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化降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强化降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观察并比较两组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90 d病死率、缺血脑组织早期再灌注率、血管再通率、出血转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溶栓24 h、48 h、72 h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缺血脑组织24 h再灌注率、24 h血管再通率、90 d病死率、存活患者90 d mR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降压可能有助于轻度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率,但对显著提升患者预后仍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压治疗对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预后的影响,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静脉溶栓要求并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3例随机分为积极降压组(106例)和标准降压组(107例)。积极降压组在1 h内将收缩压降至130~140 mm Hg并至少维持72 h;标准降压组按指南推荐将收缩压降至目标值<180 mm Hg。以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分析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血压管理对预后的影响。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积极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患者在溶栓前、溶栓24 h、3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308,P=0.760;U=1.065,P=0.290;U=0.931,P=0.350);两组患者溶栓后28 d、90 d的Euro Qo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t=1.591,P=0.110;t=0.972,P=0.330);溶栓后7 d、28 d、90 d,两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50;χ~2=0.387,P=0.530;χ~2=2.666,P=0.100)。溶栓90 d内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120,P=0.732)。两组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95,P=0.758)。结论积极降压对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的预后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不会增高患者的死亡率或出血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后造影剂渗出的相关因素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4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发病6h内行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比较基线和动脉溶栓治疗后头颅CT结果,观察造影剂渗出的发生情况.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闭塞30例,大脑中动脉闭塞48例.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78.2% (61/78).动脉溶栓术后即刻头颅CT扫描显示,造影剂渗出共16例(占20.5%),其中4例为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的患者,12例为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溶栓后获得部分或完全再通者.无造影剂渗出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modified Rankin Score,mRS 0 ~2)的比例(74.2%)明显高于发生造影剂渗出者(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发生造影剂渗出者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5%)明显高于无造影剂渗出者(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单因素X2检验分析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6分(且<22分)、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Hg、溶栓后血管获得再通、使用微导管和微导丝机械碎栓、经微导管造影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可能与发生造影剂渗出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16分(且<22分)、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 Hg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可能是造影剂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NIHSS评分>16分(且<22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症患者、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 Hg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者易于发生造影剂渗出.造影剂渗出与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相关,而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血压波动程度对接受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根据NIHSS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利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动态监测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血压变化指标对3月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患者62例,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前NIHSS评分高、治疗前收缩压、治疗过程后持续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波动度大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前的收缩压及治疗后血压波动程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房颤及非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1例,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39例。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采用NIHSS及mRS量表评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7 d、90 d的疗效。结果:房颤组男性人数、起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均低于非房颤组,首次收缩压高于非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溶栓后2 h、24 h、7 d NIHSS评分、7 d疗效、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治疗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疗效及安全性与非房颤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再通方法对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机械取栓组24例及联合治疗组26例。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各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A型)、心源性栓塞型(B型)和其他病因型(C型)。评估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和出血转化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3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评估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出血转化比例也更高(P0.05)。机械取栓组中,治疗后,与A型、C型比较,B型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 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房颤相关性栓塞患者中,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比较,机械取栓组和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均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均更高(P0.05);联合治疗组出血转化比例高于机械取栓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中,静脉溶栓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疗效最佳。而在房颤相关性脑栓塞患者中,机械取栓可能为最佳选择。联合应用疗效好于单独治疗,但出血转化比例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发病4.5 h内给予静脉溶栓,8 h内给予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发病3.0~4.5 h内行静脉溶栓,8 h内行机械取栓术治疗。①治疗后3周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评估两组临床疗效;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3 d、3周NIHSS评分;③治疗后3周比较两组血管开通及取栓后血管狭窄侧支代偿率;④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周观察两组血管灌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⑤治疗后3周观察两组再出血率、再闭塞率、病死率。结果①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00%高于对照组的74.00%(P0.05)。②治疗后24 h、3 d、3周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NIHSS评分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24 h、3 d、3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相同时间(P0.05或P0.01)。③治疗3周后,观察组血管开通率、取栓后血管狭窄侧支代偿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治疗后3周mTICI分级≥2b级比例均较术后即刻升高,且治疗后即刻、治疗后3周观察组mTICI分级≥2b级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⑤治疗后3周,观察组再出血率、再闭塞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并提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理手术时间、充分术前评估对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动脉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相关的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系责任血管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静脉溶栓患者(对照组)23例,动脉溶栓联合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观察组)12例。对两组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包括7d及2周NIHSS评分、90d改良Rankin(mRS)评分、7d病死率、24h出血转化率等。两组患者均予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和90d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比较,两组出血转化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动脉支架取栓在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相关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静脉溶栓。合理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可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于洋  项广宇  李涛 《临床医学》2020,40(2):30-32
