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流速减慢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基底动脉,对平均血流速度(Vm)减慢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引起椎-基底动脉Vm减慢的真正原因。方法对156例椎-基底动脉Vm减慢(至少一侧椎动脉Vm低于25cm/s或基底动脉Vm低于30cm/s)患者与椎-基底动脉血管CT(CTA)或血管造影(DSA)对照分析。结果156例患者中,椎-基底动脉正常者,18.6%;双椎动脉发育不对称者,17.3%;一侧椎动脉狭窄者,16.0%;双侧椎动脉狭窄者,19.2%;一侧椎动脉闭塞者,14.8%;一侧狭窄一侧闭塞者,9.0%;基底动脉狭窄者,5.1%。结论TCD在检测椎-基底动脉狭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对后循环缺血患者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临床诊断后循环缺血(PCI)患者分别行常规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及经颅超声造影(CE-TCCS)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分别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显示的符合程度,计算TCCS与CE-TCCS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比较TCCS与CE-TCCS间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时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的差异。结果 39例患者共117支椎-基底动脉(78支椎动脉和39支基底动脉),以DSA为金标准,TCCS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与DSA的吻合系数Kappa=0.515,P<0.01;CE-TCCS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与DSA的吻合系数Kappa=0.788,P<0.01。TCCS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66.7%(32/48),特异度为84.1%(58/69),阳性预测值为74.4%(32/43),阴性预测值为78.4%(58/74);CE-TCCS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7.5%(42/48),特异度为91.3%(63/69),阳性预测值为87.5%(42/48),阴性预测值为91.3%(63/69)。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50%时,CE-TCCS测量的收缩期峰值流速高于TCCS的测量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81,P<0.01);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50%时,CE-TCCS测量的收缩期峰值流速亦高于TCCS的测量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0,P<0.05)。结论与TCCS比较,CE-TCCS在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方面与DSA结果显示出更好的一致性。CE-TCCS检查有助于提高PCI患者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魏欣  谢晓东 《华西医学》2004,19(3):522-523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好发位置。在出现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s)的患者中,药物治疗后近半数在5年内仍将出现脑卒中。Moufarrij等两次分别随访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的患者,发现狭窄位于椎动脉远端和基底动脉较椎动脉起始部具有更高的卒中风险。新近出现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使药物难治性的症状性VBA狭窄患者有了更多选择。现就血管内介入治疗VBA狭窄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压氧合并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0例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患者,应用高压氧(HBO)配合药物治疗(HBO组)70例,较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5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结果 HBO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HBO组痊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HBO合并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头晕,见效快,疗效好,是较好的治疗手段,且宜在发病后尽早采用.  相似文献   

5.
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香丽 《临床荟萃》2005,20(16):942-944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即使应用积极的药物治疗,其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的年卒中发生率仍高达7.6%~10.7%;而外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及椎基底动脉血管搭桥术操作难度大,并发症高,疗效欠佳。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作为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方法已应用于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我院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7例.经短期随访,已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7例疑似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均行TCD、CDUS、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并以CTA检查结果为准,分析TCD联合CDUS诊断效能。结果 TCD联合CDUS、CT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部位、狭窄程度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CD联合CDUS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左侧椎动脉狭窄分别为92.65%、84.21%、87.50%、90.57%;右侧椎动脉狭窄分别为98.41%、85.25%、87.32%、98.11%;基底动脉狭窄分别为90.00%、91.04%、90.00%、91.04%。结论 TCD联合CDUS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效能较高,临床推广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是指锁骨下动脉近段或无名动脉,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狭窄或闭塞。由于虹吸效应,同侧椎动脉的血流逆行进入锁骨下动脉远端,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和受累上肢缺血性发作~([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内科治疗以病因治疗为主,但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引起盗血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外科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术治疗有症状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对26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治疗,26例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均超过50%。结果支架植入后即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造影检查,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前26例平均狭窄率评估为80.6%,术后残余狭窄率均〈10%。1例病人在围手术期内发生较严重的迷走反射,经升压药及阿托品等治疗后迅速好转;另有1例发生穿刺点血肿,一周后渐消退,其余病例在围手术期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有症状的重度椎-基动脉狭窄的有效、安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病变类型:3.0TMR与MRA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3.0T MR与MRA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的类型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椎-基底动脉病变患者(过度弯曲、缩细、狭窄、闭塞、缺如或消失等)及正常志愿者各218例接受常规MR及MRA检查.MRA图像观察以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源图像.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类型、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及前循环血管有无异常,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血管弯曲、冗长、狭窄、管壁毛糙比较常见,血管闭塞、增粗、缺如或消失相对少见.对照组MRA主要表现为少数椎-基底动脉的弯曲,但弯曲程度均较轻.病例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管弯曲数量明显较对照组多(椎动脉:χ2=92.171,P=0.000;基底动脉:χ2=95.671,P=0.000).病例组后交通动脉开放数量多于对照组(χ2=11.477,P=0.001).结论 应用3.0T MR与MRA能够清楚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病变类型,为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小脑顶核(fastigialnucleus,FN)可能在脑血流量的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犤1犦,顶核电刺激(fastigialnucleusstimulation,FNS)可增加大脑血流量犤2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科常见的一组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扩血管、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的变化与平均住院天数,以探讨FNS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患者使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5 8例VBI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以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结果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增快 ,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血循环 ,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狭窄是引起脑循环缺血性疾病的重要原因,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椎动脉狭窄易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重者可发生脑干、小脑梗死,甚至危及生命。单纯药物治疗效果难以肯定。近年来,随着神经放射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  相似文献   

