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80例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检查。对比两组间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异常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有关,对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蔡燕军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08-1509
目的观察高血压痛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139例高血压病患者分别行动态血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0例,颈动脉正常组69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24hSBP,dSBP,nSBP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24hSBP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明确诊断高血压的患者65例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检查.询问病史,体检,将上述检查参数、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65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3例(35.4%).正常者42例(64.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h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60.1%±16.2%/51.8%±14.2%)、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72.7%±13.4%/56.5%±12.1%)、血压节律异常者(43.5%)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4h48.2%±12.6%/40.3%±16.7%、夜间45.9%±12.8%/35.2%±11.1%、节律异常31.0%)。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及血压节律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多:高血压伴血压节律异常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明确诊断高血压的患者65例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检查,询问病史,体检,将上述检查参数、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65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3例(35.4%),正常者42例(64.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h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60.1%±16.2%/51.8%±14.2%)、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72.7%±13.4%/56.5%±12.1%)、血压节律异常者(43.5%)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4h48.2%±12.6%/40.3%±16.7%、夜间45.9%±12.8%/35.2%±11.1%、节律异常31.0%),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及血压节律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多;高血压伴血压节律异常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浦东新区大团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6月收治的12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分为颈动脉斑块组(73例)、颈动脉中层内膜增厚组(14例)和颈动脉正常组(35例)。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斑块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PP、day/night SBP、night PP及昼夜SBP下降率、昼夜DBP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斑块组与增厚组24 h SBP、day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收缩压、脉压、昼夜血压节律改变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1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42例)和尿酸正常组(86例),用高频超声探头检测两组患者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中,斑块形成者37例,检出率88.1%(37/42),三酰甘油(TG)(2.18±0.24)mmol/L.尿酸正常组中,斑块形成者25例,检出率29.1%(25/86),TG(1.69±0.14)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与粥样斑块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r=0.824,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相对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易患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尿酸血症促进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9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将之分为存在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31例)和无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66例).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观察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MP+组患者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CAB)和颈内动脉(ICA)的IMT均高于MP-组[(1.02±0.36)ram比(0.86±0.22)mm、(1.14±0.39)mm比(0.96±0.26)mm和(0.94±0.30)mm比(0.82±0.18)mln,P<0.05].M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64.5%(20/31),MP-组为42.4%(28/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清晨血压高峰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压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以我院148例门诊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根据脉压差的大小分为ABC三组,A组﹤40mmHg11例;40mmHg≤B组≤60mmHg61例;C组﹥60mmHg76例,对三组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出现斑块2例,B组出现斑块19例,C组出现斑块46例,A组斑块出现率低,C组斑块出现率高。结论脉压差增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脉压越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越高,大动脉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门诊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不同颈动脉斑块形态和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调查高血压合并有颈动脉斑块者血脂达标情况,他汀类药物使用的比例.方法: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人200例,常规体检的人员100例做为对照组.完善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血生化、hsCRP的检测.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小于等于2.16mmol/l做为达标界限,分析此类病人他汀使用比例及血脂控制情况.结果: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和14%),其中软斑块组有更高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hsCRP;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60%以上存在血脂超标,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比例不足20%.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高血压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诊治工作中对此类病人的干预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血脂达标率低和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患有原发性高血压120例年龄>60岁的患者,将患者根据收缩压分组:血压严格控制组(血压<130mmHg),血压一般控制组(血压130~139mmHg)。对每位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层的厚度。结果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与颈动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负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140mmHg、总胆固醇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其保护性因素。