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是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除生物学因素外,家庭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心理状况和心理应对机制、亲子互动关系及家庭结构等特征及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家庭因素是引发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少年自杀的家庭危险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及家庭精神健康、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等家庭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抑郁障碍青少年病前家庭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发病前的家庭功能特征。方法运用Darlington家庭评估法(DFAS)调查抑郁障碍青少年(61例)发病前的家庭功能,并与正常青少年(57名)家庭对照比较。结果抑郁障碍青少年发病前,59%的家庭中其成员间亲密度有问题、64%的家庭存在家庭权力问题、69%的家庭的情感氛围有问题,与对照组家庭(分别为11%、25%、1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抑郁障碍青少年发病前其家庭功能已经长期异常,与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1],心理发生剧烈变化,很容易发生心理问题[2];心理问题会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学校表现、与同龄人交往,甚至导致自杀[3]。家庭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境,也是最初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几年逐渐增多,家庭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做一综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现有因素,继之做出调整,为青少年心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家庭及其他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 2020 年6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住院的 126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近 6 个月内是否有自杀行为分为自杀组(n=76)及非自杀组(n=50)。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评定量表(FACES Ⅱ-CV)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抑郁程度、自杀意念、家庭分型进行比较。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患者自杀行为与一般资料、PHQ-9、SIOSS、FACES Ⅱ-CV 评分的相关性。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自杀组饮酒者占 40.8%(31/76),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占 27.6%(21/76),分别高于非自杀组的 20.0%(10/50)、12.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杀组患者 PHQ-9 评分、SIOSS 总分、绝望因子评分及睡眠因子评分高于非自杀组[19.0(15.0,21.8)分比 15.0(10.8,19.0)分、15.0(14.0,16.8)分比 13.0(11.0,15.0)分、12.0(10.3,12.0)分比 10.0(7.8,12.0)分、3.0(2.0,3.0)分比 2.0(1.0,3.0)分],家庭亲密度评分低于非自杀组[50.5(43.3,57.0)分比 57.5(48.8,6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杀组患者中极端型家庭占 67.1%(51/76),高于非自杀组的 44.0%(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自杀行为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r=-0.224,P<0.05),与 PHQ-9 评分、SIOSS 总分、绝望因子评分、睡眠因子评分、饮酒、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呈正相关(r=0.346、0.373、0.361、0.324、0.206、0.217、0.186;P< 0.05)。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饮酒(OR=3.066,95%CI=1.184~7.941)、家 庭 适 应 性 高(OR=1.126,95%CI=1.034~1.227)、PHQ-9 评 分 高(OR=1.197,95%CI=1.087~1.317)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P< 0.05),家庭亲密度高是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OR=0.878,95%CI=0.813~0.948)。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家庭分型更多见于“僵硬 - 松散”的极端型家庭,有饮酒行为、严重抑郁、家庭关系不良者更容易自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调查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第3次修订)对300名犯罪青少年以自测的方式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特征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比中国常模的得分低,而矛盾性的得分则较常模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犯罪过程中暴力实施情况不同者其家庭的成功性和控制性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c回归发现亲属犯罪情况(χ^2=6.439,P=0.011)和母亲文化程度(χ^2=5.345,P=0.021)两个因素对作案次数有影响,而被调查者学历和母亲文化程度两个因素对作案过程中的暴力使用情况有影响。结论 犯罪青少年家庭环境特征与常模有所不同,犯罪特征不同的犯罪青少年间的家庭环境特征也有所不同,并且作案次数和暴力使用情况的不同受到多种家庭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在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 212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治 疗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 26 分的患者纳入认知功能无障碍组(n=141),评分< 26 分的 患者纳入认知功能障碍组(n=71)。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病程、吸烟、家族史、饮酒、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文化程度、抑郁程度。采用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年龄和 SSRS 评分预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价值。 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 别、BMI、病程、有无家族史、HAMD-17 评分、抑郁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认知功能障 碍组患者的年龄及吸烟、饮酒、初中文化程度患者占比高于认知功能无障碍组,SSRS 评分低于认知功 能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SSRS 评分预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 碍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6、0.964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4~18岁(OR=1.571, 95%CI=1.251~1.973)、吸烟(OR=1.457,95%CI=1.187~1.788)、饮酒(OR=1.254,95%CI=1.093~1.439)、初 中文化程度(OR=1.513,95%CI=1.178~1.943)、SSRS 评分< 20 分(OR=1.593,95%CI=1.251~2.028)为青 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认知功 能障碍受年龄、吸烟、饮酒、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度的影响,临床中应该给予密切关注,预防患者认知功 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人数在逐年增加已成为这一年龄阶段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交通事故。现对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对51例有自杀未遂和152例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Logistic回归筛选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自杀家族史、病前生活事件、妄想、自责自罪和绝望;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性别、自杀家族史、病前生活事件、起病形式、幻觉,妄想、焦虑激越、自责自罪和绝想。  相似文献   

10.
