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和护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苏伟 《中国临床医学》2002,9(4):445-446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以及对胃肠道功能认识的加深 ,人们对肠内营养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 ,肠内营养在临床营养支持实施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临床实践证明 ,肠内营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与肠外营养相比 ,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状态 ,能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费用低 ,使用和监护简便 ,并发症较少且易处理。因此 ,目前大家一致认为 ,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 ,营养支持的最佳途径仍是胃肠道。我们于 2 0 0 1年 1月~12月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病房 186例腹部手术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40例胃癌患者术后应用空肠营养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中放置空肠营养造瘘管,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患者胃肠道反应及血清蛋白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变化.结果 术后1 d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均明显下降,术后10 d营养指标明显高于术后1 d(P<0.05).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经空肠营养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霞  刘国红  李鹏胜 《现代护理》2007,13(8):716-717
目的总结40例胃癌患者术后应用空肠营养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术中放置空肠营养造瘘管,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患者胃肠道反应及血清蛋白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变化。结果术后1d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均明显下降,术后10d营养指标明显高于术后1d(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经空肠营养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道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食道癌患者42例,随机分为序贯肠内营养支持组及整蛋白肠内营养支持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10天测定营养及胃肠道相关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2组患者营养指标均较术前下降(P<0.05),但同期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0天,2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上升,相对整蛋白肠内营养支持组,序贯肠内营养支持组升高更为显著,腹泻、腹胀发生率更低。结论序贯肠内营养支持较整蛋白肠内营养支持能更有效地提升食道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减少胃肠道不适,是更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总结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方法:53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IEDs组)和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制剂组)均于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8天,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8天分别测定血浆白蛋白、IgA、IgG、lgM 、淋巴细胞计数、T琳巴细胞亚群分类.观察并记录患者对肠内营养支持的耐受性和并发症.结果:术后第8天.试验组血浆白蛋白升高(P<0.05),各免疫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患者对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机体的免疫功能,肠内营养支持需要及时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6.
食道癌患者留置鼻肠管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食道癌手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0年9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46例患者,采用经营养液重力或输液泵24 h持续滴注方法,以逐渐增加滴速至患者所能耐受量,达到营养需要量的方法,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结果全组46例患者肠内营养期间恢复良好,营养状态明显改善,肠内营养支持前后患者实验室检查无显著异常。结论肠内营养符合正常生理特点,能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节约医疗费用,对术后机体康复和并发症防治都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是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贲门癌或食管癌手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作用。方法:45例贲门癌或食管癌患者至少在术后6h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应用肠内营养输注系统均匀灌注,术后开始灌注时500mL(50mL/h);术后第2天100mL(50~100mL/h);术后第3天1500mL(100~150mL/h)。根据患者情况即时调整速度和用量。观察术后消化道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体重、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及营养学指标。结果: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增快;血糖、肝功能和电解质测定,在肠内营养支持前后均在正常范围;营养学指标在营养支持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贲门癌或食管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添加中链甘油三酯(MCT)和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消化道疾病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添加中链甘油三酯(MCT)及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和普通肠内营养,营养支持持续7 d,热卡为125.4 KJ/(Kg.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均有下降,营养支持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与普通肠内营养相比,添加中链甘油三酯(MCT)和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前白蛋白、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水平均有明显增加。结论在消化道手术后患者,使用添加了中链甘油三酯(MCT)和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能更好地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华  高玉萍 《现代护理》2005,11(9):667-668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将42例胃癌病人于术后第1d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n-24)和普通输液(对照组,n-18)2组,并分别在营养支持前后各测定1次体重、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2组病例在观察期间均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EN组血清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在营养支持后明显升高(P〈0.01),体重下降减慢。同时,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结论 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有显著作用,并可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胃癌病人于术后第1 d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n=24)和普通输液(对照组,n=18)2组,并分别在营养支持前后各测定1次体重、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2组病例在观察期间均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EN组血清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在营养支持后明显升高(P<0.01),体重下降减慢.同时,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结论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有显著作用,并可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1.
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涛 《临床医学》2010,30(7):53-54
目的总结肠内营养对腹部术后胃瘫诊治的影响和效果。方法收集我科自2000年1月到2009年3月诊治的10例术后胃瘫患者早期在胃镜下置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早期在胃镜下置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能很快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胃功能恢复较快,无感染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均处于正常范围,体重、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氮平衡在营养前后均有明显提高。结论肠内营养能促进胃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肠道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是治疗胃瘫的积极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食管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传统的完全胃肠外营养组,每组15例。肠内营养组为术中给患者置入鼻肠管,术后24~48h经鼻肠管道通过输液泵滴注(百普力)营养液,5~7d后过渡到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为传统治疗方法,术后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给肠内营养。观察两种方法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肠外营养组提前10~14h,输液量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结论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支持方式,对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移位等有重要意义。肠内营养是肠瘘患者主要的营养支持方式之一,但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早期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诸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淤胆先重后轻和腹泻,这些现象可以不同组合形式表现出来,总称为肠内营养再灌食综合征。现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近来诊治的100例肠外瘘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初期出现再灌食综合征后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输液恒温器在肠内营养输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液恒温器在肠内营养输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6例肠内营养患者在采用输液泵持续输注营养液的同时使用输液恒温器保持营养液温度在33~37℃。结果86例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仅占6.98%[1例出现腹胀(1.16%),2例发生返流(2.23%),3例腹泻(3.49%)],经过调慢输入速度后症状均缓解。结论输液恒温器能保证肠内营养的恒定温度,保证了肠内营养的有效实施,避免了因低温刺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有效地减少了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返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提高了营养支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合理途径。方法 选取129例胃肠肿瘤术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并给予肠外营养(PN)或PN+肠内营养(EN)进行营养支持。并对支持前后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免疫指标、肝肾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给予PN+EN进行营养支持的84例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免疫指标、肝肾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均优于单纯给予PN组的病人.结论 早期合理给予PN+EN有助于胃肠道肿瘤患者早期的胃肠功能恢复、营养状态的改善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肠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5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治疗。手术前及手术后第3天和第8天测定TNF-α、NK细胞活性及IgG,并对实验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结果手术前2组无显著性差异,TNF-α术后第3天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术后第8天NK细胞活性及IgG高于对照组。通过对实验组加强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术后的应激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提供营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武蕊 《天津护理》2014,22(6):527-528
目的:通过对肠内和肠外营养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的比较,探讨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38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组19例。对照组行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试验组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平均术后住院日、营养支持费用、术前术后体重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较TPN组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及初次进食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营养支持费用少;EN组患者术后Alb水平与术前的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患者术后Alb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体重变化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维持机体营养指标的稳态,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安全、有效、合理,可以作为胃癌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构建结直肠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化样本,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2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18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后行常规肠内营养管理,试验组患者于术后按照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方案进行规范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或P<0.05),胃肠道、感染、代谢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建立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可促进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在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障碍的效果。方法:通过肠内营养输注系统输入肠内营养缺剂,观察临床表现,并监测营养支持前后血糖、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及其他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人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残胃功能恢复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均处于正常范围。体重、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氮平衡在营养支持后均有明显提高。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残胃功能的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是一种治疗残胃排空障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比较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胃肠道手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而术后禁食、手术创伤等因素使患者的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更为明显,从而增加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因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通过胃肠道给予预制的营养物质,可纠正营养不良,可刺激胃肠道运动。营养要素由肠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符合生理要求,具有费用低,使用安全,管理较容易等优点[2]。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003年1月~2004年8月对3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减少患者全身能量消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证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