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血液恶性肿瘤患者62例,其中PICC组31例,VAP组31例,两组分别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VAP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7.1%,PICC组为93.5%(P>0.05);VAP组留置时间1年以上的患者为30例,PICC组为2例(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VAP组为6.4%,PICC组为29.0% (P<0.05).结论 VAP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的理想通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肝癌、肺癌、食管癌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患者123例(恶性肿瘤组),健康体检者60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以及50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DIC对照组),测定其血浆SFM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和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恶性肿瘤组患者血浆SFMC、Fbg、FDP和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明显低于DIC对照组(P0.05);其中肝癌患者的血浆SFMC水平显著高于肺癌、食管癌、白血病等其他肿瘤患者(P0.05);恶性肿瘤患者血浆SFMC与D-Dimer(r=0.709,P0.001)、FDP(r=0.649,P0.001)和PT(r=0.333,P0.001)之间呈正相关,与Fbg之间呈负相关(r=-0.229,P=0.01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SFMC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其具有并发DIC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肺癌化疗患者发生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84例行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8)。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分析影响肺癌化疗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16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 70%;发生位置为锁骨下静脉6例,腋静脉5例,肱静脉3例,颈内静脉2例;发生于PICC置管后2周7例,置管后2周~1个月6例,置管1个月后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肿瘤分期、病理分型、合并糖尿病、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和(或) PICC置管史、活动度、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合并糖尿病、导管尖端位置、活动度、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为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处理,重视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延长PICC导管使用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的护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周围静脉留置针(PIV)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使用PICC和PIV各60例肿瘤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记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置管所致并发症.结果 PICC置管成功率为95.0%,PIV组为98.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PIV组为31.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63±12)d,PIV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6±3)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ICC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置管安全,可长期保留,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恶性肿瘤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恶性肿瘤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管理;比较两组置管基本情况(置管部位、置管一次性成功)、置管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导管平均使用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以右贵要静脉为置管部位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1个月,观察组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形成、导管堵塞、非计划拔管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QOL)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使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可有效降低恶性肿瘤PICC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1日~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给予PICC置管的160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评估置管中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结果:本研究PICC置管患者160例,发生血栓形成者22例(13. 8%),其中血栓Ⅰ级者13例,Ⅱ级者8例,Ⅲ级者1例。12例患者在置管14~30 d出现静脉血栓,血栓形成后上臂围有1~3 cm的显著增粗,其中8例患者出现患肢上侧显著疼痛、自体肿胀、颜色发绀、皮肤温度升高,其他2例患者出现肌肉疼痛、酸胀、轻微肿胀,经检测均确诊为血栓形成。肿瘤患者PICC导管血栓形成与年龄、血红蛋白水平、既往血栓病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导管部位、活动时间、置入静脉、肥胖、肿瘤分期等因素密切相关(P 0. 01)。结论:肿瘤患者PICC导管血栓形成与患者的年龄、血红蛋白水平、既往血栓病史、APTT水平较低、导管部位、活动时间短、置入静脉、肥胖、肿瘤分期等因素密切相关,需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肿瘤姑息治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肿瘤姑息治疗的患者315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是否发生MARSI将其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MARSI的危险因素。结果 315例肿瘤姑息治疗患者中, PICC置管部位发生MARSI的有100例(31.75%)。与未发生组比较, 发生组PICC穿刺部位为肱二头肌内侧、PICC置管次数≥2次、大角度移除敷贴、敷料种类为半透膜、敷料更换频率为2次/周、PICC导管维护延迟的比例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PICC穿刺部位为肱二头肌内侧、PICC置管次数≥2次、大角度移除敷贴、敷料种类为半透膜、敷料更换频率为2次/周、PICC导管维护延迟均为肿瘤姑息治疗患者PICC置管部位发生MARS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姑息治疗患者PICC置管部位发生MARSI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在经皮中心静脉置管(PICC)前后血浆蛋白C(PC)表达水平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测定46例肿瘤患者在PICC前后4次血浆中PC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C的变化特点以及其与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之间的关系。