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即诊即治"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治疗中的价值和发展前景.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07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宫颈细胞学异常患者169例.根据细胞学检查结果,将169例分为两组.A组:结果为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腺上皮细胞(AG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患者,共117例;B组:结果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患者,共52例.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A组结合Reid阴道镜评分(RCI),LEEP治疗的特异性98.9%、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80.7%、总符合率81.2 %,8例A组-RCI高评分患者中7例LEEP病理为CIN II及以上.B组结合阴道镜RCI评分,LEEP治疗的特异性100.0%、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29.4%、总符合率76.9 %,35例B组-RCI高评分患者中LEEP病理均为CIN II及以上.结论:对于A组患者若阴道镜RCI高评分者,先行宫颈活检,根据病理结果,明确诊断后决定治疗方案.对于B组结合阴道镜RCI高评分患者可采用"即诊即治"方法治疗,而阴道镜RCI低评分的患者,在行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明确诊断治疗后,需要密切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NA定量分析在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新即诊即治策略中的意义。方法细胞学HSIL病例129例,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在阴道镜诊断基础上,应用DNA定量分析,对阴道镜拟诊HSIL以上病变和DNA定量测定异常者,经患者知情同意,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组织送病理检测,一次性完成诊断与治疗,即为"新即诊即治"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即诊即治"方案,比较两种方案在HSIL诊治符合率、过度治疗率、漏诊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过度治疗率及漏诊率分别为88.4%、5.8%、5.8%,对照组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过度治疗率及漏诊率分别为66.7%、10.0%、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颈细胞学为HSIL,同时DNA倍体定量分析异常,经阴道镜检查怀疑高度病变的患者,采用即诊即治策略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即诊即治”法在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即诊即治"法在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诊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患者152例,随机分成2组:A组67例给予"三阶梯"治疗,B组85例按"即诊即治"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A组过度治疗率为8.9%,B组为9.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Reid阴道评分高者术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以上A组为62.7%、B组为61.2%。结论:"即诊即治"法治疗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具有"三阶梯"治疗相似的治疗效果,可减少复诊,具有便捷、实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经宫颈细胞学检查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的细胞学、阴道镜检查及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手术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者行子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过度治疗率8.3%.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者结合阴道镜Reid高评分(6~8分)组中无过度治疗.结论: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可作为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即查即治策略处理宫颈细胞筛查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处理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提供有价值的诊疗手段.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年龄22~65岁、无妊娠、宫颈细胞学筛查为高度病变的妇女200例,按随机化的方法分为两组,一组按即查即治策略(A组)处理,另一组按传统三步法(B组)处理.比较两组的最终病理结果、术后3、6个月异常TCT(包括ASCUS)、切缘阳性或阴道镜异常等需行二次LEEP手术率.结果:A组的过度治疗率6%,CIN 2、3检出率89%,原位癌检出率5%,二次手术率16%.与B组比较,过度治疗率、宫颈高度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检出率、术后复查异常TCT、二次手术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即查即治策略处理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是安全、经济和有效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王晶  张长青  孙鹏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2):129-131,134
目的 探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系统(TCT)宫颈细胞涂片及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041例TCT筛查结果及其中308例细胞学阳性行阴道镜下活检的病理结果。结果 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及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的诊断,细胞学检查诊断率高于阴道镜下活检病理学检查。炎症及鳞状细胞癌(SCC)的诊断,阴道镜下活检病理学检查诊断率高于细胞学检查。结论 采用TCT筛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细胞学阳性或临床可疑者应配合阴道镜捡查及镜下活检可提高CIN的检出率;对TCT呈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和不除外高度上皮内瘤变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H)的患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可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管内膜搔刮(ECC)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以避免单纯宫颈活检导致的漏诊。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0~2013年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1 486例的病理学和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报告。