抑郁障碍是常见的致失能性疾病,其在全球范围内排第四位[1]。随着成人抑郁障碍研究取得的显著进展,青少年抑郁障碍也逐渐受到重视。曾有学者认为抑郁情绪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一种表现,视为"青春期骚动",但有诸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青少年人群对自杀的态度与其自杀行为高度相关,既往关于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多聚焦于学校样本,对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相关临床样本的研究不足。目的 分析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及相关因素,为这一群体的自杀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5月-2022年7月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共100例。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自杀态度问卷(QSA)、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网络成瘾量表(IAT)分别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自杀态度、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成瘾情况。采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患者QSA中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因子评分与一般情况和HAMD-17评分、EMBU评分及IAT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查自杀行为的态度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各因素预测对自杀行为的态度的有效性。结果 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QSA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因子评分与对自杀者的态度因子、对安乐死的态度因子、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210~0.485,P<0.05或0.01),与父亲受教育程度、近6个月自杀行为、HAMD-17评分、IAT评分、父亲惩罚与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与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母亲拒绝与否认、母亲惩罚与严厉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r=-0.571~-0.290,P<0.05或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QSA对自杀者的态度因子(β=0.198,P<0.0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因子(β=0.302,P<0.01)可正向预测对自杀行为的态度,父亲受教育程度(β=-0.180,P=0.043)、HAMD-17评分(β=-0.366,P<0.01)以及IAT评分(β=-0.191,P=0.030)可负向预测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各因素之间预测效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289~0.092,P均>0.05)。结论 网络成瘾、抑郁严重程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和父亲受教育程度可能影响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对自杀行为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病因尚未明确,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儿童青少年OCD家族聚集性的发生。OCD家族史阳性的患者起病年龄更早,OCD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率更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强迫症状维度存在高度一致性,计划功能受损作为OCD的内表型,可能参与了OCD的遗传。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人格特征、应激事件、家庭顺应作为儿童生长环境因素可能也参与了家族聚集性OCD的发生,儿童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和学习,容易出现与父母类似的强迫特质,成为OCD发病的高危因素。但临床样本收集数量少、缺乏针对儿童青少年OCD的研究给当前探索带来困难。未来研究需更深入地探索OCD家族聚集性的可能原因,及早识别遗传及环境对OCD的影响并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3.
