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冠心病患者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 (IL-6)等指标可否作为冠心病标志物评估斑块稳定性。方法 选择100例冠心病患者及16例正常对照者,在介入治疗前测定血清MMP-2、hs-CRP、IL-6及血浆MMP-9水平。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MMP-2、IL-6和MMP-9水平都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AP组MMP-9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P组(均P<0.01),UAP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炎症标志物的变化提供了一种研究易损斑块的方法。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有助于评估冠脉状动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炎症因子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胰岛素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机理。方法:3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4周各指标的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80.0%,患者的体重减轻(2.2±0.3)kg,体质指数下降(0.82±0.10)kg/m^2,腰围减少(5.12±0.55)c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胰岛素含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能减轻肥胖患者的体重,降低体质指数及减小腰围,但其作用机理未发现与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4.
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与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介素-6,C-反应蛋白及α-颗粒膜蛋白与心绞痛的关系。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5例(Ⅰ组),分为急性(ⅠA组)和病情稳定(ⅠB两个阶段,稳定型心绞痛组(Ⅱ组)35例,正常对照组(Ⅲ组)30例。检测各组血清白介素-6浓度,C-反应蛋白水平,α-颗粒膜蛋白浓度。结果白介素-6,C-反应蛋白,α-颗粒膜蛋白水平ⅠA组均高于ⅠB组、Ⅱ组、Ⅲ组(P值均<0.05)。ⅠB组、Ⅱ组3个指标比Ⅲ组高(P值均<0.05)。ⅠB组、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白介素-6,C-反应蛋白,α-颗粒膜蛋白浓度间彼此呈直线相关(P值均<0.01)。结论①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及其诱生的急性相蛋白C-反应蛋白在心绞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②炎症反应影响心绞发生发展可能机制之一是通过激活血小板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CP感染与IL-6, TNF-α和CRP水平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肺炎衣原体(CP)感染与IL-6、TNF-α和CRP的变化,探讨CP 感染与炎症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感染和炎症在CHD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法(RIA)及免疫透射比浊法(ITT),分别测定80例CHD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CP特异性抗体IgG和炎症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 结果: ① CHD组血清CP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及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 CHD组血清IL-6, TNF-α和CRP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血清CP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组IL-6、TNF-a和CRP的水平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④ CP感染分别与IL-6、TNF-a和CRP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 CP感染与IL-6、TNF-α和CRP在CHD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37例正常体重者和42例超重及肥胖患者,常规测量血压、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其血糖、血脂、胰岛索、IL-6、CRP。结果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收缩压、甘油三酯、IL-5及CRP水平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血清IL-6、CRP水平均与肥胖相关指数呈正相关。结论在超重及肥胖人群中,血清IL-6、CRP水平增高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超重及肥胖与炎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抑郁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7(IL-17)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方法入选120例,将60例CHD抑郁患者平均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检测CHD抑郁患者、CHD非抑郁患者及对照组血浆IL-17和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 CHD抑郁患者血浆IL-17、Hs-CRP水平明显高于CHD非抑郁患者及对照组(P〈0.05);ACS抑郁患者血浆IL-17、Hs-CRP显著高于SAP抑郁患者(P〈0.05)。结论 CHD患者血浆IL-17、Hs-CRP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且可作为CHD危险分层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益心脉颗粒对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症状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益心脉组6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益心脉颗粒;安慰剂组60例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血清hs-CRP、IL-6和IL-18水平.结果 治疗后益心脉组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P<0.05);益心脉组较安慰剂组血清hs-CRP、IL-6、IL-18水平下降值更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益心脉颗粒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好,能降低患者血清hs-CRP、IL-6和IL-18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冠心病组患者75例,包括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32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2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21例及正常对照组6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PAPP-A,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检测IL-6,采用ABC-HRP方法测定IL-10,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结果:①PAPP-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浓度较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偏高(P<0.05)。②PAPP-A与血清总胆固醇(TC)、ApoA1/ApoB的浓度有明显相关性(r=0.348、-0.420,P<0.05)。③IL-6、IL-10浓度冠心病患者较正常对照明显偏高(P<0.05);且在AMI、UAP、SAP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APP-A与IL-6、 IL-10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46、0.523,P<0.05)。