对其中行ECC操作的患者进行分析,并对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的阳性病变、ECC阴性病变患者和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的阴性而ECC阳性病变患者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行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和ECC患者1 486例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为276例。宫颈活检阴性但ECC诊断为LSIL-HSIL有24例(占1.6%),此为被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所遗漏的。结论 ECC常规使用报道较少,在怀疑细胞学有低、高度宫颈组织变异和大于35岁及对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不满意的妇女中采用将使其受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Thinprep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诊断宫颈上皮病变的准确性。方法:对128例T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双盲法与宫颈活检进行比较,细胞学诊断采用描述性诊断系统(TBS)。结果:128例液基细胞学检查与宫颈活检比较,鳞癌(SCC)6/6;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34/36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111(CIN111)22/22,宫颈上皮内瘤变11(CIN11)12/14,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30/36。结论:Thinprep液基细胞学检查准确性高,与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病理检查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宫颈病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840-2841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并未能确诊的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病变患者120例,做阴道镜检查与HPV-DNA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阴道镜与宫颈液基薄层、HVP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敏感度,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镜的检出率最高;基于TCT结果病变等级的升高,HPV感染的阳性率也在随之升高,相较非典型鳞状细胞病变组与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组间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TCT病变等级的升高,病理活检阳性率也随之提高,非典型鳞状细胞病变、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组与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组三组间阳性率的差异对比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组的病检阳性率最高。对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异常的患者来说,应再次做HPV检测与阴道镜下活检,通过三种方法的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宫颈高度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的意义以及非宫颈糜烂妇女发生上皮内瘤变的概率.方法 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行宫颈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的5041例妇女根据宫颈肉眼观分成非宫颈糜烂组2314例和宫颈糜烂组2727例两组,分析其TCT检查结果,异常者行阴道镜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TCT检查结果:非宫颈糜烂组异常168例,异常率7.26%,其中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111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23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22例,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1例,非典型腺细胞1例;宫颈糜烂组异常210例,异常率7.70%,其中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136例,低、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各28例,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2例,非典型腺细胞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T检查结果异常者行阴道镜及组织学检查,结果:非宫颈糜烂组正常8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28例,CINⅡ级21例,CINⅢ级33例,阳性82例,阳性率48.81%;宫颈糜烂组正常105例,CINⅠ级35例,CINⅡ级26例,CINⅢ级42例,宫颈鳞癌2例,阳性105例,阳性率50.00%.两组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宫颈糜烂组检出2例宫颈癌.结论 非宫颈糜烂与宫颈糜烂妇女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概率相近,均应定期行TCT检查,异常者要进一步行阴道镜及组织学检查,以提高诊断率,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和病理学活检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3,710例行TCT检查的患者以及其中719例行阴道镜下活组织检查并有病理结果的临床资料.结果 (1)3,710例TCT中检出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115例(3.10%),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26例(0.70%),宫颈癌3例(0.08%).719例行阴道镜下活检,CIN Ⅰ 20例(2.78%),CIN Ⅱ 37例(5.15%),CIN Ⅲ 12例(1.67%);宫颈浸润癌14例(1.95%);子宫内膜癌3例(0.42%).(2)TCT与病理学符合率在上皮内低度病变、上皮内高度病变、宫颈癌中分别为7.04%,43.75%,100%,在上皮内高度病变、宫颈癌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3)各年龄段所占比率在宫颈病理活检阴性组,CIN组和宫颈癌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主要集中在20~49岁,宫颈癌发病的中位年龄45.71岁,其发生有年轻化趋势.TCT榆查中阳性率在各年龄组中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集中在20~49岁组,以30~39岁组最高,50岁以上组明显下降.结论 TCT检查结合病理学活检对CIN和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具有熏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法与液基薄层细胞学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联合检测的作用.