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三学生认知风格对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三学生认知风格与情绪的关系。方法:使用认知方式图形测验、抑郁形容词检查表、状态焦虑问卷和诱导失败测验对选出的100名大三学生进行实验分组测查;场独立性组(男25人,女25人)和场依存性组(男25人、女25人)各50名。结果:(1)失败后,场独立组和场依存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均高于失败前(抑郁:10.5±2.9/9.4±2.5,P=0.003;13.3±4.1/7.9±3.7,P〈0.001;焦虑:36.7±5.8/33.3±5.5,P〈0.001;43.9±8.9/37.9±9.6,P〈0.001)。(2)失败前,两组抑郁、焦虑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193、0.125),但失败后,场依存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均高于场独立组(抑郁:13.3±4.1/10.5±2.9,P=0.038;焦虑:43.9±8.9/36.7±5.8,P=0.014)。(3)认知风格与抑郁、焦虑呈中度负相关(r=-0.42、-0.58,P〈0.001)。结论:认知风格与状态情绪密切相关,但与特质情绪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差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内疚与羞耻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内疚事件与羞耻事件问卷对1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同时对24名做深度访谈。结果:(1)中学生自我报告内疚事件中体验的内疚程度大于羞耻程度(6.0±1.2/5.0±1.7,P〈0.001),羞耻事件中内疚程度小于羞耻程度(5.1±1.9/5.7±1.4,P〈0.001);内疚在内疚事件里的评价高于在羞耻事件里的评价(6.0±1.2/5.1±1.9,P〈0.001),羞耻在羞耻事件里的评价高于在内疚事件里的评价(5.0±1.7/5.7±1.4,P〈0.001);(2)在内疚事件中,除初一年级外,其余各年级体验到的内疚程度均高于羞耻程度(如,初二5.8±1.4/5.1±1.6,P〈0.001);在羞耻事件中,除初一和初二年级外,其余各年级体验到的内疚程度均低于羞耻程度(如,初三4.7±2.0/5.6±1.3,P〈0.001);(3)内疚事件和羞耻事件在发生场合、伤害对象、后悔与面子方面的发生频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如,内疚事件主要发生于私人化场合314(64.3%),羞耻事件主要发生于公开化场合329(65.9%)(χ^2=181.504,P〈0.001);(4)中学生在内疚事件上的归因得分大于在羞耻事件上的归因得分(5.2±1.6/3.8±1.8,P=0.001)。结论:中学生内疚和羞耻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存在一个由相同到分化的关键期,大致在初三年级;“公开化和私人化”假设以及“伤害自我与伤害他人”假设同样适合于中国中学生群体;存在“后悔与面子”假设;个体对内疚事件更倾向于内归因,对羞耻事件更倾向于外归因。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福州市三所小学二、四、五年级的2200名学生中抽取445名学生,通过社会测量法和儿童行为量表来测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合方差、相关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这四者的关系。结果:小学男生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分位于前3位的依次为:攻击性(8.45±6.05)、多动(4.82±3.51)、强迫性(4.56±4.18)。小学女生评分位于前3位的依次为:攻击性(7.79±6.03)、抑郁(5.05±4.20)、多动(4.69±3.67);心理健康和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之间呈负相关(r=-0.22、-0.26、-0.17,均P〈0.01);不同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和学业成绩水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差异(F=11.610、11.34、6.147,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高同伴接纳组的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总分低于中等接纳组和低接纳组[(25.3±17.2)vs.(30.7±21.7)、(42.4±22.2),P〈0.001],中等接纳组得分低于低接纳组(P〈0.001);低教师接纳组的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总分高于高接纳组和中等接纳组[(46.6±24.9)vs.(25.7±25.4)、(30.7±21.7),P〈0.001],中等接纳组得分高于高接纳组(P〈0.001);高成绩组的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总分低于中等成绩组和低成绩组[(25.3±17.9)vs.(31.1±21.9)、(38.4±22.0),P〈0.001],中等成绩组低于低成绩组(P〈0.05)。结论:教师接纳程度低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低。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同伴接纳水平和教师接纳水平也高。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和学业成绩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定期门诊健康教育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定期门诊健康教育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复发率、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20例经住院治疗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0例,研究组进行每月1次的定期门诊健康教育,时间2年,对照组不作上述要求。用自制的调查表了解2年内患者服药依从性、复发率及工作能力恢复情况。采用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于患者入组时及入组6、12、18、24个月时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结果:(1)研究组2年内的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7.6%vs.47.4%,X^2=6.605,P=0.010);(缈研究组患者服药的完全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68.4%vs.42.1%,X^2=13.467,P=0.000),不依从性明显低于对照组(9.2%vs.20.0%,X^2=4.550,P=0.033);(3)研究组患者恢复到原工作状态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8.8%vs.22.1%,X^2=6.316,P=0.012);(4)研究组患者于入组12、18、24个月时的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2±0.9)vs.(4.7±1.0),(3.2±0.9)vs.(3.8±1.0),(1.8±1.1)vs.(3.3±1.1),P=0.001、0.000、0.001];(5)研究组患者于入组6、12、18、24个月时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4.7±2.8)vs.(26.1±2.3),(19.0±2.3)vs.(21.9±3.1),(13.7±2.6)vs.(16.9±3.1),(9.0±3.0)vs.(12.2±3.5),均P〈0.001]。结论:定期门诊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工作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A型行为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情绪障碍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从207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中,选取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共人组197例。从参加体检的健康者中随机选取46例为正常对照组。