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前ABCD2评分将患者分低危组40例、中危组76例、高危组68例,以能处理个人事务而不需帮助和死亡为界,依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自理组101例、需帮助组79例、死亡组4例,比较各组患者经短期住院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好转情况。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出院时的自理率分别为90.0%、55.3%、33.8%,需帮助率分别为5.0%、44.7%、63.2%,低危组患者的自理率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P0.05),中危组患者的自理率明显高于高危组患者(P0.05),低危组患者的需帮助组率明显低于中、高危患者(P0.05),中危患者的需帮助组率明显低于高危患者(P0.05)。结论:ABCD2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ABCD3-V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IA患者212例,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BCD3-V评分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ABCD3-V评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2例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27例(12.7%)。ABCD2、ABCD3与ABCD3-V评分法预测TIA后7 d内脑梗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671、0.729、0.808。高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0.01,P0.05),中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P0.01)。ABCD 3-V评分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945,P0.01)。结论:ABCD3-V评分法能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探讨分析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的风险.方法 选择2003-06~2007-06我院门(急)诊和住院的TIA连续病例362例,于随访1个月末将TIA患者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分别分析TIA的类型、年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和相关病史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TIA的发病类型、年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血压、糖尿病、发作次数和脑卒中史均与脑梗死有关.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两个系统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60岁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大于年龄<60岁者(P<0.05);单侧肢体无力患者与言语不清但无肢体无力和其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持续时间>10 min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与<10 min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发作次数1次、2~3次、>3次三组之间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糖尿病、有脑卒中史的TIA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或P<0.05).按照ABCD2模型,分别在TIA后第2、7、30天评分6分以上的患者(高危组)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与6分以下的患者(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门(急)诊工作中可以根据ABCD2评分系统对TIA患者进行早期病情评估,及时发现高危患者,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标准和ABCD2评分标准,测定179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评分法和ABCD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1、0.699。179例TIA患者中≤2分者29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为3分者2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9%;评分为4分者5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4%;评分为5分者5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2%;评分≥6分者17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65%。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32%和65%(P<0.05)。结论ABCD2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评分法,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ESRS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816例,随访1年内卒中的复发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在总体人群及TIA、小卒中、大卒中患者中预测卒中复发的效度。结果:完成1年期随访757例,完成随方的总体人群及TIA、小卒中、大卒中患者1年期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2.95%、15.04%、10.21%、13.88%,ESRS评分预测卒中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01、0.596、0.582、0.611。结论:ESRS评分预测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率的效度最高,TIA其次,小卒中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lasgow-Blatchford(GBS)和AIMS65评分对急诊内镜检查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该院需行急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了220例次内镜检查(121例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99例结肠镜检查)。随访期间,46例(25.56%)患者出现再出血。86例患者(47.78%)为低危GBS评分(分数≤11),94例患者(52.22%)为高危GBS评分(分数≥12)。高危组与低危组患者再出血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危组死亡率(29.79%)明显高于低危组(10.47%,P0.001)。单独研究下消化道出血组时,高危组死亡率(26.93%)仍高于低危组(6.01%,P0.05)。94例患者(52.22%)为高危AIMS65评分(0分或1分),86例患者(47.78%)为低危AIMS65评分(≥3分)。高危组与低危组患者再出血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危组死亡率(32.98%)明显高于低危组(6.98%,P0.001)。单独研究下消化道出血组时,高危组死亡率(28.12%)仍高于低危组(5.93%,P0.05)。Cox多变量分析显示输血、并存肿瘤、未使用内镜止血和高AIMS65评分是低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GBS和AIMS65两种评分中,AIMS65评分是急性胃肠道出血患者有效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和sCD147表达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d内发生脑卒中风险评估的效能。方法收集首发TIA患者136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了常规MRI检查,记录TIA患者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21例(6~7分)、中危组75例(4~5分)、低危组40例(0~3分)。观察7d内是否发生脑血管事件分为脑卒中组38例和TIA组98例,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sCD40L和sCD147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sCD40L和sCD147水平及ABCD2在评估TIA后早期脑卒中风险的效能。结果 TIA患者高危、中危、低危组血清sCD40L和sCD14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卒中组血清sCD40L和sCD147水平也显著高于TI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sCD147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83,0.79)。血清sCD40L、sCD147水平及ABCD2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84、0.67,最佳阀值分别为3.80、4.20和4.00时,其敏感度分别为96.5%、93.6%和90.4%;特异度分别为90.1%、91.2%和71.5%。