64例老年期抑郁症自杀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对老年期抑郁症自杀行为的认识,对64例有自杀行为的住院老年抑郁症患可能与自杀相关的因素即无兴趣感、无愉快感、妄想、失眠、躯体症状等进行分析。结果,有妄想、失眠、躯体症状易发生自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伴自杀未遂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特点。方法 2019 年1 月 至2020 年1 月招募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住院部11~18 岁的66 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 遂的患者(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及75 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不伴自杀未遂的患者(抑郁症不伴自杀未 遂组),通过张贴广告至社会及学校招募70 名健康儿童青少年(健康对照组)。采用贝克抑郁量表对病 例组进行抑郁严重程度评分;使用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3 组对象的家庭 一般情况及家庭功能的七个维度进行调查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 回归方法对儿童青 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与抑郁症不伴 自杀未遂组贝克抑郁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00(28.00,42.00)比34.0(27.00,41.00),Z=1.310, P=0.19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情感反应因子[18.00(15.00,19.50)分 比15.00(13.00,17.00),Z=-4.741,P< 0.01]、沟通因子[25.00(22.50,28.00)分比21.00(19.00,23.00)分, Z=-5.310,P< 0.01]、角色因子[31.00(28.00,34.00)分28.00(26.00,30.00)分,Z=-4.434,P< 0.01]、情 感介入因子[16.00(14.00,19.00)分比13.00(12.00,15.00)分,Z=-4.426,P< 0.01]、行为控制因子[22.00 (20.00,23.00)分比20.00(18.00,22.00)分,Z=-3.451,P=0.002]、问题解决因子[15.00(12.00,17.00)分比 13.00(12.00,14.50)分,Z=-3.404,P=0.002]、总体功能[32.00(27.00,35.00)分比25.00(23.00,28.00),Z= -5.337,P<0.001]。情感反应评分高(OR=1.150,95%CI:1.036~1.278,P=0.009)、家庭不和睦(OR=5.912, 95%CI:2.319~15.090,P< 0.01)、健康状况很差(OR=6.360,95%CI:1.964~20.594,P=0.002)、母亲本 科及以上学历(OR=5.392,95%CI:1.539~18.900,P=0.008)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 结论 抑郁伴自杀未遂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较差,且家庭功能差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出 现自杀未遂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苏州市青少年抑郁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预防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研究2019年6月至12月苏州市某城区的18所中学学生,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调查其抑郁情绪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的11458名青少年抑郁情绪平均得分5.34分,具有抑郁情绪者2078名,抑郁情绪检出率1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关系差(OR=2.551,P<0.001)、学校欺凌(OR=1.792,P<0.001)、焦虑情绪(OR=1.500,P<0.001)、高中年级(OR=1.174,P=0.036)、女性(OR=1.310,P<0.001)、是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抑郁情绪较为普遍,父母关系差、学校欺凌、焦虑情绪、高中年级、女性是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应定期对这一人群进行心理状况筛查,提供干预策略,预防青少年抑郁。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心境障碍,随着社区-医院双向转诊模式的建立,抑郁症患者需要家庭更多的照料,家庭负担问题会变得日益突出.因此,本研究就抑郁症患者对其家庭造成的负担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石家庄地区焦虑障碍患者发病率及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石家庄地区年龄18岁的成年人11 93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精神障碍分级应用SCID-I/P进行诊断检查,同时分析引发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焦虑障碍的总患病率3.20%。其中现患病率56.5%,既往病例43.5%。女性焦虑障碍的现患率大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焦虑障碍的现患率提高,其中50岁人群焦虑障碍的现患率最高。居住在农村人群焦虑障碍现患的几率更大。与现婚人群相比,处于分居或离婚、丧偶的人群终身患焦虑障碍的可能性更高。本地户口人群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高于外地户口人群。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分居或离异或丧偶、家庭人均收入低发生焦虑障碍的风险更大。焦虑障碍人群FES-CV量表中的娱乐性、亲密度、知识性、情感表达分值低于健康人群,且矛盾性分值则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石家庄地区居民焦虑障碍的发病率较高,需要引起当地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女性、高龄、居住在农村都是焦虑障碍的威胁因素,同时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人员情况也是影响焦虑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应针对焦虑障碍的高危人群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认知行为+家庭治疗对首发青少年抑郁症(MDD)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组研究对象是2017年1月~2021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168例首诊青少年MD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84),对比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比组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家庭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HAMD-24)评分、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评分、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62%)高于对比组(83.33%),观察组第四周、第六周、第八周HAMD-24评分、MADRS评分、BDI评分均低于对比组,观察组第四周、第六周、第八周SSRS评分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 认知行为+家庭治疗可有效减轻首发青少年MDD患者抑郁症状及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家庭内暴力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介绍青少年家庭内暴力的流行学、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自杀未遂相关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杀作为四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的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及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自杀人群中自杀未遂者约为自杀死亡人群的20倍,并且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的比例较高,因此自杀未遂人群的干预与治疗显得格外重要。国内外研究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在自杀未遂者干预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国内外关于自杀相关因素及自杀未遂人群的认知行为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