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经前后头、手麻木】姜×,39岁。1990年4月13日诊。患者经前2日起头部发麻,不能转侧,两手麻木甚至抽搐,持续至经净一周缓解。月经周期超前,量多有块,胸闷、乏力、腿软,大便干结,病已一年。舌红苔薄,脉细。1-0-0-1,妇检:外阴(-),阴道畅,宫颈轻炎,子宫中位,正常大小,两侧附件  相似文献   

2.
刘金淑 《光明中医》2007,22(4):15-16
月经前后诸症是指周期性地出现在经期或行经前后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或抑郁忧虑、心悸失眠、头痛身痛、头目眩晕、视物昏花、泄泻、头面四肢浮肿,偶见身热、口糜或皮肤红疹瘙痒等.按其不同表现诊为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眩晕、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发热、经行口糜、经行风疹块等.在临床上笔者采用周期疗法辨证治疗本病2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月经前后诸症,系指经行前后及经期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晕,烦躁易怒、抑郁失眠、胸胁作胀、浮肿泄泻、身痛发热等,一般以经前,经期较多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经前紧张综合征”。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中尤以肝为主。肝病易犯脾,肝血又需肾精滋养,病起于肝肾,累及心脾,故当疏肝养血,健脾益精为治,可选用下列食疗方1.柴郁陈皮饮:柴胡、郁金、陈皮各5g,蜂蜜适量。上方水煎取汁,兑入蜂蜜调匀,代茶频饮。每日1剂,月经前服用,连续3~5剂。可疏肝理气,活血调经。适用于肝郁气滞之经前紧张综合征。2.柴胡疏肝粥:甘草3…  相似文献   

4.
笔者以逍遥散加减治疗月经前后诸症86例,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8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的相关标准。年龄18~45岁,平均16~32岁;月经周期在正常范围者40例,月经后期20例,月经先期14例,月经先后不定期者  相似文献   

5.
介绍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基础加减治疗经断前后诸症的经验。认为阴阳失衡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平衡阴阳。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正>欧阳群是原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针灸专业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兹总结欧阳教授关于治疗妇女月经前后诸症的临床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张洪 《四川中医》1998,16(12):37-37
1经行目睑下垂案俞xx,女,28岁,1995年10月3日初诊。自述经行时眼脸下垂,两目不能张开,经后渐复,已有数月。昨日经行,症状尤甚,两目重垂,目胞浮肿,经行量多,自觉身倦乏力,头晕,大便清薄,诊其脉虚大无力,答薄白。综观脉症,乃脾胃亏虚,血失所统,气随血陷之证。遂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党参、黄茂各309,泽泻、生晒术各2(),陈皮、升麻、益智仁、白芍各10g,决条159,柴胡、生甘草各6g。5剂。药后经已止,目睑下垂及浮肿消除,唯身体倦怠,面色不华,气血未复。改拟健脾益气养血法,处方:党参、黄茂各309,当归身、生晒…  相似文献   

8.
月经前后诸症,现代医学名为“经前期综合征”,该病系妇科临床多发病,多见于青壮年妇女。往往给妇女带来很大痛苦,每可因之导致不孕。本病病因病理与情志因素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肝的功能失调为主。故治疗上以调肝为主,通过多年来临床观察,收效较为满意。1辨证治疗1.1肝肾阴虚:头晕头痛,耳鸣,心烦易怒,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口苦咽干,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细弦数。治法:柔肝养阴。方药:生地黄,熟地黄,白芍,枸杞子,磁石,酸枣仁,玄参,麦冬,墨旱莲,女贞子。若头晕头痛,血压偏高不稳定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1.2肝郁气滞:每值经前头痛…  相似文献   

