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80例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检查。对比两组间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异常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有关,对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浦东新区大团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6月收治的12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分为颈动脉斑块组(73例)、颈动脉中层内膜增厚组(14例)和颈动脉正常组(35例)。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斑块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PP、day/night SBP、night PP及昼夜SBP下降率、昼夜DBP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斑块组与增厚组24 h SBP、day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收缩压、脉压、昼夜血压节律改变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颈动脉硬化、微量蛋白尿(Micro albuminuria,MAU)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为晨峰组(n=86)和非晨峰组(n=74),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比较两组患者CCA-IMT、颈动脉斑块的差别.所有对象于血压监测次日进行晨MAU、血糖和肾功能检测,观察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晨峰组CCA-IMT显著>非晨峰组(P<0.05);CCA-IMT与年龄、24h平均收缩压、空腹血糖和血压晨峰呈正相关(P<0.01);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明显增高.晨峰组MAU、尿酸与非晨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U与年龄、血压晨峰、血糖及尿酸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MAU有关,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重视晨峰血压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动态血压指标,了解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情况,为完善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方法 监测江苏省苏州市白洋湾社区和相城社区2019年4—6月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对血压、脉压差、血压负荷值、血压下降率、晨峰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95例高血压患者中女性服药率为75.84%,高于男性。总体血压节律异常发生率为70.26%,服用降压药组昼夜节律异常率高于未服药组。不同亚组间动态血压指标有差异。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社区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较高,动态血压监测对患者给药时间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帅锋利  罗丽  苏代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1060-1061,1064
[目的]探讨脉压、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血糖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入选EH患者156例,正常血压对照组150例,对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分别为41.79%和24.62%(χ2=4.38,P﹤0.01)。(2)多因素分析: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随着脉压、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血糖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高血压患者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监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分析其对临床老年高血压人群防治工作的应用价值。  方法  监测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519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按照60岁为分界点,分成≥ 60岁老年组264例, < 60岁中青年对照组255例,对血压、血压昼夜节律、脉压、血压变异系数、血压负荷值、平均心率、晨峰血压等系列指标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老年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为76.5%,与对照组比较,舒张压、舒张压负荷值、脉压、24 h平均心率、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晨峰舒张压等指标两组间均有差异(均有P < 0.05),且老年组中不同血压节律类型的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夜间脉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等指标均有差异(均有P < 0.05)。  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对老年高血压人群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昼夜节律和脉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分为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4例,对照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6例。两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 mm为颈动脉增厚;同时观察斑块形态和性质,进行斑块分级。使用动态血压仪监测24 h血压,分为日间(6∶00—21∶00)、夜间(21∶00—6∶00)两个时间段,记录日间和夜间的平均血压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率;计算脉压,分为≤60 mmHg、61~89 mmHg、≥90 mmHg 3个等级;分析相关性。结果 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56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45例(80.36%),非杓型组54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51例(94.44%),...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青中年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及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青中年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50例,青中年原发性高血压组50例,比较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分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较原发性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两组患者的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和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和颈动脉IMT呈负相关。结论青中年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容易出现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升高,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IMT影响更为明显。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升高、昼夜节律异常可能是青中年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初次诊断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糖、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较杓型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检出率较杓型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可导致心室壁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脏、血管靶器官损坏,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蔡燕军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08-1509
目的观察高血压痛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139例高血压病患者分别行动态血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0例,颈动脉正常组69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24hSBP,dSBP,nSBP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24hSBP有关。  相似文献   

11.
戴午阳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44-154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浓度、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压和血脂;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心肌梗死组24例、高血压并发心肌梗死组69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例。各项数据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92.8%),且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心肌梗死组次之(66.7%),正常组最低(22.9%)。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及高LDL-C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方法.方法 对比分析53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及202例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原发性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在脑梗死复发中的作用.结果 复发组患者年龄>60岁、男性、原发性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男性,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胆固醇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因素的干预有助于预防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有高血压晨峰现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晨峰现象进行综合性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变化、晨峰血压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24h舒张压和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血压晨峰值均低于对照组,血压晨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护理有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晨峰控制率,降低患者的血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明确诊断高血压的患者65例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检查,询问病史,体检,将上述检查参数、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65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3例(35.4%),正常者42例(64.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h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60.1%±16.2%/51.8%±14.2%)、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72.7%±13.4%/56.5%±12.1%)、血压节律异常者(43.5%)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4h48.2%±12.6%/40.3%±16.7%、夜间45.9%±12.8%/35.2%±11.1%、节律异常31.0%),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及血压节律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多;高血压伴血压节律异常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24 h动态血压特点。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依据有无冠心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特点。结果在22:00-6:00,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个时段伴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晨峰出现频率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发生受到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的直接影响,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晨峰增加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1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42例)和尿酸正常组(86例),用高频超声探头检测两组患者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中,斑块形成者37例,检出率88.1%(37/42),三酰甘油(TG)(2.18±0.24)mmol/L.尿酸正常组中,斑块形成者25例,检出率29.1%(25/86),TG(1.69±0.14)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与粥样斑块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r=0.824,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相对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易患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尿酸血症促进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与高血压不同分级间的关系。方法动态血压确诊老年高血压患者87例,其中1级27例,2级31例,3级29例,选择36例老年健康者作对照组,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随高血压分级逐渐增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逐渐增厚,斑块检出率逐渐增加,高血压各亚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高血压分级逐渐增高,颈动脉僵硬度增加,颈动脉扩张性、紧张度降低,阻力增大,高血压各亚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颈动脉阻力与血压分级呈正相关,颈动脉紧张性及扩张性与血压分级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是罹患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水平增高加重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维持良好的血压状态可能对预防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研究其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3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8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时通过超声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研究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350例原发性高血压受试对象经测定确认颈动脉存在硬化斑块共为102例,为29.14%。健康对照组180例中,共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12例,为6.67%。高血压组与正常健康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组血浆氧化物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尿微量白蛋白〉19.0mg/L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尿微量白蛋白阳性高血压组共有斑块形成62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39.2%,而尿微量白蛋白阴性高血压组有颈动脉斑块形成40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20.8%,而且其MDA、MPO浓度也显著低于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清氧化物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各项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102例糖尿病患者和102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同时测定2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患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阴性患者的血压、FBG、TC、TG、Fib、FBG、UA的含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有效控制血脂、血糖及Fib水平可降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31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232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59.8±10.6)岁。应用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为内膜-中层厚度≥1.3 mm。结果31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12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发粥样斑块组收缩压、年龄、脉压水平明显大于无粥样斑块组(P均<0.001)。结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60 mm H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密切。为早期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要控制收缩压,更应注意控制脉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