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方法对55例垂体腺瘤标本的VEGF及MMP-2表达进行研究,分析其表达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强阳性及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3%和100%,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17.4%和56.5%(P<0.05),MMP-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强阳性及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和93.8%,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13.0%和43.5%(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VEGF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0.768±0.050,0.209±0.032,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MMP-2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1.126±0.081,0.425±0.083,P<0.01).侵袭性腺瘤组中MMP-2与VEGF的表达成正相关(r=0.463,P<0.01),非侵袭性腺瘤组中MMP-2与VEGF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MP-2及VEGF的高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MMP-2与VEGF在肿瘤侵袭及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多西环素对哮喘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多西环素对哮喘气道重塑、血管重塑的作用.方法 3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多西环素组各11只.将大鼠以1%戊巴比妥钠麻醉,取材.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LAF),计数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部分肺组织行病理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VEGF和MMP-9的表达变化,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技术测量VEGF和MMP-9的相对表达强度;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的含量;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气道壁厚度及血管密度.结果 哮喘组的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高于对照组,多西环素组明显低于哮喘组,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1);哮喘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MMP-9及VEGF的平均光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多西环素组明显低于哮喘组,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1);哮喘组大鼠血清中的VEGF含量高于对照组,多西环素组低于哮喘组,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1).哮喘组大鼠的气道壁厚度与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多西环素组则明显低于哮喘组,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MMP-9、VEGF对哮喘血管重塑有重要作用,多西环素具有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评价MMP-9、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46例NSCLC手术患者肿瘤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表达率,与同一病例组来源正常肺组织中的相关因子阳性表达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第1、3、7、10、14天的MMP-9、VEGF血清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SCLC组织中MMP-9、VEGF的阳性表达率较正常肺组织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CLC组织中MMP-9、VEGF阳性表达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织中MMP-9在腺癌的阳性表达高于鳞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腺癌的阳性表达略高于鳞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中Ⅰ期与Ⅱ、Ⅲ期MMP-9、VEGF在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不同分化程度的NSCLC组织中MMP-9、VEGF的阳性表达高分化与中、低分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其MMP-9、VEGF在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3、7、10、14天MMP-9、VEGF血清浓度除MMP-9术后第10与14天比较(P>0.05)以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SCLC组织中MMP-9、VEGF出现较高表达,并与NSCLC组织学分型、分期、分化程度、侵袭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NSCL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但NSCLC原发肿瘤切除术后血清VEGF、MMP-9表达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不能直接作为NSCLC原发肿瘤切除术后的围手术期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膜瘤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血管生成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脑膜瘤(良性31例,恶性7例)组织中的VEGF蛋白表达情况与微血管数量(MVQ),显微镜下观察其阳性细胞数和阳性血管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良、恶性脑膜瘤VEGF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0.6%(25/31)和10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阳性的MVQ平均值(46.3±8.6)高于阴性组(23.9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的表达与MVQ值相关(r=0.75,P<0.01).结论 VEGF在脑膜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能促进脑膜瘤血管的形成.