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巩文庆  王玥  朱晨 《临床军医杂志》2023,(11):1190-1193
目的 比较骶髂螺钉与腰盆固定治疗骶骨骨折所致骨盆后环损伤患者的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骶骨骨折所致骨盆后环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骶髂螺钉组(n=39)和腰盆固定组(n=39)。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Majeed骨盆功能评分、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骶髂螺钉组手术时间短于腰盆固定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腰盆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盆固定组术后6个月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ISNCSCI)感觉评分、ISNCSCI运动评分、Majeed骨盆功能评分均高于骶髂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骶髂螺钉比较,腰盆固定治疗骶骨骨折所致骨盆后环损伤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恢复术后感觉、运动功能,提高骨盆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用1名31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椎、骨盆及股骨CT图像, 通过有限元方法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骨盆后环脱位模型、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与双侧固定模型。通过约束双侧股骨下端于L1椎体上施加500 N纵向载荷, 评估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及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 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模型验证完成后, 沿L1椎体曲线方向施加400 N跟随载荷模拟上部躯干力量, 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模型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比较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1)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为22.0 MPa, 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为180.03 N/mm。(2)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方面, 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基本相当;但在骶骨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 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0.57 mm、0.19 mm、0.68 mm, 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1.38 mm、0.26 mm、1.41 mm, 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3)在骶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钉-棒内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钉-棒内支架治疗的12例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3~63岁,平均43.8岁。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类:B3 4例,C1 4例,C2 3例,C3 1例。后环损伤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2例,髂腰固定1例,钢板固定6例,其中M张力带钢板固定4例。结果前环固定平均出血70m L(50~90m L),平均手术时间65min(50~85min)。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5例,均恢复正常;随访4~15个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疗效满意。结论经皮钉-棒内支架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微创舒适、简便、安全的方法,疗效好,但术中应警惕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内固定方法,为临床内固定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3年6月-2008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患者53例,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0~69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6例,高处坠落伤12例,挤压伤5例.骨盆后环损伤情况:髂骨后部纵向骨折7例;不稳定骶骨骨折27例,按Denis分型标准:Ⅰ区14例,Ⅱ区11例,Ⅲ区2例;不稳定骶髂关节脱位19例,其中伴髂骨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7例,经耳状关节与韧带的骶髂关节脱位2例,伴骶骨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10例.外伤至手术时间3~28 d,平均6.7 d.采用前侧重建钢板固定7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26例,经皮后方跨骶骨重建钢板内固定20例.结果 本组53例均获12~3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无切口感染、术中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骨不愈合或明显双下肢不等长.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19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为87%.功能恢复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19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为87%.5例骶丛损伤患者鞍区感觉减退或膀胱排尿困难的症状均基本消失,2例骶从损伤患者遗留会阴部麻木和足下垂. 结论 手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内固定技术的适用范围、手术者的经验、设备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钉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疗效.方法 45例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男20例,女25例;年龄15~58岁.交通伤28例,高处坠落伤17例.其中骶骨骨折14例(Dennis Ⅰ型5例,Ⅱ型9例),骶髂关节脱位12例,骶骨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6例,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合并骨盆前环损伤9例,合并肢体其他骨折4例.牵引复位,在CT室中应用体表定位纸定位入针点,局部麻醉下采用经皮空心钉固定骶髂关节,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45例共置入空心钉72枚,手术时间21~68 min(平均37 min),术中出血约30~75 ml.38例获得随访,时间6~26个月.