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不同清扫范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型及其他临床资料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分析不同清扫范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P>0.05);肿瘤直径越大、Borrmann分型、TNM分期越高及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D2淋巴结清扫术在淋巴结转移率及3年、5年存活率方面均优于D1、D3清扫术(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的大小、Borrmann分型、TNM分期、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由于D2根治术较D1、D3根治术在预后有明显优势,且D3根治术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胃癌D2根治术清扫范围较为合理,D3根治术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从我院1998年2月至2008年6月间胃癌病例数据库中筛选出60例胃癌术后患者,病例组30例发生腹腔种植转移,对照组30例无任何复发(随访时间大于3年),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部位、胃壁浸润深度、Borrmann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研究指标,探讨其与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术后腹腔种植转移与肿瘤大小、胃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Borrmann分型、术前血清CEA水平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淋巴结转移为腹腔种植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的发生发展中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中No.8p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7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组织类型、组织学分级、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肿瘤N分期、No.8a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与No.8p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No.8p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1.43%.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位于胃大弯侧和小弯侧、低分化和高中分化、浸润型和局限型、No.8a组淋巴结转移与否之间,No.8p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于小弯侧、低分化、No.8a组淋巴结转移,No.8p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No.8p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肿瘤位于小弯侧、低分化、No.8a组淋巴结转移时需重视No.8p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细胞角蛋白CK检测阴性淋巴结。结果  4 6例胃癌患者周围阴性淋巴结 6 2 4枚 ,4例患者 8枚淋巴结发现CK阳性细胞。弥漫型胃癌微转移率 (5 0 % )明显高于肠型胃癌 (4 76 % ) ,2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预后无关。结论  (1)胃癌周围阴性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灶 ,为准确的临床分期和制定辅助治疗方案提供可能 ;(2 )微转移与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灼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2):1707-1710, 1714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病人No.8p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6例行胃癌根治术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有No.8p淋巴结转移的病人14例,无No.8p淋巴结转移的病人92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人No.8p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No.8p淋巴结转移对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106例病人中No.8p淋巴结转移率为13.21%。发生No.8p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在年龄、性别、吸烟、体质量指数及饮酒等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肿瘤切除部位、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大小≥ 4 cm、TNM分期较高以及存在联合脏器切除、术中输血的胃癌病人发生No.8p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TNM分期、肿瘤大小是胃癌根治术病人发生No.8p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完成随访病人共98例(92.45%),随访时间为22~86个月(中位时间43个月),5年生存率为39.80%。No.8p淋巴结转移病人5年生存率为13.33%低于无No.8p淋巴结转移病人的44.58%(P <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TNM分期及No.8p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胃癌根治术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P < 0.01)。结论性别、TNM分期及肿瘤大小是胃癌病人No.8p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探讨老年宫颈癌患者中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5年1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有完整临床相关资料的324例老年宫颈癌患者,分析影响其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盆腔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324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9.8%,术后盆腔感染率为7.1%。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宫旁组织浸润、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术前血清SCC-Ag、CA125均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临床分期Ⅱ期、深肌层浸润、脉管瘤栓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在盆腔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中显示,开腹手术、术前有盆腔感染史、术后盆腔淋巴结囊肿是发生术后盆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盆腔感染史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与患者术后发生盆腔感染明显相关。结论 FIGO临床分期Ⅱ期、深肌层浸润、脉管瘤栓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术前有盆腔感染史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是患者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5例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淋巴结转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切取淋巴结1225枚,每例平均切除13~49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同步检测细胞角蛋白20(CK20)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对比分析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呆:IHC和RT-PCR法检测淋巴结的转移率从HE染色的74.5%分别上升为83.6%和90.9%;IHC和RT-PCR法检测微转移度分别为7.4%和17.3%;经IHC和RT-PCR法检测重新分期率分别为20.0%和40.0%;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与肿瘤大小、部位无关,与肿瘤Lauren分型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肿瘤Lauren分型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IHC和RT-PCR法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手段,能够准确判断临床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微转移与胃癌的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伟国  安伟德  陈更  胡祥 《重庆医学》2013,(30):3619-3621
