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准确输入很有必要。我科自2007年9月起,对需要行多周期化疗的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相比,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及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肿瘤化疗、长期禁食需静脉营养治疗及危重抢救的患者,影响其留置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并发症发生,本研究对80例行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进行了观察护理,分析了不同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总结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肿瘤化疗、长期禁食需静脉营养治疗及危重抢救的患者,影响其留置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并发症发生,本研究对80例行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进行了观察护理,分析了不同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总结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通路,然而PICC留置期间容易并发静脉炎,本文以护理工作为主要着眼点,对PICC致静脉炎的病因和诊断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有效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和护理体会。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采用PICC建立静脉通路。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2.1%和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和感染的发生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PICC静脉置管,并加强置管与维护过程的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周围静脉导入导管且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在肿瘤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60例PICC留置导管的病人进行观察,并对24例PICC导管留置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4例PICC置管患者中,留置时间为3-90天,血栓形成8例,留置导管滑脱6例,导管不通4例,穿刺局部感染6例.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8,(2):245-246
目的评价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ICC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引发因素及护理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09年6月-2012年3月进行PICC的45份老年肿瘤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原学检查及引发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45例患者共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4例,感染率为8.89%,其中局部感染3例,血行感染1例;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与输注液体种类、导管留置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感染病例中,共分离出病原菌9株,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各2株,人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株;检出病原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结论 行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及输注液体种类有关,减少导管留置时间、严格进行PICC标准化操作,能减少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社区护士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专项技能培训对提高化疗间歇期PICC维护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留置PICC的220例食管癌或肺癌患者,其中男174例(79.1%)、女46例(20.9%),年龄为(61.1±9.0)岁.以社区护士参加PICC技能专项培训时间为界限,将患者分为培训前组(n=119)和培训后组(n=101).比较两组患者在化疗间歇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社区护理期间PICC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9% (46/220),按照发生率高低依次为感染(7.2%,16/220)、静脉血栓(4.5%,10/220)、导管堵塞(3.6%,8/220)、导管脱落(2.7%,6/220)、渗出或损坏(2.7%,6/220).培训后组PICC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培训前组(14.9%比26.1%,P=0.047; 3.0%比10.9%,P=0.035),而患者满意度(对PICC疑问的解答、对手臂上导管及其位置的感受、总体评价)显著优于培训前组(P =0.003、0.011、0.001).结论 实施社区护士PICC专项技能培训能够提高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PICC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择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肿瘤病人,所选病人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予以分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6.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4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IVAP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相...  相似文献   

14.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同一护理人员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的原则下,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以全员参加的方式不断地进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化疗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普通静脉穿刺常存在化疗药物外渗、血管内膜的刺激、反复静脉穿刺等局限性,以及化疗药物可损伤血管,目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技术已成为输注化疗药物较好的一个选择。随着近年来QCC被推广应用于医学管理,本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针对提升化疗患者PICC护理开展QCC活动,现将所取得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BD公司引入中国的静脉输液技术,被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方面。该技术是维持静脉通畅及预防静脉炎的有效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的患者。PICC具有中心静脉置管的各种优点,而且只需外周血管穿刺,便于护士操作,不受性别、年龄等限制,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与CVC的置管用时、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CVC组置管操作平均时间(28.67±5.13) min短于PICC组的(45.20±6.89) min (P=0.035);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14.85±10.29)d长于CVC组的(24.78±8.42)d(P=0.033);PICC组与CVC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优于CVC组的并发症有5项,而CVC组优于PICC组的并发症仅为静脉炎.结论 对于长期营养(>4周)的患者提倡使用PICC,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PICC技术的培训与发展;而CVC具有置管操作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于重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网络平台在置管患者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17 2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 227例,女10 027例,年龄12~85岁,中位年龄58岁;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20 38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 188例,女12 196例,年龄13~86岁,中位年龄59岁;患者置管后治疗间歇期均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比较两组观察数据的录入时间、数据的完整性、各种并发症描述准确性和用词规范性。结果 对照组17 25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46±6)s;观察组20 38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12±5)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660,P<0.05)。对照组数据完整例数11 732例,较完整3 623例,不完整1 899例;观察组数据完整19 568例,较完整725例,不完整91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312.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1 840例,不准确5 414例;观察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8 427例,不准确1 95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814.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5 280例,不规范1 974例;观察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9 659例,不规范7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600,P<0.05)。结论 简单、方便的数据总结有利于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更好地保证置管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和置管后的并发症。方法 对640例有长期输液适应的病人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导管。外径为0.8mm(Fr3)、(Fr4),1.6mm(Fr5)结果 本组穿刺成功率95.1%(包括:穿刺2次成功),失败率为4.9%。609例插管成功后的临床表现:(1)上臂胀感占12%;(2)重症静脉炎在一周左右发生占2.6%;(3)导管异位占3%,经调整后恢复正常位置;(4)导管堵塞率在20天以上90天以内发生的占21.4%。(5)清洗堵塞导管成功率占33.1%,失败率占66.9%。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简单,可长期安全保留在血管内,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格教学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模拟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2名未经PICC导管维护培训的护士和护生作为模拟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4)。研究组使用微格教学法进行PICC导管维护技能培训,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培训完成后,对两组导管维护操作进行考核,并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学生PICC导管维护操作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7.37%vs64.71%.P〈0.05)。结论微格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