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空肠反转套入式缝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胰空肠吻合术中预防胰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在游离胰腺断端后,将空肠断端约3 cm的黏膜外翻并灭活,先将胰腺的切缘与外翻的空肠黏膜间断缝合(缝线不穿透空肠浆膜层),然后将外翻空肠复位,并将胰腺断端套入空肠腔内,再将空肠切缘与胰腺被膜间断缝合。结果:38例均获痊愈,无胰瘘、腹腔脓肿及术后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个月至3年,无胰腺炎、吻合口溃疡,亦无脂肪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表现。结论:空肠反转套入式胰空肠吻合术可有效防止胰空肠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端侧套入式胰空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12年6月完成的25例PD的-瞄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张氏首层吻合为胰腺全层与空肠浆肌层交叉褥式缝合的端侧胰肠套入式吻合方式。结果除1例发生胆肠吻合口漏,无一例发生胰瘘和胰肠吻合口出血,无手术死亡。结论改良端侧套入式胰空肠吻合术吻合牢靠、操作简便,胰瘘及胰肠吻合口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空肠外翻套入式缝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胰空肠吻合术中预防胰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在游离胰腺断端后,将空肠断端约3era的黏膜外翻并灭活,先将胰腺的切缘与外翻的空肠黏膜间断缝合(缝线不穿透空肠浆膜层),然后将外翻空肠复位。并将胰腺断端套入空肠腔内,再将空肠切缘与胰腺被膜间断缝合。结果35例均获痊愈,无胰瘘、腹腔脓肿及术后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3年,无胰腺炎、吻合口溃疡,亦无脂肪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表现。结论空肠外翻套入式胰空肠吻合术可有效防止胰空肠吻合口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的预防方法。
方法:2004年4月—2009年7月对30例PD术行胰肠吻合时,先用4-0 Prolene线往返缝合胰腺断面,然后用单层连续缝合加荷包捆绑套入式胰肠吻合,主胰管外引流。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
结果:全组吻合时间平均(15.0±1.7)min,均未出现胰肠吻合口瘘,无胰腺残端及空肠袢出血。
结论:以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行胰肠吻合,并采用荷包捆绑套入式的胰肠吻合术,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胰空肠反转套入式吻合术防止胰空肠吻合口瘘发生的效果及术式优点。方法:游离胰腺断端后,将空肠断端约3cm的黏膜外翻,分别用2%碘酊和75%酒精破坏其黏膜,将胰腺的切缘与外翻的空肠黏膜间断缝合,注意缝线不宜穿透空肠浆膜层。将反转空肠黏膜翻回原状,使3cm的胰腺断端套入空肠腔内,然后将空肠切缘与胰腺包膜缝合。结果:本组26例病人均获痊愈,无胰瘘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60%、34.6%。结论:胰空肠反转套入式吻合术防止胰空肠吻合口瘘操作简便,效果可靠,疗效满意,有很好的实用推广价值;同时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彭淑牖教授设计的胰肠捆绑式吻合法进行胰肠吻合,游离胰腺断端3cm.胰管内置硅胶管,两者用丝线固定,空肠3cm处断端用电凝或石炭酸破坏其粘膜,胰断端套入空肠内3cm,空肠断端与就近胰包膜缝合4针,并用生物蛋白胶外涂一周。距空肠断面约l~2cm处用粗丝线环绕空肠壁捆绑一道,使空肠壁与胰腺紧密相贴。结果经过连续17例临床应用,均未发生胰瘘.恢复顺利。结论本法操作方便,简单,是胰肠吻合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腺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例IV、V型胰腺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胰腺外伤IV型7例,其中5例行胰头断端缝闭(U形交锁+连续缝扎),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体尾空肠Roux-en-Y内引流术后治愈;2例合并十二指肠碎裂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后治愈。V型患者2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后治愈。全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胰瘘、吻合口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一般情况良好,均无糖尿病、腹泻、消化不良等胰腺功能减退情况发生,无死亡。结论: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法在胰腺外伤手术中是可行的,能够有效的防止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探讨改良胰腺空肠端侧荷包套入式吻合方式在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行改良胰腺空肠荷包套入式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检测术后第3、5、7天胰肠吻合口周围引流物淀粉酶浓度。术后患者每3个月复查上腹部增强CT,随访1年,随访截止时间2017年7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胰肠吻合时间(11±3)min,术中出血量(465±161)mL,术后第3、5、7天胰肠吻合口周围引流物淀粉酶浓度[M(Q)]分别为18.0(64.5)U、16.0(112.2)U、7.0(19.5)U,引流液淀粉酶呈逐渐减少趋势(F=18.104,P<0.05)。术后并发症:生化漏1例;腹腔内出血1例,再次剖腹探查发现为空肠切开处黏膜出血。36例患者获得随访,无胰管结石及急慢性胰腺炎,无腹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的表现。结论 改良胰腺空肠荷包套入式吻合方式操作简便、省时、可靠,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一种胰肠吻合术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总结198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我院211例荷包套人式胰空肠双重吻合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结果。首先,主胰管内置导管并加以固定,并使其粗细相互匹配,距胰腺断端2~3cm用7号丝线结扎胰腺,迫使胰液不从胰腺断端流出;然后再行一层胰腺断端空肠环行吻合和胰腺空肠荷包套入式吻合,即双重吻合术,使胰腺与空肠更贴紧,便于愈合。结果211例患者无一例并发胰瘘,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切口裂开2例,胆瘘4例;肠系膜上动脉切断1例。