结论对TIA后早期脑卒中风险的评估效能,血清可溶性CD40L和CD147水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ABCD2评分,其可作为TIA危险因子和预测早期脑卒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低密度脂蛋白(LDL)(简称ABCD2L)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按ABCD2和ABCD2L评分对绍兴市人民医院165例TIA患者分组、评分,观察各组2,7 d脑梗死发生率,用ROC曲线评价两种评分法的预测价值.进一步根据两种评分危险分层,分低、中、高危三组,比较各组间卒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TIA患者脑卒中率:2 d时为13.33%;7 d时为20.0%.预测2 d卒中风险,ABCD2及ABCD2L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和0.80;预测7 d卒中风险,两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和0.79.按ABCD2评分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率:2 d时,1.9%,14.9%,30.8%;7 d时,3.8%,21.8%,46.2%(P<0.05).按ABCD2L评分危险分层,三组脑卒中率2 d分别为0%,7.8%,31.1%;7 d时脑卒中率分别为0%,12.6%,44.4%(P<0.05).结论 ABCD2L改良评分较ABCD2评分更具预测准确性.其危险分层可用来筛选TIA后早期卒中的危险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Blatchford危险性积分(GBS)、Rockall及AIMS65评分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再出血及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86例ANVUGIB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所有患者入组时的GBS、Rockall、AIMS65评分及危险分层情况;统计患者治疗2个月期间的再出血、干预及死亡情况,并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3种评分系统对ANVUGIB患者再出血及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186例患者中Rockall评分低危组75例、中危组67例、高危组44例,AIMS65评分低危组99例、高危组87例,GBS评分低危组61例、高危组125例,使用质子泵抑制剂162例,转ICU 15例,平均初次住院时间(11.14±1.07)d;治疗2个月期间,病情总体好转159例(85.48%),再出血21例(11.29%),行输血、内镜止血及介入干预治疗88例(47.31%),死亡18例(9.68%);比较再出血组(n=21)与未再出血组(n=165)、死亡组(n=18)与存活组(n=168)患者的Ro...  相似文献   

10.
查德喜  汪海宏  代霞 《临床荟萃》2012,27(15):1299-1301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法在判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ABCD2评分标准,对118例TIA患者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观察3组7天内和90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其中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低危组1.8%(1/55)、中危组18.0%(7/39)、高危组45.8%(11/24)(P<0.01);90天内脑梗死发生率低危组7.3% (4/55)、中危组25.6%(10/39)、高危组70.8%(17/24)(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目前临床判断TIA短期预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其分值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但对低危患者的筛选,ABCD2评分可能仍需改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验证急诊脓毒症病死率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 score,MEDS)对于急诊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并将其对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救治的613例脓毒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患者的证急诊脓毒症病死率评分(MED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情况评价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SAPSⅡ)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随访28 d转归。根据患者MEDS评分分值将死亡风险分级:极低危险组(0 ~4分)、低度危险组(5~7分)、中度危险组(8~12分)、高度危险组(13 ~ 15分)、极高危险组(大于15分),各组间实际病死率采用X2检验比较。再对生存组和死亡组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预测死亡的独立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MEDS与APACHEⅡ,SAPSⅡ和MEWS评分对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 失访10例,完整记录603例。MEDS评分患者各组实际病死率分别为0%,7.7%,18.5%,46.7%,63%,各组间实际病死率有显著区别。生存组(440例)与死亡组(163例)之间年龄和四种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EDS,APACHEⅡ,SAPSⅡ、MEWS评分均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因素,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为0.767,0.743,0.741和0.636。结论 MEDS评分可以对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进行分级,在患者28 d病死率方面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适用于急诊脓毒症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进的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33例TIA患者,记录其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情况.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ABCD2联合颈动脉超声(carotid ultrasound)的改良评分法(ABCD2-CU评分法)给TIA患者进行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BCD2评分及ABCD2-CU评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差异.结果 133例TIA患者7d内有35例(26.3%)进展为脑梗死.单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时血压≥140/90 mmHg(1 mmHg =0.133 Kpa)、单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颈动脉斑块形及颈动脉狭窄等8项危险因素与TIA后早期脑梗死密切相关(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单侧肢体无力[OR(95% CI),3.52 (1.76~12.34)]、持续时间≥10min [2.45 (1.06~9.27)]、糖尿病史[3.37 (1.27~ 10.94)]、高血压病史[4.15 (1.71~13.34)]、颈动脉斑块[6.32 (2.46 ~ 19.40)]及颈动脉狭窄[12.73(2.67 ~44.35)]是TIA后早期进展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ABCD2-CU评分(AUC =0.802,95% CI:0.717 ~0.888,P=0.000)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2评分(AUC=0.614,95%CI:0.511~0.717,P=0.036).结论 ABCD2-CU评分较ABCD2评分在判断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方面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可帮助医生鉴别高危患者,以早期采取及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诊脓毒症改良死亡风险评分(NMEDS)对急诊脓毒症患者危险分层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急诊科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急诊就诊并且明确诊断为脓毒症患者164例,随访28 d按照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48例)和存活组(116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24h内NMEDS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并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NMEDS与APACHEⅡ评分对急诊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预后能力的比较.