目的研究清扫胃癌患者第14v组淋巴结,并分析其转移情况,探讨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120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清扫14v组淋巴结的患者资料。结果胃下部癌患者检出176枚14v组淋巴结,29枚发生转移;TNM分期Ⅳ期5例、ⅢC期7例发生14v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分别为50.0%、33.3%;BorrmannⅣ型4例、Ⅲ型11例发生14v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分别为80.0%、30.6%,高于Ⅰ、Ⅱ型病例(P<0.05)。发生14v组淋巴结转移病例中15例侵透浆膜(83.3%),侵犯周围器官。14v组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7.7%。结论肿瘤位置、分期、Borrmann分型、侵犯周围组织与第l4v组淋巴结的转移有一定关系;分期较晚患者行14v组淋巴结清扫难以获得较满意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金荣  何新阳  陈志强  刘成业 《安徽医学》2018,39(11):1322-1327
目的 比较淋巴结转移数(pN)、淋巴结转移率(MLR)、阴性淋巴结数(NLNC)、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4种淋巴结分期方法对于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标准胃癌根治术治疗的24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pN、MLR、NLNC、LODDS 4种淋巴结分期方法的分组标准对241例患者分别进行分组,比较pN、MLR、NLNC、LODDS 4种淋巴结分期方式分组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使用Kaplan-Merier生存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Log-rank比较组间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pN、MLR、NLNC、LODDS 4种淋巴结分期方法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并判断四者的评估价值优劣。结果 按照4种不同的淋巴结分期方法pN(P<0.05)、MLR(P<0.05)、NLNC(P<0.05)、LODDS(P<0.05)进行分组的进展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手术方式、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大体分型、分化类型、淋巴结清扫总数等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Cox多因素分析pN、MLR、NLNC和LODDS 4种淋巴结分期方法对应的似然比△χ2值分别为3.539、7.812、14.780、6.161,显然MLR、NLNC和LODDS分期要高于pN分期,其中NLNC对应的似然比△χ2值最高。结论 与pN分期方法相比,MLR、NLNC和LODDS分期方法,尤其是NLNC具备更好的预后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血管生长因子(DLL4)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32例乳腺癌组织及40例癌旁组织中DLL4的表达情况,分析DLL4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中DLL4的高表达率为56.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组(13.8%)。DLL4的高表达率与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呈正相关。DLL4高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OR=3.726,95% CI:1.751~7.929,P=0.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DLL4呈高表达的患者的恶性程度较高,更易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26例,分析其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Borrmann类型及TNM分期对其横结肠系膜前叶和胰腺被膜转移的影响。结果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胰腺被膜转移49例,转移率为38.9%。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移与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Borrmann类型与转移无关(P〉0.05),L区肿瘤,肿瘤直径≥5 cm,浸润浓度为T3、T4,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病理分期为Ⅲ、Ⅳ期患者更易发生转移。结论胃癌根治术应根据肿瘤本身生物学特性评估并选择术式,合理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和胰腺被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证实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结果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pN0)存在微转移(MM),探讨pN0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证实淋巴结转移全部阴性的胃癌(腺癌)病例40例,收集其淋巴结蜡块146个,淋巴结共298枚。分别用鼠单抗CK7和鼠单抗CK19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其有无微转移。结果:两组有10例(25%)共计26枚淋巴结(8.72%)发现微转移。其中CK7组6例,阳性率15%,CK19组4例,阳性率10%。胃癌微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数量分别为:CK7组16枚(5.37%),CK19组10枚(3.35%)。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存在与肿瘤的侵及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等无关(P〉0.05)。结论:常规病理学检查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存在微转移,CK7和CK19均是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理想指标,对指导胃癌的手术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选用细胞角蛋白CK19、细胞角蛋白CK20及CD44v6检测43例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的胃癌周围转移淋巴结453枚。结果 43例胃癌患者中16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7.2%)。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P<0.05),且PT3、PT4患者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低分化程度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程度癌(P<0.05)。微转移检测使28.1%的胃癌重新分期。结论 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胃癌的微转移检测有助于临床准确分期、指导临床治疗及对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55-58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患者回肠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5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总淋巴结转移率为44.0%(114/259),而回肠周围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仅为5.0%,其中盲肠部位肿瘤的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14.3%。单因素分析显示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状态在肿瘤位置(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13)、TNM分期(P0.001)、N分期(P0.001)、脉管侵犯情况(P=0.001)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盲肠部位的肿瘤其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风险是其他部位肿瘤的6.97倍(P=0.001,95%CI:2.246~21.626),且N分期为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回肠周围淋巴结在右半结肠癌中转移率较低,与其他部位的右半结肠癌相比,盲肠癌有较高的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率;高N分期的右半结肠癌患者有较高的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15.