9.
月经前后诸证是生育年龄女性特有的一种以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情志异常为主的疾病。既归属于妇科病,又与心身疾病有密切关系。结合有关文献分析认为,该病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宜采用辨证论治方法从肝论治。刚柔辨证学说是人体阴阳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运用于临床多种病证的治疗;将其用于月经前后诸证的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病的发病特点是伴随月经周期有规律地出现一些症状,行经前或行经时发病,经净渐减至消失,现代医学称之为经前期紧张征。这类疾病,病种繁多,在医籍中无专篇论述,多分列于调经门下。《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所载颇多,如“经行发热时热”、“行经寒热身痛”、“行经泻吐”、“行经吐衄”等。此外其它医籍尚载有“经行乳胀”、“经行头痛”、“经行浮肿”、“经前不寐”、“经行风疹块”、“经行口糜”、“经行音哑”等。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十分清楚,在治疗上主要采用激素、脱敏剂、镇静剂等对症处理,有相当的副作用,疗效亦不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中医药大学李祥云教授治疗月经前后诸症经验。临证详察脉证,镇密遣药,皆获佳效。  相似文献   

12.
月经前后诸症为妇科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群,是指周期性的出现在经期或行经前后的一系列症状,。按其不同表现诊为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眩晕,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发热,经行口靡,经行风疹块等。在临床上笔者采用周期疗法治疗1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翁庚民 《四川中医》2009,(11):25-26
月经前后腰腿痛,在中医归属于“痹症”,西医属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我们在临床中体会到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本虚主要在肾,标实主要与气滞血瘀、湿阻等有关,故以补肾为主,攻补兼施,采用补肾活血、补肾健脾、补肾疏肝、补肾养血等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月经前后诸症的病机与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鉴冰 《陕西中医》1993,14(6):255-256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月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阐述,认为其发病与个人体质因素有关,病机表现以肝的功能失调为主,常累及肾、脾、心、辨证治疗以调肝为主,兼顾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16.
经断前后诸证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经断前后诸证的治疗,既往医家大多从肾论治,认为肾虚为经断前后诸证的病理基础,但有医家提出肝郁是经断前后诸证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理论基础和临床分型诊治阐述肝和经断前后诸证的辩证关系,以期说明从肝论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丰富经断前后诸证的中医药临床诊治,提高经断前后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经行前后面部抽搐李某,35岁。初诊:82年10月5日。经事将临,左侧面部及同侧上臂阵发抽搐,持续数秒钟方能自缓,伴头昏心慌,病史数载。末次月经9月25日,经行量少,色红有小血块,小腹微痛,4天净。舌红苔薄,脉象细弦。证属血虚肝风内动,治拟养血熄风之法。处方:  相似文献   

18.
陈慧珍 《广西中医药》1991,14(5):225-227,230
<正> “月经前后诸证”系指经期或经前后有规律地出现某些症状,各乳房胀痛、头痛、眩晕、浮肿、泄泻、口糜、吐衄等。本病包括现代医学的“经前期紧张综合证”。对该病的认识,目前尚有较多不一致的看法,兹就个人管见,对其命名、发病时间、辨证、  相似文献   

19.
丁炳山 《四川中医》1997,15(5):45-45
经行睑废案]俞××,女,28岁,1994年10月3日初诊。患者每于经行时双目眼睑下垂,不能张开,必待经净后逐渐恢复正常,已达半年。此次经行上睑下垂更甚,观其两侧上睑背下垂,无力睁开,视物必须抬头仰面,目胞微肿,面色不华。诊得经行量多,头晕乏力,纳谷不香。苔薄白,舌淡胖,脉细弱。尿常规检查:(一)。证系风湿乘气血虚弱人侵眼睑部脉络,致目睑微肿,眼睑不用。遂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蔑309,炒白术2(),生甘草、陈皮、柴胡各6g,当归12g,沙白芍、裁等、升麻、泽泻、益智仁各10g。每日三剂,水煎,早晚分服。5剂后经水…  相似文献   

20.
周惠芳教授认为经断前后诸症病因不独以肾虚为主,治疗亦不单以补肾为主,而应顺应女性渐趋衰老的自然节律,在补肾同时注重清心宁心,舒肝养肝,使心肝肾三脏在不足的水平达到新的平衡,从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治疗上用药精炼,临证注重心理治疗,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