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人麻疹病近年来有增加倾向,实验室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形态的改变和血液常规的改变。与成人麻疹有大致相同表现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鉴别有很大的必要性。前者为麻疹病毒感染所致,后者为EB病毒感染所致,是一种急性的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两者均属于病毒感染。我们根据麻疹病的流行病学资料,血液常规检验,异常淋巴形态观察,把麻疹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结果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2.
异型淋巴细胞亦称Downey细胞,是向免疫细胞转化过程中的淋巴细胞。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原体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该病毒进入人体后可直接侵犯骨髓细胞与免疫活性细胞,导致T淋巴细胞在病毒或抗原刺激下而增生亢进,形态变异。甚至母细胞化。流行性出血热在其发病早期,随着白细胞总数的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所占的百分比也相应增高。一般于发病第2天90%以上的病例都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我们通过大量阅片,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末梢血片中的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学特点作了大量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急性感染引起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简称传单(IM),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免疫功能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7例IM患儿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另设2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结果】IM患儿CD4 、CD4 /CD8 明显下降(P<0.01);CD3 、CD8 明显升高(P<0.01)。【结论】EB病毒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是IM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刘莹  曹军皓  容东宁  孙洁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582-3583
目的 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的形态和数目变化,提高早期诊断率和病程的判断。方法 对已确诊的50例IM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结果 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大多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通过实验室检查分析(IM)外周血中存在数目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Ⅰ组(异型淋巴1-5%)有4例;Ⅱ组(异型淋巴6-10%)有7例;Ⅲ组(异型淋巴11-15%)有10例;Ⅳ组(异型淋巴16-20%)有14例;Ⅴ组(异型淋巴20%以上)有18例。通过荧光PCR-DNA检测EB病毒拷贝数发现第五组患者外周血病毒平均含量最高并与其他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M)临床表现多样,异型淋巴细胞的检查对该病的初期诊断和病程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在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70例IM患者(IM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结果 70例I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结论 EBV相关性IM临床表现多样,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0):2284-2285
现将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12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3~14岁。入院前病程2~7d,均有发热,体温波动在38.5~40℃之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12例(100%),皮疹10例(83%),肝大5例(42%),脾大3例(25%)。均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本组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聂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2):5439-5439
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1例分析如下。l病历摘要男,7岁。发热5~6d,体温波动在38℃左右。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全身无皮疹和出血点。右下颌可触及2.5cm×2.5cm包块,无粘连和压疼,其他部位淋巴结不大。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颈软,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WBC21.5×10^9/L,发现大量幼稚细胞。以急性白血病于2008一03—10转入医院治疗。人院后做骨髓穿刺术,骨髓报告显示:(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值为3.8:1。(2)粒系增生良好,中晚粒比值稍高形态基本正常。(3)红系增生可,形态比值基本正常。(4)巨核系正常,血小板堆集。(5)异型淋巴占10%,全片未见寄生虫及特殊细胞,血片:异型淋巴占50%。中性粒细胞轻度左移成熟系正常,血小板不少。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给予青霉素及阿昔洛韦,抗炎抗病毒治疗。住院13d后患儿体温正常,颈部淋巴结消失,WBC4.7×10^9/L,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EBV)-DNA载量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0例IM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白细胞计数、EBV-DNA载量阳性率、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EBV-DNA载量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EBV-DNA载量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3+T淋巴细胞水平、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EBV-DNA载量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CD3+T淋巴细胞水平、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呈正相关(r=0....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EBV DNA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8月-2017年1月,选择我院儿科208例发热患者,其中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2例作为观察组,其他发热病人166例对照组。对两组使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EBV DNA联合检测,对比两组不同检测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单核细胞%(M%)以及异型淋巴细胞%、EBV DN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项指标的灵敏度:M%异型淋巴细胞%EBV DNA,特异度: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M%。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大于各个单项检测。结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EBV DNA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灵敏度以及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10月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 2 1例 ,其临床表现和血涂片有较多异形淋巴细胞均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但血清嗜异凝集试验和EB病毒抗体均阴性 ,而所有病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 ,且病情重 ,高热、腹部症状突出如腹痛、腹水等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我科住院患者 14例 ,门诊患者 7例。男 17例 ,女 4例 ,年龄在 3~ 10岁之间 ,平均年龄 6岁。1.2 临床特点 起病均急 ,均有持续发热 ,体温波动在 38.5~ 4 0℃之间约 1~ 2周。浅表淋巴结肿大 18例 ,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更明显。咽…  相似文献   