结论采用荷包套人式胰空肠双重吻合术式,手术操作安全可靠,可避免胰瘘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残端胰腺组织形态角度思考目前所采用的胰肠吻合方式存在的风险,探讨依据胰腺组织形态不同选择适当胰肠吻合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为准实验设计,将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依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观察将胰腺组织情况分为三种:胰腺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胰腺萎缩;胰腺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胰腺未出现萎缩;胰腺组织正常.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胰肠吻合方式,第一种情况行经典胰肠套入式吻合,第二种情况行空肠U形半包入胰肠套入式吻合,第三种情况行空肠完全套入式胰肠吻合.结果 连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0例,其中行经典胰肠套入式吻合12例,行空肠U形半包入胰肠套入式吻合34例,行空肠完全套入式胰肠吻合24例;术后发生B级胰瘘1例,发生率为1.4%;死亡1例,病死率为1.4%;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7.1%.结论 针对不同残端胰腺组织形态情况,选择适当的胰肠吻合方式有助于降低术后临床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2004年3月—2012年6月15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行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腺的质地、厚度、胰管直径、胰管后壁胰腺组织的厚度、有无炎症,结合空肠的直径、空肠壁的厚度选择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端侧套入式吻合等不同的吻合方式。结果:术中胰肠重新吻合8例。术后胰瘘3例、胆瘘2例、死亡2例。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空肠吻合应根据患者的胰腺和空肠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胰肠吻合方式和保留幽门对胰瘘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和保留幽门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7年5月间1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胰肠黏膜对黏膜胰管空肠端-侧吻合、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及保留幽门与否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22%(32/142),其中黏膜对黏膜吻合组21%(29/132),传统胰腺空肠端-端套入组33.33%(3/9)。结论胰肠吻合方式、保留幽门与否对胰瘘发生率无显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降低胰肠吻合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发生率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实验猪建立胰肠吻合手术模型,将实验猪随机分为双U组及套入组,每组5只,分别采用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和普通套入式胰肠吻合术,术后1周将猪处死,观察胰肠吻合口大体及镜下改变,对比研究两组实验动物术后胰瘘及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套入组比较,双U组实验猪术后胰瘘及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均降低(P<0.05)。 结论: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能显著降低胰肠吻合术后胰瘘及出血的发生率,并且简单易行,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的胰肠吻合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保留空肠黏膜与去空肠黏膜胰肠直接套入加捆扎两种不同的吻合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2月 2012年12月对5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采用胰空肠套入吻合术;其中A组28例采用保留空肠黏膜残胰直接套入空肠3~4 cm,在距离残胰腺断端2~3 cm处将包盖于残胰腺体的空肠段用7-0丝线予以捆扎.B组30例则为去黏膜化,空肠黏膜外翻3 cm并去黏膜化处理并行肠黏膜下肌层与残胰体断端缝合,之后将空肠复位,随后按A组方法将包盖于残胰体的空肠予以捆扎.结果 A、B两组胰-肠吻合时间比较,A组比B组平均缩短(36±0.34) min(P <0.001);A组和B两组术后并发胰瘘分别为0和20.0%;A组和B两组术后迟发性残胰断端出血分别为3.6%和3.3%.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保留空肠黏膜与去空肠黏膜两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中,前者不受残胰质地、胰管大小影响和具有操作简便以及可以降低胰瘘发病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简化捆绑式胰肠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实施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323例壶腹部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肠吻合均采用简化的捆绑式胰肠吻合:胰腺断端游离3~4 cm;将6号或8号硅胶导尿管插入胰管内4~5 cm,胰腺断端外硅胶管为6~8 cm,用可吸收缝线将其缝合固定在胰腺断端上;胰腺断端交锁缝合止血.将空肠断端外翻2~3 cm,电灼损伤黏膜1 cm;回复外翻空肠,在空肠断端的系膜及其对侧和两者的中点与胰腺的下缘、上缘及其之间的胰腺被膜各对称性地缝合1针;并将空肠套在胰腺断端后打结固定.在确定空肠完整地套在胰腺游离段上后,用1-0可吸收线将空肠断端捆绑在胰腺游离段上.消化道重建均采用Child法.结果 323例患者顺利完成了简化的捆绑式胰肠吻合;1例胰肠吻合口出血患者于缝扎出血点后第3天发生胰瘘,置管引流出院1个月后自行痊愈.2例胆总管下端癌和2例胰腺钩突部癌患者分别于术后3、6和8、11 d发生胰瘘,经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胰瘘发生率为1.5%(5/323).结论 简化的捆绑式胰肠吻合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可明显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一种安全可靠的胰肠吻合新方法,以预防术后胰肠吻合口瘘的应用价值。