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中药榆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 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并利用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等波谱学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检测部分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榆树皮的8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桦木酸(1)、黄花菜木脂素C(2)、木栓酮(3)、熊果酸(4)、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6)、东莨菪内酯(7)、1,3-二羟基蒽醌(8)、22-O-(4-hydroxy-3-methoxy-cinnamyl)-docosanoic acid(9)、曼宋酮E(10)、曼宋酮H(11)和β-谷甾醇(12).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 显示,化合物10、11对人肺癌细胞株H460的IC50值分别为(6.84±0.09)和(30.19±0.64)mg/L;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IC50值为(0.043±0.001)和(18.55±2.45)mg/L;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IC50值为(7.26±0.29)和(21.94±4.39)mg/L;小鼠黑素瘤细胞株B16F10的IC50值为(7.05±0.09)和(29.14±7.89)mg/L.结论 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3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10、11对肿瘤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八仙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草药八仙草(Galium aparineL.)全草的6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制备薄层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鉴别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香草酸(2),原儿茶酸(3),胞嘧啶(4),胞嘧啶核苷(5),尿嘧啶(6),尿嘧啶核苷(7),腺嘌呤核苷(8),1,3-二羟基蒽醌(9),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新橙皮糖苷(10),1,4-二羟基-3-异戊烯基-2-萘酸甲酯双葡萄糖苷(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中药鬼针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鬼针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80%乙醇渗漉提取,硅胶、SephadexLH-20等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学反应和光谱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鬼针草中得到3,5-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奥卡宁4'-O-β-D-(2'',4'',6''-三乙酰基)-葡萄糖苷(2),3',4'-二甲氧基槲皮素(3),3,5-二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4),7,8,3',4'-四羟基二氢黄酮醇(5),7,8-二羟基香豆素(6),5,8,4'-三羟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鬼针草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肺形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李彬  陈立  刘士军  董俊兴 《军事医学》2012,(12):920-924
目的对中草药肺形草6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鉴别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包括9个黄酮类,3个三萜类,1个酚酸类,它们分别为异牡荆素(1),异牡荆素-7-O-鼠李糖(2),异荭草素-7-O-鼠李糖(3),肥皂草苷(4),三叶豆苷-2″-O-鼠李糖(5),三叶豆苷(6),8-羟基-1,2,6-三甲氧基呫吨酮(7),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呫吨酮(8),1,2,8-三羟基-5,6-二甲氧基呫吨酮(9),齐墩果酸(10),熊果酸(11),胡萝卜苷(12),咖啡酸(13)。结论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报道了化合物2和3的核磁共振数据。  相似文献   

5.
白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中药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全草的6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制备薄层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鉴别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包括6个异黄酮类,3个苯甲酸类衍生物、1个三萜和1个单糖苷,鉴定为:芒柄花苷(ononin,1)、染料木苷(genistin,2)、5-羟基芒柄花苷(5-hydroxyl ononin,3)、芒柄花素(formononetin,4)、大豆素(daidzein,5)、大豆苷(daidzin,6)、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aldehyde,7)、香草酸(vanillic acid,8)、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9)、阿拉伯呋喃糖苷乙酯(ethyl-α-D-arabinofuranoside,10)、熊果酸(ursolicacid,11)。结论化合物1、2、3、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青阳参提取物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青阳参(萝蘼科)根茎中化合物的结构,寻找非甾类的新化合物和活性成分。方法:青阳参根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用柱层析分离,得到的纯品用光谱方法确定结构,通过检索确认其是否为新发现的化合物,并进行初步的抗真菌实验。结果:分离得到7个组分,结构分别为:1-[4-甲氧基-3-(6-甲氧基-3-乙酰基苯基过氧)苯基]乙酮(1)、1-(3-羟基-7-乙酰基萘-2-基)乙酮(2)、1-(3,4-二羟基苯基)乙酮(3)、1-(2,4-二羟基苯基)乙酮(4)、1-[3-(3,6-二羟基-2-甲基苯甲酰基)-2,4-二羟基苯基]乙酮(自首乌二苯酮)(5)、N,N-二甲基乙胺(6)和2-氧代-2-苯基乙酸(7)。结论:组分1和2为新化合物,1有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欧地笋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欧地笋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MS、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该植物地上部分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2,5-二甲基-7-羟基色原酮、槲皮素、山奈酚、胡萝卜苷。结论该7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牡丹皮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牡丹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RP-18反相柱色谱等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牡丹皮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酰芍药苷(1)、芍药苷-4-甲基醚(2)、β-谷甾醇(3)。结论化合物2为一个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裂片石莼的化学成分,明确其功效的物质基础.方法 运用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自由基体外模型,对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从裂片石莼氯仿部位得到5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5-羟基-6,7,3 ',4'-四甲氧基黄酮、吡咯并哌嗪-2,5-二酮、对羟基苯甲酸和琥珀酸.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裂片石莼中分离得到,其中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络石藤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对络石藤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光谱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黄酮,分别是:芹菜素(Ⅰ),4′,5,7-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Ⅱ),槲皮苷(Ⅲ),大豆苷(Ⅳ),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V)。结论化合物Ⅱ,Ⅲ和Ⅳ为从络石属植物中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走马胎根茎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和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测试三萜皂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了7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包括3β-O- 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  相似文献   

12.
