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饿”养生理念,在祖国传统养生保健宝库中比比皆是。孙思邈《千金要方》:“安身之本,必资以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食取补报,不饥即已,饱生众疾。”刘词《混俗颐生录》:“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则气短妨闷。”李豫亨《推篷寤语》:“饮食不可过多,饮食最能抑塞阳气,不能上升,将以养生,实以残生也……淡餐少食,常使肠胃清虚,则神气固流,阴阳得位,此最养生之大要。”  相似文献   

2.
“微饿”养生理念,在祖国传统养生保健宝库中比比皆是。孙思邈《千金要方》:“安身之本,必资以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食取补报,不饥即已,饱生众疾。”刘词《混俗颐生录》:“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则气短妨闷。”李豫亨《推篷寤语》:“饮食不可过多,饮食最能抑塞阳气,不能上升,将以养生,实以残生也……淡餐少食,常使肠胃清虚,则神气固流,阴阳得位,此最养生之大要。”  相似文献   

3.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秦时代我国就有种植、食用和医用生姜的习惯.据史籍记载,山东种植姜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那时,孔子就懂得生姜养生的功效.他在<论语·乡党>中说:"不撤姜食,不多食."这就是说孔子一年四季饮食不离姜,但并不多食.他深知食姜之益,所以有每次饭后嚼几片姜的习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孔子食姜为养生,他活了73岁,这在当时已为高寿了.  相似文献   

4.
我的办公室接到很多热心朋友的来电咨询,路老吃姜40年,他是怎么吃的呢?现就与大家共享一下路老吃姜的心得. 路老常对我们说,孔子不但开创了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养生,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不撤姜食,不多食"的养生思想,就是说孔子一年四季的饮食都离不开姜.  相似文献   

5.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记述饮食养生中写道:"饮食有节……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内容就是"食勿过饱"的节食养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专门论述这种观点时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养生避忌》中亦说:"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无令饱……"宋代诗人陆游也明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猴头燕窝,不如多吃米馍".金元时代名医张从正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这些都说明在当时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李子云 《现代养生》2002,(11):10-10
1.饥饱适中.宋代苏东坡认为,饮食适宜是长寿的基本条件.常常是"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他认为这样可以"宽胃以养气".清代尤乘认为:"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所以很多养生学家皆主张饮食宜节量.这里所说的"节量"是相对于饱食而言,过饥则饮食摄入不足,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周贻谋 《现代养生》2002,(10):38-39
清代医家石成金在<长生秘诀>一书的"饮食部"中说:"人赖饮食以养身,饮食调和,则脾土安泰.脾为诸脏之母,生血生气,周身之津津荣卫,皆本于此.善养生者,饮食俱有法诀存焉.如先饥而食,食不过饱,若过饱则损气而脾劳.先渴而饮,饮不过多,若过多则损血而胃胀.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胃气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以脾胃为先"。可见脾胃养生非常重要。脾胃养生主要在于四个方面:饮食养生、药物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要注意各类食物合理搭配,不单一,不偏食,不挑食。饮食有节,定时定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饮食清  相似文献   

10.
梅筠 《现代养生》2002,(10):20-20
秋季气候趋凉干燥,此时养生保健最需润燥滋阴,果中梨即为润燥滋阴的佳品.梨肉、梨皮及叶、枝、根都可供药用.<本经>说:"凡人有疼处,脉数无力或发渴,此痈疽将成之候,惟昼夜食梨,可转重为轻."说明生疮时多吃梨可以减轻病情.<本草纲目>中说梨能"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传统养生格言】是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第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对于生命和健康长寿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养生著述中,有关饮食与健康长寿的言论比比皆是。若计  相似文献   

12.
在单位阅览室的书架上,陈放着10多种杂志,然而,最受干部职工青睐的就是<现代养生>杂志.一位老读者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养生>犹如一朵绚丽的鲜花,以她特有的芬芳与温馨,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可谓是人看人爱."  相似文献   

13.
在养生保健中,处理好下面一些问题的辩证关系,对于健康长寿至关重要。饱与饥多食伤身,营养不足也损害健康。《抱朴子》中说:养生赖于饮食,然使醉而强酒,饱而强食,未有不伤身者。唐代诗圣杜甫就是因为饱餐一顿耒阳县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顺康年间,户部尚书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2008年 8月10日,广西钟山县政府退休干部黄晓大伯匆匆赶到县邮政局投递班,一进门就问:"这一期的<现代养生>怎么还没到昵?"工作人员连忙解释说,因邮路的原因,这一期的<现代养生>今天才到.黄大伯这才放心:"一期不看((现代养生>,我心里急呀."  相似文献   

15.
<正>淡味,中药学称其为一种味型,与辛、甘、苦、酸、涩、咸并列,就饮食养生来说,淡味则是由"淡"的本义发展而形成的饮食类型。淡味养生,是人们在饱尝厚味腻食之害后,出于对浓厚之味的厌恶而加以肯定的。其实,古往今来对于淡味益于养生的观念,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早已取得了共识。周秦以后,人们就对浓厚烈味的饮食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受到了庄子"返璞归真"、"恬淡虚无"哲学思想的一定影响。到了晋唐时期,养生学家就已明确提出淡味饮食养生说。唐代药学家孙思邈还曾提出:每学淡食,不欲脯肉盈盆、五味  相似文献   

16.
灸法四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内经>称之为"道生",<千金要方>亦称为"摄生".今人多称为"保健",是强健身体,抵抗衰老,防病御病,延年益寿之意."治未病"--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历代医家、养生家的养生思想,亦如<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古人之养生,其意深广,岂敢小视!  相似文献   

17.
《长寿》2016,(4):69
名著选录脾者,后天之本,人身之仓廪也。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如婴儿初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盖谷气入胃,洒陈六腑,而气至和,调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然土恶湿而喜燥,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病由是生矣。故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嚼无厌,亦能害生。《物理论》曰:"谷气胜  相似文献   

18.
说"伏气"     
传统气功十分重视伏气的作用.<性命圭旨>引前辈云:"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伍冲虚说:"圣凡之分,只一伏气也."(<天仙正理>)黄元吉说:"吾示学人欲求长生,先须伏气."(<道德经注释>)可见伏气是一个关系到练功成败和能否长生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画大师张大干善养生,且善于总结养生体会,留下许多值得借鉴的养生心得. 饮食方面,张大干以清淡为"食养"之道.他有诗云:"食粟不谋腰足健,酿梨长令肺肝清."此外,他终身不嗜烟酒,不打麻将,却以茶为伴.通常他以饮清茶为主,十分注重"茶道". 多年砚田耕耘,张大干深刻体会到书画是一种在纸上进行的气功和太极拳."书画之道,先要养心","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先默静思",绝虑凝神,后运气于指、腕、臂、腰,以调节全身之力于笔端.  相似文献   

20.
根据本人生活实践中的体会,在饮食养生上念好“双十”经,有宜身体健康。“双十”经即“十宜、十不食”。“十宜”是:饮食品种,宜素少荤;饮食质量上,宜鲜忌陈;饮食数量上,宜少忌多;烹调方法,宜软忌硬;饮食味道,宜淡忌咸;饮食温度,宜温忌冷;食用饮料,宜茶忌酒;咀嚼,宜细忌粗;进食,宜静忌说笑;晚餐,宜少忌多。“十不食”:即不食发霉食物;不食腐败鱼肉;不食过夜饭菜;不食变色食物;不食夹生焦饭;不食逆时蔬菜;不食烹调禁忌的果菜;不食腐烂的水果;不食市上卖的熟肉;不食不达指标的饮料。念好“双十”养生经@赵志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