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且危害最严重的眼科遗传性致盲疾病,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先天性黑朦、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Stargardt病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相关遗传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延伸芯片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突变筛查的进度,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46个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和2497个突变位点.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基因治疗,而进行基因治疗的前提是首先要筛查到致病基因.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以供眼科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腺相关病毒载体(AAV)是目前最重要的病毒工具,已在基因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体积小、无包膜、无致病性等特点,故而是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ND4基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以及Rab伴随蛋白-1基因治疗无脉络膜症的临床试验均发现约一半的患者视力改善。针对AAV基因治疗Leber先天性黑矇、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全色盲以及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而关于Stargardt病、Usher综合征、真性小眼球的AAV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或理论阶段。目前AAV基因治疗主要用于隐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对于显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需采用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技术等来干预。对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这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共同参与和研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有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Zou X  Sui RF  Dong FT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1):1049-1052
视网膜疾病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了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进展.腺相关病毒(AAV)的毒性和免疫原性均较低,外源基因表达稳定,可以转染多种分裂期和静止期细胞,因此成为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有效载体.在不同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已有多项研究结果证实AAV作为载体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AAV在动物疾病模型中已经进行了介导抗血管生成蛋白、神经营养因子、抗凋亡因子的表达和基因替代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AAV也存在携带外源基因能力偏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解决之.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IRD)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常常导致不可逆盲,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针对IRD的基因治疗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如何将基因药物递送至靶细胞并安全、高效地表达成为目前研究发展的关键点。病毒载体系统转染效率较高,但具有潜在的免疫反应和生物安全等问题,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使非病毒载体系统的开发应运而...  相似文献   

5.
睢瑞芳  邹绚 《眼科》2014,23(6):361-364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学异质性。单纯临床诊断对患者的病因缺少针对性信息,通过基因诊断来明确突变基因对于遗传咨询和基因治疗尤为重要。传统的基因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连锁分析、直接测序法(Sanger测序)以及DNA芯片技术。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兴起后已成功用于多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提高了分子遗传诊断效率,降低了成本。目前我国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诊断方面应增加人力资源培养与资金投入,制定可行的行业规范,尽早使基因诊断平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小儿视网膜疾病是小儿眼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表现为白瞳症或黄瞳症,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永存胚胎血管、Coats病和视网膜母细胞瘤为代表。也可表现为眼球震颤、不追物或视功能进行性下降,以Leber先天性黑矇、Stargardt病、Best病、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等为代表。可大体分为后天获得性、遗传性和先天性发育异常三大类。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干细胞研究的进步,新药物、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出现,小儿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治疗理念正在不断演变。我国小儿视网膜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因治疗是目前遗传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和研究方向,其中视网膜基因治疗已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超过40个视网膜基因治疗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治疗策略、载体、免疫反应程度等都可能会影响基因治疗的效果,给药方式也成为关键因素。局部给药包括视网膜下注射、玻璃体腔注射和脉络膜上腔注射,是目前视网膜基因治疗主要的三种给药方式,不同注射方式的操作、转导效率和给药后的免疫反应均有所不同,最终达到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根据视网膜病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将有助于提高基因治疗效果,本文将对视网膜基因治疗领域三种给药方式的特点、优势、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CRISPR/Cas9系统作为第三代基因编辑工具的代表,操作简便、效率高、成本低,应用前景极其广阔.该系统能够对基因组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切割,尤其可用于纠正机体的异常基因突变.利用该系统不仅可阐述视网膜发育过程关键基因的调控功能,以及视网膜变性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改变的分子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运用该系统可修复异常的基因突变.本文主要论述CRISPR/Cas9系统在人类视网膜发育及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在视网膜变性疾病患者个体化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视黄醇脱氢酶5(RDH5)是NAD(H)依赖视网膜氧化酶,作为视觉周期中的一种关键酶,可以引发一系列酶促反应产生视色素从而实现光电信号转换,并参与视黄酸的形成等。RDH5基因突变后会导致酶的活性大大降低,甚至产生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如白点状眼底、视网膜色素变性、白点状视网膜炎。本文将对近年来RDH5在视觉周期和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惠延年 《眼科》2006,15(4):217-219