王成  祝会斌  方汉林  卢荣鑫 《安徽医学》2013,34(12):1797-1799
目的 分析150例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探讨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依据.方法 150例食管癌根治术,术中常规清扫各部位淋巴结,并分别标记送病理分析,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清扫方式.结果本组136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本组清扫淋巴结累计1 233枚,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8.3枚,517枚淋巴结有转移,转移率为42.6%.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多见于中上纵隔,颈部食管旁及锁骨上,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在上纵隔、颈部和腹部均能发现转移,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多见于中下纵隔和上腹腔.肿瘤长度,肿瘤浸润深度越深,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率相关.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胸中段食管癌行隆突下淋巴结,下胸段食管旁,胃小弯侧淋巴结清扫.胸下段食管癌行隆突下淋巴结,下纵隔淋巴结,胃小弯侧,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食管癌病灶长度越长,肿瘤分化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倪海滨  叶再元  赵仲生  王元宇 《浙江医学》2011,33(12):1766-1768,1807
目的 探讨S100A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S100A4在436例胃癌组织及92例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S100A4表达显著高于癌旁非肿瘤胃黏膜组织,436例胃癌组织中有261例S100A4蛋白表达阳性,187例高表达,S100A4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无关.I、II和III期S100A4高表达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S100A4低表达者,IV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S100A4表达无关,多变量分析表明S100A4表达、浸润深度、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是胃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胃癌组织S100A4表达与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S100A4可能成为一个预测肿瘤进展和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IHC)检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细胞角蛋白20(CK20)对结直肠癌术后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干预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常规HE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抽取外周血行循环肿瘤细胞(CTCs)测定;术中、后沿亚甲蓝染剂标识的区域淋巴结按4站次淋巴结分别摘除、放置并标记,应用IHC技术检测淋巴结中CK20,统计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及其在各不同站次的分布情况,并对HE、CTC和IHC CK20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淋巴结CK20测定与HE染色法的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站次间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全组CK20检测有存在淋巴结微转移11例(11/40,27.5%);7例患者TNM分期提高,HE染色法重新分期率为17.5%(7/40)。全组CTC检测显现阳性7例,阳性表达率为17.5%(7/40),其中6例对应于IHC淋巴结CK20(+)患者,1例为IHC淋巴结CK20(-)患者,且CTCs细胞学分型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性。结论:CK20免疫组化法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可靠而敏感的方法,结合亚甲蓝染色法显影淋巴结可简便、快速地发现微转移灶,与CTC检测联用可达互补效能,进一步提高微转移检出率,减少假阴性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癌胚抗原(CEA)mRNA在诊断胃癌细胞淋巴结微转移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胃周围淋巴结为检测标本,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NP-PCR)检测CEA mRNA,用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查癌细胞。结果:胃癌组胃周围淋巴结38.8?A mRNA阳性,病理学检测17.9%癌细胞阳性;良性胃病组胃周围淋巴结均阴性。RT-NP-PCR检测CEA mRNA与病理学检查癌细胞的结果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EA mRNA指标诊断胃癌细胞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性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在病理学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时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