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肝内炎症发病机制与中医学毒损肝络致消渴病病机理论的相关性,阐明解毒通络调肝法可作为抑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肝内炎症发病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毒损肝络是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主要病理机制。探讨毒损肝络病机理论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肝内炎症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对学术上拓宽思路,还是对临床上筛选合理的理法方药,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毒损肝络探讨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炎症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毒损肝络是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主要病理机制。探讨毒损肝络病机理论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肝内炎症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对学术上拓宽思路,还是对临床上筛选合理的理法方药,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谢斌  俞大军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68-2170
根据糖尿病的病机特点,结合现代中西医学研究成果,探讨肝阴虚致毒邪胶结与2型糖尿病肝内炎症的相互关系,提出肝阴虚致2型糖尿病肝内炎症的可能途径,阐述肝阴虚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地位,为丰富和发展2型糖尿病中医防治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从毒损肝络论治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基础是毒损肝络,并探讨其现代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是肝内炎症。提示解毒通络调肝法可通过抑制肝内炎症,而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总结朴春丽教授治疗消渴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朴春丽教授从肝论治消渴病,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基于中医"毒邪理论"提出"毒损肝络"致消渴病的学术思想,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是肝失疏泄,毒损肝络.糖尿病初期以实证为主,多处于"郁""热"阶段,多以木郁土壅,肝胃郁热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多采用解毒通络调肝法为主,创制解毒...  相似文献   

7.
基于任继学教授在《伏邪探微》中提出的“邪毒深伏、肝络被害”理论,探讨“毒伏肝络”学说与酒精性肝损伤发生与发展的相关性。“毒伏肝络”是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重要因素,中医药的合理干预有助于阻断肝络的损伤,达到缓解疾病进程及治疗疾病的目的。调肝解毒通络方具有调肝健脾、解毒通络的功效,可减轻肝络的损伤程度。因此,结合中医理论研究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运用调肝解毒通络方治疗酒精性肝损伤将为中医药在防治酒精性肝损伤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肿瘤免疫治疗可有效抑制免疫逃逸、延长生存期,但其所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已成为新的临床挑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糖尿病为典型的不良反应,具有病程隐匿、病情危重等临床特点,与中医“伏毒”相似。据此,本文基于“伏毒”理论,探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认为肿瘤患者正气亏虚、脏腑失调,“伏毒”藏匿积累,外加药毒侵袭,损伤气阴、阻滞气机、耗伤肾精,以致脾肾亏虚而发生糖尿病,并提出补行兼施、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健脾益肾等治法,以期为中医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糖尿病及其他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吕仁和教授从中西医结合论治的角度出发,认为肝脏作为重要的代谢器官,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吕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理论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的思想,从肝论治贯穿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及糖尿病并发症期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吕教授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主要侧重于清除人体代谢废物、改善代谢、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效果颇佳.本文从清泻肝火、清利湿热、消积除滞、疏肝调中、滋肝补肾、活血化瘀诸法总结吕仁和教授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用药特点,为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高血糖"代谢记忆"效应,不仅长期影响糖尿病血管病变治疗效果,亦极有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产生因素,然现代医学对其引发机制亟待研究。从祖国医学"伏毒"理论角度,分析热毒、湿毒、痰毒、瘀毒、糖毒等"伏毒"病理基础与糖尿病的联系,以探索糖尿病高血糖"代谢记忆"效应的中医机理,望其可为中医药特异性纠正该记忆提供理论支持,并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指明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现代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可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代谢以及产生代谢性内毒素等途径,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中医理论方面,"浊毒"成为2型糖尿病重要的病机,"浊毒"致病早期以脾不散精、浊邪困脾为起始因素,后期以浊毒入血、痹阻脉络为致病之本。结合肠道菌群紊乱致2型糖尿病的现代机制与中医"浊毒"理论,笔者发现"浊毒"致病早期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衡阶段相似,后期浊毒入血与肠道代谢性内毒素致2型糖尿各类并发症的发病机理相吻合,且可以运用化浊解毒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2型糖尿病。笔者从中医"浊毒"病机入手,探讨在2型糖尿病中"浊毒"理论与肠道菌群失衡过程之间的共性,以期今后为2型糖尿病从"浊毒"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伏毒”理论溯源,认为“伏毒”与糖尿病肾病存在密切关系,并探讨两者相关性。病因方面,内、外之毒与内、外病因致病相对应;病机方面,“伏毒”正气亏虚,毒邪内伏的特点与糖尿病肾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点相符;证候特点方面,“伏毒”隐伏、缠绵、暗耗、暴戾、杂合、多变的病性特点,与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病情严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证候特点相吻合。本文基于“伏毒”理论,提出了扶正祛毒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原则,其中“扶正”包括补肾、健脾,“祛毒”包括祛湿化痰、活血化瘀、养阴清热,治疗多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提出肝、脾、肾三脏同调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认为针对2型糖尿病的肝、脾、肾三脏同病,正虚与邪实互见的中医病机,应以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为指导,建立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体现出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特点,有利于标本兼顾地治疗2型糖尿病,从而能指导临床上组方配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1、中医病因归属:根据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的特征,或认为“杂气”、“疫毒”较为贴切;或认为“伏气学说”与ASC的病变机理不谋而合;或认为ASC病理机制在于正虚湿瘀、伏毒伤肝;或认为其病机乃脾虚毒犯、湿邪伤肝;或认为ASC的发生主要在于正不胜邪,乃肝脾肾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阴阳失衡、经脉瘀阻所致。2、辨证分型论治:诸多医家均强调了以扶正祛邪为治疗试病的基本原则.扶正包括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滋补肝肾、温肾通阳等法,  相似文献   

15.
总结唐奇志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唐奇志认为当代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关键病因病机在于浊毒困脾.浊毒不解,气机失常,内蕴血分,阻滞脉络,灼血伤津则引起消渴痹证.基于血分浊毒困脾理念,唐奇志临床以自拟化浊祛毒凉血通络汤加减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伏毒学说是中医学阐述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理论。伏毒作为临床常见的病因及致病因素,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属本虚标实之病症,多认为是消渴病日久迁延不愈,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邪毒乘虚而入,伏藏于体内而发病。正气虚弱是毒邪反复承袭的基础,外感和内生之毒,遇诱引触,成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病的夙根。故从伏毒的致病特点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的相关性,探讨伏毒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拓宽中医药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中医藏象理论,提出把握肝脾肾三脏同病的特点,协调三脏关系辨治现代2型糖尿病,以丰富中医糖尿病理论,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掌握其辨证施治关键,正确运用补泻之法,可收到较好疗效。病机实中有虚,证候错杂转化:肝郁气滞、正虚邪恋、抗邪无力、疫毒深伏是其主要病机。初起湿热疫毒侵袭肝胆,肝气郁遏,热毒炽盛,木不疏土,脾胃气滞,继而横逆乘脾,脾气虚弱;肝郁日久,因乙癸同源而及肾;若化火伤阴,肝阴耗伤,致肝肾阴亏;若湿盛伤阳,轻者脾阳不足,重者肾阳衰微而脾肾阳虚。  相似文献   

19.
失眠是肝豆状核变性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近年来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方向教授认为肝豆状核变性相关失眠以铜毒内聚、伏毒于肝为主要病因病机,临床上从“肝”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介绍方向教授临床以调肝为主,兼顾心、肾二脏,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相关失眠的经验,并介绍其治疗此病的验案1则,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相关失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肝脾相关"理论为出发点,从肝脾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关系及从"肝脾"论治肝源性糖尿病2方面入手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指出肝源性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但其治则不能完全等同于"消渴病"的治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