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皂荚丸     
正皂荚丸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取三丸,日三夜一服。"实际上本方是皂荚为蜜丸,大枣熬膏化水冲服。药虽两味,却仅仅攥住肺痿(肺癌)"燥湿相混"的基本病机。皂荚性燥化顽痰,大枣滋润养肺阴,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正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之谓:"浊,浊痰也。时时吐浊者,肺中之痰随上气而时出也。然痰虽出而满不减,  相似文献   

2.
“皂荚丸”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笔者应用皂荚丸治疗肺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2例患者中,男16例,女6例,年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皂荚丸由皂荚、蜜、枣膏组成。现今临床上很少单独应用,而且对其疗效评价也缺少文献报道,因此注意重视对经典方的发掘和研究,实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当代中医临床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在随师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一生创良方众多,对切合病机者,经适当化裁,往往效如桴鼓.皂荚丸列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卷》,功能祛顽痰、肃肺气,主咳逆上气,时时吐浊.前贤王旭高师其立意,改皂荚丸剂型为平和简便之方,食皂荚汁浸透晒干之大枣,配汤药互为裨益.经方大家曹颖甫遵仲景护胃之旨,或取枣膏汤或取易得之物红糖,冲水送服皂荚;又或...  相似文献   

5.
“皂荚丸”出自《金匮要略·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凡主之。”笔者应用皂荚丸治疗肺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导如下。1临床资料22例患者中,男16例,女6例,年龄20~40岁者6例,41~70岁者16例。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者6例,喘息性支气管炎者8例,肺心病者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  相似文献   

6.
皂荚丸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旭东 《光明中医》2002,17(4):12-14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咳逆上气 ,时时吐浊 ,但坐不得眠 ,皂荚丸主之”。皂荚丸由皂荚、蜜、枣膏组成。现今临床上很少单独应用 ,而且对其疗效评价也缺少文献报道 ,因此注意重视对经典方的发掘和研究 ,实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是当代中医临床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在对肺系病症的临床研究过程中 ,发现《金匾要略》皂荚丸方在辨证准确 ,加减得法的前提下 ,不仅疗效甚佳 ,而且有着较广的适应范围。现就该方的应用体会报道如下。《金匾要略》皂荚丸方有关问题的剖析1 皂荚丸方的适应证候根据条文“咳逆上气 ,…  相似文献   

7.
大柴胡汤合增液承气汤治疗恶性肠梗阻,取其急下存阴之用,治疗少阳阳明里实证;金匮肾气丸合春泽汤治疗急性尿潴留,以温阳利水为法,妙予麻黄开宣肺气,“提壶揭盖”;柴胡桂枝汤合皂荚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从太少合病施治,择用皂荚丸祛利痰浊。  相似文献   

8.
一、乌梅丸治久利乌梅丸系《伤寒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善治蚘厥证与厥阴久利。《伤寒论》第326条载:“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又338条云:“……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  相似文献   

9.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设之乌梅丸,乃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笔者据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的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痢不止”,而在临证中,抓其主症,大胆应用乌梅丸。效果满意,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于学康 《陕西中医》2006,27(12):1583-1583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该方是为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误用吐下,以致伤及脾胃之阳气,寒水上逆而致的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诸证而设。笔者体验  相似文献   

11.
自拟去脂减肥丸治疗高脂血症浙江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325200)邱志济笔者从分消痰瘀湿浊合扶脾补肾着手,自拟“去脂减肥丸”(由荔枝核、大黄炭、地鳖虫、生水蛭、皂荚、三七组成,水泛为丸,日服15克,分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高脂血症,收到满意疗效,现...  相似文献   