结论:PAPP-A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可作为冠心病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28例CHD患者,按诊断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1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4例),选取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照分析4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结果:CHD患者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UAP组和AMI组的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但UAP组和A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与IL-6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CH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 AP )患者血液 D-二聚体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107例,其中44例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63例为轻症急性胰腺炎( MAP)患者,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与121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AP组、MAP组的D-二聚体、IL-6和CRP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SAP组的D-二聚体、IL-6和CRP水平均高于MAP组(P<0.05);107例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IL-6和CRP水平对AP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预测、临床疗效的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儿支气管肺炎IL-6、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其中重症支气管肺炎32例,轻症支气管肺炎38例,另设30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患儿血清IL-6、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前重症支气管肺炎组、轻症支气管肺炎组的血清IL-6、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重症支气管肺炎组的血清IL-6、CRP水平亦显著高于轻症支气管肺炎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重症支气管肺炎组、轻症支气管肺炎组的血清IL-6水平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638、r=0.524,P〈0.01),对照组的血清IL-6水平与CRP水平无相关性(r=0.018,P〉0.05);治疗后重症支气管肺炎组、轻症支气管肺炎组的血清IL-6水平、CRP水平均显著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测定血清IL-6和CRP的水平变化可作为支气管肺炎患儿机体炎症强弱及肺炎严重程度的预警指标,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HD患者血清Ang Ⅱ与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放免法测定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96例(CHD组)和CAG结果正常者54例(对照组)的血清AngⅡ、IL-6及TNF-α水平,同时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 CHD组的血清AngⅡ、IL-6、TNF-α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z=5.078,10.782,14.421,12.140).CHD组患者血清Ang Ⅱ水平与IL-6呈显著正相关(γ=0.696,P<0.01),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γ=0.217,P<0.01),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γ=0.442,P<0.01).结论 CHD患者体内血管紧张素Ⅱ与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可能共同参与了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肺炎衣原体 (Cpn)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 ,了解Cpn感染在冠心病发病及其急性发作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技术 ,检测 5 5例冠心病患者和 35例同龄健康对照组的血清Cpn特异性抗体IgG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中CpnIg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5 1 %∶2 0 % ,P <0 .0 5 ) ,且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pnIgG抗体阳性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分别为 80 %∶2 0 % ;6 0 %∶2 0 % ,P均 <0 .0 5 )。结论 Cpn感染是冠心病的发病因素之一 ,成为冠心病发生发展中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上官稳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12,(5):427-43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和透射比浊法测定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IL-6、CRP水平变化,并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评分判断是否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另选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7例(33.75%)于7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其发病后第1、3、7、14天外周血IL-6、CRP水平明显高于无进展的脑梗死患者(P〈0.05),第14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当天IL-6、CRP水平与入院时体温、血白细胞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7、0.66、0.51,P均〈0.01),IL-6、CRP是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CRP增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可能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监测血清IL-6、CRP水平对于监测疾病活动情况及严重程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检测并分析尘肺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为尘肺病的诊断、分期以及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住院不同期别尘肺患者(病例组)94例以及未接触过粉尘作业门诊体检人员(对照组)30人进行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的测定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尘肺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Ⅰ期、Ⅱ期、Ⅲ期尘肺患者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含量有递增的趋势,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尘肺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升高对尘肺患者临床诊断、分期,预后以及尘肺病发病机理的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中炎症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 (MIF)和酶联免疫法 (ELISA)对 5 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慢性稳定心绞痛患者 (CSA)血中肺炎衣原体IgG抗体 (CpIgG)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C 反应蛋白 (CRP)进行检测。结果 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中CpIgG阳性率为 5 5 .77% ;而CpIgG滴度与TNF α、IL 6和CRP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只有CpIgG与TNF α显著相关 (P <0 .0 5 ) ,但与IL 6和CRP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促进TNF α的升高 ,但肺炎衣原体的感染不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40例MPP患儿和40例健康儿童血清IL-2水平,hs-CRP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结果:MPP组血清IL-2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9,P=0.020<0.05);MPP组血清hs-CRP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90,P=0.000<0.01)。结论:血清IL-2和hs-CRP参与了MPP的发生,它们在MP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与瘦素、Hs-CRP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瘦素水平与冠心病炎症反应的关系,以及炎症反应蛋白和炎症因子在新发冠心病中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选择新发冠心病病人60例,其中心绞痛(CAP)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4例,检测其入院后24 h内血清瘦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CAP组血清瘦素、Hs-CRP、IL-6水平及AMI组血清Hs-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4.429~12.470,P<0.05).CAP组瘦素水平高于AMI组(t=3.098,P<0.05),Hs-CRP、IL-6水平明显低于AMI组,差异有显著性(t=2.024~5.985,P<0.05).CAP组病人血清Hs-CRP水平与瘦素和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10~0.680,P<0.05);瘦素与IL-6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r=0.566,P<0.05).AMI组病人血清Hs-CRP水平与瘦素水平无相关关系(r=0.305,P>0.05),而与IL-6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585,P<0.05);瘦素与IL-6无相关关系(r=0.092,P>0.05).结论 瘦素及炎症因子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而且在冠心病发病中,瘦素参与了免疫炎性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