方法 对本院妇科就诊的2 459名妇女进行子宫颈癌筛查,用宫颈刷取材,进行液基薄层制片,同时做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和全自动DNA倍体分析系统的DNA定量测定,对检查可疑的妇女在阴道镜下行宫颈组织学活检,并将其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结果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发现214例(8.01%)异常,包括156例(5.84%)ASCUS、45例(1.68%)LSIL和11例(0.41%)HSIL.DNA倍体分析系统发现105例(3.93%)异常.161例妇女行宫颈组织学活检发现:5例癌、11例CIN Ⅲ/CIS、18例CIN Ⅱ.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计算DNA定量分析方法在筛查CIN Ⅲ以上宫颈病变的敏感度为58.8%,特异性为87.5%;液基薄层细胞学将LSIL定为筛查需做活检的标准,液基薄层细胞学筛查CIN Ⅲ以上的宫颈病变的敏感性为56.2%,特异性为85.5%;将HSIL定为筛查需做活检标准,液基薄层细胞学筛查CINⅢ以上的宫颈病变的敏感性为37.5%,特异性为95.8%.结论 用液基薄层细胞学和细胞DNA定量分析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宫颈病变的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端粒酶(hTERC)基因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珠海市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20例患者的子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经液基细胞学制片诊断,其中20例为正常子宫颈脱落细胞,其余100例均为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细胞(ASC-US),后者根据病理活检结果分为四组:CINⅠ级53例,CINⅡ级33例,CINⅢ级12例以及SCC 2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上述各组脱落细胞中的hTERC基因。结果正常组20例用于确定阈值,本实验室阈值为7%,其他各组阳性判断均通过与阈值比较得来。在CINⅠ级、CINⅡ级、CINⅢ级和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表达阳性率分别是18.9%、87.8%、91.7%和100%。CINⅡ级、CINⅢ级及SCC组与CINⅠ级比较,hTERC基因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Ⅱ级、CINⅢ级及SCC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表达增加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程度及病变发展的方向关系十分密切。结论 hTERC基因在CIN和SCC中表达异常,且随病变程度的增加其表达阳性率增加,在CINⅡ级、CINⅢ级及SCC中的扩增明显高于CINⅠ级,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脱落细胞检测hTERC基因的手段有效识别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及监测宫颈癌前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和末端核酸转移酶脱氧尿嘧啶标记法(TUNEL).检测并比较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各期、宫颈鳞癌ⅠA期中HMGB1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HMGB1在正常宫颈、CINⅠ、CINⅡ、CINⅢ、宫颈鳞癌ⅠA...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子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载量和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的表达与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之间的关系。方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子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心诊断CINⅠ、CINⅡ/Ⅲ及浸润癌的患者分别为105例、59例、10例,并以51例非CIN(病理正常或炎症)者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取宫颈脱落细胞行HC-Ⅱ法高危型HPV(HR-HPV)和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hTERC基因检测。结果 (1)根据组织学结果分为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各组HPV的阳性率分别为58.82%、67.62%、98.31%和1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病毒载量均值分别为135.67、345.04、535.08和612.62,CINⅡ/Ⅲ和浸润癌组的HPV病毒载量均值高于非CIN组(P〈0.05)。随着病变程度加重,HPV阳性率和病毒载量均增加。(2)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hTERC扩增率分别为3.92%、5.71%、57.63%和90.00%,各组间hTERC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CINⅡ/Ⅲ及浸润癌组hTERC扩增率显著增高,为非CIN和CINⅠ的10~15倍。各组hTERC扩增均数分别为6.50、9.00、17.81、36.50,扩增均数随病变加重明显升高,CINⅠ与非CI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Ⅱ/Ⅲ及浸润癌组hTERC扩增均数为非CIN和CINⅠ的2~4倍。(3)hTERC扩增在HPV阳性与阴性组分别为28.99%与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CIN组51例中,不伴有HPV感染的21例无hTERC扩增;CINⅠ与CINⅡ/Ⅲ组不伴HPV感染者各仅有1例hTERC扩增。结论 HPV载量和hTERC扩增均与CIN病变程度密切相关;hTERC扩增主要发生在HPV阳性病例,且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更为密切,有望作为早期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治疗前人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的表达能否成为预测治疗后疾病转归的指标。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CIN患者治疗前HPV-L1壳蛋白表达,把CIN患者分为两组:CINⅠ级组、CINⅡ~Ⅲ级组。治疗后12个月通过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DNA的表达。结果治疗前CINⅠ的涂片中HPV-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00%,CINⅡ~Ⅲ的涂片中HPV-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6.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3,P<0.05)。CINⅠ级组:术前HPV-L1壳蛋白阳性的患者在术后12个月随访过程中,HR-HPV持续感染阳性率为0%,而术前HPV-L1壳蛋白阴性的患者,术后HR-HPV持续感染阳性率为25.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P<0.05);CINⅡ~Ⅲ级组:术前HPV-L1壳蛋白阳性的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过程中,HR-HPV持续感染阳性率为2.33%;而术前HPV-L1壳蛋白阴性的患者,术后HR-HPV持续感染阳性率为22.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P<0.05)。