13.
复方天麻蜜环菌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复方天麻蜜环菌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住院和门诊患者共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均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为基础治疗,疗程21d;治疗组加用复方天麻蜜环菌片,疗程21d。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及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TC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流动力学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指标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复方天麻蜜环菌片能降低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供血,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 ,并观察其对TCD的影响。方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 3 0例 ) ,治疗组 ( 3 0例 )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 ,在治疗前后做TCD检查。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TCD各项测值改善明显 ,对照组则不明显。 (P <0 .0 1 )结论 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安全可靠 ,TCD检测可以作为观察其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颈椎病等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常见原因;眩晕、平衡障碍及共济失调是其常见表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遗忘及双眼视力障碍是其特征性症状;意识障碍是其严重表现。经过1周-1个月相应药物治疗,47例(48.4%)完全缓解,24例(24.7%)部分缓解,11例(11.3%)无效,15例(15.4%)恶化发展为梗死,其中4例(4.1%)死亡。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具有易复发、易加重的特点,临床医师应掌握其临床表现,尽早完全或部分地控制其发作与进展。  相似文献   

16.
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120例,其中34例符合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治疗标准[1],即优势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程度>50%的症状性狭窄和>70%的无症状性狭窄予血管成形(CAS)及支架治疗,其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电刺激小脑顶核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2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可能在脑血流量的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可增加大脑血流量[2J。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科常见的一组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扩血管、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的变化与平均住院天数,以探讨FNS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Wingspan支架置入术与药物保守治疗的中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将其分为支架组和药物组;支架组给予Wingspan支架置入术治疗方案,药物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稳定斑块的药物支持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狭窄程度、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80.1±11.7)%vs(83.9±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3,P>0.05);治疗后支架组血管狭窄率(19.3±9.6)%显著低于药物组(45.6±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572,P<0.05).治疗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支架组生活自理者6例,轻度、中度、严重功能障碍的分别有1、2、4例,药物组生活自理者1例,轻度、中度、严重、极严重功能障碍的分别有2、1、1、2例.治疗后支架组的临床有效率76.9%显著高于药物组42.8%,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χ2=0.631,P<0.05).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支架组1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脑梗死;药物组2例脑梗死,1例脑出血;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15.3%)显著低于药物组并发症发生率(4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27,P<0.05).随访期内,支架组未发生脑血管不良事件,药物组发生脑血管不良事件2例;支架组复查DSA或MRA提示支架内再狭窄的1例,药物组复查后病情加重的1例,复发的2例.[结论]Wingspan支架置入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技术成功率、较低的手术并发症、较好的安全性,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但其对预防脑卒中的远期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孙晓立  陈强  宋铁鹰  苏现辉  张伟 《临床荟萃》2007,22(23):1727-1728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主要引起中枢和周围两组临床症状,其周围症状主要为患侧脉搏弱、患侧上肢麻木和酸胀感;其中枢症状主要是头晕。头晕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除椎-基底动脉本身的病因外,由于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使椎动脉血流发生部分或完全反向血流,形成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头晕、视物模糊、复视、晕厥等表现,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我们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的对比研究,分析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与锁骨下动脉狭窄和椎-基…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常见的脑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短暂性缺血所致。临床上主观症状多,客观诊断依据不足,本文对40例临床确诊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同时做经颅多普勒(TCD)和脑电图(EEG)检查,以比较两者在VBI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