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4例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寻找预防措施,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损失。方法:研究我院2003年7月~2007年7月输液反应病例34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输液反应的发生原因有药物、季节、患者、输液器具及操作等因素。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和输注速度,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掌握相关的药理知识,加强对重点患者的输液观察,是预防输液反应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陈芳  米志玲 《全科护理》2010,8(29):2650-2651
回顾分析42例老年输液反应病人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有药物、输液速度或浓度、季节、病人及操作。对此采取规范操作、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严密观察病情、控制液体速度和药物浓度、加强医护配合、防止静脉痉挛、备齐常用急救药物等措施,以减少输液反应和医疗纠纷,确保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回顾分析42例老年输液反应病人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有药物、输液速度或浓度、季节、病人及操作.对此采取规范操作、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严密观察病情、控制液体速度和药物浓度、加强医护配合、防止静脉痉挛、备齐常用急救药物等措施,以减少输液反应和医疗纠纷,确保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11例输液反应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分析11例输液反应患者的加药方式、加入输液中药物的总剂量、病人的体质,判断临床输液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 加入输液中的药物剂量愈大,品种愈多,病人体质差,发生输液反应机会越多。结论 尽量避免多种药物混合用药、大剂量用药、根据患者体质用药,是减少输液反应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输液反应的原因。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老年患者输液反应记录47例,分析其用药、输液配制操作、患者生理病理等与输液反应的关系。结果:药物、输液配制操作、患者生理、病理状况等均有可能导致老年患者输液反应的发生。结论:重视老年患者输液的各个环节,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6.
范旭畅  陶西萍 《护理研究》2002,16(11):644-646
目的:分析输液发热反应发生趋势及相关因素,降低输液发热反应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a来102例次发热反应资料,统计历年发热反应发生率、高发科室,分析发热反应病人年龄分布。结果:2001年发热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往年,神经内、外科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发热反应易发生在60岁以上年龄段。结论:输液发热反应呈下降趋势,老年人易发生发热反应,神经内、外科常用的个别药物本身可引起发热反应,其发生与临床药物配伍的不合理有关。  相似文献   

7.
输液反应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炜坚 《护理研究》2005,19(6):1047-1047
[目的]通过对影响输液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从而达到减少和预防输液反应的目的。[方法]对引起输液反应病人的药物因素、气候、人群结构、输液时病人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输液反应的药物以抗生素、中药制剂、血及血液制品等较常见;与季节有较明显的关系,主要集中在4月~9月;输液反应的多发人群主要为老年人。[结论]综合分析影响病人输液反应的相关因素,采取防范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加654—2外用防治静脉输液致疼痛及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在静脉注射及静脉输液过程中用利多卡因加654—2外涂或外敷,观察不同程度的刺激性药物出现疼痛及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普通药物组疼痛及静脉炎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比较明显减少。一般刺激药物和强刺激药物组,疼痛及静脉炎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在静脉输注过程中,用利多卡因加654—2外用能明显降低疼痛及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正> 临床上给病人输液偶有输液反应发生。我们认为输液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热原型输液反应,一类是非热原型输液反应,前者多因输液和输液管道污染细菌所致。后者多因输液的澄明度、pH值不符合规定,输液中加入的药物质量不符合规定。输液进行时液体被空气污染等原因所致。输液操作环  相似文献   

10.