脑膜瘤VEGF表达、肿瘤血管生成可能对术后复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在BT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BTCC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MMP-9和VEGF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其与男女性别、病灶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BTCC组织中与正常膀胱组织MMP-9及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BTCC组织中MMP-9及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CC组织中>3 cm肿瘤病灶MMP-9阳性表达率较≤3 cm肿瘤病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CC组织中G3期MMP-9阳性表达率较G1~G2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CC组织中T2~T4期MMP-9阳性表达率较Tis~T1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9及VEGF在BTCC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及与血管生成的密切相关,为BTCC的预后估计及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MP-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为抑制膀胱肿瘤的血管生成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9例正常膀胱组织中MMP-2的表达,计算机图像光密度分析,根据阳性信号面积/检测总面积的方法,以10%为阳性判断标准,计算阳性率.采用血管内皮细胞单克隆抗体CD34进行血管内皮染色,低倍镜下寻找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最密集的部位(“热区“),然后在高倍镜下计数热区内的平均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资料及统计学处理分析以评价MMP-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结果 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MMP-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4.6%(31/48),而9例正常膀胱组织表达阴性,两者差别有显著性(P<0.01),MMP-2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数目、直径、病理分级等无关(P>0.05),而在病理分期之间(Tis~T1与 T2~T4)差别有显著性(P<0.05),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明显高于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 MMP-2的表达与MVD成正相关(r=0.592,P<0.05),随着MMP-2表达增加,MVD也增加.结论 MMP-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MMP-2与MVD呈正相关,促进了膀胱移行细胞癌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CXCR4阳性Lewis肺癌细胞具有促发新生血管形成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CXCR4阳性Lewis肺癌细胞(LLC)在新生血管形成时的始动作用.方法 激光共聚焦检测LLC细胞系中CXCR4抗原表达情况,观察小鼠移植瘤组织内CXCR4阳性LLC与新生血管的毗邻关系;以CXCR4作为磁珠分选细胞的表面标志,检测CXCR4阳性和阴性LLC中VEGF、MMP9 mRNA表达情况,同时免疫组化检测两亚群细胞移植瘤中VEGF、MMP9以及CD31表达情况.结果 CXCR4阳性LLC多毗邻内皮细胞,周围形成血管样结构;CXCR4阳性LLC的VEGF mRNA表达(0.439 8±0.059)明显高于CXCR4阴性LLC (0.289 9±0.003 1)(P<0.01);CXCR4阳性LLC的MMP9 mRNA表达(0.622 3±0.013 6)明显高于CXCR4阴性LLC(0.579 2±0.017 4)(P<0.05);CXCR4阳性LLC移植瘤组织MVD(56.87±4.83)明显高于CXCR4阴性LLC移植瘤(43.52±4.91)(P<0.01). 结论 LLC中的CXCR4阳性亚群具有更强上调VEGF、MMP9表达的能力,具有促发新生血管形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Survivin及VEGF在慢性高原病(CMS)骨髓组织中的表达和MVD的变化,探讨细胞凋亡与血管新生在C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CMS患者(CMS组)及15例长期居住西宁地区健康人(对照组)骨髓组织中Survivin及VEGF的表达情况和MVD的变化(用CD34单抗标记的血管计数法)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MS组Survivin及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67%及33.33%,P值均<0.05);CMS组MVD为31.93±6.1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4.94±6.18),P<0.01.CMS组Survivin阳性表达率、VEGF阳性表达率、MVD及Hb相互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1).结论 CMS骨髓组织中Survivin和VEGF表达升高, MVD增加,提示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与VEGF协同促进血管生成和红细胞增殖,参与CM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VEGF和nm2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VEGF和nm2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nm23和CD34蛋白的表达,并根据CD34染色结果计算肿瘤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47.3%,其表达与脉管侵袭及其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阳性组MVD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nm23蛋白表达阳性率63.3%,其表达与脉管侵袭及其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nm23阳性组MVD低于阴性组(P<0.05);VEGF与nm23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r=-0.647, P<0.01),VEGF阳性表达伴nm23阴性表达者易发生转移.结论 VEGF可能是膀胱癌的主要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肿瘤的生成、发展及预后相关.