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疗效,探讨其对本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出生后应用苯巴比妥钠静脉注射的早产儿病例,共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所有患儿出生后均于24小时内静脉注射苯巴比妥.连续3天。纠正胎龄12月时行头颅CT检查,观察其预防颅内出血的疗效。结果在纠正胎龄12月时,CT示颅内出血7例.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7.9%,较文献报道为低。结论出生后早期应用苯巴比妥钠能对早产儿颅内出血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颖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2019-2020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包括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苯巴比妥,对照组无干预措施.常规做头颅超声,动态观察颅内出血及进展情况.结果:观察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为67.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苯巴比妥对早产儿颅内出血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效果。方法以70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各35例。预防组入院后即给予苯巴比妥负荷量,以后给予维持量5天。结果经颅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预防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20.00%,对照组为42.85%,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预防组无1例发生重度颅内出血。结论苯巴比妥具有较好的镇静、止痉、稳定外周血压的效果,对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有作用。  相似文献   

4.
颅内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疾患,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早产儿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室管膜下出血(SEH)及脑室内出血(IVH),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国内报告早产儿缺氧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率为40%~50%,病死率达50%,因此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马秋艳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12):1152-1153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疗效及合理用法。方法:以100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观察对象,预防组和对照组各50例,预防组入院后即给予苯巴比妥负荷量,以后给予维持量共5 d。结果:预防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2%)较对照组(52%)显著降低(P<0.01),预防组严重颅内出血的发生率(6%)较对照组(32%)显著降低(P<0.01),同时生后6 h内接受负荷量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11.5%)较对照组(52%)显著降低(P<0.01),而生后6 h以后接受负荷量颅内出血的发生率(33.3%)较对照组(52%)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对所有早产儿在生后6 h内常规应用苯巴比妥,能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颅内出血是引起早产儿死亡或病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早产儿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室管膜下出血(SHE)及脑室内出血(IVH),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国内报道早产儿缺氧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率40%~50%,因此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我院2005年1~12月出生胎龄≤34周的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应用苯巴比妥,对照组不用苯巴比妥,观察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研究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效果和产前用药的最佳剂量。方法 将实验随机分成治疗组(A、B、C组)和空白组(D组)。结果 治疗组中早产儿IVH和严重IVH发生率均低于空白组(P〈0.01、0.01、0.01和0.01、0.0.01、0.05),其中A、B两组效果最好,但A组剂量对胎儿及早冰儿的付作用增强。出生后6小时内用药效果显著高于6小时后用药(P均〈0.01)。结论 苯巴  相似文献   

9.
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在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46例患儿用苯巴比妥抗惊厥镇静,对照组40例用其他抗惊厥药物治疗并跟踪对比观察.结果:在治疗3~5 d及10~14 d 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跟踪随访治疗组治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巴比妥能控制并稳定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情,对转归和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在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及减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中的作用.方法:将11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在入科6 h内给予苯巴比妥15 mg·kg-1静脉注射,12 h后给予维持量5 mg·kg-1,分两次静脉注射,共5 d.结果:治疗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及严重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每日经皮测疸增长速度慢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及减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效果显著,可有效减低早产儿神经系统损害,而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颅内出血为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幸存者常合并神经系统的后遗症,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作者总结了94例早产儿颅内出血并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6年5月~2001年5月我院共收治早产儿205例,其中94例经头颅CT证实为颅内出血,占45.9%.男48例,女46例;胎龄32周39例,32~35周41例,35~37周14例.体重<1500g45例,≥1500g49例.围产期窒息48例(50.1%).  相似文献   

12.
颅内出血为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幸存者常合并神经系统的后遗症,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作者总结了94例早产儿颅内出血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取2009-2012年住我科新生儿病房的胎龄≤36周的早产儿128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预防组68例.对照组应用维生素K1和血凝酶(立止血),预防组应用苯巴比妥、维生素K1、血凝酶.结果 预防组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巴比妥、维生素K1、血凝酶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药物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对某院住院待产有早产可能的孕妇及其早产儿随机分组,观察组孕妇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Dex)及维生素K1(VitK1)预防用药,早产儿出生后常规使用苯巴比妥钠,并行头颅超声检查观察颅内出血及其进展情况。结果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VitK1组为30%,Dex组55%,VitK1+Dex组为17%)显著低于对照组(68%)。早产儿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33%)显著低于对照组(68%)。结论产前用药不但能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而且可减少死亡和伤残,改善早产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效果。方法:以75例胎龄≤35周的早产儿为观察对象,预防组35例接受苯巴比妥负荷量的平均时龄为生后8,2小时,维持量5天。结果:预防组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31%)较对照组(46%)显著降低(P〈0.01),同时生后6小时内接受负荷量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13.6%)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生后6小时以后接受负荷量的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61.5%)较对照组降低不明显。结论:研究显示苯巴比妥可显著降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建议对胎龄≤35周的早产儿生后6小时内常规应用苯巴比妥。以期降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早产儿颅内出血常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发病率、误诊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因此,加强早产儿PIVH的防治是新生儿科的重要课题。我院应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PIVH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宏立  钟霞 《贵州医药》2005,29(9):814-815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是导致早产儿早期死亡,智力和发育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早产儿发生率仍在40%~70%之间。鉴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高发生率及严重危害性,故早产儿IVH预防和治疗显得极其重要。我科从2002年6月对收治的早产儿均采用苯巴比妥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宏立  钟霞 《贵州医药》2005,29(11):1003-1003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是导致早产儿早期死亡、智力和发育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早产儿发生率仍在40%~70%之间。鉴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高发生率及严重危害性,故早产儿IVH预防和治疗显得极其重要。我科从2002年6月对收治的早产儿均采用苯巴比妥预防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与预防问题。方法 分析5例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特征、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5例颅内出血早产儿中,有异常分娩史2例,有窒息缺氧史2例,有转运震动损伤史1例。5例中,具有典型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仅1例,激惹征1例,频频呼吸暂停与缺氧3例。早期确诊2例,误诊2例。3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 早产儿脑组织发育不戍熟,任何轻微损伤及缺血缺氧极易诱发颅内出血,且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建议对于病理状态下早产儿应视为颅内出血的高危儿进行监控护理,常规进行颅脑B超或CT检查,尽早发现无症状颅内出血早产儿,及早进行干预,以预防或减少脑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眩晕是由多种病变引起的一种常见症候群,是一种主观症状,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幻觉,人群中眩晕的患病率为5‰,常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旋转等不适。其发病率高,患者痛苦大,诊断根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及《实用内科学》第9版中有关标准。笔者于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用苯巴比妥钠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