王方霞 《现代护理》2007,13(9):2380-2381,2385
目的调查门诊输液患者异常反应现象发生的状况,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调查分析了9956例门诊输液患者应用的药物及异常反应现象发生率和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并对9510例患者进行了效果观察。结果实施预防措施前,各种异常反应现象总发生率为4.91%,实施预防措施后异常反应现象总发生率为0.89%;其发生原因构成比也有明显改变(P〈0.05)。结论门诊输液患者异常反应现象可分为控制性、相对可控制性和不可控制性3种类型,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减少异常反应现象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75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的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5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因病人服药时间的长短、服药剂量的大小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异。服药时间以10~30天最易发生,且服药剂量越大,发生率越高,联合用药又较单一用药发生率高。因而,作者认为,在临床上针对病人的具体服药情况,加强观察,可以有效地预防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同时在护理措施上,注重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可使病人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液体直接进入静脉,药效快,利用率高,还具有液体和药物的输入速度和量可控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临床上发生的各种输液不良反应给病人增添了额外的痛苦。为避免或减少临床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现就其产生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确定防治对策。方法:通过本院发生的输液反应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引起反应的原因。结果:对照原因通过积极防治,输液反应明显下降。结论:应加强各方面正规化管理,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曾衡  罗顺清  高樱 《全科护理》2013,(30):2813-2814
[目的]分析和探讨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小儿静脉输液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病人使用药物、血管情况和其他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可能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和护理对策,发生严重渗漏的2例患儿经过33%的硫酸镁湿敷治疗,均好转无不良反应.[结论]改变环境,加强护士培训,合理选择血管,改良穿刺固定方法,加强家长输液知识教育及输液过程巡视,降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刘敬 《现代护理》2005,11(14):1095-1095
目前在我们医院的临床工作中,有许多输液治疗都需要加入各种药物,例如把50~100 ml小瓶中的药液加入到500 ml的大瓶液中稀释后给病人静脉滴注用。常规操作中将药液加入输液瓶中,既会造成注射器的浪费,也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并因常规操作不规范而引起药液的污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了种新方法可以避免上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输液反应指静脉输液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由于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直接滴入静脉,给药直接而迅速,在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如果不能很好的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不仅对治疗疾病无益处,而且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因此,我们应重视输液反应的原因,以避免发生输液反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1例羊水过少病人行羊膜腔穿刺输液治疗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羊膜腔穿刺术前要了解病人全身情况,加强心理护理;(2)输液时要注意输液速度、液体的温度,同时加强胎儿监控;(3)正确的护理可预防羊膜腔输液并发症的发生;(4)羊膜腔输液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正确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1例羊水过少病人行羊膜腔穿刺输液治疗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羊膜腔穿刺术前要了解病人全身情况,加强心理护理;(2)输液时要注意输液速度、液体的温度,同时加强胎儿监控;(3)正确的护理可预防羊膜腔输液并发症的发生;(4)羊膜腔输液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正确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细节护理在防范输液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婉桃 《护理学报》2007,14(5):65-66
报道2006年1-12月开展细节护理以来,发现118份存在输液安全隐患的问题医嘱,其中开具1瓶稀释液加2种以上药物却不能配伍的有65份,通过逐一核对药物配伍禁忌表,把好药物查对关,发现问题后医护沟通协调,将不能配伍的药物细分后加入,减少药物因素引起的输液反应;对未按药品使用说明书开具稀释液的16份问题医嘱、限用于肌内注射的药物却用于输液的8份问题医嘱,护士坚持原则,均要求医生改正医嘱后才执行,实行严格把关,规范了药品应用;对2瓶药液之间不能配伍未开冲管液的10份医嘱,护士一方面凭临床事例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多看药品说明书发现问题,然后协调医生更改完善;对药物剂量过大的19份问题医嘱,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注意药物使用的浓度和禁忌证,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本着对患者负责,与医生沟通协调好,以杜绝问题医嘱的执行。由于将细节护理贯穿于输液治疗的全过程,避免了输液反应的发生,本组118份输液医嘱完善执行后仅有2份因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混合应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要有效实施细节护理,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处理输液过程的每一个细小可疑的环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防范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门诊输液患者异常反应现象调查与预防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门诊输液治疗患的异常反应现象发生状况,探讨预防措施。方法:调查分析了9956例门诊输液患应用的药物及异常反应现象发生率和原因,同时制定了预防措施,并对9510例患进行了效果观察。结果:实施预防措施前,各种异常反应现象总发生率为4.91%,实施预防措施后异常反应现象总发生率降为0.89%,其发生原因构成比也有明显改变(P<0.05),结论:门诊输液患异常反应现象可分为可控制性,相对可控制性和不可控制性3种类型,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减少异常反应现象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