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三种不同静脉行PICC置管的差别.方法 将12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贵要静脉组(n=40例)、B肘正中静脉组(n=40例)、C头静脉组(n=40例),分别观察三组患者穿刺置管1次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情况.结果 三组静脉穿刺置管1次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5,P<0.05);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6,P<0.05).结论 经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留置时间均显著高于经头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经下肢和上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的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确定最佳留置导管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医院20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经上、下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将上肢静脉置管者155例作为对照组,将下肢静脉置管者4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止血时间、留置时间等置管效果指标,以及导管堵塞、导管异位、局部渗液、静脉炎和怀疑或明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送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所需时间、止血时间、留置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管较上肢静脉置管在置管过程中操作简化,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可在综合考虑患儿的健康和血管各项因素之后,将经下肢静脉留置PICC作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首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19例经颞浅静脉、72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新生儿,观察置管过程患儿心率、呼吸、氧饱和度情况,比较两组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的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置管过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颞浅静脉组上腔静脉到位率74%,贵要静脉组94%,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无差异。结论新生儿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优于经颞浅静脉置管,在贵要静脉显露不清晰或穿刺不成功时,可首选颞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2例肿瘤幼儿肘上贵要静脉穿刺困难或失败后经肘下贵要静脉行改进PICC置管方法的护理体会.方法 根据幼儿的静脉特点,在超声引导下使用24 G留置针行肘下贵要静脉PICC置管,并结合"拔河式"穿刺、纵向扩皮等改进方法.结果 32例肿瘤幼儿均经肘下贵要静脉置管成功,其中27例一次穿刺成功,3例在同侧穿刺两次后成功,2例在同侧穿刺失败后转为对侧穿刺成功.32例肿瘤幼儿穿刺成功后均顺利送入PICC导管,其中2例异位于同侧颈内静脉,即刻重新调管后使导管尖端位于正常位置,总异位率为6.25%.结论 肘下贵要静脉行进改PICC置方法显著提高了肿瘤幼儿PICC置管成功率,为其提供了一条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对137例2009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贵要静脉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优于大隐静脉(P〈0.05),经大隐静脉留置PICC管的异位率较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低(P〈0.05)。而两组在留置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各有优劣,应根据患儿的血管条件、操作难度等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寻找最佳的穿刺途径.方法 对74例经上肢静脉及54例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置管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经下肢静脉置管操作耗时缩短、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上肢静脉组;两组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两种置管途径各有优点,在今后新生儿PICC置管中,可尝试常规选择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不同部位置管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5年1月我院新生儿病房行PICC置管新生儿257例,并依据置管位置不同比较各组置管时间、操作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异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不同部位置管时置管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隐静脉及贵要静脉导管异位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3.5%、31.3%,而正中静脉、头静脉及颞浅静脉则均50%;大隐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高于其余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贵要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3%,均低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通过贵要静脉置管具有可操作性强、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PICC置管首选,此外,大隐静脉置管也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干群  王婷  江子芳  俞新燕 《护理学报》2010,17(18):62-63
目的比较经手臂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6例由上肢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手臂静脉组,36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颈外静脉组,统计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手臂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86%(31/36),颈外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1%(33/36),经比较两组置管成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时间及发生置管并发症例数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由颈外静脉置入与手臂静脉置入相比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等无差异,可在肿瘤患者因反复化疗或手术原因等致手臂静脉无穿刺适应症或穿刺失败时作为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9.
曾敏 《护理学报》2009,16(20):68-70
目的探讨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危重病患者静脉营养对防止导管性感染以及延长导管留置时间的作用。方法选择136例需行静脉营养的危重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采用经皮下隧道右侧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直接右侧贵要静脉穿刺置管。观察1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静脉营养期间穿刺部位血肿、导管阻塞、导管脱出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且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例明显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多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结论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可有效延长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姜红  肖丽  范玲 《医学临床研究》2014,31(9):1795-1797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贴敷治疗及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静脉炎效果.[方法]选择277例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将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141例做为A组,将改进护理措施的136例做为B组;A组留置PICC后出现静脉炎时采用水胶体敷料贴敷穿刺侧治疗.B组留置PICC后立即采用水胶体敷料贴敷穿刺侧预防静脉炎.比较两组不同穿刺部位的静脉炎发生率、水胶体敷料贴敷治疗及预防效果.[结果]头静脉和肘部下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静脉炎发生率高于肘部贵要静脉;B组静脉炎总发生率8.1%,A组为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均有显效.[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头静脉和肘部下行静脉留置PICC易发生静脉炎,水胶体敷料贴敷治疗及预防静脉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行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总结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2004年12月-2007年12月乳腺癌术后经PICC置管进行化学治疗的218例患者,置管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结果218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贵要静脉组最高,为97.5%,而正中静脉组和头静脉组分别为89.3%和72.7%。置管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7%,其中一般并发症20.6%,较重并发症5.1%,元严重并发症发生,化疗过程均顺利。结论乳腺癌术后对需化疗的患者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以及周围组织,减少静脉炎及避免化疗药物渗漏引起的严重并发症,而正确有效的护理是PICC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方法 观察200例PICC患者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00%.不同年龄、性别及穿刺体位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P<0.01)和正中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置管时常见并发症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12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4Fr)穿刺置管,选择贵要静脉48例,正中静脉45例,头静脉19例。结果 PICC穿刺置管时常见并发症有:首次穿刺失败5例(4.46%),导管推进困难4例(3.57%),导管异位5例(4.46%),二次穿刺失败2例(1.79%),穿刺处渗血、血肿3例(2.68%)。结论 PICC穿刺置管时并发症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或避免其发生,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静脉炎后治疗效果,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 对60例PICC置管病人分为3组,3组分别选择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的血管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管,评估静脉炎的发生概率及治疗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贵要静脉20例簧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2例,全部治愈;正中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3例,全部治愈;头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11例,9例治愈,2例被迫拔管.结论 头静脉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最高、治疗时间最长、治愈率最低,减少头静脉置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及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皮下隧道静脉置管与直接静脉置管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危重病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取直接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导管性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试验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在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以及感染相对危险性等方面均比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结论 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能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