12.
张先华  张兵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2):2144-2145
[目的]总结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减少误诊与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4年11月本院收治155例IM住院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小儿IM临床累及多种器官、多个系统,可有多种并发症,其中,肝功能受损42例;泌尿系统38例;呼吸系统35例;眼睑水肿34例;血液系统32例;循环系统17例;结膜炎13例;神经系统6例.累及1个系统者85例;累及2个系统者29例;累及3个及3个以上系统者5例.异型淋巴细胞呈动态变化,EBV抗体检测化为特异性检查.[结论]小儿IM可累及多种器官、多个系统,可有多种并发症,提高对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其临床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3.
1病例报告患儿,女,12岁,因间断发热17天于2004年10月10日9:49入院。查体:T 39.0℃;P 120次/分,R 25次/分,BP 105/7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清。左侧颌下淋巴结可触及2枚约2 cm×2 cm×2 cm大小淋巴结,质中,压痛阴性,移动度可。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可见脓性分泌物。脾  相似文献   

14.
何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7):3360-3361
对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s mononucleosis,IM)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体征、器官损害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有利于减少临床漏诊与误诊。【方法】对本院儿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岁发病53.1%,临床以发热(90.8%)、颈淋巴结炎(91.8%)、咽峡炎(87.8%)、肝脏肿大(68.4%)、脾脏肿大(60.2%)为主要表现。肝功能损害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病程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程度和EB病毒VCA-IgM阳性与否与疾病的病情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无明显关系;发病年龄是重要的高危因素,发病年龄越大,血小板计数降低,肝功能损害和心肌酶异常更明显。【结论】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多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但并发症常见且多样,可累及多种器官,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传染病。其病毒可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复制,引起淋巴结肿大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继而进入血液循环产生病毒血症,进一步累及淋巴系统各组织脏器,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中出现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因本病具有自限性,如无严重并发症,治疗属对症处理,所以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儿科2002年9月间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经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外周血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为其特征[1]。我科1994年2月~1996年8月收治15例,入院时误诊6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0例,女5例,发病年龄9月~13岁,6岁11例。1.2症状和体征:发热14例,热型不定,热程5~18天,以1周左右多见。咽峡炎11例,表现为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其中扁桃体上有白色分泌物7例。淋巴结肿大12例,主要为预部淋巴结肿大。脾肿大11例,最大达肋下6cm,肝肿大9例。眼眶浮肿7例,均为<6岁患…  相似文献   

18.
梁少霞 《系统医学》2022,(10):142-144+155
目的 探讨在实施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期间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检测的查应用可行性。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5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发的发热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时期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其他发热患儿作为参照组;针对两组患儿合理展开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检测,对比两组单核细胞(M)、EBV-DNA、异型淋巴细胞。结果 研究组M(18.25±3.22)%、EBV-DNA(7.32±2.25)×107copies/mL、异型淋巴细胞(29.25±5.52)%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2、18.210、34.868,P<0.05)。结论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联合应用,可通过对M%、EBV-DNA、异型淋巴细胞加以明确,显著提高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准确性,为疾病早期确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现将我院儿科2003—02~2006—02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86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52例,女36例,年龄10月龄~13岁。~1岁2例,~3岁22例,~6岁48例,〉12岁14例。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六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容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近两年来误诊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女各3例,年龄2~8岁。6例均有发热,体温38℃~40℃,为不规则热。6例在双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