用A型行为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状况,并测定血浆内皮素、血清一氧化氮和血脂。结果:高血压组中的A型行为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76.7%vs.45.7%,X^2=9.77,P=0.003),高血压组A型行为者负性生活事件频度、负性生活事件强度、焦虑因子分及血浆内皮素水平均高于非A型行为者[(3.4±1.0)vs.(2.5±0.9),P=0.007;(23.2±6.0)vs.(15.9±4.2),P〈0.001;(1.8±0.5)vs.(1.4±0.7),P=0.004;(79.8±12.3)vs.(57.7±11.4),P=0.006],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主观支持分低于非A型行为者[(39.8±9.7)vs.(56.2±10.5),(8.1±6.4)vs.(/6.7±4.2),均P〈0.001]。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负性LEI平均值、主观支持分、焦虑因子分、脉压与A型行为显著相关(β=-0.22、0.19、0.24、-0.21、0.15、0.19)。结论:A型行为是高血压发病的内在因素,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情绪障碍等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A型行为引起高血压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大学生676名;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查。结果:676名大学生中安全型依恋者占41.3%,轻视型占25.6%,倾注型占23.3%,害怕型占9.8%;除躯体化外,安全型和轻视型大学生的SCL-90量表总分和其他指标分均低于倾注型和/或害怕型,[如,总分(153.0±45.4)、(158.4±47.8)vs.(173.8±51.2)、(175.1±58.8),P〈0.001],敌对得分安全型低于倾注型和害怕型[(1.7±0.6)vs.(1.8±0.6)、(1.9±0.9),P=0.027];依恋回避与除敌对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指标呈正相关(r=0.14~0.17,P〈0.01);依恋焦虑与SCL-90各指标呈不同程度的相关(r=0.24~0.47,P〈0.01)。结论: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型行为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以A型行为类型问卷为工具筛选出27名A型行为者和26名B型行为者进行真人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悲伤、愤怒、惊奇和厌恶面孔)的点探测任务的行为学实验。结果:两组对于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向存在显著差别(F=21.79,P〈0.001),A型行为组注意偏向得分(40.8±47.9)高于曰型行为组(-11.4±31.5);对厌恶面孔存在边缘显著(F=3.95,P=0.052),A型行为组厌恶面孔得分(-35.3±61.1)低于曰型行为组(0.7±59.9);B型行为组的注意偏向在不同面孔性质上无显著差异(F=1.48,P=0.213),而A型行为组差异显著(F=10.36,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愤怒面孔得分(40.8±47.9)高于其他面孔(厌恶面孔-35.3±61.1,惊奇面孔5.1±47.2,悲伤面孔0.5±16.4,高兴面孔-4.7±34.7),厌恶面孔得分(-35.3±61.1)低于除高兴面孔外的其他面孔。结论:B型行为者对情绪面孔无特殊注意偏向,A型行为者对愤怒面孔有注意指向,而对厌恶面孔则有注意逃避。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治疗前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白质纤维及认知功能变化。方法:对11例重性抑郁症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周评定24项汉密尔顿量表(HAMD24)、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韦氏记忆量表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并与11例健康对照比较。结果:(1)抑郁组治疗后的WCST成绩(完成分类数:4.0±2.1、应答错误数:43.2±18.8、持续性错误数:22.8±16.0)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6±1.6、67.9±20.0、51.5±24.8,P=0.001、0.000、0.003),而瞬时记忆力(顺背及倒背)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AMD总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16±14/54±13,t=6.60,P〈0.001);治疗后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WCST和记忆力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治疗后抑郁组在右额叶下(26;13;-11,52像素)及左胼胝体区(-8;26;-1,48像素)白质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较疗前升高,但同健康对照组相比,左颞叶下(-32;-52;15,34像素)、右扣带回(18;-25;28,118像素)及右脑岛叶(32;-4;17,39像素)区域白质的FA值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P〈0.001,像素〉30)。结论: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后脑白质纤维亦有一定的恢复,但同正常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白质损害。  相似文献   

9.
冀南地区城乡青少年痤疮患病率与焦虑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冀南地区城乡青少年面部寻常痤疮的患病率和焦虑状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冀南地区城乡2891名青少年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该地区青少年的焦虑状况。结果:将年龄构成标准化后,城市青少年痤疮的患病率高于农村(45.0%vs.32.8%,P〈0.001);城市青少年的焦虑得分为45.0±8.2,农村为43.9±9.2,城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痤疮患者的焦虑得分高于正常者[(47.0±9.2)傩.(42.9±8.0),P〈0.001]。结论:冀南地区青少年痤疮的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痤疮患者的焦虑心理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自我效能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和求职效能感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和求职效能感量表对18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男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得分高于女大学生(93.0±5.3/91.7±4.7,P=0.029),而社会价值取向得分低于女大学生(80.6±5.1/82.1±4.0,P=0.043);(2)男大学生求职效能感得分高于女大学生(60.3±8.3/57.7±11.0,P=0.048);大城市大学生求职效能感得分高于小城镇、农村大学生(62.4±8.5/58.3±9.0、57.2±11.2,P=0.009);(3)择业价值取向变式对求职效能感各维度的解释比例为1.0%、1.1%,而求职效能感变式对择业价值取向各维度的解释为1.9%、0.6%。结论:(1)男大学生倾向于个人价值的择业价值取向,女大学生则倾向于社会价值;(2)男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总体评价高于女大学生,来自农村、小城镇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总体评价低于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3)典型变式能够较好地解释求职效能感和择业价值取向的观测变量,但是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效能感之间并不存在好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