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红色毛癣菌表型的稳定性,所有菌株采用沙堡琼脂试管培养基(SDA)培养。菌株鉴定及分型依据菌落的特征及色素,大小分生孢子的形态,尿素酶试验和毛发穿孔试验。对近期临床分离的10株红色毛癣菌和1株标准株,间隔4周传代1次,共传4次。207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4个表型,其中绒毛型占首位(45.4%),沟纹型(24.1%),羊毛型(20.8%),粉末型(9.7%),未见颗粒型。保存1年后207株有54株发生形态变异,变异率为26.1%,沟纹型变异最小,相对稳定。11株红色毛癣菌传代后菌落形态或色素发生变异。红色毛癣菌表型不稳定,保存和传代后的菌落形态或产色均易发生变异;沟纹型变异率最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长脉冲Nd:YAG 1064 nm激光对临床分离红色毛癣菌Y生长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长脉冲Nd:YAG 1064 nm激光以200 J/cm~2、400 J/cm~2、600 J/cm~2能量体外照射含有等菌量的红色毛癣菌Y菌落,观察照射后菌落生长的变化,同时将激光照射前后的菌落制备成标本,分别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长脉冲Nd:YAG 1064 nm激光能量为400 J/cm~2时,可抑制红色毛癣菌Y菌落的生长,600 J/cm~2时,红色毛癣菌Y菌落停止生长。激光照射后的红色毛癣菌Y菌落,在扫描电镜下菌丝结构由光滑变为粗糙,延长变为皱缩、截短,膨大;透射电镜下菌体细胞壁及细胞器结构破坏。可见髓样小体及蛋白凝固体。600 J/cm~2处理组:菌体崩解、坏死。结论:长脉冲Nd:YAG 1064 nm激光可抑制或终止红色毛癣菌菌落的生长,改变菌体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3.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PCR指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传统鉴别主要依据培养形态、生理生化等方法,但红色毛癣菌的菌落产红现象受培养基类型、 pH、培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1],我们应用 PCR方法,以微小卫星 DNA引物,对这 2种癣菌的基因组 DNA进行扩增,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它们区分开来。 泳道 1为 Markerλ DNA/EcoRⅠ+ HindⅢ,泳道 2、 7、 8、 9为红色毛癣菌,泳道 3~ 6为须癣毛癣菌 图 1 (GACA)4作引物的 PCR扩增结果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菌株:本研究采用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23株 ,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11株。红色毛癣菌中 11株来自上海…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传统方法对须癣毛癣菌进行表型的分型。方法:采用沙氏琼脂试管培养基(SDA)培养。菌株鉴定及分型依据菌落的形态,菌丝及大小分生孢子的特征,尿素酶试验,葡萄糖米粉试验和体外毛发穿孔试验。结果:36株须癣毛癣菌共分为5个表型,羊毛状、紧密状和绒毛状居多,三型占72.22%,颗粒状最少。螺旋菌丝主要见于绒毛状和粉末状;羊毛和紧密状的镜下结构相似,见大量细长菌丝及少量圆形小分生孢子;颗粒状的大分生孢子最多。结论:须癣毛癣菌分为5个表型,各型镜下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5.