2011年6月—2014年10月笔者完成自行设计的"套入式胰肠浆肌层U型贯穿缝合固定术"23例,胰肠吻合方法采用1)先行空肠后壁浆肌层3-0 Prolene线缝合;2)U型贯穿胰腺全层;3)胰腺断面与空肠开口常规缝合;4)用上述同一Prolene线空肠前壁浆肌层缝合套入结扎,分析此吻合术式的可行性、疗效及并发症。本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其中胰肠端端套入方式9例,胰肠端侧套入方式14例,平均吻合时间15(10~25)min,术后均无胰瘘、胆瘘、胃肠瘘及大出血等重大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套入式胰肠浆肌层U型贯穿缝合固定术在胰肠吻合应用中安全性强,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基本不发生胰瘘,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和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选择最佳的胰肠重建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8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黏膜-黏膜吻合组(179例),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套入式吻合组(163例),采用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根据Clavien术后并发症诊断和分级标准分析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和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8.8%(167/342),其中黏膜-黏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0%(68/179),套入式吻合组为60.7%(99/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667,P<0.05).在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分级中,黏膜-黏膜组患者Ⅱ级和Ⅴ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8%(30/179)和1.1%(2/179),显著低于套入式吻合组的28.2%(46/163)和5.5%(9/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4,5.316,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可能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进胰肠及胃肠吻合方式对患者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5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方式为胰肠、胆肠和胃肠顺序。胰肠吻合在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后,游离胰腺残端2.5~3.0cm,将准备与胰腺吻合的空肠袢断端浆肌层剥除,制成黏膜瓣,长度与胰腺断面前后径相当,施行黏膜瓣覆盖胰腺断面的套叠式胰空肠端端吻合术;胃肠吻合是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与胰胆侧肠袢之间问置30cm空肠施行胃肠道重建。结果术后发生胰漏2例(3.8%),经充分引流并给予生长抑素、肠内营养等保守治疗愈合,无腹腔感染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年,随访率为88.5%(46/52),术后半年95.0%(38/40)的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基本正常,营养状况良好,未发生逆行性胆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肠吻合口溃疡。结论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采用黏膜瓣覆盖胰腺断面的套叠式胰空肠端端吻合术有助于减少胰漏等近期并发症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与胰胆侧肠袢之间间置空肠,可减少胃肠道反流等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中胰腺残端切闭联合手工缝合与胰腺-空肠端端吻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三病区收治的64例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腺残端处理方式分为两组:残端闭合组:DP术中胰腺使用切割闭合器切闭后联合手工加强缝合(n=30);胰肠吻合组:DP术中胰腺残端与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n=34)。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的一般资料、胰腺质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瘘发生率、出血等并发症、总住院天数、费用。结果 64例均手术成功。胰肠吻合组中术后发生胰瘘5例,且均为软胰腺患者;而残端闭合组术后发生胰瘘11例,其中软胰腺7例,硬胰腺4例;胰肠吻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残端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胰瘘分级、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对于两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的比较,胰肠吻合组均大于残端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术中胰腺残端使用胰肠-空肠端端吻合可有效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且对于胰腺质地硬者效果更佳,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剥离空肠浆肌层的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应用价值。方法自1985年8月至2008年10月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74例,术后游离胰腺残端2.5~3.0cm,将准备与胰腺吻合的空肠袢断端2.0~2.5cm浆肌层剥除,施行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最后在距浆肌层游离缘1.0~1.5cm处空肠上下壁各缝一针,同定套入的胰腺残端。吻合口周围喷撒纤维蛋白胶封闭剂。观察患者消化道重建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4例患者中,术后胰漏8例(4.6%),保守治疗愈合,无腹腔感染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采用剥离空肠浆肌层的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有助于减少胰漏,适用于胰腺残端各种情况的处理,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