结论 CIN患者治疗前HPV-L1壳蛋白的检测有可能成为评估CIN患者治疗后预测疾病转归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东营地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各型在宫颈癌和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之间表达的关系,探讨其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的特异性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1)选择经病理确诊的19例宫颈癌、55例CIN(包括CIN Ⅰ级20例、CIN Ⅱ级16例和CIN Ⅲ级19例)和30例宫颈炎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PCR扩增产物进行HPV检测,观察不同病情宫颈组织中HPV的感染情况及型别分布状况.结果 (1)HPV在宫颈炎、CIN Ⅰ级、CIN Ⅱ级、CIN Ⅲ级和宫颈癌患者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3.3%、50%、68.8%、84.2%和94.7%.CIN Ⅱ/Ⅲ级及宫颈癌组患者HPV检出率明显高于宫颈炎组和CIN Ⅰ组.检出型别主要是HPV16型,在宫颈炎症组、CIN Ⅰ级、CIN Ⅱ级、CIN Ⅲ级和宫颈癌组宫颈刷脱细胞中HPV16型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6.67%、15%、31.3%、42.1%和68.42%.同时随着病情的加重,其阳性率也逐渐升高,其中在宫颈癌组中最高,与宫颈炎症组、CIN Ⅰ组及CIN 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CIN Ⅲ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1)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HPV 16型感染与其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V 16检出率升高,提示HPV 16为宫颈癌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MP3)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延安市宝塔区人民医院120例患者的宫颈组织标本,包括慢性宫颈炎18例,CINⅠ级31例,CINⅡ级20例,CINⅢ级24例,宫颈癌27例。以CIN I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CINⅡ、CINⅢ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检测低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LR-HPV)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分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组织中IM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20例患者中,LR-HPV与HR-HPV检出率分别为4. 17%(5/120)、68. 33%(82/120)。慢性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HR-HPV检出率逐渐增高,其中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HR-HPV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P <0. 01),而HSIL组与LSIL组、宫颈癌组HR-HPV检出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120例患者中,IMP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9. 17%(83/120)。LSIL组IMP3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宫颈癌组和HSIL组IMP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LSIL组和慢性宫颈炎组(P <0. 05);宫颈癌组与HSIL组IMP3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LR-HPV感染与IMP3阳性表达无密切关系(P>0. 05);HR-HPV感染与IMP3带状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P <0. 05),而与IMP3阴性表达、点状表达均无密切相关性(P>0. 05)。结论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高,IMP3蛋白表达阳性率亦随之升高,提示其对宫颈病变进展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IMP3带状表达与HR-HPV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早期筛查宫颈病变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联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本院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患者3865例,所有患者均行TCT,细胞学分类采用Bethesda系统(TBS)分类标准,对TCT阳性者或临床可疑宫颈病变共385例行阴道镜指引下多点活检。结果TCT检测42例标本不满意,不满意率1.11%,余3823例中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伴或不伴炎症者3525例(91.2%);细胞学异常阳性检出率为7.71%(298/3865),其中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136例(45.6%),非典型鳞状细胞(ASC—H)9例(3.02%),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12例(37.6%),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4例(11.4%),鳞状上皮癌(SCC)6例(2.01%)),非典型腺细胞(AGC)1例(0.34%);385例阴道镜取活检结果慢性宫颈炎189例(49.2%);上皮内瘤变(CIN)Ⅰ103例(26.7%),CINⅡ48例(12.5%),CINⅢ36例(9.35%),鳞状上皮瘤(SCC)9例(2.33%)。结论TCT检查能较准确反映宫颈病变情况,但TCT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应结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提高宫颈疾病的检出率,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负荷量和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宫颈病变病人130例,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80例,宫颈癌20例,慢性宫颈炎30例(对照组)。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检测病人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高危型HPV的表达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宫颈癌组和CINⅢ组高危型HPV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INⅠ及CINⅡ组(x^2=7.414~29.501,P〈0.01);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均高于CINI组,差异均有显著性(x^2=2045.871,P%0.05)。宫颈癌组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高于CINⅢ组,CINⅢ组高于CINⅡ组,CINⅡ组高于cINⅠ组,差异均有显著性(x^2=4.022~4.329,P〈0.05)。对照组、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的高危型HPV感染病人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5)、25.00%(2/8)、37.50%(6/16)、72.22%(13/18)、100.00%(19/19)。结论高危型HPV负荷量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有望成为宫颈癌早期筛查、处理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