回回蒜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回回蒜(Rannunculus chinensis)子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回回蒜子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出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1)、山奈酚(kaempferol,2)、木犀草素(luteolin,3)、槲皮苷(quercitrin,4)、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5)、没食子酸(gallic acid,6)、柔花酸(ellagic acid,7)、山奈酚-3-O-β-芸香糖苷(kaempferol-3-O-β-rutinoside,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7-酮香木鳖苷(ketologanin,10)。结论化合物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3、4、5、6、7和8首次从回回蒜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骨生长相关因子对兔骨膜细胞生长分化的量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ecombinanthumanbasicfibroblastgrowthfator,rhFGF)、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 geneticprotein -2 ,rhBMP -2 )三种骨生长相关因子对兔骨膜细胞生长及分化的量效作用 ,为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兔骨膜细胞 ,分别与终浓度为 10 - 8,10 - 7,10 - 6 mol/L的地塞米松 ;终浓度为 50 ,2 0 0 ,50 0ng/ml的rhFGF ;终浓度为 50 ,50 0 ,10 0 0ng/ml的rhBMP -2共培养。分别于 4,7d后终止培养并测定细胞生长及分化指标。 结果 10 - 6 mol/L地塞米松显著抑制细胞蛋白合成 ,且对骨膜细胞碱性磷酸酶 (alkalinephosphatase ,ALP)表达无明显影响。各浓度组rhFGF显著促进了细胞蛋白合成量 ,而表现出明显的ALP活性抑制。各浓度组rhBMP -2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 ;50ng/ml的rhBMP -2不影响骨膜细胞的ALP活性 ;当浓度增加到 50 0ng/ml与 10 0 0ng/ml时 ,ALP活性显著增加 (P <0 .0 1)。 结论 rhBMP -2在不影响骨膜细胞增殖的前提下 ,适当的浓度能够显著促进骨膜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 ,在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鹿蹄草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Pyrola calliantha H.Andre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鹿蹄草水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经理化数据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鹿蹄草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高熊果酚苷(1),4-hydroxy-2-[(E)-4-hydroxy-3-methyl-2-butenyl]-5-methylphenyl β-D-glucopyranoside(2),草夹竹桃苷(3),pisumionoside(4),反式-9,10-十八碳烯酰胺(5),棕榈酸(6),棕榈酰基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2)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7)为该属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扛板归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扛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扛板归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质谱、核磁共振谱)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出1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1)、异鼠李素(isorhamnetin,2)、金丝桃苷(hyperrosid,3)、槲皮苷(quercitrin,4)、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5)、没食子酸(gallic acid,6)、鞣花酸(ellagic acid,7)、3,3′-二甲氧基-鞣花酸(3,3′-di-O-methyl ellagic acid,8)、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O-galloyl-β-D-glucose,9)、黏酸二甲酯-2-O-没食子酰基(mucic acid dimethyl ester-2-O-gallate,10)、咖啡酸乙酯(ethyl caffeate,11)、黏酸二甲酯(mucic acid dime-thyl ester,12)。结论:化合物10和12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7、8和9首次从扛板归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产紫青霉G59的超声诱变活性突变株新产抗肿瘤活性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无活性真菌野生株产紫青霉G59的超声诱变活性突变株N3001d1-1新产抗肿瘤活性产物。方法采用活性跟踪与高效硅胶薄层检测分析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组合利用各种色谱技术,通过将突变株样品与原始菌直接比对分离纯化突变株新产活性产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用MTT法测试抗肿瘤活性。结果从突变株N3001d1-1发酵物中分离鉴定了2个突变株新产抗肿瘤活性产物,即橘霉素(citrinin)(1)和fructigenine A(2)。化合物1和2对K562细胞均呈抗肿瘤活性,抑制K562细胞的IC50分别为50.6μg/ml和69.1μg/ml。结论化合物1和2均为原始真菌产紫青霉G59所不生产的突变株N3001d1-1新产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诱变技术可用于改造真菌无活性野生株的次级代谢功能并从中筛选获取活性突变株,从而拓展真菌药源活性新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Th1/Th2型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固相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检测方案,进一步比较Th1/Th2淋巴细胞和CD4+/CD8+在大鼠递增负荷过度训练过程中的改变,为筛选最佳免疫学评价指标提供参考。方法:雌性SD大鼠进行9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分别在训练的第1周、第3周、第9周训练结束后的36小时,以及恢复1周后处死大鼠。