结果 死亡组患者在入院24h内NMEDS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13.4±1.8)vs.(5.8±2.1),P <0.01;APACHEⅡ评分相比较,死亡组(27.4±3.6)分较存活组(17.6±4.1)分高,P=0.003;NMEDS评分不同分值28 d患者病死率:≤4分为4.5%,5~8分为10.0%,9~12分为19.4%,13~16分为42.4%,≥17分为66.7%.NMEDS对患者28 d死亡风险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数值上较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701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结论 NMEDS对急诊脓毒症患者是可以应用的危险分层评分系统,在急诊临床工作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复发风险分层的关系。方法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对8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40例)和ESRS 0~2分组(4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和程度。结果 ESRS≥3分组与ESRS 0~2分组相比,ESR≥3分组中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本次卒中之前有TIA或缺血性卒中的比例明显较高(P<0.05)。ESRS≥3分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脂质性、钙化性斑块发生率,中、重度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ESRS 0~2分组(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总动脉IMT≥1.0 mm,脂质性、钙化性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ESRS≥3分组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复发高危风险密切相关。颈总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卒中高危复发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诊病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探讨A2DS2评分对SAP的预测效能。方法 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连续纳入2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分为SAP组(n=103)与非SAP组(n=168),分析SAP的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A2DS2评分对SAP的预测作用。 结果 急诊病房中SAP发生率为38.0%,两组年龄、吞咽障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合并症(心房颤动、冠心病和脑卒中)、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吞咽障碍、高NIHSS评分和意识障碍是SAP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A2DS2评分预测SA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8。结论 A2DS2评分能有效预测急诊病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急诊潜在危重患者应用改良式早期预警评分(MEWS)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对病情评估及预后分析的可行性及适用性。方法对455例危重病患者分别进行MEWS及APACHEⅡ评分,对2种评分标准不同分数段患者在门诊、专科普通病房(HDU)、重症监护室(ICU)、急诊中治疗的构成比进行分析,比较2种评分标准的门诊治愈率、1个月内出院率,以及对门诊、HDU、ICU、急诊患者预后评价的灵敏性及特异性。结果 MEWS>5分时,患者病情危险性及死亡率显著升高,与5分以下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15分时,患者危险性显著增加,与15分以下者相比差异显著。两种评分标准对门诊、HDU、ICU、急诊患者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评分标准均可对危重患者病情做出正确评估,能有效识别急诊中潜在的危重患者,但与APACHEⅡ相比,MEWS操作简单、评分快速、费用较低,更适合应用于急诊科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初步建立AKI的预警评分.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从广东汕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转移到心血管内科的NSTEMI患者296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发生AKI前后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者住院后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STEMI患者住院后发生AKI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进而根据各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R值),初步建立预警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分辨能力,采用Hosmer-Len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其校准能力.结果 共入选296例NSTEMI患者,AKI发病率为18.4%,其中AKI I期35例(64.8%),AKIⅡ期12例(22.2%),AKIⅢ期7例(1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功能Killip分级、贫血、发病至急诊科时间,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NSTEMI患者住院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而初步建立NSTEMI患者发生AKI的预警评分,总分为各独立危险因素评分之和,最高分为13分,根据约登指数,预测AKI风险的最佳界值为3.5分,从而获得评分系统的风险分层标准为:评分≤3.0分预示低危风险,评分≥4.0分预示高危风险.初步建立AK1评分系统分辨能力较高(AUC=0.806,P<0.01),具有较好的校准能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503).结论 年龄、心功能Killip分级、贫血、发病至急诊科时间,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NSTEMI患者住院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步建立的AKI预警评分可能有助于急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AKI患者并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ABCD2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根据CTA的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对患者出现TIA后7天之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进行观察。结果11例(18.3%)患者TIA后7天内出现脑梗死。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并且低危组患者中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同样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结论ABCD2评分能够有效地预测患者出现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再结合头颈部CTA检查,能够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2例,依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浆BNP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死亡率为15.09%(32/2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OR=3.819)、大面积脑梗死(OR=6.228)、血浆BNP浓度≥280 ng/L(OR=5.191)、NIHSS评分≥13分(OR=3.536)为脑卒中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NIHSS评分≥13分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9.1%、75.0%、87.0%;血浆BNP≥280 ng/L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0%、81.3%、84.4%。结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血浆BNP水平及NIHSS评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死亡的高危因素,其中血浆BNP水平和NIHSS评分可能可作为预后死亡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