12.
七、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篇本篇所论肺瘘肺痈以及咳嗽上气都属于肺部的病变,但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和病人体质强弱的差异,因而在证候的表现上也就有了显著的不同。本论对于肺瘘的原因,认为发汗太过或攻下大伤,或由某种疾病的转归,凡是可以造成“重亡津液”、“热在上焦”咳久不愈的,皆可以促使肺瘘的形成。至于肺痈初起是由于“风中于卫”,其病较浅,如再进一步,则“热过于营”,其病较深。在两者的主证方面,肺瘘是咳吐浊涶涎沫,肺痈是咳吐脓血腥臭。在脉象方面:前者是数虚,后者是数实。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吴茱萸汤证的基本病机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在《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8条中提到了“干呕,吐涎沫”症状,但是关于“干呕,吐涎沫”是一症还是两症,历代医家观点不同。文章从《伤寒论》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出发,结合历代各家观点,从病机角度对“干呕,吐涎沫”进行辨析,得出“干呕”与“吐涎沫”为两症的结论;认为应用吴茱萸汤时,只要病机属于肝经有寒,横逆犯胃,浊阴上逆者,但见一症即可。此不仅为医者消除了疑虑,还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学术研讨与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4.
皂荚辛咸温有小毒。常用于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我曾用治大骨节病等获效。大骨节病系地方病,其证身体四肢骨节对称疼痛肿大,重者肢体萎短,肌肉痿缩,关节屈伸受限,时或痛处发热,影响体形、劳动及健康,患者精神亦痛苦。我从七十年代初用中药治疗大骨节病250余例,选用《本经》“主风痹,死肌”的皂荚作丸治疗,有效率为96.8%。方用大皂荚去皮弦子丝,碾细过箩,炼蜜为3g重丸,每服  相似文献   

15.
贺涛 《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0):33-33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代赭汤主之”。原方主治汗、吐、下后,表已解而中气受伤,痰湿不化,胃气因虚而上逆,以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证。方中以旋覆花下气涤痰,代赭石重镇降逆为主药;佐党参、甘草益气养胃,半夏、生姜化痰降逆,大枣调脾胃益中气。此方临床运用广泛,不仅应用于外感热病后痰浊中阻、气虚上逆之证,内伤杂病中如反胃呕吐、呃逆、脘痛、痞胀、噫气、痰饮、哮喘、梅核气等证。  相似文献   

16.
数脉刍言     
数脉,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奇病论》曾云:“尺脉数甚”、“脉至如数”等等。其后《伤寒论》、《全匮要略》对数脉的运用尤为广泛,并常以脉证结合做为辨证论治的依据。如《全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载:“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相似文献   

17.
<正>1乌梅丸证治述略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根据历代医家应用乌梅丸的经验,可将乌梅丸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脉微而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木能疏土,参与消化,病入厥阴则木火上炎,疏泄失常,因而发生上热下寒的胃肠证候,厥阴经脉挟胃贯膈,肝经气火循经上扰,所以心中疼热,嘈杂似饥.在临床上凡遇到肝木横逆,犯胃乘脾所致寒热错杂之证均可用乌梅丸治疗.笔者用本方治疗胃痛、便秘、泄泻、腹痛均获良效,现将治验举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控涎丹,又名妙应丸,方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宋以来医家均认为本方用治痰涎水饮停于胸膈,舌苔粘腻,脉滑,或水肿形气俱实者。笔者临床治疗痰水为患标实本虚证或疑难杂证,在常法不效时,但见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水滑,则果断使用该方,每收桴鼓之效。用法:将甘遂、大戟、白荠子等份为末,炼蜜为丸,每粒重九克。晨起空腹姜汤送下,一般1丸见效,3丸痊愈。服后反应:药后1时许,先感上腹部不舒,继而吐泻交作。如服后未见吐下,多难见效,次晨可酌增半丸至1丸。必得吐泻,庶可奏功。中病即止,切勿过服。1: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王某,女,42岁,工人,1980年10月23日初诊。反复发作眩晕3~4年,每年2~3次发,每次3~5天方可缓解。此次发病,自觉天旋地转,如坐舟车中。恶心呕吐,不能饮食。呕吐物初为食  相似文献   

20.
总结卜献春教授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经验.卜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肾,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治疗应以补虚泄浊为主.临床上针对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予以参芪地黄汤加减;阴阳两虚证治以固护阴阳,予以金匮肾气丸加减;痰浊内阻证治以祛痰化浊,予以二陈汤加减;瘀血内阻证治以活血化瘀,予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