根据Majeed评分标准,患者评分72~96分,平均90.3分,优33例,良2例,优良率92%,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定位准确,内固定稳定,手术操作安全可靠,联合早期功能锻炼,疗效肯定,是固定骨盆后环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CT-guided percutaneous hollow screw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acroiliac complex injury. Methods Forty-five patients (at age range of 15-58 years) with sacroiliac complex injuries including 20 males and 25 female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28 traffic injuries and 17 fall injuries. Fourteen patients with sacral fractures ( 15 patients with Dennis type Ⅰ fractures and nine with Dennis type Ⅱ fractures), 12 with sacroiliac joint dislocation, six with sacral fracture combined with sacroiliac joint dislocation and nine with sacroiliac joint complex injury.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CT-guided percutaneous hollow screw fixation. The functional exercise was performed early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Seventy-two hollow screws were installed in 45 patients, with the operation time for 21-68 minutes ( average 37 minutes) and the operative blood loss for 30-75 ml. Of all, 38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26 months. According to the Majeed functional criteria, the score of the patients was 72-96 points (average 90. 3 points ), which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33 patients and good in two, with excellence rate of 92%. No iatrogenic nerve injury, incision infection or screw fracture were detected. Conclusion CT-guided percutaneous hollow screw fixation takes advantages of precise direction, stable fixation and safe operation and hence is one of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sacroiliac complex injury.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9月,采用钉棒系统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患者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5~64岁,平均42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型8例,C2型13例。术中用骨盆重建钢板固定后环,钉棒系统固定前环,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h,平均2.6h。失血量400~1 300mL,平均740mL。有5例患者输血,输血量200~800mL,平均400mL。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2周。术后在骨盆X线片上依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10例,良8例,中3例。参照Majeed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评价疗效,Majeed评分术前(49.2±2.6)分,末次随访时(89.6±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5,P=0.031)。末次随访时,疗效评价优11例,良8例,中2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例,经换药切口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异位骨化发生。结论钉棒系统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既为骨折提供了坚强的固定,又避免了采用外固定架和钢板固定前环的缺点。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好,有利于骨盆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盆后环骨折脱位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将6具成人新鲜尸体骨盆标本分别进行正常的生物力学测试,之后模拟Denis-Ⅰ型骨盆骶骨骨折,标本先后行改良Galveston系统固定与改良Galveston系统加骶骨棒固定骨盆后环,对固定后的骨盆进行垂直方向和扭转方向的骨盆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在垂直压缩时,改良Galveston系统加骶骨棒固定组右侧骶髂关节垂直和水平位移比改良Galveston系统固定组小,但是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扭转压缩时,改良Galveston系统加骶骨棒固定组右侧骶髂关节水平位移比改良Galveston系统固定组小,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Galveston系统固定与骶骨棒固定叠加会增加骨盆后环的抗扭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腰骨盆重建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3~55岁,平均35.5岁.按照Denis方法进行骨折分型:Ⅱ区11例,Ⅲ区6例.按照Tile分型:B型9例,C型8例.骶神经损伤依据Gibbons标准:3分7例,4分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或髂骨螺钉重建腰-骨盆环稳定性.利用X线片或CT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Majeed功能评分对临床功能恢复进行评分,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随访X线、CT片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无残留骶骨畸形及假关节形成,无骨折再移位,1例一侧髂骨钉松动,未断裂.12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4例明显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及下肢感觉障碍;1例略有改善,除下肢功能障碍外还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末次随访临床功能依据Majeed评分评定:优1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术前Gibbons评分为(3.29±0.47)分,术后为(1.53±0.94)分(t=12.94,P<0.01). 结论 对于不稳定的骶骨骨折,后路骶管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可以恢复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有利于神经损伤的恢复,允许早期负重,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腰椎骨盆三角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4年3月采用微创入路对14例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进行腰椎骨盆三角固定,其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19~49岁,平均40.5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C1型10例,C2型3例,C3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45d,平均23.1d。纵向内固定系统为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系统)联合髂骨螺钉及CDHTMLEGACY CMAS骶髂内固定系统,术后对骨折愈合及伤口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随访。结果手术时间87~150min,术中出血量200~400m L。9例采用CMAS系统,5例采用USS系统联合髂骨螺钉;横向骶髂螺钉固定8例,跨骶骨钢板固定6例。