采用不同种类刺激剂、不同刺激剂浓度刺激不同数量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建立最佳ELISPOT检测方案。检测大鼠血红蛋白、睾酮、皮质酮,评估疲劳模型的建立,并对Th1/Th2型淋巴细胞亚群以及传统免疫学指标CD4+/CD8+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建立最佳ELISPOT技术检测方案:PMA和Ionomycin联合刺激。刺激物浓度:检测γ干扰素(IFN-γ)时PMA浓度为2.5ng/ml,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时PMA浓度为10ng/ml;检测IFN-γ时Ionomycin浓度为0.05μg/ml,检测IL-4时Ionomycin浓度为0.2μg/ml。细胞浓度:3×104cells/孔(IFN-γ),60×104cells/孔(IL-4)。运动后36小时,运动组血红蛋白、睾酮、皮质酮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经1周恢复后,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递增负荷运动第1周跑台训练后,运动组Th1型细胞因子IFN-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第3周跑台训练后,运动组和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恢复1周后,运动组IFN-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递增负荷训练结束后的恢复期,运动组Th2型细胞因子IL-4较对照组升高了1.44倍(P<0.01)。CD4+/CD8+在整个训练期及恢复期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递增负荷过度训练过程中,与CD4+/CD8+相比,采用ELISPOT技术检测SD大鼠Th1/Th2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具有较高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预处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及其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发的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MSCs,利用含100 ng/ml 的IFN-γ完全培养液对BMMSCs进行预处理;利用LPS(10μg/ml)诱导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小胶质细胞分离纯化后,以1×105/孔种植于6孔板中,按以下分组将小胶质细胞和BMMSCs以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共培养24h:B组(单纯BMMSCs组)、L+B组(LPS+ BMMSCs组)、I+B组(IFN-γ预处理BMMSCs组)、L+I+B组(LPS+IFN-γ预处理BMMSCs组)、M组(单纯MG组)、L+M组(LPS+MG组)、B+L+M组(BMMSCs+LPS+MG组)、I+B+L+M组(IFN-γ预处理BMMSCs+LPS+MG组)。采用ELISA技术检测培养液上清TNF-α、IL-1β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记物CD68表达。结果 L+M组小胶质细胞CD68表达增高,分泌TNF-α、IL-1β含量明显增多;B+L+M组以及I+B+L+M组的小胶质细胞CD68表达水平、TNF-α、IL-1β分泌量低于L+M组,且B+L+M组与I+B+L+M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MSCs和IFN-γ预处理的BMMSCs均可以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LPS诱发的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且经IFN-γ预处理后的BMMSCs对小胶质细胞活性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9.
吕豪  刘建春  张英  王京  翟丽 《武警医学》2008,19(4):317-319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在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上皮细胞系(IEC-6)用刮匙轻刮IEC-6单细胞层产生"十"字缺损区,分别将大鼠重组IFN-γ(5 ng/ml)和IL-4(5 ng/ml)加入到细胞培养液中,培养IEC-6细胞16 h,观察细胞缺损区的面积,评价不同因子对细胞损伤后修复的影响.结果 IFN-γ抑制EC-6细胞损伤后的修复(P<0.05);在有或无H2O2 0.25 mM氧化应激的情况下,IL-4 可以促进IEC-6 细胞损伤后的修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NF-γ调节IEC-6细胞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Azomycin glucuronate was coupled to a PnAO ligand to create azomycin-based ligands that would form water-soluble 99mTc-azomycin complexes for imaging hypoxic tissue. 1-beta-D-(2-Nitroimidazolyl)glucuronic acid, (see structure in text), was synthesized by coupling 2-nitroimidazole with 1-alpha-bromo-2,3,4-tri-O-acetyl-6-methyl glucuronate, followed by deprotection. Reaction of (see structure in text) with 6-methyl-6-methylamino-HMPnAO (Pn-44) in the presence of BOP reagent in anhydrous dimethyl sulfoxide afforded the PnAO-glucuronides (see structure in text) and (see structure in text). Compound (see structure in text) was isolated in three rotomeric forms.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see structure in text) (99mTc-5) indicated selective binding to hypoxic EMT-6 cells, and cytotoxicity to fibroblasts and HeLa, sk24, sk23, and g361 cancer cell lines, at an IC20 <2.5 microgram/ml. In vivo biodistribution of two formulations of (see structure in text) in Balb/c mice with EMT-6 tumor produced diverse results, with one formulation showing no tumor preference, and the other providing a tumor/blood ratio of 2.3 at 4 h post-injection. The latter formulation delineated tumor, large intestine and liver in scintigraphic im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