琼脂稀释法检测6种药物抗皮肤癣菌M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29株皮肤癣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咪康唑、克霉唑和环吡酮胺的MIC值。材料和方法受试菌种:须癣毛癣菌12株,红色毛癣菌4株,紫色毛癣菌1株,断发毛癣菌1株,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犬小孢子菌7株,絮状表皮癣菌2株。须癣毛癣菌所有菌株均为临床分离的菌株,纯化后结合菌落和显微镜下特征鉴定菌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红色毛癣菌菌落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以及与感染部位的关系。方法:收集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138株,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表型分型,利用红色毛癣菌特异性引物扩增TRS-1区重复序列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感染部位的相关性。结果:138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3种菌落表型:绒毛型、沟纹型和粉末型;分离出5型基因型,其中Type1 64株,Type2 18株,Type3 19株,Type4 12株,Type5 25株。红色毛癣菌的表型和基因型与感染部位均无相关性(均P0.05),红色毛癣菌的菌落表型与基因型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菌株来源有关而与感染部位无关,可为判断复发和再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筛选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株和体癣株的差异表达蛋白,探讨须癣毛癣菌致深部和浅部感染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4株肉芽肿株和4株体癣株须癣毛癣菌,行27℃和37℃平皿及钢圈法小培养,观察形态变化.取8只豚鼠,糖皮质激素干预改变豚鼠的免疫状态,每只豚鼠对称部位分别采用表面和皮下两种接种方式接种同一种菌,制备体癣模型和肉芽肿模型,接种后2周左右直接镜检及培养、组织病理检查,验证感染效果.筛选肉芽肿株强毒株和体癣株弱毒株各1株,行双向电泳,质谱检测和NCBI数据库分析.结果 须癣毛癣菌37℃培养,4株肉芽肿株较4株体癣株生长良好;27℃培养,两者形态差别不明显.豚鼠感染实验,所有菌株均构建了体癣模型,4株肉芽肿株较4株体癣株炎症反应明显.3株肉芽肿株形成皮下结节,直接镜检及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感染成功.比较蛋白质组学,肉芽肿株和体癣株分别检测到蛋白点(463±20)个与(398±17)个,肉芽肿株有62个蛋白上调表达,体癣株有21个蛋白上调表达,肉芽肿株中有致病意义的蛋白包括烯醇化酶、热休克蛋白家族、丝-苏氨酸蛋白酶、细胞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能量相关蛋白、细胞骨架蛋白及一些假想蛋白.结论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株较体癣株耐热,易感染宿主;两者蛋白质水平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见致病真菌代谢产物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KC)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白念珠菌常规培养,提取培养上清液后按不同稀释度加入体外培养的HKC中,24h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8,IL-6及TNF-α的浓度。结果5个组均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在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须癣毛癣菌组1∶10,犬小孢子菌组1∶1时,HKC上清液中的IL-8及IL-6均高于空白对照(P<0.01)。结论体外培养的真菌培养上清液对HKC的活性有明显的影响。浓度较高时可直接导致HKC的死亡;浓度低时可明显刺激HKC增加细胞因子的产生,其中红色毛癣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9.
我国首见由地霉引起的脓癣一例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报道我国首见由地霉所致脓癣一例。方法 患者为9岁男孩,头部出现脓癣样皮损,耳后淋巴结肿大,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取头顶皮损表面痂皮及病发多次真菌培养、直接镜检证实为真菌病;通过真菌培养、扫描电镜、生化学实验及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通过扫描电镜及毛发受侵试验观察菌株对毛发的感染情况;通过动物试验观察菌株的致病力;观察临床抗真菌治疗效果及体外药敏实验。结果 真菌学培养均有同样菌落生长,菌落表面平坦,27℃培养边缘有菌丝生长,37℃培养为湿润的酵母样菌落。镜下见大小不一的矩形关节孢子及大量圆形或卵圆形孢子,出芽或不出芽,并可见有分支的菌丝。菌种经生化学实验等鉴定为地霉菌,DNA序列分析证实该菌属于昔维考拉地霉(Geotrichum silvicola)或其姐妹株。动物实验证明该菌有致病性。经特比萘芬治疗4周后好转,真菌学检查阴性。结论 此例地霉所致脓癣为我国首见;特比萘芬治疗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疣状毛癣菌感染豚鼠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健康豚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第1组未给任何处置,第2、4组豚鼠刮毛并摩擦其背部皮肤,第3组豚鼠背部给予刮毛处理。第1、2、3组为实验观察组,分别涂抹疣状毛癣菌菌悬液100 μl;第4组涂抹须毛癣菌菌悬液100 μl。采用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方法验证感染结果。结果 第1组直接镜检持续阴性;第2、3、4组豚鼠背部鳞屑直接镜检至第7 ~ 9天时均为阳性;将鳞屑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SDA)平板上培养,7 d后可见真菌生长,2周后各平板接种点均有菌落生长,且与接种前菌落形态基本相同。第2、3、4组取皮损活检HE染色,表皮角质层及部分毛囊漏斗部可见折光性强的菌丝及孢子。结论 成功构建了疣状毛癣菌感染的豚鼠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