目的分析Solitaire支架取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治疗的3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同意行机械取栓患者168例作为观察组,不同意机械取栓患者13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100%,168/168)明显高于对照组(44. 70%,59/132,P 0. 05);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2分比例明显高度对照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较高,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流程再造的效果。方法 2016年3月至7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9例为对照组,实施"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同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的5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静脉溶栓新流程。比较两组患者就诊至静脉溶栓环节时间和救治效果。救治效果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表示。结果流程再造后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由优化前41.0min缩短至27.5min,观察组治疗后24h和治疗后1周MR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静脉溶栓流程能够缩短就诊至静脉溶栓各环节时间,改善患者救治后病情,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并根据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安全性及发病90 d时的病死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有8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5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共有5例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患者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起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7、5.126、2.715、4.249、3.918,χ2=7.86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不良预后与糖尿病史(OR=1.567)、溶栓前NIHSS评分(OR=1.916)、溶栓前收缩压(OR=1.269)、溶栓前血糖(OR=2.206)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近期预后与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糖代谢异常、血压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对这些高危因素给予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键启动”流程优化在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6月入院进行静脉溶栓的41例为对照组,2020年7-12月入院进行静脉溶栓的4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流程,观察组采用“一键启动”流程优化进行干预。比较2组入院至见到神经内科医生的时间(door to physician,DTP)、入院至实验室检查出报告时间(door to laboratory,DTL)、入院至溶栓用药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入院至完成CT检查的时间(door to imaging,DT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改良 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结果 观察组 DTP、DTL、DTI、DN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Z=-8.506,P<0.001; Z=-6.750,P<0.001; Z=-5.812,P<0.001; Z=-6.026,P<0001)。观察组患者溶栓后24 h、出院时NIHSS评分及出院时MRS评分均低于照组(Z=-2.689,P=0.007; Z=-2.354,P=0.019; Z=-2.255,P=0.024)。结论 “一键启动”优化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流程,减少了院内延误时间,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临床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流程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急诊接诊时间、入院至卒中小组接诊时间、入院至得到CT检查结果时间、入院至实验室检查结果时间、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2周,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延误情况,缩短DNT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3-n-Butylphthalide (NBP)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patients within 24 h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using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hereafter termed “IT”).MethodsOne-hundred and seventy-eight patients with AI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NBP and control. The former was given a NBP injection within 24 h after IT.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NBP for 8–10 days, patients switched to soft capsules of NBP before or during meals. NBP treatment was continued for ≥30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In the control group, NBP was not injected within 24 h after IT, and NBP capsules were not given after 8–10 days. Both groups were reviewed for CT or MRI 24 h after IT.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 was calculate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a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0–2 before, 24 h, and 90 days after IT was documented. Prevalence of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reocclusion of blood vessels after IT was calculated.Results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sex, age, blood pressure, blood glucose, or cerebral-infarction typ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The NIHSS score 24 h after IT and the percentage of mRS scores 0–2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NIHSS score in the NBP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t 90 days,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a mRS score 0–2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emorrhage prevalence after I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revalence of blood-vessel occlusion after 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NBP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Use of NBP within 24 h after IT can reduce the prevalence of reocclusion of blood vessels without increasing the risk of cerebral hemorrhag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流程优化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分为对照组(21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21例,护理流程优化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均升高,脑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流程优化干预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青年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2例青年脑卒中(年龄≤45岁)患者,入院后均接受rt-PA治疗,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02例患者均完成90 d临床随访,其中预后良好组55例,占53.92%(55/102);预后不良组47例,占46.08%(47/102)。2组文化程度、溶栓前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家族遗传史、血尿酸水平、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溶栓前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家族遗传史、血尿酸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是青年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青年卒中患者预后不良与文化程度较低,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较高,有家族遗传,溶栓前NIHSS评分较高有关系,应当引起临床重视,及早采取针对性对策,最大限度改善青年卒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脑梗死患者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对并发脑出血的患者进行血压、心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的护理分析.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经静脉应用rt-PA溶栓的脑梗死患者共48例.分为2组:第1组为溶栓后未脑出血组共32例;第2组为溶栓后脑出血组共16例.比较2组溶栓前后和2组之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NIHSS评分和GCS评分.结果 溶栓后脑出血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较自身溶栓前和同期未脑出血患者明显升高,溶栓后未脑出血患者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而溶栓后脑出血患者的NIHSS 评分较溶栓前明显升高.心率和GCS评分在溶栓后脑出血患者和未脑出血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收缩压、舒张压的升高和NIHSS评分的升高,有助于我们判断患者溶栓后的早期脑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前后凝血及血小板指标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探讨与病情转归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并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54例,检测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的凝血及血小板指标,包括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PL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vWF:A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vWF:A)、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及静脉溶栓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凝血及血小板指标的变化;轻型卒中(NIHSS评分≤5分)和重型卒中(NIHSS评分≥6分)2组患者溶栓前各项指标变化;溶栓后24 h的NIHSS评分升高组及降低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溶栓后24 h跟溶栓前相比,PT、APTT、MPV增高,FIB、PLG、vWF:Ag、vWF:A、凝血因子Ⅷ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卒中和轻型卒中2组患者相比,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时NIHSS评分升高组和NIHSS评分降低组相比,PLG明显降低,vWF:Ag、vWF: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24 h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功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有较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以上指标进行观察能辅助预后和评估出血转化,对指导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对炎性因子及周围血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L-6、hs-CRP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p-PLA2、NSE及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联合应用银杏内酯注射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改善效果,减轻炎性反应,也能降低Lp-PLA2、NSE及Hcy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