虽然近年来手术和激光等技术在治疗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等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视网膜病治疗后的视功能后果仍然有限。视网膜损伤后,光感受器细胞在缺氧下死亡,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存活及援救与多种生化改变、介质和神经营养因子等有关,胶质细胞的反应对其也有影响。为了促使视网膜的功能恢复,应该重视对视网膜的病理学和神经保护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儿童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眼底自身荧光(FAF)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资料完整、年龄5~14岁之问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儿的FAF检查结果.其中,Best卵黄样病变8例16只眼,Stargardt病3例6只眼,视锥细胞营养不良3例6只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5例10只眼,X连锁青少年型视网膜劈裂症3例6只眼.仔细询问现病史及家族史,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间接眼底镜检查,彩色眼底像和FAF照相,其中部分患儿接受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网膜电流图、眼电图、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对上述患儿的FAF结果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其眼底照相和/或FF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例Stargardt病患儿的6只眼及3例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儿的6只眼FAF检查显示黄斑区可见对称性的圆形、近圆形弱荧光或荧光缺如区,2例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儿的4只眼及1例Stargardt病患儿的2只眼可见弱荧光或荧光缺如区外缘环以强荧光;Best卵黄样病变患儿黄斑区可见一个强度均匀或不均匀的强FAF病灶;RP患儿后极部视网膜FAF增强,黄斑区周围可见宽度不等的环形强荧光带,拱环区FAF正常;3例X连锁青少年型视网膜劈裂症患儿中5只眼中心凹部位FAF检查可见蜂窝或颗粒状强荧光.结论 Stargardt病及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儿黄斑区为近圆形弱荧光,部分病变区外缘环以强荧光;Best卵黄样病变患儿黄斑区为强度均匀或不均匀的强FAF病灶;RP患儿后极部视网膜FAF增强,拱环区FAF正常,黄斑区周围可见宽度不等的环形强荧光带;X连锁青少年型视网膜劈裂症患儿中心凹部位为蜂窝或颗粒状强荧光.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utofluorescence (AF) manifestation in children with hereditary retinal diseas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2 children (aged from 5 to 14 years) with hereditary retinal dise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re were 8 children (16 eyes) with Best vitelliform macular dystrophy, 3 children (6 eyes) with Stargardt macular dystrophy, 3 children (6 eyes) with macular cone dystrophy, 5 children (10 eyes) with primary retinitis pigmentosa, and 3 children (6 eyes) with X-linked juvenile retinoschisis. The routine clinical examinations included present history, family history, visual acuity, silt-lamp microscopy, indirect ophthalmoscopy, color fundus photography and fundus auto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FAF). Some patients received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electroretinogram (ERG), electrooculogram (EOG), and ocular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F in all the children were analyzed, and were compared with the images of color fundus and/or FFA. Results Symmetry round macular fluorescent weak or absent area was found in all Stargardt disease and cone dystrophy. Weak AF area with surrounded circular increased AF was found in 2 children (4 eyes) with cone dystrophy and 1 child (2 eyes) with Stargardt macular dystrophy. A central round area with regular or irregular intense AF was observed in Best vitelliform macular dystrophy. RP children showed increased AF out of the macular region. Cellular or granular strong AF was found in the fovea of 3 children (5 eyes) with X-linked juvenile retinoschisis. Conclusion The children with hereditary retinal diseases had special AF changes.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对各种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医疗手段的提高,精准医学要求我们将研究细化到分子水平。基因治疗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遗传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视网膜由于其特有的优势一直处在基因治疗研究的最前沿,已在体外实验和疾病模型中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已有部分转化为临床成果。本文重点综述视网膜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现状,分析其研究成果、突变位点和疾病模型,希望对后续疾病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手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还列出了目前常用的基因治疗载体,以供相关研究者选择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感染性视网膜疾病眼底表现复杂,尤其艾滋病、结核、梅毒等严重传染性疾病所致的感染性视网膜疾病,临床表现更是复杂多变.重视感染性视网膜疾病的证据采集,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是眼底病临床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完整的病史是感染性视网膜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全面的眼部检查及有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证据;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进一步验证其诊断;病原体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其确诊的金标准.最终治疗方案的确定需要多学科合作.只有不断更新全科医学知识,掌握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进展,认识感染性视网膜疾病的本质规律,多学科配合,优诊疗流程,才能真正提高视网膜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内皮抑素基因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脂质体介导的内皮抑素(ES)基因转移抑制缺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探讨基因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可行性。方法制备阳离子脂质体及PCDNA3ES复合物。选1周龄C57Bl/6N小鼠置于氧浓度为(75±2)%的氧箱中5d。回到正常环境中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在小鼠离开氧箱的当日,向ES注射组鼠玻璃体腔注射2μl脂质体PCDNA3ES复合物;载体对照组注射等量脂质体空白载体复合物;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PBS。采用ES抗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S蛋白在视网膜的表达;回到正常环境中后5d,采用荧光标记的右旋糖酐血管灌注下视网膜铺片方法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分布;组织学切片观察比较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透射电镜观察ES转移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检查发现ES注射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ES后24h开始有ES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细胞中,维持至少2周仍见表达;视网膜铺片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在无灌注区边缘均可见新生血管芽及荧光渗漏。ES注射组见新生血管芽明显减少;组织学检查ES注射组较其他两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细胞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转移后电镜下视网膜各层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方法行脂质体介导的内皮抑素基因转移可以一定程度抑制缺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对视网膜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应进一步优化转移条件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