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肌腱单束股骨、胫骨隧道法与双柬股骨、双束胫骨隧道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效果。方法对27例ACL断裂患者应用同种异体肌腱分别采用单柬股骨、胫骨隧道法(单束组),双束股骨、双束胫骨隧道法(双束组)重建前交叉韧带。单束组13例,双束组14例。于术后1年以Kt-2000关节动度计检查,在膝关节屈曲30°、60°、90°分别测量胫骨前后移动情况;以Pivot shift test进行旋转稳定性的比较检查膝旋转情况。结果2组的活动范围、大腿围度差值、IKDC主观评分和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以及单、双束重建组的前向稳定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旋转稳定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前向稳定性与单束重建无明显差异,旋转稳定性优于单束重建。  相似文献   

2.
背景:自体肌腱的编织方法不同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疗效有所差异,其首选治疗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单束与双束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病例资料,根据移植物束的构成方式将其分为2组:双束组24例,单束组24例。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用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每位患者治疗后至少随访6个月,采用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等对膝关节综合评定。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48例患者均无关节内感染、关节内积液及切口红肿等并发症。1年随访 IKDC 评分和Lysholm评分显示双束组均优于单束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关节镜下行单束和双束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相比之下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背景:膝关节内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多采用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重建及双束双隧道重建,目前单隧道双束重建也已应用于临床,但具体疗效尚不明确。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07-03/2009-06选择21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同期18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体胫前肌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两组患者重建疗效。结果与结论:单隧道双束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8.0±3.3)个月;单隧道单束组随访13~27个月,平均(19.8±3.6)个月。末次随访时单隧道双束组与单束组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87.0±2.2)分、(87.5±2.3)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也是一种可靠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体腘绳肌双束4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利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和钮扣悬吊固定.KT-2000检测、2000 IKDC、Lysholm和Tegner评价表评分并分析膝关节和患肢功能.结果 术后对患者定期随访9~30个月(平均18个月),34例Iachman试验阴性.KT-2000检测:患侧、健侧胫骨前移之差由术前(6.4±2.9)mm降为随访结束时(2.1±0.6)mm.按照2000IKDC膝关节检查表,34例患者(97.1%)分级评价正常或接近正常.2000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分别从术前(42.6±5.9)、(47.8±6.2)、(3.7±0.3)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95.6±3.4)、(93.8±2.7)、(6.7±0.6)分(P<0.05).结论 采用自体胭绳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膝关节内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多采用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重建及双束双隧道重建,目前单隧道双束重建也已应用于临床,但具体疗效尚不明确。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07-03/2009-06选择21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同期18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体胫前肌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两组患者重建疗效。结果与结论:单隧道双束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8.0±3.3)个月;单隧道单束组随访13~27个月,平均(19.8±3.6)个月。末次随访时单隧道双束组与单束组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87.0±2.2)分、(87.5±2.3)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也是一种可靠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国内关于前交叉韧带翻修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后行翻修治疗的主要原因、适应证、方法及效果。方法: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失稳需要接受翻修患者30例,均在关节镜下行探查与翻修治疗。翻修后应用KT-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标准(IKDC)、Lysholm及Tegn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中,初次手术选用自体骨-髌腱-骨移植物9例,自体半腱股薄肌腱14例,同种异体腘绳肌腱7例,翻修原因上、下两端骨道均偏前8例,上骨道偏前12例,下骨道偏前8例,其中1例合并关节强直;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固定上骨道内骨块的挤压螺钉位置异常1例;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撕脱骨折未予修复1例。翻修术中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和吸收12例,韧带有部分连接但已明显松弛失张力18例。无骨道骨质严重缺损,均一期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手术,重建移植物采用同侧腘绳肌腱(STG)10例,对侧腘绳肌腱14例,人工韧带6例。前交叉韧带翻修后KT-2000检查膝关节屈曲90°和30°平均差值,以及IKDC、Tegner和Lysholm评分均较翻修前有明显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失败的原因较多,但主要与手术骨道位置异常、固定失效、复合韧带损伤处理不当、关节强直等有关。前交叉韧带翻修后膝关节的主观功能和客观稳定性可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前内入路建立股骨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采用关节镜下经前内入路建立股骨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治疗的57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采取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IKDC)评估膝关节功能、Lysholm膝关节评分、Laehman试验、轴移试验、K-T2000检测评价稳定性及关节活动范围。结果:5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术后1年IKDC、Lysholm评分、K-T2000检测胫骨前后移动距离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Laehman试验、轴移试验均阴性。结论:关节镜下经前内入路建立股骨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确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在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是否保留残端的两种方法,分析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即将手术的5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 =25)和对照组(n =25)。观察组在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采用保留残端在鞘内重建;对照组在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中清除残端。均选择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术前、术后及定期随访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Lysholm、IKDC)的评估、膝关节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2000测量)客观稳定性的评价及本体感觉功能的测定。结果 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3、6、9和12个月及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对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IKDC评分对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比较测量侧-侧(患侧及健侧KT-2000)的差值<3 mm,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本体感觉的角度重复试验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术后两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 在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术后膝关节的功能、稳定性及本体感觉恢复好,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主要有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两种方式。目的:随机对比应用异体跟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2006-01/2009-01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分别行异体跟腱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结果与结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计划并获得随访的病例共52例。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较单束重建组长,行关节腔穿刺的病例数较单束重建组多(P〈0.05)。手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束组重建及双束重建组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未见明显差别(P〉0.05)。