结论血压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血压水平是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昼夜节律和脉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分为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4例,对照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6例。两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 mm为颈动脉增厚;同时观察斑块形态和性质,进行斑块分级。使用动态血压仪监测24 h血压,分为日间(6∶00—21∶00)、夜间(21∶00—6∶00)两个时间段,记录日间和夜间的平均血压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率;计算脉压,分为≤60 mmHg、61~89 mmHg、≥90 mmHg 3个等级;分析相关性。结果 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56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45例(80.36%),非杓型组54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51例(94.4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在拟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44例拟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结果 "白大衣"高血压33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15例,两者无统计学意义;杓型组45例;非杓型组56例;血压昼夜规律消失10例。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准确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以及指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GA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14例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伴CAS患者(CAS组)和103例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正常患者(NS组)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C-735T基因多态性.结果 年龄、空腹血糖、脂蛋白(a)、MMP-2 C-735T基因型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发CAS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其中基因型对颈动脉的危险度较大(OR=2.244,P=0.031,95%CI:1.08~ 4.70).结论 MMP-2基因C-735T多态性可能与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CAS有关,T等位基因可能增加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发CAS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钟冕 《现代保健》2009,(14):37-3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频超声对26例经临床确诊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检测。选择20例无高血压、血脂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结果26例取样人群,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占46%。对照组20例,血脂在正常范围,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占25%,均为男性,吸烟史20年以上。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成正相关,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理想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帅锋利  罗丽  苏代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1060-1061,1064
[目的]探讨脉压、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血糖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入选EH患者156例,正常血压对照组150例,对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分别为41.79%和24.62%(χ2=4.38,P﹤0.01)。(2)多因素分析: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随着脉压、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血糖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高血压患者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10月期间,我院门诊30例EH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对比,超敏C反应蛋白(t=2.62,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χ2=6.24,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t=2.54,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正相关(r=0.45,P=0.00)。结论 hs-CRP在高血压患者的血清中含量较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高血压病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钱冰冰 《中国校医》2013,27(10):767
目的研究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季节变化性影响因素。方法 2011—2013年社区医院门诊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收集吸烟、体质量指数、并发疾病等资料。结果患者冬季血压高于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糖尿病患者,冬季收缩压偏高(124.6±7.6)/(74.5±6.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压值有相同的季节性变化;老年组收缩压冬季比夏季明显升高(137.1±9.1)、(125.1±8.3)mmHg;吸烟组收缩压(122.3±8.1)、(134.7±9.6)mmHg,舒张压(76.1±7.1)、(80.4±6.9)mmHg;BMI<24组,收缩压(123.3±9.2)、(135.1±9.5)mmHg,舒张压(75.6±7.1)、(78.8±8.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冬夏季血压变化不受合并疾病的影响,而老年人、吸烟组以及低BMI组患者的血压季节性变化更为明显。本实验结果支持更大范围的研究,可为临床的社区干预做群体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颈动脉硬化、微量蛋白尿(Micro albuminuria,MAU)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为晨峰组(n=86)和非晨峰组(n=74),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比较两组患者CCA-IMT、颈动脉斑块的差别.所有对象于血压监测次日进行晨MAU、血糖和肾功能检测,观察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晨峰组CCA-IMT显著>非晨峰组(P<0.05);CCA-IMT与年龄、24h平均收缩压、空腹血糖和血压晨峰呈正相关(P<0.01);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明显增高.晨峰组MAU、尿酸与非晨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U与年龄、血压晨峰、血糖及尿酸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MAU有关,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重视晨峰血压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动态血压检测在预测原发性高血压(EH)并发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EH合并AM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EH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50例单纯EH患者作为EH组,30例EH伴AMI的患者作为合并组。对比两组患者血压指标、血压变异性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血压、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 合并组白天平均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DBP)、舒张压(DBP)和24 h MAP、24 h SBP、24 h DBP均高于EH组(均P<0.05),两组患者夜间平均MAP、DBP、S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组白天MAP、DBP、SBP变异系数,24 h MAP、24 h DBP、24 h SBP变异系数均高于EH组(均P<0.05);两组患者夜间MAP、DBP、SBP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显示,白天平均MAP、DBP、SBP...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各项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102例糖尿病患者和102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同时测定2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患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阴性患者的血压、FBG、TC、TG、Fib、FBG、UA的含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有效控制血脂、血糖及Fib水平可降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