结果置管后1d患者PC水平为3.74±1.99μg/L,均明显低于置管前的5.00±2.40μg/L、置管后30d的4.78±2.41μg/L和置管后90d的5.35±2.71μg/L(q=3.74、2.85和4.58,P0.05);置管前、后4次的血浆D-D水平和P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水平与D-D水平无相关关系(r=-0.024 1,P0.05);PC与PLT之间也无相关关系(r=0.111 0,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1d的PC水平明显低于置管前、置管后30d和置管后90d的表达水平,但与血浆D-D及PLT水平无关。PICC是安全可行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行化学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行化疗的肿瘤患者65例,应用IVAP输液的32例患者作为甲组,应用PICC输液的33例患者作为乙组,评估两组置管效果,并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的预后指标。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甲组置管维护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甲组KPS评分、ZPS评分均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PICC置管,IVAP置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安全性更好,且更有利于患者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股动脉穿刺(Seldinger)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295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ICC置管方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151例)与对照组(144例),观察组PICC置管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对照组PICC置管采用传统方法,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1)PICC置管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DD)、血栓烷B2(TXB2)、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前、PICC置管后12h、PICC置管后24h,观察组与对照组的PLT,血浆D-D、TXB2、ET均逐步升高,血浆6-keto-PGF1α均逐步下降,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后12h、PICC置管后24h,观察组PLT,血浆D-D、TXB2、E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PICC置管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穴位电刺激(AS)对预防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老年肿瘤PICC术后患者120例,术后护理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AS,分别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周腋静脉流速及D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腋静脉流速术后3周较对照组有显著加快(P〈0.05);实验组DVT发生率(1.7%),对照组发生率(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P〈0.05)。结论AS能明显改善老年肿瘤患者PICC术后置管上肢的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预防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56例行PICC穿刺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128例)。两组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PICC置管及日常维护,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对照组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通过临床观察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判断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1%,低于对照组的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9,P<0.05)。观察组患者无显著过敏、血小板减少及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可有效地预防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肺癌患者发生PICC置管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发生PICC置管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60例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静脉炎分为静脉炎组13例和非静脉炎组47例,对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职业、置管时机、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静脉、置管后活动时机、置管后屈肘、体力劳动程度、SCL-90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一次穿刺成功、受教育年限长、置管后3 d内活动、体力劳动程度低是PICC静脉炎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化疗当天置管、职业为农民是PICC置管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置管时机、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后的活动、受教育年限、体力劳动程度等与肺癌PICC患者的静脉炎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选择合适的置管时机,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PICC延续护理模式对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实行导管院外维护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例PICC置管带管出院的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以医院为中心建立乡镇卫生院维护点,培训维护点PICC维护人员,规范PICC导管维护流程及操作规程,医院PICC专业小组护士定期到乡镇卫生院维护点进行考核评估,以保证PICC维护质量;对照组返回医院进行PICC维护。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置管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层医院PICC延续护理,方便了肿瘤患者就近维护,降低维护成本,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超声影像特征与性激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PCOS患者90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3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影像检查,检查指标包括卵巢总面积(TA)、卵巢间质面积(SA),同时计算SA/TA比值,检测两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及血糖等相关指标水平,并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与性激素指标、HOMA-IR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及空腹血糖(FBG)、HOMA-IR明显升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TA、SA及SA/T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的SA与LH、T、E2呈显著正相关(r=0.280、0.610、0.389,P<0.05),SA/TA与LH、LH、T、E2也呈显著正相关(r=0.265、0.378、0.332,P<0.05),TA与E2存在显著正相关(r=0.315,P<0.05).SA/TA比值与HOMA-IR呈显著正相关(r=0.712,P<0.05).