说明与单束重建比较,双束重建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提高,且双束重建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关节肿胀重,故不推荐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优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自体-同种异体混编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80例,术前、术后行Lachman试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IKDC)、Lysholm评分及KT-1000测试,进行主客观评分,评估重建疗效。结果重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训练并获得3年随访的病例共80例,重建前后的Lachman试验、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及KT-1000测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同种异体混编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背景:选择双束还是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目的:系统评价自体腘绳肌腱双束与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Springerlink、CNKI、CBM等数据库,收集自体腘绳肌腱双束对比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Jadad量表对所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数据资料,使用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5篇,共100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束重建与单束重建后KT测量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0.51,95%CI(-0.74,-0.28),P〈0.0001];重建后轴移试验阴性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R=1.27,95%CI(1.11,1.45),P=0.0003];重建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2.10,95%CI(-3.65,-0.55),P=0.008];重建后IKDC分级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04,95%CI(0.99,1.06),P=0.10]。双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对于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优于单束重建,而对于恢复膝关节功能两者疗效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自体腓骨长肌腱(PLT)与腘绳肌腱(HT)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市中医医院2017年8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0例,20例行自体PLT重建前交叉韧带(PLT组),36例行HT重建前交叉韧带(HT组)。在术前及术后6和12个月,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合并半月板损伤、受伤时间、体重指数(BMI)等进行分析,并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对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HT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均较PLT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6和12个月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6和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自体PLT重建前交叉韧带较HT重建前交叉韧带用时少、创伤小、更加美观,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疗效确切,可作为移植物替代HT行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一站式个性化单束重建术治疗策略。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0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根据术前精确测量其股骨骨性解剖参数及半月板损伤类型制定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方案,其中试验组采用股骨AM束附着点(即足印区直接止点区域)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足印区中心定位。比较2组治疗前、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并对比治疗前、末次随访时拉赫曼(Lachman)、前抽屉试验(ADT)及轴移试验(PST)结果,另比较KT-2000测量仪下胫骨前移度。结果2组末次随访时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试验组末次随访时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末次随访时的Lachman试验、ADT试验、PST试验结果等级分布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末次随访时的Lachman试验、ADT试验、PST试验结果等级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KT-2000测量屈膝30°及90°的胫骨前移度均小于治疗前,试验组末次随访时KT-2000测量屈膝30°及90°的胫骨前移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实施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精确测量其股骨骨性解剖参数及评估半月板损伤情况,并以此为指导,采用改良的股骨AM束附着点定位的单束解剖重建方案,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稳定性,且在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自体腘绳肌双束与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方式是决定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自体腘绳肌双束与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是临床上常用的修复方法。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双束与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2005-05/2009-06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的56例急性前交叉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其中36例行单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术,20例行双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术,所有患者前交叉韧带的重建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后随访16~42个月,评估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稳定性等指标。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无伸膝受限。两种重建术后患者的Lysholm-Tegner和IKDC膝关节综合功能评定结果、KT-1000检测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年,取出界面螺钉时行关节镜检查,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的重建韧带松弛,说明双束与单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5.
背景:传统的前交叉韧带重建为单束重建,不能改善膝关节的旋转不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重建前磁共振检查均报道有前交叉韧带损伤。采用自体腘绳肌双束4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随访≥3个月。KT-2000测量结果显示重建后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较重建前减小(P〈0.05),Lachman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重建后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阳性率下降(P〈0.05)。国际膝关节功能评分分级评定结果显示,21例患者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P〈0.01),结果证实,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时移植物加用高强度编织缝线与否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2018年收治的40例后交叉韧带断裂并进行韧带重建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自体腘绳肌移植物中是否加用Arthrex AR-7200(Arthrex,Naples,FL,USA)编织缝线分为试验组(17例)和对照组(23例),以后抽屉试验(posterior drawer test,PDT)作为膝关节稳定性的评价标准,以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作为膝关节功能性评价标准,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比较术后1年试验组与对照组膝关节评价结果,以及两组患者术后1年与术前膝关节评价结果。结果膝关节功能性方面:试验组术前及术后1年Lysholm评分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分别为64(40,81)、84(73,87)分,对照组分别为68(48,78)、80(70,90)分,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35、-3.576,P值分别为0.011、<0.001);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术前及术后1年Tegner评分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分别为2.0(1.0,2.5)、6.0(5.0,7.5)分,对照组分别为2.0(1.0,3.0)、6.0(4.0,7.0)分,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397、-4.122,P均<0.001);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IKDC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Z值分别为-3.750,-4.234,P均<0.001),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后抽屉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Z值分别为-3.674,-4.083,P均<0.01),并且试验组膝关节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Z=0.156,P=0.039)。结论自体腘绳肌重建后交叉韧带可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并且在移植物中放置高强度编织缝线更利于膝关节稳定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