以及术前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凝血激酶部分激活时间和凝血酶元时间。本研究使用牛肺肝素。应用 Hattersley 方法测定凝血激活时间(ACT)。分别在给肝素前及给后10、20、30、45、60、75和90分钟,取动脉血标本,通过电子凝血计时器测定 ACT(按秒钟)。将延长的 ACT 自然对数与注射后的时间画出座标图,从这条线的斜率  相似文献   

17.
已证实结肠直肠手术后的静脉血栓形发生率是在所有普外科手术病例中最高的 ,随机对照研究提示两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发生率分别为 30 %和2 0 %。小剂量肝素 (LDH)预防性应用可降低其发生率 ,但其残余性 DVT仍达 10 %~ 15 %。低分子量肝素(LMWH) ,有一定的优点。为此 ,作者比较 L DH和LMWH的疗效。取加拿大 10所大学医院多中心的结肠、直肠部分或全部切除术的随机对照、双盲法的研究资料 ,共 936例 ,均分成两组 ,分别在晨间起皮下注射肝素钙 5 0 0 0单位 ,q8h;或 L MWH(Enoxparin) 40 mg,qd,其余 2次给 0 .9%盐水。预防性…  相似文献   

18.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癌症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4%~20%,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癌症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是正常人的4~7倍[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癌症生物学与凝血系统之间存在共生关系。VTE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显著影响。癌  相似文献   

19.
王志猛  路遥  马腾  李忠  张堃  杨娜  田丁 《骨科》2020,11(1):35-38,50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预防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手术前后均使用LMWH抗凝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术后是否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2例,其中男29例,女43例,年龄为(75.83±7.01)岁(65~87岁)。对照组78例,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为(74.77±7.55)岁(65~89岁)。病人骨折部位均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术后第1、3、5天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观察组拆除弹力绷带后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3、5天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共发生DVT 8例,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19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4.36%,两组DVT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2,P=0.035);两组间术后下肢肿胀、皮下瘀斑、注射LMWH部位血肿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双下肢联合LMWH可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其可以导致肺梗死 ,或造成血栓后综合征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其早期诊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其近年来的抗凝治疗进展。一、急性DVT的抗凝治疗最近 10年中急性DVT的抗凝治疗进展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低分子肝素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 ,LMWH)取代了非裂解肝素 (unfractionedheparin ,UFH) ,使其在家中治疗成为可能 ;二是能够鉴别哪些患者应进行长期抗凝治疗。LMWH无需监测出血指标 ,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后皮下注射 ,而UFH需在监测部分活性凝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