9例进行骶神经根减压,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本组患者平均获得6.5个月的随访,未出现伤口渗液、皮缘坏死或伤口感染等伤口并发症;2例患者诉髂后上棘螺钉突出不适;无内固定断裂、复位丢失及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全部患者骨折基本愈合,6例患者已取出内固定物。结论采用微创方法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不仅能够完成牢固的内固定,而且可降低术中对软组织的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研究髂骨后柱的解剖形态及腰椎-髂骨固定术在Denis Ⅲ区粉碎性骶骨骨折后骨盆环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17具尸体骨和干燥骨对髂骨后柱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量髂骨后柱的长度、宽度、安全高度及标准高度,描述髂骨钉的进针点及操作方法.选择9例累及DenisⅢ区的粉碎性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在减压的同时采用腰椎-髂骨固定技术进行骨盆环重建.术后进行随访,对腰椎-髂骨固定技术的作用及神经康复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髂骨后柱平均长110.57 mm,宽24.24 mm;标准高度14.54 mm,安全高度31.46 mm.使用固定技术的9例患者术后可即刻行翻身活动,8例进行了13~37个月的随访,重建的骨盆环稳定,坐卧行功能良好,植骨融合,达到保持患肢功能和骨盆稳定性的目的 .结论 髂骨后柱为腰椎-髂骨固定技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基础,在骶骨骨折合并前盆环破裂需要神经减压和固定时,该技术可提供牢固的内固定,对骨盆环重建、术后护理和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传统影像学监测技术结合骶骨斜坡位影像学监测进行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临床研究、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 方法经术前牵引复位及肠道准备后,以C形臂X线机在骨盆入口位、出口位及骶骨斜坡位影像学监测下对37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行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其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18~63岁,平均30.8岁. 结果 37例均获随访,时间4~23个月,平均9.8个月.其中基本解剖复位28例,7例遗留2 mm冠状面移位,2例残余移位5 mm.无医源性神经血管并发症,骨折全部愈合.根据Majeed疗效评估标准,优良率95%.结论 结合骶骨斜坡位的影像学监测技术,可提高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的安全性,简化操作程序,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联合应用骨盆外固定和内固定术分期分阶段治疗陈旧性CⅠ、Ⅱ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7月共收治6例陈旧性CⅠ、Ⅱ型骨盆骨折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4-62岁,平均55岁。道路交通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受伤时间3周-2个月,均合并有不同程度其他组织脏器损伤。X线及CT检查示耻骨联合分离,其中2例分离间距&gt;2.5cm,骶骨骨折未有骶髂关节分离脱位CⅠ型4例;骶骨骨折伴骶髂关节分离脱位CⅡ型2例。一期先采用外固定支架逐渐加压复位前环,纠正旋转不稳定,同时配合骨牵引纠正垂直不稳定,二期再行前后环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6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后患者主观感觉均较术前好转,骨折骨性愈合。术后对复位情况按Matta评分:优4例,良1例,中1例;对功能恢复情况按Majeed评分:优4例,良1例,中1例。结论联合应用骨盆外固定分阶段加压复位前环以及纠正垂直移位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以及髂腰间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CⅠ、Ⅱ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Legacy椎弓根螺钉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 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选择性采用微创Legacy椎弓根螺钉治疗1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1 ~60岁,平均39.6岁。均为闭合性Tile C型骨折。骨盆后环损伤均为骶骨骨折;骨盆前环损伤类型为单侧耻骨坐骨支骨折4例,双侧耻骨坐骨支骨折8例。合并休克3例。前环采用微创技术重建带内固定术,后环采用微创Legacy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结果 手术时间80 ~ 110 min,平均90 min;术中失血80 ~ 150 ml,平均105 ml。12例患者均获随访6 ~ 32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复位满意,骨折Ⅰ期愈合,愈合时间9~13周,平均11.5周。无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参照Lindahl改良的骨盆损伤后功能评定标准:优10例,良2例,平均得分78.6分。 结论 在良好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利用微创技术Legacy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环和重建带固定前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术中透视少、手术时间短、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骨纵形骨折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应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治疗骶骨纵形骨折及疗效评价。方法牵引复位后,C形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纵形骨折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8~57岁,平均30.2岁。其中17例行骨盆前环固定,闭合复位耻骨支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9例,耻骨联合分离经皮拉力螺钉固定2例,耻骨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经皮拉力螺钉固定1例,耻骨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5例。结果手术时间30~65min,平均42.5min。术后住院时问3~12d,平均6.5d。1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5个月。无骶髂部疼痛16例,轻度疼痛3例;18例均恢复原工作,1例术后再移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发生医源性S1神经损伤。结论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纵形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问短,康复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76例,男性47例,女性29例;年龄17~61岁,平均35.6岁。骨折AO分型:A1.3型43例,A2.1型19例,A2.2型7例,A3.1型5例,A3.2型2例。按脊髓损伤程度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组5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71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行后路切开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均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12个月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通过术前、末次随访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椎管侵占率、ASIA评分4个主要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未发生内固定物断裂及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术前(47.3%±9.8%),术后12个月(87.