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镇静评估有助于给予恰当的镇静治疗,以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检索相关文献,对各种评估工具的来源、条目、计分、适用范围、局限性及应用现状等进行阐述。评估工具联合使用既可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能实时连续地反映患者的镇静状态,为患者提供更合理的镇静治疗。  相似文献   

2.
通过介绍目前镇静患者治疗的背景和评估意义,综述了重症患者镇静评估工具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以及以护士为主导的镇静评估系统,为尽早确立重症患者评估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镇静程度评估可指引镇静行为,是制订患儿镇静管理方案的重要依据。该文对常用的儿童镇静评估工具的主要内容、特点、优势及局限性进行综述,并对各评估工具的基本情况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护士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提高镇静评估准确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晶  田丽 《天津护理》2013,(6):540-541
相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中对镇静药物的广泛应用,ICU医务人员多存在对药物知识以及镇静治疗效果长效评估工具的缺乏,使患者常处于镇静过度的状态,导致出现包括延迟脱机、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对于重症患者的镇静深度评估工具的开发应用目前多为主观评估工具,存在诸多缺陷。随着近年来一些客观评估工具,如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引人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新的尝试。本文针对应用脑电双频指数评估重症患者镇静深度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周越  李明凤  黄文霞  孟宪东 《护理研究》2013,27(13):1161-1164
介绍了国内外镇静评估量表及其使用的信效度情况,提出评估镇静的金标准量表还未确立。  相似文献   

6.
ICU患者疼痛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路潜  张海燕 《中国护理管理》2014,(11):1131-1134
疼痛是ICU患者的常见问题,有效的评估是疼痛管理的基础。由于镇静或其他原因,ICU患者的疼痛评估往往比较复杂。能获得患者主诉时可以使用主观疼痛评估工具,不能获得患者主诉时宜使用客观疼痛评估工具。本文就ICU患者常用的主观和客观疼痛评估工具进行综述,为完善ICU患者的疼痛评估和疼痛管理流程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阐述疼痛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包括目前使用的单维度评估工具及多维度评估工具,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患者合理选择疼痛评估工具,可更好地进行疼痛评估,指导临床疼痛治疗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镇静镇痛是神经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神经重症患者镇静镇痛的评估、治疗策略、常用临床药物的应用等进行综述,以便医务人员了解镇静镇痛治疗现状,为实施有效的镇静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中小城市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行为现状,并探讨其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及行为问卷,对广东省201名中小城市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标准分为(51.12±9.72)分,处中等水平,其影响因素为性别、ICU工作年限、学历是否提升、ICU专科护士证书、护理镇静患者频率;镇静评估行为标准分为(65.76±15.40)分,处中等水平,其影响因素为镇静评估知识、起始学历、镇静培训经历;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中小城市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及行为水平均有待提高,应鼓励护士提升学历、参与ICU专科护士或其他培训,并重视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ICU护士镇静评估行为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ICU护士镇静评估行为问卷,对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182名符合条件的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ICU护士镇静评估行为标准得分为(74.58±15.14)分。影响ICU护士镇静评估行为的因素为:护理镇静患者频率、镇静及镇静评估重要性维度得分、接受镇静评估培训频率(P<0.001)。结论ICU护士镇静评估行为有待提高。女性ICU护士镇静评估行为较男性好,强化镇静及镇静评估重要性、进行镇静评估培训、经常护理镇静患者可提高护士镇静评估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重症患者入住ICU后,由于病房的特殊性,自身疾病的困扰,各种治疗及护理因素的影响,往往会表现出烦躁不安、不配合治疗及护理操作,进而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转归。所以,适当的、个体化的镇静治疗策略必不可少,这也已成为ICU常规治疗的一部分,备受医护人员的关注。适度的镇静是减少患者不良经历的有效措施[1-2]。能有效、迅速地减轻ICU患者的不适,减少身体的应激反应,也能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人机对抗,降低呼吸相关性肺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