联合检测VEGF 和nm23蛋白可以作为预测膀胱癌转移及其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抑制人肾癌细胞系786-0细胞血管生成及浸润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As2O3处理前后786-0细胞VEGF、nm23、MMP-9、TIMP-1蛋白表达的改变;RT-PCR分析TGF-β1、Tβ R-Ⅰ和Tβ R-Ⅱ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2μmol/L As2O3处理肾癌786-0细胞72h后可显著抑制VEGF、MMP-9的蛋白表达(P<0.01),而促进786-0细胞中TIMP-1和nm23蛋白的表达(P<0.05).786-0细胞中缺乏TβR-Ⅰ mRNA,As2O3处理后,786-0细胞中TGF-β 1和Tβ R-Ⅱ mRNA表达无改变(P>0.05).结论:As2O3通过抑制VEGF和MMP-9的蛋白表达,增加TIMP-1和nm-23蛋白的表达,抑制786-0细胞的血管生成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氟碳在角膜中期保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6 0只新西兰兔角膜随机分为 3组 :( 1)空白对照组 ;( 2 )通氧组 ;( 3)实验组。每组角膜各 4 0片。空白对照组以Dexsol中期保存液常规保存 ;通氧组在常规保存同时持续通氧保存 ;实验组在通氧组基础上加入等量氟碳液保存。 3  相似文献   

12.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在5岁以下儿童中是较常见的肘部损伤,且极易误诊为肱骨髁上骨折或肘关节脱位。本组25例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均为向内侧移位,年龄11个月至14岁,平均5.6岁,属Salter-HarrisⅠ型或Ⅱ型。对本症骨骺损伤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诸骨(和骨化中心)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骨骺损伤的诊治进行了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右手虎口挛缩以及左拇指皮肤剥脱损伤各一例应用直指背侧皮瓣修复的成功经验,提出该手术的适应症和优点,并重点介绍其应用解剖学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综述分析1954~84年国内外文献,探讨了大肠多发原发性癌的诊断标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外科处理以及预防和诊断检测技术等问题,强调了大肠腺瘤,遗传基础、免疫缺陷、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在发病上的作用,及高危险组患者应按方案进行常规检测监护之重要性。述介了大肠多发原发性癌系一种原发性大肠癌多中心发生的形式,在诊治上前者与后者有一致性,亦各有其独特性。报告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1977~84年收治的8例住院大肠多发原发性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对诊治经过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作抗菌导管 ,预防静脉导管感染。方法 :用洗必尽和医用聚氨酯为主要成份涂覆硅胶胶管制成抗菌导管。抗菌试验包括 :(1)涂覆液MIC测定 ;(2 )体外抗菌作用观察 ;(3)体外抗菌作用持续时间观察 ;(4 )导管加温对抗菌作用的影响 ;(5 )动物试验检测抗菌效果。结果 :涂覆液对金  相似文献   

16.
使用免疫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体(PA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L-脑啡肽免疫反应(L-ENK-ir)阳性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L-ENK-ir阳性细胞数目增加,在单  相似文献   

17.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0例正常儿、27例毛细支气管炎、7例肺炎和6例上感进行血浆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素F_(1α)(6-Keto-PGF_(1α))测定,动态观察其变化。结果显示:(1)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TXB_2、TXB_2/6-K  相似文献   

18.
报道双胎妊娠及分娩76例,其中,初产48例,经产28例,产前确诊72例;经阴道分娩55例,剖宫产21例。结果表明,孕周越小,新生儿出生体重越轻,死亡率亦愈高,经阴道分娩者,其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文章就双胎妊娠发生率,早期诊断,产前监护,对第二胎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腰椎X线摄片技术观察大鼠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对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影响。方法120只体质量为350~45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固定组、旋转固定组和假手术组。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 4-L 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旋转固定组大鼠则在此基础上于连接钢板和棘突钢板之间放置金属垫片,使L 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 5棘突与L 4和L 6棘突不共线;假手术组则只切开皮肤后缝合。造模1周、4周、8周和12周时大鼠腰椎X线摄片,测量各组固定节段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距离。 结果造模4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L 3-L 4、L 4-L 5、L 5-L 6和L 6-S 1椎间隙前径分别为28.11±3.94、25.73±4.70、29.51±6.34和34.97±4.65像素;椎间隙后径分别为7.39±1.63、6.65±1.76、7.02±1.52和9.62±2.50像素;棘突间距分别为39.33±11.74、14.11±5.75、21.32±6.84和77.43±13.69像素,均小于假手术组( P < 0.05)。造模8周及12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L 3-L 4、L 4-L 5、L 5-L 6和L 6-S 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与假手术组相比继续减小( P < 0.05)。旋转固定组与单纯固定组的测量结果一致,在造模4周、8周和12周后,其固定节段L 3-L 4、L 4-L 5、L 5-L 6和L 6-S 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也均小于假手术组( P < 0.05)。造模8周后,单纯固定组和旋转固定组腰椎固定节段出现了较明显的骨赘。 结论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可造成椎间隙减小并导致骨赘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肝导纳图对276例健康成人进行观察,其中男性147例,女性129例,年龄18--64岁。检测结果:肝导纳图与肝阻抗图的波形相似,仅方向相反,各观察指标在年龄组与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建议肝导纳图正常值:收缩波波幅(hs)0.0488±0.0046ms,舒张波波幅(hd)0.0277±0.0028(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