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29.3°±5.8°),术后12个月(6.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侵占率:术前(29.5%±6.7%),术后12个月(11.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脊髓损伤组感觉评分:术前(150±17)分,术后12个月(175±16)分;运动评分:术前(47±14)分,术后12个月(79±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感觉评分:术前(167±21)分,术后12个月(186±13)分;运动评分:术前(71±15)分,术后12个月(82±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能有效减压、恢复椎体高度、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5月解放军武汉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8~63岁,平均35.5岁。骨盆骨折Tile B/C型分型中:B1型7例,B2型5例,B3型2例;C1型3例,C2型1例。18例患者骨盆后环骶髂复合体损伤均在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前环均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1例患者第3天复查出现外固定架松动,X线片示耻骨联合分离至术前,再次入手术室行前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1例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查发现外固定架松动,X线片示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无明显移位,一侧骶髂关节螺钉脱出钉道约1.0cm,重新调紧外固定架,3个月后拆除为固定架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余患者内外固定效果稳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依据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优1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术后3个月拆除外固定架行X线、CT三维重建均显示耻骨联合无分离,骨折愈合良好,除1例骨盆前环更换固定方式未进行后期随访外,余17例患者术后均获10~24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10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伸直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12月-2006年12月,采用后路寰楸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伸直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1~59岁,平均39.2岁.齿状突骨折均为Anderson Ⅱ型新鲜骨折,术前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8.6~14.9分,平均10.7分.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及颅骨牵引术.均于全身麻醉下采用枢法模Vertex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直视下行C1、C2复位固定术.结果 本组患者未发生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寰枢椎骨折脱位均完全复位,术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6 d(平均4 d)颈托保护下离床活动.随访12~36个月(平均22个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X线片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所有骨折均呈骨性愈合.神经功能JOA评分13.5~16.9分,平均15.8分.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具有术中复位、固定可靠、骨愈合率高等特点,为齿状突骨折合并伸直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普通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的51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应用膨胀钉25例(膨胀钉组),应用普通钉26例(普通钉组)。术后随访并对比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伤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51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26.5个月的随访,普通钉组中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膨胀钉组未发生螺钉松动。两组患者骨融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矫正、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远期随访发现普通钉组椎体高度再丢失高于膨胀钉组(P0.05)。结论经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较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能维持骨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钉棒系统改良3钉和常规2钉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骨科2016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骨盆前环损伤患者48例,均为Tile B型骨盆骨折,按不同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分别行改良3钉(24例)和常规2钉固定(2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2、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Majeed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患者获得6~13个月随访,平均9.2个月。改良3钉组手术时间为(53.9±10.3)min,术中出血量为(33.6±8.5)mL,均多于常规2钉组(P<0.01),但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3钉组术后2个月的Majeed评分为(75.3±9.3)分,术后3个月的Majeed评分为(80.5±10.4)分,均优于常规2钉组(P<0.05)。改良3钉组末次随访Majeed评分为(82.8±8.6)分,与常规2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3钉和常规2钉固定均是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改良3钉固定稳定性更好,可以更早期促进骨盆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0.
椎弓根钉棒系统皮下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皮下内固定治疗的骨盆前环不稳定骨折患者资料,B1~B3型14例,C1~C2型4例。C型骨折先固定后环,前环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皮下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4.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股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及复位丢失。Majeed骨盆骨折评分,优10例,良7例,中1例,优良率94.4%。椎弓根钉棒系统皮下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不稳定骨折有效、微创,术中应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及压迫周围血管、神经及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