[结论]PCOS患者卵巢SA及TA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且超声影像特征与性激素、HOMA-IR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并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与常规肉眼穿刺的效果,以选择更低风险的穿刺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进行资料收集,选取我科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乳腺癌术前及术后置PICC管进行化疗患者167例,按穿刺方法不同分为B超引导下置管组为实验组共58例,常规肉眼穿刺组为对照组共10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穿刺后并发症、腋下回折、穿刺次数、深静脉栓塞、穿刺操作用时、换药护理用时.结果 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穿刺次数、穿刺操作用时、换药护理用时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刺后感染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下回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机械性静脉炎和深静脉栓塞发生.结论 应用B超引导进行PICC置管优于常规肉眼穿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授权教育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对行PICC置管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授权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每组30例,分别按照传统教育方法和授权教育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自我效能问卷量表、PICC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 出院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89.61±8.19)分,实验组(103.06±16.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3,P<0.05);出院3个月后对照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22.47±4.86)分,实验组(27.61±5.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6,P<0.01);出院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50%,实验组1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14,P<0.05).结论 授权教育能够明显提高PICC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管理能力和信心,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骨髓中DNA 甲基化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ecretedfrizzled related protein 1, SFRP1)基因甲基化及 mRNA 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FBA (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 systems;法- 美- 英分型系统) 标准选取2019 年11 月~ 2020 年11 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新诊断的急性白血病患者70 例,其中AML 50 例和ALL 20 例;另选取65 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骨髓标本中DNMT1 和SFRP1 基因甲基化状态,并分析两基因甲基化与AML 和ALL 患者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用实时定量 PCR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化疗前和化疗缓解后骨髓标本中 DNMT1,SFRP1 和β-catenin mRNA 表达;Pearson 相关分析明确DNMT1,SFRP1 和β-catenin mRNA 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比较DNMT1 和SFRP1 基因甲基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AML 和ALL 患者中DNMT1 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26.0% 和25.0%,较对照组(73.8%)显著下降(χ2=47.683,P < 0.001);SFRP1 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78.0% 和85.0%,较正常对照组(18.5%)显著增加(χ2=55.265,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ML 组DNMT1 基因甲基化与WBC 水平、遗传学预后分组有明显相关性(χ2=6.524,5.732,均P < 0.001);SFRP1 基因甲基化与WBC 水平、BM 水平和遗传学预后分组有明显相关性(χ2=8.115, 5.395, 5.060,均P< 0.05)。ALL 组DNMT1 基因甲基化只与遗传学预后分组有关(χ2=4.802,P < 0.05);SFRP1 基因甲基化与WBC 水平、遗传学预后分组有明显相关性(χ2=4.920, 5.115,均P < 0.05)。与对照组相比,AML 和ALL 患者化疗前DNMT1 和β-catenin mRNA 表达均显著升高(t=4.807 ~ 10.456,均P< 0.05),SFRP1 表达显著下降(t=24.791,12.069,均P< 0.05)。与化疗前相比,AML 和ALL 患者化疗后DNMT1 和β-catenin mRNA 表达显著下降(t=3.461 ~ 6.374,均P < 0.05),SFRP1 表达显著上升(t=17.076,7.454,P < 0.05)。两组患者DNMT1 与SFRP1 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328,-0.315,均P < 0.05);SFRP1 与β-catenin 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682,0.728,均P < 0.05);两组患者DNMT1与β-catenin 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两组患者DNMT1 基因甲基化生存率高于其未甲基化生存率(χ2=3.862,3.679,均P < 0.05);SFRP1 基因甲基化生存率低于其未甲基化生存率(χ2=2.927,3.155,均P < 0.05)。结论 DNMT1 和SFRP1 基因甲基化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相关,究其原因可能与DNMT1 和SFRP1 基因甲基化异常激活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参与PICC安全管理的方法。方法:将280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对照组患者PICC管理由护士进行,观察组患者PICC管理为护士主导下护患共同参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导管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47,P<0.001);观察组患者导管脱出、局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导管破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自我效能为基础的患者参与PICC安全管理的方法可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